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道 (行政区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道 (行政區劃)
汉语名称
汉语
标音
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dào
注音符號ㄉㄠˋ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Đạo
儒字
朝鲜语名稱
諺文
汉字
标音
文观部式do
马-赖式do
日语名称
汉字
标音
假名どう
日语罗马字

,是源於中國行政區劃单位,後成為儒家文化圈國家普遍采用的行政區單位。

中國

[编辑]

起源

[编辑]

「道」這種行政區劃始創於中國。「道」在漢朝開始出现,起初跟同级别,专门使用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的益州刺史部,《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或者“县主蛮夷曰”。

到了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浿江道行军大总管等等。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撤并郡县(或州县)之初,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这种形式和演变过程,与20世纪的法国相似,法国起初把八十多个省份按历史地理渊源划分为十几个“大区”,后来大区逐渐演变成为省份的上级单位。

中世

[编辑]
参见:唐朝行政區劃辽朝行政区划宋朝行政區劃

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为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之后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云年间)。但唐玄宗皇帝的盛唐時期到安史之亂以後的中晚唐节度使逐漸掌握地方实权后,「道」也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使辖区的称呼,所到中晚唐後期時,甚至連觀察使轄區也同節度使轄區一樣被稱為道,已和初唐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如中晚唐時期,李吉甫所編著的《元和郡县志》一書,已將唐朝天下分為四十七道,即是包含了節度使與觀察使的轄區在內。

唐朝行政区划贞观十道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唐朝行政区划开元十五道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京畿道 |都畿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 |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

宋朝建立初期沿用五代方鎮作為一級政區,之後恢復道制,在開元十五道基礎上稍作改動(如關內道改稱關西道、劍南道分為東、西兩道等)。直到至道三年終於確定一級政區為路,並設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共十五路。

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辽朝的行政区划大体为道、)、三级;辽全境分五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道下设府、州、、城四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近世

[编辑]
参见:元朝行政區劃明朝行政區劃清朝行政區劃

元朝建立後,○○等处行中书省成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設有道,道下有「」的行政区划单位。至時期,「道」成为的派出機關,如「福建省台廈道」或「台湾道」,但明朝及清朝意义上稍有不同。也有人(例如《内政年鉴》)把清朝的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

明朝的道,由布政司统辖的称分守道,按察司统辖的称分巡道,军队系统的称兵备道。分守道的主官由布政司的参政与参议担任,布政司的参政、参议也大多常驻地方,虽是布政司派出单位,但主要对巡抚而不是布政使负责。分巡道是按察司的派出机构,主官由按察司副使与佥事担任,职责与分守道相同,同样对巡抚负责。布政司分守道更侧重粮储、赋役、屯田、水利等有关国计民生事,按察司分巡道更侧重治吏、抚民、清军等有关社会风气与社会治安事。由于分巡道的职责更多的是维护社会治安,因而军事职能被不断地加强,一些要害地方的分巡道逐渐发展到“兵备道”,兵备道的职能主要是整饬兵备、统领指定地区的军事力量,或镇压内乱,或抗御外侮。成化之前,明代的道主要是分巡、分守道,成化至嘉靖年间,兵备道大量出现,到隆庆、万历之后,兵备道已遍布各地,成了巡抚之下的地方主要军政机关,统领军队、管辖府县,听命于督抚,同时取代了当地分巡、分守道,成为“道”的主体。[1]:304-316明代兵备道很多由分巡道兼领,亦称“兵巡道”。

分巡道(按察司所属)
南直隶
北直隶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广西
四川
湖广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云南
贵州
分守道(布政司所属)
浙江
江西
山东
山西
陕西
河南
湖广
福建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兵备道(督抚所属)
蓟辽总督
顺天巡抚
保定巡抚
辽东巡抚
宣大总督
宣府巡抚
大同巡抚
山西巡抚
陕西三边总督
延绥巡抚
宁夏巡抚
陕西巡抚
甘肃巡抚
应天巡抚
漕运总督
浙江巡抚
江西巡抚
南赣巡抚
福建巡抚
湖广巡抚
郧阳抚治
两广总督
广西巡抚
四川巡抚
山东巡抚
河南巡抚
云南巡抚
贵州巡抚
参考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清代分巡道、分守道
直隶省
山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甘肃新疆省
安徽省
*安廬滁和道 ·鳳潁六泗道(皖北道) ·徽宁池太广道(皖南道)
江蘇省
浙江省
福建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四川省
*成綿龍茂道〔鹽茶成綿道、松茂道〕 ·川北道 ·川東道 ·永寧道〔川南永寧道〕 ·建昌道 ·#康安道 ·#邊北道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本模板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區劃,包括分巡道、分守道、兵備道。其中加*號者為光緒年間裁撤的道;加#號者為宣統年間新設的道。

近代

[编辑]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曾经在省下设「」为次级行政区划,并曾計畫「廢省置道」,将全国划分为九十多个道。分為繁要缺、邊要缺、繁缺、邊缺、要缺、簡缺共六類三個等級。其中「繁要缺」是駐紮在省會的首道,地方形勢緊要,政務繁雜的道;「邊要缺」是地處邊陲,形勢緊要的道;「繁缺」是轄縣較多、財政情況良好的道;「邊缺」是邊境地區或重要行政據點;「要缺」是境內轄有重要商埠的道;「簡缺」是轄縣較少、事務較簡、財政情況不佳的道。京兆及稍後設置的東省特別區,因政區特殊,均未設道。又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因縣級政區較少,均只各設一道。各省一般平均在三至四道,僅甘肅黑龍江省最多,皆設置了七道。各道管轄縣數,一般在十至三十縣之間,不過也存在了如黑龍江省黑河道轄三縣,陝西省關中道轄四十縣以上的道的特殊例子。

因為道制的等級與行政經費預算的多少有關,因此各省紛紛提出重評等級的要求,從民國三年(1914年)至四年(1915年)五月之間,內務部先後批准河南省河洛道江蘇省徐海道廣西省蒼梧道鎮南道吉林省依蘭道的升等。同一時期內,江蘇省淮揚道浙江省甌海道黑龍江省綏蘭道廣東省潮循道山東省東臨道的升等要求,因行政管轄區域不大,行政事務也不複雜,均被內務、財政兩部駁回。在一年半內,有如此多的道因經費問題而請求升等,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注意。內務部及財政部於民國四年(1915年)六月大總統袁世凱下令,今後若無特別的情況,不再重新評估核辦。但有地方军阀自行废置的情况,譬如山东军阀张宗昌将山东四道改为十一道[2]

中华民国各省、道等级
省(區)道名等級備注
1913年1914年其他年份
直隷省渤海道津海道繁要缺,一等
范陽道保定道
冀南道大名道要缺,二等
口北道簡缺,三等
奉天省南路道遼瀋道繁要缺,一等
東路道東邊道邊缺,二等
北路道洮昌道要缺,二等
西路道民國二年(1913年)9月裁撤
中路道
吉林省西南路道吉長道繁要缺,一等
西北路道濱江道
東南路道延吉道邊缺,二等民國十年(1921年)九月升為一等
東北路道依蘭道簡缺,三等民國四年(1915年)五月改為邊缺、二等
黑龍江省龍江道繁要缺,一等
綏蘭道繁缺,二等民國四年(1915年)九月升為一等
黑河道邊要缺,一等
呼倫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撤銷自治後設置
山東省岱北道濟南道繁要缺,一等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裁撤四道
岱南道濟寧道要缺,二等
濟西道東臨道簡缺,三等
膠東道繁要缺,一等
濟南道不詳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設置,民國十六年(1927年)八月北京政府承認,各道等級不詳
東昌道
泰安道
武定道
德臨道
淄青道
萊膠道
東海道
兗濟道
琅琊道
曹濮道
河南省豫東道開封道繁要缺,一等
豫北道河北道要缺,二等
豫西道河洛道簡缺,三等民國三年(1914年)十一月改為繁缺,二等
豫南道汝陽道要缺,二等
山西省中路道冀寧道繁要缺,一等
北路道雁門道簡缺,三等民國四年(1915年)七月改為要缺,二等
河東道要缺,二等
江蘇省金陵道繁要缺,一等
滬海道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名上海道,五月改名
蘇常道
淮揚道繁缺,二等
徐州道徐海道要缺,二等民國三年(1914年)十一月改為繁要缺,一等
安徽省安慶道繁要缺,一等
蕪湖道繁缺,二等
淮泗道
江西省豫章道繁要缺,一等
廬陵道簡缺,三等
贛南道要缺,二等
贛北道潯陽道民國五年(1916年)二月升為一等
福建省東路道閩海道繁要缺,一等
南路道廈門道
西路道汀漳道要缺,二等
北路道建安道簡缺,三等
浙江省錢塘道繁要缺,一等
會稽道
金華道簡缺,三等
甌海道繁缺,二等
湖北省鄂東道江漢道繁要缺,一等
鄂北道襄陽道要缺,二等
鄂西道荊南道荊宜道民國十年(1921年)八月改名並縮小管轄區域
施鶴道民國十年(1921年)八月析荊南道設置
湖南省湘江道繁要缺,一等
衡永彬桂道衡陽道繁缺,二等
武陵道要缺,二等
辰沅永靖道辰沅道
陝西省中道道關中道繁要缺,一等
陝南道漢中道要缺,二等
陝北道榆林道邊缺,二等
陝西道
陝東道
甘肅省蘭山道繁要缺,一等
隴南道渭川道要缺,二等
隴東道涇原道簡缺,三等
朔方道寧夏道
海江道西寧道邊缺,三等
河西道甘涼道
邊關道安肅道簡缺,三等
新疆省鎮迪道迪化道繁要缺,一等
伊犁道邊缺,二等
阿克蘇道簡缺,三等
喀什噶爾道邊要缺,一等
塔城道民國五年(1916年)十二月塔爾巴哈臺區域併入改置
阿山道民國八年(1919年)六月阿爾泰區域併入改置
焉耆道邊缺 三等民國九年(1920年)四月設置
和闐道邊缺,三等
四川省川西道西川道繁要缺,一等
川東道東川道
上川南道建昌道要缺,二等
下川南道永寧道簡缺,三等民國四年(1915年)三月改為二等
川北道嘉陵道要缺,二等
邊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劃入川邊特別區,廢
邊西道
廣東省粤海道繁要缺,一等
嶺南道簡缺,三等
潮循道繁缺,二等
高雷道
瓊崖道邊要缺,一等
欽廉道邊缺,二等
廣西省邕南道南寧道繁要缺,一等
郁江道蒼梧道簡缺,三等民國四年(1915年)一月改為繁缺、二等
漓江道桂林道要缺,二等
柳江道簡缺,三等
田南道
鎮南道邊缺,三等民國四年(1915年)一月改為邊要缺,一等
雲南省滇中道繁要缺,一等
臨開廣道蒙自道邊缺,二等
滇南道普洱道簡缺,三等
滇西道騰越道邊缺,二等
貴州省黔中道繁要缺,一等
黔東道鎮遠道要缺,二等
黔西道貴西道簡缺,三等
熱河特別區熱河道邊要缺,一等
綏遠特別區綏遠道邊要缺,一等
察哈爾特別區興和道邊缺,二等民國二年(1913年)八月升為一等
川邊特別區川邊道邊要缺,一等民國五年(1916年)一月設置

1927年,与北洋政府对峙的國民政府宣布废除道制。随着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胜利,蔣介石通令由省政府直接管辖,最终彻底废除道制[3],但事實上,各省依然設置行政督察區制度,亦相當於「道」,蔣介石就曾經派長子蔣經國擔任江西省贛南行政督察區專員。

直隶省
山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新疆省
安徽省
江苏省
浙江省
福建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云南省
贵州省
四川省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热河特别区域
绥远特别区域
察哈尔特别区域
川边特别区域
→西康特别区域

参見

[编辑]

日本

[编辑]

奈良時代(約7世紀)開始,日本分為五畿七道,其中「道」是作為五畿之外的廣域劃分,後於1869年再增設北海道。1871年,日本開始進行廢藩置縣的改革,至1885年後只保留北海道而廢除其他七道。

二戰之後,北海道正式以「道」作為其行政區名稱,成為與都府縣同等的自治體。

(請參見日本令制國列表
畿內
東海道
東山道
北陸道
山陰道
山陽道
南海道
西海道
北海道

朝鮮半島

[编辑]

約10世紀開始,當時的高麗把全國分為八道。這些道的名稱隨着道府所在地的變化而跟着變遷。直到朝鮮王朝末年。這八道的名稱是:

以上八个道称为朝鲜八道,之後又把這八道再劃分為十三道。这些名字沿用至今。

参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韩国行政区划

越南

[编辑]

越南在唐朝时属于岭南道,设安南都督府,後改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後又改回安南都護府。府下管辖十二个州,交州刺史充任都护,为长官。五代十国时期,南汉设置静海节度使。

安南独立之初多沿袭唐朝、南汉旧制,丁朝前黎朝将辖区划分为十道,设将军,道下置州、府、县、社,而名称多不可考。李朝时置二十四路,陈朝置十二路或十五路,胡朝改路为镇。

之後,黎朝初期设西海西等五道,后改为十二承宣,分设三司,分别为贊治承政使司(简称处)、清刑宪察使司(简称道)和都总兵使司(简称镇),道、镇也可用于指代行政区划。

阮朝改为二十七镇。明命年间分设为三十省。嗣德年间,降河静富安广治三省为道。嗣德后期又升为省,并增设美德道新化道,主官为管道,增设端雄道谅江道,主官为靖边副使。同庆年间,增设海宁道。法属初期,殖民政府为镇压北圻的勤王运动,在北圻设置多处军区,越南人称作“官兵道”,兼管民政,主要有荻林道东潮道澫慕道老街道安沛道安边道永安道雅南道等。1910年代,北圻局势稳定,官兵道固定为四处,分别是第一官兵道海宁道、第二官兵道高平道、第三官兵道河杨道和第四官兵道莱州道。此外,殖民政府在今老挝设置第五官兵道(第五军区)。1920年代以后,官兵道也被称为省。

1900年代,殖民政府开始开发西原,在西原陆续设置五个省份,越南人称为道,分别是崑嵩道嘉莱道得勒道林园道同狔上道。此外,平顺省宁顺府单独设立宁顺道,法文称潘郎省

1945年越南独立后,北圻的官兵道和中圻的道均被统一为省。

注释

[编辑]
  1. ^方志远.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ISBN 978-7-03-022187-2. 
  2.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省情资料库》建置库》第二卷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第一类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28年4月). 山东省情网,来源于《山东省志·建置志》. 2003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简体中文). 
  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来源于《山东省志·建置志》.省情资料库》建置库》第二卷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第二类 南京政府时期第一辑 南京政府时期(上)(1928年4月-1937年7月). 山东省情网. 2003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简体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道_(行政区划)&oldid=8848162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