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在鹿野苑 對五比丘 初次說法轉法輪經 (梵語 :Dharmacakrapravartana Sūtra ;巴利語 :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是釋迦牟尼 在成佛 後說的第一篇經(初轉法輪 ),內容是釋迦牟尼在鹿野苑 對五比丘 宣說中道 及四聖諦 。
漢傳佛教 有大正藏 第2冊《雜阿含經 第15卷第379經》等譯本[ 1] ;南傳佛教 巴利聖典 收錄在《相應部 ·56.諦相應·第11經》(簡寫 SN 56.11)及律藏 五比丘說。在南傳佛教 ,僧眾會在節日裡念誦巴利經,以憶念佛陀及聖者的證悟,亦提醒眾生精進修行,以期解脫。
「法 」(梵語 :Dharma ;巴利語 :Dhamma )有多義,《瑜伽師地論 》、《大毗婆沙論 》與《俱舍 釋論》認為此處主要指四聖諦 、八正道 [ 2] [ 3] [ 4] [ 5] [ 6] 。
「輪」(梵語 :cakra ;巴利語 :cakka ),《瑜伽師地論 》解釋,佛陀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如 身中,他又隨轉置餘身中,從「展轉」、「隨轉」的意義,稱為「輪」[ 2] 。《大毗婆沙論 》解釋,「輪」「動轉不住」、「捨此趣彼」、「能伏怨敵」,謂佛法傳播如同車輪轉動摧破無明 、不善,因此稱為「輪」[ 4] 。
初轉法輪 的“法輪”,主要指四聖諦、八正道,以後也以此譬喻全部佛法。
Dhammacakkappavattana 由Dhamma+cakka+p+pavattana三個詞語構成復合詞,法+輪+轉動「法 」依巴利聖典注釋有八種意思:
教義, 如法句(dhammapada) 經歷, 如法句1, 諸法意先導(manopubbangamadhamma) 境界, 如世間法或法界(lokadhamma, dhammadhatu) 真理, 如法句5, 此為真理(dhammo sanantano) 規則, 如緣生法(paticcasamuppanna-dhamma) 道德, 如道德的生活(dhammajīvina) 本性, 如虛幻的本性(maricci dhamma) 特質, 如低劣的特質或性格(hinaṃ dhammaṃ) 《轉法輪經》的「法」, 依注釋解釋是指四聖諦 [ 7] 法輪的「輪」指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三轉,四乘三即十二輪轉(uppannaṃ dvādasākāraṃ paṭivedhañāṇam)。從苦的單純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開始,集因的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滅的知道、應知道及已知道至道的修習、應修習及已修習的不斷重複,謂「輪」的意思。〈/br〉「轉」(巴利語 :pavattana ),依巴利注釋解釋, 佛陀以運轉十力解釋四諦十二輪的教說(dasabalassa pavattañāṇam)
《轉法輪經》是覺者世尊首次向他人所開示的經典,世尊證覺後,並不想向他人說法,後又生起另一想法,向煩惱少的人說法,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二位老師:阿羅羅迦羅摩仙人(Āḷara Kālāma)及優陀迦羅摩子(Uddaka Rāmaputta)。但二人都已往生,故才想到隨他修行的五位前侍從,即後來的五比丘。因此他前往波羅奈斯鹿野苑向這五位比丘說法。[ 8]
《轉法輪經》是释迦牟尼 佛 證悟後開示的第一篇经 。此經是佛陀闡述他的親證,講解他的中道法門。佛陀到鹿野苑 向跟隨他的五位沙門 講中道 及四聖諦 的三轉十二行相。在開始時佛陀告訴苦行的五比丘 捨棄追求欲望享受的樂行和折磨肉體的苦行的兩種極端,因這兩種極端無益,不能通往正覺。前者阻礙心智的發展,後者削弱了個人的智慧與能力。他批評了這兩種無益的觀念,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認識分別了無利之法與有益之法,因此佛陀宣佈了可行,理智及有益的中道修行方法,即八正道。眾生修習中道法,可證悟四聖諦,走向圓滿的清靜涅槃 及徹底解脫。
一開始,佛陀即對五比丘說要避免兩個極端:沉溺在貪愛於感官物質享受。此端為低賤、粗俗、庸俗、可恥無益。另一端是不斷進行自我折磨。此端是無益的痛苦,沒高尚。批評了二個極端後,佛陀即講述他首創的中道。中道所起的心智力量及智慧可使人如實知道事物與現象的生起與消逝。修習中道能抑制貪欲,最終得證四聖果及貪瞋痴熄滅的涅槃。什麼是中道?佛陀說:「中道即聖八支道」。然後佛陀列出八支聖道:
正見 (sammāditthi) 正思惟(sammāsamkappa) 正語(sammāvāca) 正業(sammākammanta) 正命(sammāājiva) 正精進(sammāvāyāma) 正念(sammāsati) 正定(sammāsamādhi) 然後闡述四聖諦:
苦諦 (dukkha-ariya-sacca) 集諦(dukkha-samudaya-ariya-sacca) 滅諦(dukkha-nirodha-ariya-sacca) 道諦(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ariya-sacca) 說法完後,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 首先得清淨法眼,佛陀說「憍陳如證悟了」(aññāsi vata bho Koņḍañño),從此被稱為阿若憍陳如。接著是諸天眾歡喜讚嘆。
轉法輪經有多達二十幾種版本[ 9] [ 10] ,有巴利文 和梵文 版,漢譯版則收錄於《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等,還有藏譯版。
巴利聖典 的《相應部 ·56.諦相應·第11經》,赤銅鍱部 本巴利聖典的《律藏·大品·受戒篇》,赤銅鍱部 本 巴利聖典的《無礙解道 》俱存品第七的「法輪論」[ 11] ,赤銅鍱部 本 梵文 《Dharmacakrapravartana Sutra》[ 12] 漢譯《雜阿含經 》卷15第379經[ 1] ,說一切有部 本 漢譯《增壹阿含經 》卷14第24品5經[ 13] [ 14] 安世高 譯《佛說轉法輪經》[ 15] [ 16] 義淨 譯《三轉法輪經》[ 17] ,說一切有部 本《普曜經 》卷7「拘隣等品」[ 18] 《方廣大莊嚴經》卷11「轉法輪品」[ 19]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3[ 20] 《佛本行集經》卷34[ 21] 《摩訶帝經》卷7[ 22] 《四分律 》卷32[ 23] ,法藏部 本 《五分律 》卷15,化地部 [ 24] 本 《十誦律 》卷60[ 25] ,說一切有部 本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19[ 26] ,根本說一切有部 本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卷6[ 27] ,根本說一切有部 本 藏譯《普曜經 》第二十六章「轉法輪」[ 28] 《大事 ( 英语 : Mahāvastu ) 》(梵文:Mahāvastu),說出世部 本 梵文《俱舍釋》 《法蘊足論 》卷6[ 29] ,說一切有部 本 《大毗婆沙論 》解釋本經「梵輪」意義時,引用《大四十法門經》[ 30] 。《大四十法門經》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 》第189經《聖道經》,南傳《中部 》第117經《大四十經》[ 31] [ 32] 。
^1.0 1.1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99.求那跋陀羅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7-23). ^2.0 2.1 彌勒 菩薩說.《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冊 No. 1579.玄奘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8-12).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 ^ 求那跋陀羅 譯;玄奘 譯;印順法師 編.四諦相應 .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 正聞出版社. 1989年: 108–109.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5-10). ^4.0 4.1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182卷 . 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玄奘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4).如契經說:世尊轉法輪,諸餘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輪?齊何當言轉法輪?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法輪?答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法輪自性。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法輪?答此輪是法所成,法為自性,故名法輪。如世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為性,名金等輪,此亦如是。有說:此輪於諸法性,能簡擇,極簡擇,能覺悟,極覺悟,現觀作證,故名法輪。有說:此輪能淨聖慧法眼,故名法輪。有說:此輪能治非法輪,故名法輪。非法輪者,謂布刺拏等六師所轉八邪支輪。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答:「動轉不住」義是輪義;「捨此趣彼」義是輪義;「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為輪。 ^ 印順法師 .歸依法 . 佛法概論. [2013-08-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0). ^ 婆藪盤豆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八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九冊 No. 1559.真諦 譯.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0-02). ^ 相應部真實相應 . 緬版第六結集巴利聖典. tipitaka.org. [2021-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11-16).Dhammacakketi paṭivedhañāṇe ceva desanāñāṇe ca. Bodhipallaṅke nisinnassa hicatūsu saccesu uppannaṃ dvādasākāraṃ paṭivedhañāṇampi, isipatane nisinnassa dvādasākārāya saccadesanāya pavattitaṃ desanāñāṇampi dhammacakkaṃ nāma. ^ 《中部》尋求聖法經 ^ 水野弘元著《佛教文獻研究》 ^ 長慈法師.轉法輪經─佛陀開悟後的第一次開示 (PDF)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8-07-05). ^ 無礙解道: 147–158.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 ^ ^ Leon Feer, Paris, 15 Quai Voltaire, 1870 ^ 《增壹阿含經》卷十四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25.僧伽提婆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1-23). ^ 增壹阿含24品5經(高幢品) . 莊春江標點. [2013-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7). ^ 《佛說轉法輪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09.安世高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5-11). ^ 佛說轉法輪經 . 维基文库 . ^ 《三轉法輪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10.義淨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9-23). ^ 《普曜經》卷第七 拘隣等品第二十四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86.竺法護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3). ^ 《方廣大莊嚴經》卷第十一 轉法輪品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87.地婆訶羅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11-23). ^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3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3冊No.189.求那跋陀羅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2). ^ 《佛本行集經》第三十四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90.闍那崛多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4). ^ 《眾許摩訶帝經》卷7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91. 法賢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8-09). ^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二分之十一)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1428.佛陀耶舍 、竺佛念 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10-30).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五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1421.佛陀什 、竺道生 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11-22). ^ 《十誦律》卷第六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三冊 No. 1435. 卑摩羅叉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10-13).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19卷 . 大正藏第24冊 No.1451.義淨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18).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六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四冊 No. 1450.義淨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1-29). ^ A Play in Full: Lalitavistara [普曜經] . translated by the Dharmachak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2013 [2013-09-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04). (英文) 此譯本從藏文譯成英文,並以梵本校對。第二十六章「轉法輪」^ 大目乾連 造.《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六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六冊 No. 1537.玄奘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4).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182卷 . 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玄奘 譯.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3-09-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4).如大四十法門經說:有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此名梵輪。 ^ 郭忠生.略論佛教知識體系與主題詞(上) . 佛教圖書館館訊. 92年3月,第三十三期 [2013-09-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17).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 中阿含189經 聖道經 . [2013-09-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