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迈克尔·罗斯巴什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2年8月5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迈克尔·罗斯巴什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Michael Rosbash
羅斯巴什在2017年12月6日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新聞發布會上
出生 (1944-03-07)1944年3月7日81歲)
 美国密蘇里州堪薩斯城
居住地 美国麻薩諸塞州牛顿
国籍 美国
母校加州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
愛丁堡大學
奖项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201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遗传学
時間生物學
机构布兰戴斯大学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迈克尔·莫里斯·罗斯巴什(英語:Michael Morris Rosbash,1944年3月7日—),美国遗传学家布兰戴斯大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他和杰弗里·霍尔的研究小组克隆果蝇的周期基因,1990年提出了生物钟的转录翻译负反馈回路的概念。 1998年,他们在果蝇中发现了周期基因、时钟基因。200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2017年與霍爾及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扬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

生平

[编辑]

罗斯巴什生於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父母在1938年因納粹德國成為猶太難民,父親是猶太教宗教集會的領唱者,罗斯巴什在他兩歲時,全家移居波士頓

罗斯巴什在大學裡對數學很感興趣,並在夏天於諾曼·戴維森(Norman Davidson)的實驗室工作,促使他轉向生物研究。1965年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在巴黎物化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 de biologie physico-chimique;IBPC)以傅爾布萊特計畫(The Fulbright Program)的獎學金研讀一年,在197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於基因學領域做博士後研究,並在1974年成為布蘭迪斯大學教員。

参考文献

[编辑]
  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Nobel Foundation. [2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化学奖
文学奖
和平奖
物理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经济学奖
1901年-1925年
1926年-1950年
1951年-1975年
1976年-2000年
2001年-至今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天文學獎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數學科學獎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1950年代
1959年
1960年代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代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代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国际
各地
学术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迈克尔·罗斯巴什&oldid=8934272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