维基百科 中的醫學内容
仅供参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
醫生 (英語:physician [ a] 、medical doctor 、doctor ),中國古代称大夫 或郎中 ,是從事醫學 業務的專業人士 ,經由研習 、診斷 、預後 、治療 各種疾病 、創傷 、身心損傷,以促進、維持、恢復健康 。
醫生 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对现代医学 从业者的专业职称[ b] ,而台湾、日本、韩国、朝鲜则称为醫師 [ 1] 。醫師可能會將其執業重點放在特定的疾病類別、病患類型、治療方法上,即專科醫師 ,或可能負責為個人、家庭、社區提供持續性和全面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即一般科醫師 [ 2] 。「醫生」的「生」指先生 ,為敬称 [來源請求] 。日语中「醫生」指医学生 ;而在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 和台湾 ,「醫生」指传统医学 从业者[ 3] [ 4] 。
中國三国 東吳 名医董奉 晚年为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和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 ,名为「康乐杏」,后来「杏林」用於指「醫界」[ 5] 。
2018年每千人擁有的醫師人數 許多開發中國家 有醫生人力不足的問題。2015年,美國醫學院協會 ( 英语 :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 ,雖然美國如今擁有超過一百萬名職業醫生[ 6] ,提醒美國 在2025年可能面臨高達9萬名醫生的人力短缺[ 7] 。
受西方文化 影響,近幾個世紀以來醫學越來越走向科學的還原論 和唯物主義 ,醫療人類學家通常稱之為生物醫學 [ 8] ,這種發展型態在現代工業化的世界占主導地位。生物醫學「以文化上獨特方式系統性的闡述人體 和疾病 」[ 9] ,是醫學生 學習的世界觀 。依此常規,醫學模型 ( 英语 : Medical model ) 是培訓所有醫生的完整程序[ 10] ,包括心理態度。
有些評論員 認為醫生有責任在健康事務上為民眾樹立榜樣,例如不吸菸 [ 11] 。確實在多數西方國家 醫生相對較少吸煙,他們的專業知識的確對其健康和生活方式產生有益的影響。根據對男性醫生的研究[ 12] ,醫生的預期壽命 (白人73歲,黑人69歲)比律師 或許多其他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 略高。與一般民眾相比,醫生較為少見的死因包括呼吸系統疾病 (包括肺炎 、塵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但不包括肺氣腫 和其他慢性呼吸道阻塞)、酒精 相關疾病、乙狀結腸直腸癌 、肛門癌 、細菌性疾病 [ 12] 。
醫生容易受職業危害 ,有格言說「醫生會成為最糟糕的病人」[ c] [ 11] ,主因是醫生發現自己有症狀時,會比一般的病患焦慮 ,醫生會將之前在醫學院學習的疾病 套用在自己身上[ 13] 並推想最糟糕的診斷 或結果[ 14] 。焦慮可能使之拒絕承認症狀或其意義[ 15] [ 16] [ 17] ,導致延遲就醫[ 18] 。焦慮可能影響病史 ,使之忽視重要的部分以避免為其診治的醫生做出嚴重的結論或行動[ 19] 。醫生較其他人多見的死因包括醫生自殺 ( 英语 : Suicide among doctors ) 、自我傷害 、藥物相關致死、交通事故 、腦血管疾病 、冠狀動脈疾病 [ 20] 。醫生也容易職業過勞 ,其表現為長期的壓力反應,特徵包含對病患的照護品質變差、情緒疲憊、個人成就感下降。美國醫療照護暨品質研究所 ( 英语 :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 的研究報告顯示時間壓力是造成職業過勞的最大原因。美國醫學會 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太多的官僚任務」是職業過勞的主要原因[ 21] [ 22] 。
中華民國 醫師因為沒有納入《勞動基準法 》,長期處在過勞 狀態,甚至因值勤過久與壓力因素導致中風 、猝死 等情形[ 23] [ 24] 。2017年2月仍然有許多加班過勞的醫師與護理師 [ 25] 。中華民國勞動部 公告住院醫師自2019年9月1日起適用《勞動基準法》[ 26] ,但工時反而變長[ 27] ,主治醫師則尚未納入[ 28] [ 29] 。
世界各地的醫學教育訓練與職業途徑都不同。
在美國要成為醫生可讀取幾種不同的學位:醫學士學位Medical Doctor(簡稱MD),整骨醫學博士 (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DO) 或是足科醫學博士 (Doctor of Podiatric Medicine, DPM)。醫學學位屬於大學後專業博士學位(graduate-entry professional degree),與其他「專業博士」學位,包括牙醫學士 (Doctor of Dental Science,D.D.S.)以及法律博士 (Juris Doctor, J.D.) 等擁有相同的地位[ 30] 。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將美國的法律博士 (J.D.)、醫學士(M.D.)和牙醫學士(D.D.S.)等專業學位視為 ISCED 2011 level 7 (ISCED-P: 757 or 767),等效於碩士 學位等級[ 31] 。
醫學士學位是必須在就讀完大學 學位才可申請的。大學課程領域沒有一定限制,可以是理科或是文科,包括生物,物理,數學,也可以是社會,音樂,歷史等等文科[ 32] 。在入门训练完成之后,刚毕业的医生需要三至八年的时间在監督下行医,此時為實習醫師 [ 33] [ 34] 。
畢業生擁有大學給予的醫學學位,使其有資格根據特定國家(有時是多個國家)的法律許可取得醫師執照 ,但必須滿足實習或其他額外條件。
在臺灣 ,醫學院 提供6年制醫學系 或4年制學士後醫學系,畢業前1-2年為見習醫師 ( 英语 : Clinical clerkship ) ,可進行醫學觀察,不能執行醫療介入;畢業取得醫學士 學位後可參加考試[ 35] 取得衛生福利部 認證的醫師證書 ( 英语 : Medical license ) 。為避免醫療糾紛,2013年實習醫師 階段改至取得醫師證書後接受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 英语 : Postgraduate education ) (PGY訓練)[ 36] 。須經2年PGY訓練方可獨立開業,如一般科醫師 。PGY訓練後多數醫師選擇各專科醫學會認可的教學醫院 訓練其專科 (如:內科 ),應徵成為「住院醫師」,與同科「主治醫師」共同照顧病患並從中學習,訓練期滿通過考試可取得專科醫師認證[ 35] 。部分專科設有次專科(如:心臟內科 ),以求更專業的治療該類病患,訓練期間為「研修醫師」(英語:Fellow ),訓練期滿通過考試可取得次專科認證。並非所有專科或次專科皆受衛生福利部認證。一般科或專科醫師自行成立醫療院所或受雇執業,則為「主治醫師」。
在大多數的司法管轄區,醫生需要政府 許可才能執業,除了是為了促進公共安全 ,也能保護政府支出,因為各國政府常提供醫療補貼。未經許可而行醫者稱為密醫 。
在某些司法管轄區,例如新加坡 ,即使醫生僅有基本理學士 學位(非醫學士 ),也常會在信件或名片中使用「Dr」作為稱呼。在德國 等其他國家或地區,只有擁有學術醫學士學位的醫生才能自稱為醫生,另一方面,歐洲研究理事會 ( 英语 :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 判定德國醫學士學位不符合哲學博士 學位的國際標準[ 37] [ 38] 。
醫療疏失 、藥物濫用 、其他醫生專業問題在全世界引起廣泛關注[ 39] ,特別是2000年一項重要報告[ 40] 發表後,開啟了病患安全運動[ 41] 。
^ 英語的「physician 」可以是「醫師」或「內科醫師 」。 ^ 英語:medical practitioner ,葡萄牙語:médico 。 ^ 英語:Doctors make the worst patients. ^ 医师跟医生的区别 . 金英杰医学. 2021-12-20 [2024-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1-19).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ying health work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ource: Adapted from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ISCO-08 (www.ilo.org/public/english/bureau/stat/isco/isco08/index.htm).^ 丁崑健.日治時期漢醫政策初探─醫生資格檢定考試 (PDF) . 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 2009 [2024-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01-20). ^ Kang Yeonseo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orean Medicine Based on Time Classification. Chinese Medicine: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an Evolving Heritage. 2011.doi:10.4000/chinaperspectives.5630 .However, Western medical doctors were referred to as “Euisa” (kor. trans. of 醫師 – doctors), while Korean medical doctors were referred to as “Euisaeng” (kor. trans. of 醫生 – medical students). ^ 葛洪. 神仙传. 东晋. 东晋: 第十卷.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 存档副本 . [2024-02-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6-16). ^ Bernstein, Lenny.U.S. faces 90,000 doctor shortage by 2025, medical school association warns . The Washington Post. 3 March 2015 [27 October 201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1-23).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news}}或|website=) (帮助 ) ^ A. Gaines, R.A. Hahn (编). Chapter 1: Introduction (by editors). Physicians of western medicine. Dordrecht (Netherlands): D. Reidel. 1985: 3–22.ISBN 90-277-1790-7 . ^ Good, Byron J. Chapter (pbk)3.Medicine, rationality, and experienc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Lewis Henry Morgan Lec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Y, in March 1990) .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65 , 65–87.ISBN 0-521-42576-X . ^ Laing, R.D. The politics of the famil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71. ^11.0 11.1 Appel JM. Smoke and mirrors: one case for ethical obligations of the physician as public role model. Camb Q Healthc Ethics. 2009,18 (1): 95–100.PMID 19149049 .doi:10.1017/S0963180108090142 . ^12.0 12.1 Frank E; Biola H; Burnett CA.Mortality rates and causes among U.S. physicians . Am J Prev Med. October 2000,19 (3): 155–9.PMID 11020591 .doi:10.1016/S0749-3797(00)00201-4 . ^ Spiro HM.When doctors get sick. . Perspect Biol Med. 1987,31 : 117-133. ^ Alliborne A; Oakes D; Shannon HS. The health and healthcare of doctors. J R Coll Gen Pract. 1981,31 : 728-734. ^ The doctor as a patient . Med World News. 1972,13 : 56–65. ^ Stoudemire A; Rhoads JM.When the doctor needs a doctor: speci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hysician-patient . Ann Intern Med. 1983,98 : 654–659. ^ Ness DE; Ende J.Denial in the medical interview: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 JAMA. 1994,272 : 1777–1781. ^ Robbins GT; Macdonald MC; Pack GT.Delay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hysicians with cancer . Cancer. 1953,6 : 624–626. ^ Edelstein EL; Baider L; Baron H. Physicians as pati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ttitudes of physicians and non-physicians. Psychopathology. 1984,17 : 213–216. ^ Schneck SA.' Doctoring' doctors and their families . JAMA. December 1998,280 (23): 2039–42.PMID 9863860 .doi:10.1001/jama.280.23.2039 . ^ Physician Burnout .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July 2017 [31 July 202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Berg, Sara.Physician burnout: It’s not you, it’s your medical specialty .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 August 2018 [31 July 202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中風、猝死...醫師過勞 4個月倒下了4位… . 自由時報. 2016-05-05 [2020-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4個月內倒下4位…台灣醫師中風、猝死頻傳 . 三立新聞網. 2016-05-05 [2020-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吳若瑜.致衛福部:生育事故救濟計畫明走入歷史,我們仍被擋在救濟網絡之外 . 蘋果即時. 2016-12-31 [2020-11-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勞動部公告「醫療保健服務業僱用之住院醫師自108年9月1日起適用《勞動基準法》」 . 勞動部. [2020-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賴淑敏; 蔣龍祥.住院醫師納勞基法月餘 工時反而變長 . 公視新聞網. 2019-10-21 [2020-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陳光輝.主治醫師尚未納勞基法,勞動權益受損怎麼辦? . 蘋果即時新聞. 2020-05-28 [2020-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潘建志.主治醫生未納勞基法 血汗被剝削 . 中時新聞網. 2020-06-14 [2020-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Wadsack, Ingrid; Kasparovsky, Heinz.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ia.. ^ OECD, European Union. [ISCED 2011 level 7: master’s or equivalent level ISCED 2011 level 7: master’s or equivalent level].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 ^ america medical society.Which undergrad majors are best for med school? . American medical Society. [2024-02-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2-2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New York Health.存档副本 . [2024-02-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23). ^35.0 35.1 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0-10-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台灣醫學系改制之歷史脈絡簡介與課程整合規畫 . 林口長庚醫教電子報. [2020-10-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 Schmidt, Sarah.Kommt ein Doktor zum Arzt ... . Sueddeutsche.de. 30 September 2017 [30 September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4-06). ^ Kramer, Bernd.Medizin-Promotionen: Akademische Ramschware . Spiegel.de. 28 September 2015 [30 September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6-24). ^ Lim MK.Quest for quality care and patient safety: the case of Singapore . Qual Saf Health Care. February 2004,13 (1): 71–5.PMC 1758053 .PMID 14757804 .doi:10.1136/qshc.2002.004994 . ^ Committee on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 America,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0). 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Free full-tex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achter RM.Patient safety at ten: unmistakable progress, troubling gaps . Health Aff (Millwood). 2010,29 (1): 165–73.PMID 19952010 .doi:10.1377/hlthaff.2009.0785 . Bell, Whitfield J. "Medical practice in colonial America."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31.5 (1957): 442-453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milton, Bernice. “The Medical Profession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Economic History Review 4#2 1951, pp. 141–169.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n Britain Holloway, Sydney WF. "Medical education in England, 1830–1858: A sociological analysis."History 49.167 (1964): 299-324.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Keevil, John Joyce.Medicine and the Navy, 1200-1900 (4 vol E. & S. Livingstone, 1957) on Royal Navy Porter, Roy.Disease,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England, 1550-18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專技高考 專技普考 分類依據為中華民國考選部 訂定之醫事人員考試辦法。 本表依照《醫事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之納入順序作排列。 專技普考之醫事人員考試大多數已停辦,以刪除線標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