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ja:都道府県上的内容进行翻译。(2025年10月11日) 如果您擅长翻译,並清楚本條目的領域,欢迎协助翻譯、改善或校对本條目。 此外,长期闲置、未翻譯或影響閱讀的内容可能会被移除。目前的翻译进度为:
|
都道府縣(日语:都道府県/とどうふけん to-dō-fu-ken;英語:prefecture(s)[註 1]),又称广域地方公共团体(日语:広域的地方公共団体/こういきてきちほうこうきょうだんたい Kōekiteki Tihōtihōdantai),是日本一级行政区的总称。现行都道府縣制度源自明治维新期间的1871年廢藩置縣政策,直接法源来自1947年施行的《地方自治法》。
日本现行行政区划中一级行政区共有47个,包含1都1道2府43县;下位行政区划为市町村,在《地方自治法》中皆屬於普通地方公共團體。
都道府县章都道府县是日本的地方公共团体之一。
市町村被定义为“基础型地方公共团体”(地方自治法第2条第4項),而都道府县被定义为“包括市町村的广域地方公共团体”(第2条第5項)。负责处理广域事务或与市町村有关的联络事务。
全日本共分为1,724个市町村(792个市、743个町、189个村)和23个特别区(东京都区部),所有市町村和特别区均包含在47个都道府县(1都、1道、2府、43县)之一,实行两级地方体制。
各都道府县设有作为议决机关的议会和作为执行机关的知事,并依法设教育委员会(日语:教育委員会#日本)、选举管理委员会、人事委員会(日语:人事委員会)、監査委員(日语:監査委員)、公安委员会、劳动委员会(日语:労働委員会)、收用委员会(日语:収用委員会)、海区漁業調整委員会(日语:海区漁業調整委員会)以及内水面漁場管理委員会(日语:内水面漁場管理委員会)。都道府县享有自治权,在不违反法令的范围内,有权制定条例及规则、教育委员会规则及公安委员会规则等,有权征收地方税、收取分担金、使用费、加入金或佣金及罚款,有权发行地方债券。
作为都道府县行政事务中心的机关及厅舍称为都道府县厅(根据地方自治法,称为都道府县事务所),设在都道府县内的市町村(包含特别区)内(都道府县厅所在地)。某些都道府县的市町村名称可能与都道府县名称相同,也可能在其他都道府县中不同。
1947年5月3日,随着日本宪法的施行,地方自治法也于同日施行,开始了以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为中心的地方自治制度。 地方自治法确立了统一的都道府县制度。 但都道府县中,首都拥有一定的权限来协调特别区。 府县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区别,名称上的差异纯粹是历史原因。虽然根据地方自治法,道与府县享有同等待遇,但除了警察组织略有不同(警察法第 46 条和第 51 条)外,河川法(第 96 条)和道路法(第 88 条)对道也有特殊规定。
当提及日本的一部分都道府县时,若不包括北海道,则称为「都府县」,若不包括东京都,也称为「道府县」。
在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時期,日本實行的是領地統治與分割治理的制度。然而,隨著明治維新的推進,日本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權體制。
1871年(明治4年)實施廢藩置縣前後,陸續設立了府、縣、廳、都等地方行政區劃,這些地方的行政事務皆由內務省任命的官派知事負責,定位為國家的地方行政機關。另一方面,各地也設置了民選議會,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
1868年(慶應4年/明治元年),江戶幕府的直轄領土(幕領及旗本的領地)轉變為明治政府的直轄領土。政府將江戶、大坂、京等三都與開放通商的五個港口等重要地區設為「府」,其餘地區則設為「縣」,並分別設置「知府事」與「知縣事」負責治理。至於藩(領地)則仍由原本的大名(諸侯)統治。
1869年9月1日,政府接受了大名先前提出的「版籍奉還」,由政府將大名任命為「知藩事」繼續負責原本藩地的治理(但也有部分藩被廢止)。儘管在名義上,大名已將對領地與領民的統治權奉還給天皇,然而地方的統治體制實際上幾乎未有改變,只是由明治政府接替江戶幕府的地位,將大名的職稱與所轄地區名稱稍作變更而已,此種體制被稱為「府藩縣三治制(日语:府藩県三治制)」(僅府與縣為明治政府所直轄)。
1869年9月29日,根據太政官的布告,除京都府、東京府與大阪府以外的所有府[註 2]一律改稱為縣。
1871年8月29日實施的廢藩置縣中,所有的藩被改設為縣,自此日本全國都由明治政府直接統治。當時的劃分結果為:1使(開拓使)、3府(東京府、京都府、大阪府)、302縣。由於此劃分仍大致承襲江戶時代藩與天領的疆界,因此各地皆可見飛地,影響行政效率。到了同年12月,政府對此進行了整併(第一次府縣合併),將數量調整為1使3府72縣。
1876年又實施了更大規模的府縣整併(第二次府縣合併),府縣數減少為37個。但由於各地紛起分縣運動,最終調整為1廳(北海道廳)、3府(東京府、京都府、大阪府)、43縣。在此期間,包括1878年(明治11年)實施的《地方三新法(日语:地方三新法)》,以及1889年(明治22年)至1890年(明治23年)之間制定的市制、町村制、郡制(日语:郡制)、府縣制(日语:府県制)等,地方制度透過反覆試驗與調整逐步建立。1888年(明治21年)香川縣分立後,即不再有府縣的合併或分割[註 3]。到了1943年(昭和18年),樺太廳正式編入內地,成為地方行政區劃之一;同年,東京府也改制為東京都,延續至今(終戰時的劃分為1都(東京都)、2廳(北海道廳、樺太廳)、2府(京都府、大阪府)、43縣)。
此外,1902年時,內務省曾擬定《府縣廢置法律案(日语:府県廃置法律案)》,廢除當時的47道府縣中的19縣。此案於1903年(明治36年)11月由第一次桂太郎內閣會議決定,預定於翌年4月施行。然而,因同年12月眾議院解散與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導致該法案未能提交至國會審議,最終未能實現。
在廢藩置縣後,縣的長官由原本的「知縣事」改稱為「縣令」,而京都府、東京府、大阪府等地的長官則由「知府事」改稱為「知事」。1886年(明治19年)後則統一稱為「知事」。這些府知事與縣令(後來的縣知事)均為內務省派遣的官僚。另一方面,根據1878年(明治11年)制定的《地方三新法》之一的《府縣會規則》(不適用於北海道),設置了府縣會,使府縣同時具有地方自治體的性質。
到了1889年,市制開始實施,但當時代表市的是「市會」,而非如今的「市長」。不過,縣下的城市設有由市會推薦的市長,而府下的城市(東京市、京都市、大阪市)則未設置市長,由當地的府知事兼任該職務。此3市直至1898年(明治31年)10月才首次設置市長職位。
府縣作為國家地方行政機關,其行政架構依據敕令《地方官官制》所規定;而作為地方自治體,則依據法律《府縣制(日语:府県制)》(明治23年法律第35號)加以規範。
至於沖繩縣,其「縣」的設置過程則與其他42縣有所不同。
「北海道」這個名稱起源於1869年(明治2年)7月設立開拓使的同年,將原本被稱為「松前地」與「蝦夷地」的地區改稱為「北海道」,並制定了北海道11國86郡的行政區劃。這種劃分方式與律令制度下將全國68國劃分為「五畿七道」的用法相一致。其中,渡島國的一部分曾在廢藩置縣時設立為館縣,後被弘前縣吸收,成為青森縣的一部分,後又改由開拓使管理。1882年,開拓使被廢止,北海道被劃分為三個縣:函館縣、札幌縣、根室縣。但到了1886年,這三個縣也被廢止,改設立「北海道廳」。
當時,「北海道廳」的管轄範圍被稱為「北海道」,但這個「北海道」僅是地理上的稱呼或地方名稱,並不像現在的「道」一樣具有作為地方自治體的正式地位(此種命名方式與當時將已併入內地的樺太設置為「樺太廳」相似)。因此,當北海道與其他府縣並列時,常使用「廳府縣」這種說法來表述。
依《北海道廳官制》,北海道廳的長官被視為與其他府縣知事相當的官職。1901年,《北海道會法》(明治34年法律第2號)與《北海道地方費法》(明治34年法律第3號)頒布,設置了議會,使北海道成為具有法人格的地方自治體,名稱為「北海道地方費」。不過,北海道會相較於其他府縣會,其議會的權限較小。之後,隨著樺太在法律上特例的廢止(依《共通法》第1條第2項,樺太被視為內地),正式設立了「樺太廳」,使當時成為2個「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昭和18年)7月1日,隨著《東京都制(日语:東京都制)》(昭和18年法律第89號)的施行,東京市被併入東京府,並統合為「東京都」,市制與自治權被剝奪。根據《東京都官制》(昭和18年勅令第504號),東京都的最高長官被稱為「東京都長官」,由來自內務省的官僚大達茂雄出任首任長官。
雖然《東京都制》設立了都議會,並在舊東京市內的各區設置了區會,但中央政府對於區部的控制尤其強大,國家的統制力在這些地區表現得格外明顯。
戰後,隨著1946年(昭和21年)9月《府縣制》的修正,《北海道會法》與《北海道地方費法》被廢止,並納入《府縣制》之中,該法律也因此更名為《道府縣制》。根據此次修正法的附則規定,原本被稱為「北海道地方費」的自治體,自此正式改稱為「道」。
1947年5月3日《地方自治法》施行的同時,《北海道廳官制》也被廢止,北海道廳作為地方行政官廳的地位告終,轉變為「北海道」,成為與其他府縣地位相同的一般地方公共團體。
1947年(昭和22年)4月,日本公布了作為《日本國憲法》第92條預定之法律的《地方自治法》。在這部法律中,「都道府縣」不再被視為中央政府的下級機關,而是與市町村同樣屬於「普通地方公共團體」,不僅地方議會議員,連知事也改由公民選舉產生。不過,1947年4月實施的首次知事選舉,並非依據尚未正式施行的《地方自治法》,而是依據前述的《府縣制》(《道府縣制》)與《東京都制》的修正,先行導入了地方長官的選舉制度。在此時期,全國的行政區劃包括:1都(東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42縣。1972年,美國將沖繩返還給日本,設置了沖繩縣,使縣數再次增為43縣。
雖然都道府縣知事改為公民選舉,但起源於戰前的「機關委任事務(日语:機関委任事務)制度」仍然長期存在,直到2000年才被廢止。作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的都道府縣,雖然在法律上與市町村地位對等,但由於其為包含多個市町村的「廣域地方公共團體」,根據《地方自治法》第2條第5項,需處理下列事務:
- 涉及廣域範圍的事務、
- 與市町村之間的聯繫與調整、
- 因規模或性質上不適合由一般市町村處理的事項。
然而,《地方自治法》中並未明確定義「都、道、府、縣」這些名稱的法律地位。目前所使用的都道府縣名稱,依據該法第3條第1項的規定:「地方公共團體的名稱,沿用以往的名稱」,因此仍延續歷史稱呼。但「都」不僅僅是名稱上的差異,它在《地方自治法》中具備與「道府縣」不同的法律性質。具體而言,都下轄的區被法律上定義為「特別區」(第281條第1項),因此其地位與一般的市町村不同,行政運作與道府縣的模式也不盡相同。
另外,即便是道府縣,亦可依據《關於設置大都市地區特別區的法律(日语:大都市地域における特別区の設置に関する法律)》設置特別區。此時,該特別區所屬的道府縣,在《地方自治法》及其他相關法令的適用上,會被「視同為都」(第10條)。但僅限於法令上的適用,不代表其名稱會自動變更為「都」,除非另行制定法律更名,否則名稱將維持原狀。
沖繩縣在1945年(昭和20年)至1972年(昭和47年)期間(正式而言是自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後),處於美國的佔領之下。在這段時期,沖繩在日本的地位相當微妙,國會中使用了「琉球政府」、「南西諸島」等稱呼,且在都道府縣的數量統計中,沖繩並不被計入在內,當時為1都1道2府42縣。
在沖繩回歸前制定的《沖繩回歸相關特別措施法(日语:沖縄の復帰に伴う特別措置に関する法律)》中,規定沖繩縣將作為「地方自治法中所規定的縣」繼續存在。
1949年6月1日《國家行政組織法》施行後,樺太廳在法律上被廢止,但實質上樺太在1945年脫離日本統治後已經消失。

| 旗幟 | 都道府县 | 新字体 | 假名 | 首府 | 最大都市 | 地區 | 人口[表 1] (人) | 面积 (km2) | 人口 密度 (人/km2) | 市町村 | ISO JIS編號 |
|---|
 | 北海道 | 北海道 | ほっかいどう | 札幌市 | 札幌市 | 北海道 | 5,091,680 | 83,453.57 | 61 | 179 | 01 |
|---|
 | 青森縣 | 青森県 | あおもりけん | 青森市 | 青森市 | 東北 | 1,184,531 | 9,606.24 | 123 | 40 | 02 |
|---|
 | 岩手縣 | 岩手県 | いわてけん | 盛冈市 | 盛冈市 | 東北 | 1,163,024 | 15,278.51 | 76 | 33 | 03 |
|---|
 | 宮城縣 | 宮城県 | みやぎけん | 仙台市 | 仙台市 | 東北 | 2,263,552 | 6,861.51 | 330 | 35 | 04 |
|---|
 | 秋田縣 | 秋田県 | あきたけん | 秋田市 | 秋田市 | 東北 | 913,556 | 11,612.11 | 79 | 25 | 05 |
|---|
 | 山形縣 | 山形県 | やまがたけん | 山形市 | 山形市 | 東北 | 1,026,228 | 9,323.34 | 110 | 35 | 06 |
|---|
 | 福島縣 | 福島県 | ふくしまけん | 福島市 | 郡山市 | 東北 | 1,766,358 | 13,782.54 | 128 | 59 | 07 |
|---|
 | 茨城縣 | 茨城県 | いばらきけん | 水戶市 | 水戶市 | 关東 | 2,826,047 | 6,095.62 | 464 | 44 | 08 |
|---|
 | 栃木縣 | 栃木県 | とちぎけん | 宇都宮市 | 宇都宮市 | 关東 | 1,895,031 | 6,408.28 | 296 | 25 | 09 |
|---|
 | 群馬縣 | 群馬県 | ぐんまけん | 前橋市 | 高崎市 | 关東 | 1,900,840 | 6,363.16 | 299 | 35 | 10 |
|---|
 | 埼玉縣 | 埼玉県 | さいたまけん | 埼玉市 | 埼玉市 | 关東 | 7,331,296 | 3,767.09 | 1,946 | 63 | 11 |
|---|
 | 千葉縣 | 千葉県 | ちばけん | 千葉市 | 千葉市 | 关東 | 6,273,530 | 5,156.15 | 1217 | 54 | 12 |
|---|
 | 東京都 | 東京都 | とうきょうと | 東京都區部 | 東京都區部 | 关東 | 14,099,993 | 2,102.35 | 6,707 | 62 | 13 |
|---|
 | 神奈川縣 | 神奈川県 | かながわけん | 橫濱市 | 橫濱市 | 关東 | 9,229,713 | 2,415.42 | 3,821 | 33 | 14 |
|---|
 | 新潟縣 | 新潟県 | にいがたけん | 新潟市 | 新潟市 | 中部 | 2,126,276 | 12,582.37 | 169 | 30 | 15 |
|---|
 | 富山縣 | 富山県 | とやまけん | 富山市 | 富山市 | 中部 | 1,006,367 | 4,247.22 | 237 | 15 | 16 |
|---|
 | 石川縣 | 石川県 | いしかわけん | 金澤市 | 金澤市 | 中部 | 1,109,574 | 4,185.32 | 265 | 19 | 17 |
|---|
 | 福井縣 | 福井県 | ふくいけん | 福井市 | 福井市 | 中部 | 744,568 | 4,188.76 | 178 | 17 | 18 |
|---|
 | 山梨縣 | 山梨県 | やまなしけん | 甲府市 | 甲府市 | 中部 | 795,544 | 4,465.37 | 178 | 27 | 19 |
|---|
 | 長野縣 | 長野県 | ながのけん | 長野市 | 長野市 | 中部 | 2,004,785 | 12,598.48 | 159 | 77 | 20 |
|---|
 | 岐阜縣 | 岐阜県 | ぎふけん | 岐阜市 | 岐阜市 | 中部 | 1,929,669 | 10,598.18 | 182 | 42 | 21 |
|---|
 | 靜岡縣 | 静岡県 | しずおかけん | 靜岡市 | 濱松市 | 中部 | 3,553,518 | 7,328.61 | 485 | 35 | 22 |
|---|
 | 愛知縣 | 愛知県 | あいちけん | 名古屋市 | 名古屋市 | 中部 | 7,480,897 | 5,153.90 | 1,451 | 54 | 23 |
|---|
 | 三重縣 | 三重県 | みえけん | 津市 | 四日市市 | 近畿 | 1,727,503 | 5,760.72 | 300 | 29 | 24 |
|---|
 | 滋賀縣 | 滋賀県 | しがけん | 大津市 | 大津市 | 近畿 | 1,406,103 | 4,017.36 | 350 | 19 | 25 |
|---|
 | 京都府 | 京都府 | きょうとふ | 京都市 | 京都市 | 近畿 | 2,536,995 | 4,612.93 | 550 | 26 | 26 |
|---|
 | 大阪府 | 大阪府 | おおさかふ | 大阪市 | 大阪市 | 近畿 | 8,774,574 | 1,893.18 | 4,635 | 43 | 27 |
|---|
 | 兵庫縣 | 兵庫県 | ひょうごけん | 神戶市 | 神戶市 | 近畿 | 5,369,834 | 8,392.42 | 640 | 41 | 28 |
|---|
 | 奈良縣 | 奈良県 | ならけん | 奈良市 | 奈良市 | 近畿 | 1,295,681 | 3,691.09 | 351 | 39 | 29 |
|---|
 | 和歌山縣 | 和歌山県 | わかやまけん | 和歌山市 | 和歌山市 | 近畿 | 891,620 | 4,725.58 | 189 | 30 | 30 |
|---|
 | 鳥取縣 | 鳥取県 | とっとりけん | 鳥取市 | 鳥取市 | 中国 | 537,318 | 3,507.19 | 153 | 19 | 31 |
|---|
 | 島根縣 | 島根県 | しまねけん | 松江市 | 松江市 | 中国 | 649,235 | 6,707.32 | 97 | 19 | 32 |
|---|
 | 岡山縣 | 岡山県 | おかやまけん | 岡山市 | 岡山市 | 中国 | 1,846,525 | 7,008.63 | 263 | 27 | 33 |
|---|
 | 廣島縣 | 広島県 | ひろしまけん | 廣島市 | 廣島市 | 中国 | 2,739,446 | 8,476.95 | 323 | 23 | 34 |
|---|
 | 山口縣 | 山口県 | やまぐちけん | 山口市 | 下關市 | 中国 | 1,296,593 | 6,110.76 | 212 | 19 | 35 |
|---|
 | 德島縣 | 徳島県 | とくしまけん | 德島市 | 德島市 | 四國 | 694,841 | 4,145.26 | 168 | 24 | 36 |
|---|
 | 香川縣 | 香川県 | かがわけん | 高松市 | 高松市 | 四国 | 925,408 | 1,861.70 | 497 | 17 | 37 |
|---|
 | 愛媛縣 | 愛媛県 | えひめけん | 松山市 | 松山市 | 四国 | 1,291,198 | 5,676.44 | 227 | 20 | 38 |
|---|
 | 高知縣 | 高知県 | こうちけん | 高知市 | 高知市 | 四国 | 666,293 | 7,104.70 | 94 | 34 | 39 |
|---|
 | 福岡縣 | 福岡県 | ふくおかけん | 福岡市 | 福岡市 | 九州 | 5,106,912 | 4,971.01 | 1,027 | 60 | 40 |
|---|
 | 佐賀縣 | 佐賀県 | さがけん | 佐賀市 | 佐賀市 | 九州 | 794,385 | 2,439.23 | 326 | 20 | 41 |
|---|
 | 長崎縣 | 長崎県 | ながさきけん | 長崎市 | 長崎市 | 九州 | 1,266,334 | 4,092.80 | 309 | 21 | 42 |
|---|
 | 熊本縣 | 熊本県 | くまもとけん | 熊本市 | 熊本市 | 九州 | 1,707,747 | 6,908.45 | 247 | 45 | 43 |
|---|
 | 大分縣 | 大分県 | おおいたけん | 大分市 | 大分市 | 九州 | 1,096,235 | 5,804.24 | 189 | 18 | 44 |
|---|
 | 宮崎縣 | 宮崎県 | みやざきけん | 宫崎市 | 宫崎市 | 九州 | 1,041,150 | 6,684.67 | 156 | 26 | 45 |
|---|
 | 鹿兒島縣 | 鹿児島県 | かごしまけん | 鹿兒島市 | 鹿兒島市 | 九州 | 1,547,710 | 9,132.42 | 169 | 43 | 46 |
|---|
 | 沖繩縣 | 沖縄県 | おきなわけん | 那霸市 | 那霸市 | 冲绳 | 1,468,375 | 2,271.57 | 646 | 41 | 47 |
|---|
| 行政區 | 日語(新字體) | 羅馬字 | 廢除年份 | 後續 |
|---|
| 金澤縣 | 金沢県 | Kanazawa | 1869 | 重新命名為石川縣 |
| 仙台縣 | 仙台県 | Sendai | 1871 | 重新命名為宮城縣 |
| 盛岡縣 | 盛岡県 | Morioka | 1872 | 重新命名為岩手縣 |
| 名古屋縣 | 名古屋県 | Nagoya | 1872 | 重新命名為愛知縣 |
| 額田縣 | 額田県 | Nukata | 1872 | 併入愛知縣 |
| 七尾縣 | 七尾県 | Nanao | 1872 | 併入石川縣及新川縣 |
| 入間縣 | 入間県 | Iruma | 1873 | 併入熊谷及神奈川縣 |
| 印旛縣 | 印旛県 | Inba | 1873 | 併入千葉縣 |
| 木更津縣 | 木更津県 | Kisarazu | 1873 | 併入千葉縣 |
| 宇都宮縣 | 宇都宮県 | Utsunomiya | 1873 | 併入栃木縣 |
| 足羽縣 | 足羽県 | Asuwa | 1873 | 併入敦賀 |
| 柏崎縣 | 柏崎県 | Kashiwazaki | 1873 | 併入新潟 |
| 一關縣→水澤縣→磐井縣 | 一関県→水沢県→磐井県 | Ichinoseki→Mizusawa→Iwai | 1875 | 併入岩手縣及宮城縣 |
| 置賜縣 | 置賜県 | Okitama | 1875 | 併入山形縣 |
| 新治縣 | 新治県 | Niihari | 1875 | 併入茨城縣及千葉縣 |
| 酒田縣→鶴岡縣 | 酒田県→鶴岡県 | Sakata→Tsuruoka | 1876 | 併入山形縣 |
| 平縣→磐前縣 | 平県→磐前県 | Taira→Iwasaki | 1876 | 併入福島縣及宮城縣 |
| 若松縣 | 若松県 | Wakamatsu | 1876 | 併入福島縣 |
| 筑摩縣 | 筑摩県 | Chikuma | 1876 | 併入名古屋及岐阜 |
| 敦賀縣 | 敦賀県 | Tsuruga | 1876 | 併入石川縣及滋賀縣 |
| 新川縣 | 新川県 | Niikawa | 1876 | 併入石川縣 |
| 堺縣 | 堺県 | Sakai | 1881 | 併入大阪 |
| 足柄縣 | 足柄県 | Ashigara | 1876 | 併入神奈川縣及靜岡 |
| 熊谷縣 | 熊谷県 | Kumagaya | 1876 | 併入群馬縣及琦玉縣 |
| 相川縣 | 相川県 | Aikawa | 1876 | 併入新潟 |
| 濱松縣 | 浜松県 | Hamamatsu | 1876 | 併入靜岡 |
| 函館縣 | 函館県 | Hakodate | 1886 | 併入北海道 |
| 札幌縣 | 札幌県 | Sapporo | 1886 | 併入北海道 |
| 根室縣 | 根室県 | Nemuro | 1886 | 併入北海道 |
| 東京府 | 東京府 | Tokyo | 1943 | 改制為東京都 |
- ^虽然東京都包含在“prefectures”内,但英語表記采用“Tokyo Metropolis”。
- ^神奈川府、新潟府、越後府、甲斐府、度會府、奈良府、箱館府與長崎府。
- ^僅有大規模的邊界變更,無府縣本身的設置或廢止,例如1893年(明治26年)將多摩地區從神奈川縣劃歸至東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