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鄞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鄞州 (古代)
鄞县
1949年前的鄞县所辖区域现由海曙区(图中绿色区域)、鄞州区(图中黄色区域)和江北区(图中未标)管辖。图中海曙区东侧和鄞州区西侧标出的区域分别为2016年前的海曙区和江东区。除这两部分外的剩余区域大致为1949年至2016年鄞县/鄞州区所辖范围(有微调)。
1949年前的鄞县所辖区域现由海曙区(图中绿色区域)、鄞州区(图中黄色区域)和江北区(图中未标)管辖。图中海曙区东侧和鄞州区西侧标出的区域分别为2016年前的海曙区和江东区。除这两部分外的剩余区域大致为1949年至2016年鄞县/鄞州区所辖范围(有微调)。
宁波市的地理位置
宁波市的地理位置
坐标:29°51′59″N121°32′34″E / 29.8663161°N 121.5426558°E /29.8663161; 121.5426558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中国浙江省宁波市
时区北京时间UTC+08:00
郵政編碼315000
電話區號574
行政区划代码330227[1]
」重定向至此。关于中文姓氏,请见「鄞姓」。

Yín吴语宁波话Nin-yu)是中國浙江省宁波市历史上的一个,今舟山市曾含于县境内。

历史沿革

[编辑]

鄞县是中国大陆少数由秦时设置并沿袭至近代的县,县名相传来源于县治所在的赤堇山。《国语》中有“句践之地,东至于鄞”的说法[2]。汉朝时属會稽郡,王莽时曾改名谨县[3]。汉至南朝为大县,县治位于今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一带。

隋朝时,鄞县、鄮县余姚县并入句章县。唐朝时为上县武德四年(621年)析故句章县置鄞州,治所位于县东南,辖区覆盖鄞县大部。武德八年(625年)废鄞州復鄮县,属越州五代时,为吴越国辖地。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国因朱茂琳讳,改鄮县为鄞县。属明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析置昌国县[4]南宋时,明州改为庆元府,仍隶之。宋时,鄞县为望县,元时为上县,属庆元路。明初属明州府,后明州府改名为宁波府

唐朝以前,鄮县县治位于今鄞州区五乡镇宝同村一带,武德八年(625年)復鄮县时改治小溪(今海曙区鄞江镇),中唐以后方才迁移到三江口。自隋至清末,鄞县(句章县、鄮县)均为为附郭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宁波市区一直为鄞县县治所在。1949年的辖境包括现海曙区全部区域、鄞州区全部区域和江北区姚江西段以南、姚江湾头段以南、白沙街道以西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市区从鄞县分立。2002年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5]。2016年,鄞州区、江东区海曙区以奉化江为界进行重组,江东区和鄞州区东部成立新的鄞州区,海曙区和鄞州区西部成立新的海曙区,原鄞县区域为鄞州、海曙两区分治[6]

参考文献

[编辑]
  1.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截止1983年12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6-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2. ^浙江省鄞县地方志编委会. 第一编 政区. 鄞县志. 中华书局. 1996.ISBN 7-101-01486-0. 
  3.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会稽郡,秦置......鄞,有镇亭,有鮚埼亭。东南有天门水入海。有越天门山。莽曰谨。钱唐......
  4.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庆元府,本明州......县六:鄞,望......昌国。下。熙宁六年,析鄞县地置,有盐监。绍兴间,升望......
  5. ^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的批复_第8期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2-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链接至维基文库 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宁波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维基文库. 2016. 

外部链接

[编辑]
浙江省行政區劃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
6行政督察區、80二級行政區(1、79
省政府直轄
第一行政督察區
第二行政督察區
第三行政督察區
第四行政督察區
第五行政督察區
第六行政督察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鄞县&oldid=8907258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