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较大的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图为1993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依据《地方组织法》批准江苏省苏州市徐州市为“较大的市”的批复。苏州市、徐州市既是设置市辖区[1]的《宪法》意义上“较大的市”,又是《地方组织法》《立法法》意义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2]

较大的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分为以下两种概念:

以上两种概念都明确使用了“较大的市”这一词汇,但具体规定及其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2]。有观点认为,“较大的市”作为一个法律概念,非常值得商榷。“较大”是表示程度的形容词,用来修饰“市”,导致其内容的不确定性,不具有法律术语的规范性。这一法律名称确实可以提供弹性空间,使中央政府对地方权力的收放调控游刃有余,但这不符合法律术语语义精确无误、文字解释单一的要求,有必要进行规范[2]。2015年《立法法》《地方组织法》修改后,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市”范围扩展到所有“设区的市”(截至2025年,共有289个[7][註 2][註 3][10],原有的“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本法所称较大的市”两个概念被废止[11][12],结束了历史使命[註 4]。因此,目前仅前一种概念,即宪法上的“较大的市”概念还仍现行有效。

宪法上的“较大的市”

[编辑]
参见:设区的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1982年12月4日)[13]

较大的市”,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引入的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宪法上的“较大的市”可以设置[13]自治县[5][註 5]。根据《宪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市分为直辖市、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3种,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就是说,宪法所规定的“较大的市”是除直辖市和县级市以外的“设区的市”。这是从行政区划角度来说的,不涉及对地方立法权的规定[2]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4]。”1959年9月17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规定直辖市、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15],确立了“市管县”体制。1975年《宪法》对行政区域划分未作具体规定[16]。1978年和现行的1982年《宪法》均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17][13]

现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国务院行使批准“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的职权[13]

地方组织法上的“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立法法上的“本法所称较大的市”

[编辑]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是1982年—2015年期间,《地方组织法》所规定的一个概念。此概念是从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角度而言的,不涉及行政区划的建置[2]。根据当时的《地方组织法》,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具有地方立法权[18]

申报“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一般程序为,拟申报的地级市政府向省政府请示,省政府同意后转报国务院;然后由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派人到申报的城市作实地考核[19]。 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一般会依据地方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城市规模、地方特色等指标[2]

2000年7月1日《立法法》施行后,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市”范围扩展到“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并相应创设“本法所称较大的市”这一法律概念[20][6]。在当时,这两类“较大的市”享有立法权,可以制定一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以此针对性地调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保障地方的自主性改革,同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当地人大有权在不抵触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自主创设新的行政许可事项[6]

2015年《立法法》《地方组织法》修改后,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市”范围再次扩展到全部“设区的市[11]。“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本法所称较大的市”两种概念均被废止,结束了历史使命[10]

沿革

[编辑]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拟订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提请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制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修改〈地方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1982年12月4日)[18]
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第三款(2000年3月15日)[20]
将第七条第二款、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六十条第一款中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修改为“设区的市”。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地方组织法〉〈人大选举法〉〈人大代表法〉的决定》(2015年8月29日)[11]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地方组织法》时引入了“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概念,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但需经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此类“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规章,无需报经批准就可以直接施行[18][6]。据此,“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了地方立法权[6]

1984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根据《地方组织法》中关于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规定,批准唐山市大同市等13个市为“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这些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可以拟订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21]。后又相继在1988年3月5日批准宁波市,1992年7月25日批准淄博市邯郸市本溪市等3个市,1993年4月22日批准苏州市徐州市等2个市为较大的市。1997年重庆市升格为直辖市。此后,“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数量维持18个[2]

200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正式施行,对《地方组织法》相关规定进行了继承,仍旧规定了较大的市的地方立法权[20]。根据当时的《立法法》,“本法所称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20]。“本法所称较大的市”的范围,根据《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20]。一般认为,这包括27个省会和首府城市、4个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註 6]以及18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共49个城市[2][10]。有学者认为,设置“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本法所称较大的市”制度,初衷主要是解决地方政府的政治地位,其中最实际的就是立法权[6]。此类城市享有立法权,可以制定一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以此针对性地调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保障地方的自主性改革,同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6]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认为,“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操作标准从来就没有公布过,只是作为一种工作标准。以前,获批的城市主要是中国北方的一些重工业城市,过分看重城市的大小,而且人口计算依然沿用计划经济年代“吃商品粮”的方法来统计,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19]。1994年后,国务院再没有批准任何地方为“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由于成为“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意味着可以享有地方立法权,进而可以设立地方处罚标准。因此21世纪初,许多在当时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纷纷积极申请。就申请成为“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投入力量较大的有南阳市[23]温州市[24]佛山市[25]东莞市[26][27]南通市泉州市[28][29]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6]。2015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的《立法法》,原第六十三条第四款被删除,“较大的市”的表述修改为“设区的市[12]。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地方组织法》也进行了相应修改[11],使现行《立法法》与《地方组织法》在地方立法权的概念上取得了一致。此外,新的《立法法》规定任何设区的市在一定的步骤之后都可以制定地方法规,并改“国务院批准”为“国务院备案”,将审批主动权下放到省级人大常委会[12]。从而在事实上终结了“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本法所称较大的市”制度[10]

“本法所称较大的市”名单

[编辑]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2]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2]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2]

注释

[编辑]
  1.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本法所称较大的市”均可简称为“较大的市”[3],本条目为便于读者区分起见,指代此二种概念时均分别采用法律原文表述,即“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本法所称较大的市”。
  2. ^2015年《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五款规定,“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8]。”据此,自治州(截至2025年,共有30个[7])亦具有地方立法权。
  3. ^截至2025年,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甘肃省嘉峪关市、海南省儋州市不设区的地级市[7]。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全国人大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授权广东省东莞市和中山市、甘肃省嘉峪关市、海南省三沙市(2020年4月18日区划调整后已成为设区的市)比照适用《立法法》有关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规定[8]。2023年,全国人大通过《决定》,授权海南省儋州市比照适用《立法法》有关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规定[9]。因此,截至2025年,全部293个地级市[7]均具有地方立法权。
  4. ^由于2015年《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仅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范围小于原“本法所称较大的市”地方立法权。故2015年《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六款作了过渡性安排,即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12]。”
  5.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4]。”1959年9月17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规定直辖市、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5],确立了“市管县”体制。但上述决定于1987年被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已有新法代替”为由决定废止[14]。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决定》规定,“对现已失去法律效力的111件法律,除已由新法规定废止的11件以外,对其余的100件,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这些法律已经不再适用,但是过去根据这些法律对有关问题做出的处理仍然是有效的”,因此1987年11月24日以前由直辖市、较大的市领导的自治县,仍有明确法律依据[14]。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规定了“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市辖区、县”[13]。但1987年11月24日以后新出现的直辖市、较大的市领导自治县之情形,除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的外,则因上述《决定》被废止而失去了法律明文依据。
  6. ^当时有学者认为,在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后,对“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内涵应加以明确[22]。海南省的三亚市琼海市等市符合“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字面意义,但并不具有“本法所称较大的市”的立法权[2][19]
  7. ^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直辖市后,直接享有直辖市的省级地方立法权,不再享受“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地方立法权[2][3]

参见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区划类型

民政部登记行政区划层级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属于一级行政区划)

社区居民委员会
(属城市居民自治组织


行政村村民委员会
嘎查:牧民委员会(内蒙古)
(属村民自治组织

行政级别与其他术语
党政机关级别特殊的行政区
副省级市
直辖市、副省级市的市辖区
直辖市、副省级市、“直筒子市”的
街道办事处
直辖市的
历史: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参考文献

[编辑]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9-01-19]. 
  2.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向平锋.“较大的市”立法有关情况综述. 中国人大网. 北京. 2009-04-14 [202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7)(中文(简体)). 
  3. ^3.03.13.23.3光明日报. 温州等地申请 被批准成为“较大的市”. 西藏商报 (拉萨). 2013-04-05: 05版(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4. ^4.04.14.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维基文库 (中文). 
  5. ^5.05.15.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 维基文库 (中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农村的人民公社化,密切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关系,促进工农业的相互支援,便利劳动力的调配,决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 
  6. ^6.06.16.26.36.46.56.66.7张学斌; 伍美红. “较大的市”究竟是个什么“市”?. 南方日报 (广州). 2014-02-20: A04版(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 ^7.07.17.27.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北京. [202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中文(简体)). 
  8. ^8.08.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维基文库 (中文). 
  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维基文库 (中文). 
  10. ^10.010.110.210.3施雨岑; 崔清新. 将地方立法权扩至全国282个设区的市. 重庆日报 (重庆). 2014-08-26: 15版(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1. ^11.011.111.21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 维基文库 (中文). 将第七条第二款、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六十条第一款中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修改为“设区的市”。 
  12. ^12.012.112.21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维基文库 (中文). 将第七条第二款、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六十条第一款中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修改为“设区的市”。 
  13. ^13.013.113.213.313.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维基文库 (中文). 
  14. ^14.014.1链接至维基文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决定. 维基文库 (中文). 对现已失去法律效力的111件法律,除已由新法规定废止的11件以外,对其余的100件,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这些法律已经不再适用,但是过去根据这些法律对有关问题做出的处理仍然是有效的。 ……二、已有新法代替的41件……3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1959年9月通过) 
  15. ^链接至维基文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 维基文库 (中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农村的人民公社化,密切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关系,促进工农业的相互支援,便利劳动力的调配,决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 
  1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维基文库 (中文). 
  1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维基文库 (中文). 
  18. ^18.018.118.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 维基文库 (中文). 
  19. ^19.019.119.2全国现有19个“较大的市”. 羊城晚报 (广州). 2008-03-11: A17版(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0. ^20.020.120.220.320.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链接至维基文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维基文库 (中文). 
  21. ^国务院关于批准唐山等市为“较大的市”的通知. 中国机构网. 北京(中文(简体)). [失效連結]
  22. ^郑毅. “较大的市”扩充模式值得商榷. 检察日报 (北京). 2014-10-13: 06版(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3. ^南阳“大市”梦 东方财经周刊. 今报网. 郑州. 2008-03-31 [201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中文(简体)). 
  24. ^温州,离“较大的市”还有多远?. 温州日报. 温州. 2009-05-22(中文(简体)). [失效連結]
  25. ^佛山申请“较大的市” “镇行县权”呼声渐涨. 新浪网财经新闻(转引中国经营报). 北京. 2008-03-16 [200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中文(简体)). 
  26. ^东莞今年(2009年)将向国务院申请成为“较大的市”. 新华网广东频道. 广州. 2009-02-16 [200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中文(简体)). 
  27. ^东莞具备较大的市条件. 东莞网. 东莞. 2009-05-14 [2009-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中文(简体)). 
  28. ^温州向往“较大的市”. 浙江投资网(来源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杭州. 2003-04-16 [200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该信息最后载,华东地区正申报“较大的市”的城市包括温州(浙江省人民政府曾于1988年、1992年、1996年和2000年先后4次向国务院作专题报告,并多次派人赴京向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汇报,要求将温州市列为“较大的市”)、泉州(1995年首次提出申报“较大的市”)和南通(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代表团提交了南通申报“较大的市”的议案 
  29. ^天水:何日梦圆“较大的市”. 天水在线(信息来源自《天水日报》). 天水. 2005-10-09 [200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30)(中文(简体)).1993年以来,常州、温州、荆州、大庆、宜昌、张家口、保定、泉州、佛山等20多个中等城市在积极申报“较大的市”。现在,西北五省区有三个城市申请“较大的市”:甘肃的天水、陕西的宝鸡和新疆的克拉玛依。我市(天水市)是全国申报城市中的第24家,在西部省区中申报较早。 
法规制度
区划法规
区划变更
决定机关
行政区划
主管部门
地理大区
区划层级
省级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
县级行政区
乡级行政区
基层群众性
自治组织
村居委会下设
历史区划
城市建制
法律术语
管理术语
城市定位
其他
术语或概念
经济区划
治理机关
地方各级
政权机关
地方政府
派出机构
法定设置
地方自设
党政机关
级别
特殊
的行政区
副省部级
正地厅级
副地厅级
正县处级
相关用语
相关模板
相关列表
其他相关
华北地区
直辖市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直辖市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台湾
  • 台北市
  • 新北市
  • 桃园市
  • 台中市
  • 台南市
  • 高雄市
中南地区
特别行政区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西南地区
直辖市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注:台湾省台澎地区)由中华民国自1945年统治至今,未实际控制。釣魚臺列嶼周边海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日本政府船只交替控制。根据《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自然资规〔2023〕2号)第八条第一项规定:台湾省在地图上应当按省级行政单位表示。台北市作为省级行政中心表示(图例中注省级行政中心)。台湾省的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按照地级行政中心表示。相关背景请参阅臺灣問題

参见:地级行政区数据地级行政区列表城市建制城市列表


区划索引:单位(代码)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此处特指经国务院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批准的较大的市,按批准的先后顺序排列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较大的市&oldid=8667339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