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郭馬之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郭马
郭馬之亂
日期始於天紀三年夏,結束時間不詳
始於咸寧五年夏,結束時間不詳
279年-?
地点
吳國廣州地區(約今廣東大部、廣西東部)
结果不詳
参战方
郭馬叛軍東吳
指挥官与领导者
郭馬
殷興
吳述
王族
何典
廣州牧滕脩
交州牧陶璜
徐陵督陶濬
廣州督虞授
廣州刺史徐旗
廣州刺史閭豐
南海太守劉略†
蒼梧太守王毅
兵力
不詳滕脩部10,000人
陶濬部7000人
陶璜部不詳

郭馬之亂又被稱為廣州之亂,是三國時期孫吳滅亡前由廣州軍吏郭馬發起的一次民變,波及吳國廣州多地(今廣東大部、廣西東部),吳主孫皓曾調遣17000人的軍隊南下平亂。但不久後,吳國便遭晉國大舉進伐而滅亡。郭馬之亂的結果也不得而知。

事件背景

[编辑]
参见:交阯之亂

吳永安六年(263年),交阯郡吏呂興殺郡守孫諝起義,得到九真、日南兩郡的響應,並遣使表示願意接受曹魏(次年為所代)的管轄。

此後,孫晧曾於寶鼎三年(268年)、建衡元年(269年)兩次派兵南下平叛,至建衡三年(271年)才重新收復三郡。[1][2][3]前部督脩則平叛的戰鬥中戰死,其子脩允被任命合浦太守。

事件經過

[编辑]

天紀三年(279年)夏,修允被調任為桂林太守,但因病留在廣州,派部下郭马先率兵五百到桂林郡安抚当地少数民族。不久後,脩允病死於廣州,手下士兵按規制應分別調往合浦、桂林二郡,郭馬等人所率都是幾代從軍的戰友,不願分開,孫皓此時又派人在廣州普查人口,郭馬與部下何典、王族、吳述、殷興借此散佈謠言,煽動士兵百姓,糾集部眾進攻廣州,殺廣州督虞授王蕃弟王著、王延因不为郭马所用,亦被害[4]。郭馬自稱安南將軍,都督交、廣二州軍事;殷興稱廣州刺史;吳述稱南海太守。隨後由何典率軍進攻蒼梧,王族進攻始興[5]

孫皓任命執金吾滕脩為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帶兵一萬從東路進兵討伐郭馬、殷興、王族等人,在始興被王族的軍隊所阻,難以前進。在這段時間裡,郭馬又殺死了南海太守劉略,驅逐廣州刺史徐旗。孫皓又派徐陵督陶濬率兵七千從西路進兵,命交州牧陶璜集結所屬部隊和合浦郁林兩郡的兵馬,準備東西兩路合擊郭馬。[6][7][8]

當年十一月,晉軍兵分六路,大舉伐吳。陶濬的軍隊此時剛行進到武昌,聽到消息後便停止進軍,之後撤回了建業,後試圖組織兵力抵抗晉軍,未能成功。[9][10]滕脩得到消息後,也立即率大軍北還,但剛走到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便聽到了吳國向晉國投降的消息。[11]

此後,滕脩、陶璜先後向晉國投降,並被復命原職,繼續分別鎮守廣州、交州。郭馬的結局在史書中未予交代。

事件影響

[编辑]

陸機在《辨亡論》中,将郭马之乱作为吴国灭亡的原因之一。[12]

注释

[编辑]
  1.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寶鼎三年)是歲,遣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等入擊交阯,為晉將毛炅等所破,皆死,兵散還合浦。
  2.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建衡元年)遣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就合浦擊交阯。
  3.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建衡三年)是歲,汜、璜破交阯,禽殺晉所置守將,九真、日南皆還屬。大赦,分交阯為新昌郡。諸將破扶嚴,置武平郡。
  4. ^《三國志·吳志二十·王蕃傳》:二弟著、延皆作佳器,郭馬起事,不為馬用,見害。
  5.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三年夏,郭馬反。馬本合浦太守脩允部曲督。允轉桂林太守,疾病,住廣州,先遣馬將五百兵至郡安撫諸夷。允死,兵當分給,馬等累世舊軍,不樂離別。皓時又科實廣州戶口,馬與部曲將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因此恐動兵民,合聚人眾,攻殺廣州督虞授。馬自號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興廣州刺史,述南海太守。典攻蒼梧,族攻始興。
  6.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執金吾滕循為司空,未拜,轉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率萬人從東道討馬,與族遇于始興,未得前。馬殺南海太守劉略,逐廣州刺史徐旗。皓又遣徐陵督陶濬將七千人從西道,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領及合浦、鬱林諸郡兵,當與東西軍共擊馬。
  7. ^◎赵一清曰:刘略即留赞子,见前《孙亮传》。◎弼按:○《孙亮传》“五凤二年,留略为东海太守”,赵氏谓“东海”应作“南海”,是也。留赞二子略、平并为大将,见《孙峻传》注引《吴书》。留平事见前凤皇元年注引《江表传》,又见《王蕃传》,然俱不云留略为太守也。略名虽同而姓则异,赵氏谓刘略即留赞子,似不能无疑。又案《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杀吴西陵都督留宪”,《杜预传》作“刘宪”,《王濬传》作“留宪”,当时留、刘颇易相混。○《广韵·十八尤》云: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人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据此,则留赞为会稽人,自以作“留”为是。
  8. ^留略#留略與劉略
  9.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陶濬至武昌,聞北軍大出,停駐不前。
  10.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戊辰,陶濬從武昌還,即引見,問水軍消息,對曰:“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擊之。”於是合眾,授濬節鉞。明日當發,其夜眾悉逃走。
  11. ^《晉書·滕脩傳》:未克而王師伐吳,脩率眾赴難。至巴丘而皓已降,乃縞素流涕而還。
  12. ^辨亡论》:夫太康之役,众未盛乎曩日之师,广州之乱,祸有愈乎向时之难,而邦家颠覆,宗庙为墟。

参考资料

[编辑]
中國民變起事領袖
东周
西汉
东汉
前期
中期
后期
黄巾
三国
曹魏
蜀汉
孙吴
十六國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前期
后期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吐蕃
五代十国
北宋
南宋
海盗
西夏
西辽
前期
中期
后期
红巾
海盗
前期
中期
后期
海盗
前期
中期
后期
海盗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三国历史
汉末
黃巾之乱 ·凉州之乱 ·诛灭十常侍 ·董卓进京 ·王允、呂布計除董卓 ·群雄割据 ·阳城之战 ·孙刘襄阳之战 ·界桥之战 ·龙凑之战 ·巨马水之战 ·李傕、郭汜之乱 ·匡亭之战 ·陶谦讨伐战 ·濮阳攻防战 ·定陶之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吴郡攻略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侯官之战) ·曹操迎天子 ·奉天子以令不臣 ·許昌屯田 ·建安文學 ·宛城之战 ·蕲阳之战(袁术讨伐战) ·张绣讨伐战 ·吕布讨伐战 ·易京包围战 ·庐江之战 ·曹操徐州侵攻战(刘备讨伐战) ·白马之战 ·延津之战 ·官渡之战 ·乌巢之战 ·倉亭之战 ·博望坡之战 ·建安、汉兴、南平之乱 ·黎阳之战 ·夏口之战 ·邺城攻略战 ·南皮攻略战 ·壶关之战 ·曹操北征乌桓 ·东冶五县之乱 ·江夏之战 ·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戰 ·孙曹夷陵之战 ·南郡攻略战 ·合肥之战 ·荆南四郡攻略战 ·借荆州 ·潼关之战 ·南匈奴部落解体 ·第一次濡须口之战 ·冀城之战 ·卤城之战 ·成都攻略战 ·皖城之战 ·张鲁讨伐战 ·逍遥津之战 ·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定军山之战 ·汉水之战 ·漢中之戰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 ·麥城之战 ·三国鼎立
曹魏
曹丕称帝 ·九品中正制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洞口之战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江陵防卫战 ·广陵对峙战 ·司马懿攻灭孟达之乱 ·诸葛亮北伐 ·天水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街亭之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石亭之战 ·陈仓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建威之战(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第一次合肥新城之战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 ·公孫淵称燕王 ·司马懿攻灭公孙渊之战 ·姜維北伐 ·兴势之战 ·曹爽专权 ·提倡玄学 ·毌丘俭讨伐高句丽之战 ·曹魏攻伐韩(三韩)之战 ·正始改制 ·高平陵之变 ·司馬氏专权 ·曲城之战 ·王凌之乱(寿春一叛) ·东兴之战 ·第三次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 ·毌丘俭、文钦之乱(寿春二叛) ·狄道之战 ·段谷之战 ·诸葛诞之乱(寿春三叛) ·甘露之变(司马昭弑君) ·竹林七贤 ·司马昭攻灭蜀汉之战 ·锺会之乱 ·永安之戰 ·曹魏灭亡
蜀汉(季汉)
孫吳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郭馬之亂&oldid=81991764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