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赤道几内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介紹的是赤道幾內亞共和國。关于其他以“幾內亞”命名的国家,请见「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关于“几内亚”的其他含义,请见「几内亚 (消歧义)」。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República de Guinea Ecuatorial(西班牙語)
República da Guiné Equatorial(葡萄牙語)
République de Guinée équatoriale(法語)
格言:Unidad, Paz, Justicia  西班牙语
“团结,和平,正义”
国歌:让我们踏上我们的伟大幸福之路
首都马拉博(使用中)
拉巴斯城(建设中)
最大城市巴塔
官方语言西班牙語法語葡萄牙語
官方文字拉丁字母
宗教
基督宗教
法律體系<大陆法系
政府独裁统治下的单一制总统制共和国[1][2][3]
• 总统
特奥多罗·奥比昂·恩圭马·姆巴索戈
• 总理
曼努埃尔·奥萨·恩苏埃·恩苏阿
立法机构赤道几内亚议会
成立
• 脱离西班牙
1968年10月12日
面积
• 总计
28,050平方公里(第144名
人口
• 2024年估计
1,700,000(第154名
• 密度
24.1人/平方公里(第187名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285.22億美元[4]第135名
• 人均
19,036美元[4]第36名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163.35億美元[4]第140名
• 人均
10,902美元[4]第56名
人类发展指数 0.650[5](2023年)
 · 第133名
货币中非法郎XAF
时区UTC+1
行驶方位靠右
电话区号+240
ISO 3166码GQ
互联网顶级域.gq

赤道几内亚共和國,簡稱赤道幾內亞(西班牙語:Guinea Ecuatorial;法語:Guinée équatoriale;葡萄牙語:Guiné Equatorial),中文亦简称赤几,位于非洲中部。2024年人口為170萬人[6]。该国国名虽然带有赤道字样,但实际上赤道只通過其领土之間的海域,并未直接穿过该国陆地领土。

历史

[编辑]
参见:赤道幾內亞歷史

赤道几内亚大陆部分的原始居民为俾格米人,他们的领地后来被班图人占有。1471年至1472年,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德·波(Fernão do Pó)在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过程中发现了斐南多波岛,将其命名为“福爾摩薩”(Formosa)。安诺本岛是在新年发现的,并由此得名。

首都馬拉博
科莫河

1499年,根据《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位于西经50度以西的领土归西班牙,以东的领土归葡萄牙,葡萄牙人由此占有亚洲和非洲地区,南美洲大部分为西班牙所有。及至奴隶贸易兴起,葡萄牙人便垄断了非洲的奴隶来源和出口权。这就引起西班牙的强烈不满,西班牙也要求在非洲得到供应奴隶的地方。

1778年,葡萄牙同意让给西班牙一些非洲沿海岛屿,以及大陆上位于欧果韦河(位于今日加蓬共和國境内)和尼日尔河之间的领土,以此作为交换条件,葡萄牙人在西经50度以西占据的美洲地区(今日巴西的西部)的所有权得到西班牙承认。同年西班牙人在福尔摩萨登陆,将其改名为斐南多波岛,以纪念其发现者。但是,由于黄热病横行,西班牙人在岛上移民的尝试屡次失败,迫使其在1781年撤出该岛。

西班牙内战后,西属几内亚得到了更多的开发。1959年,该地区被划为斐南多波和木尼河两个海外省。1964年1月,两省取得内部自治地位。至1968年,在民族独立运动和联合国的双重压力下,西班牙同意给予其独立地位。1968年10月12日,西屬幾內亞宣告独立,改国名为赤道几内亚共和国。1968年,弗朗西斯科·马西亚斯·恩圭马成为赤道几内亚第一任总统,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残酷黑暗的独裁统治,恩圭马执政期间采取极其恐怖的统治,推行个人崇拜自封为神,大规模的处决政府官员和百姓,关闭赤道几内亚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禁止报纸、杂志出版,其统治后期赤道几内亚的政府已经完全瘫痪。1979年8月3日,恩圭马被其侄儿特奥多罗·奥比昂发动政变推翻,1979年9月24日,恩圭马被判处死刑並在不久后被枪决。推翻恩圭马統治後,奥比昂成为赤几总统並一直统治至今。

地理

[编辑]
赤道几内亚地图

赤道几内亚領土面积为28,051平方公里,包含兩大部分,一部分稱為木尼河地區(也称“姆比尼地区”),位於非洲大陸,大致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与喀麦隆加蓬接壤,木尼河斜贯該地區。该区以巴塔為主要都市。二是位於木尼河区西北、几内亚湾中的比奥科岛(殖民地时期称费尔南多波岛),赤道几内亚首都馬拉博即位於比奥科岛北部。此外在比奥科岛西南595公里处还有安诺本岛

行政区划

[编辑]
参见:赤道幾內亞行政區劃

赤道幾內亞行政區劃一級為大區,二級為省。全国分为2大區,7个provincias):

经济

[编辑]

赤道几内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的出口产品是可可,其次为咖啡。该国长期以来被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但是1996年在赤道几内亚领海内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此后该国经济快速增长,1997年至2001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41.7%。至2004年,赤道几内亚已经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三大石油生产国,石油产量达每天36万桶。[7]

2001-2008年赤道几内亚GDP增长达到20%,能源部门的扩张支撑了这一增长。石油出口占2009年出口总额的99%。然而,石油产量正在下降。事实上,低油价和低产出致使2009年GDP增长大幅缩水,从2008年的15.2%减少到5%左右。此外,由于非碳氢部门将慢慢取代现有的生产结构,预计经济增长在未来将更加缓和。由于出口下降40%,早期的巨额经常账户顺差转为逆差,占2009年GDP的约20%。尽管经常帐赤字显著收窄,预计在2010年下降到GDP的5%,但预计在2011-12年度将再次扩大。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多样化的必要性,投资严重偏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建设项目正在增加。

近年来,赤道几内亚在中西非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一枝独秀,连续10年保持26%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石油的发现和开采使得赤道几内亚的国家财政收入猛增,当权者及上层人物收入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稍有提高,生活水平略有改善。2007年政府召开第二届全国经济大会,制定了2008-202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在强化油气产业发展的同时,全面启动交通、通讯、电力和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农业、渔产品加工、旅游和金融服务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8]2017年加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然而虽然赤道几内亚的人均 GDP 在非洲国家中最高,世界排名第56。但是其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只有极少数的精英获得好处。在联合国的2015年人类发展指数中,赤道几内亚排名第135。一半以下的人口有饮用水,20%的儿童在五岁之前去世。其独裁政府在各人权及媒体自由指标中常年位居“最差”的行列。

政治

[编辑]
主条目:赤道几内亚政治
馬拉博圣伊莎贝尔國際機場

1968年赤道几内亚独立后,一直由恩圭马家族实行世袭专政独裁统治。

1968年10月,弗朗西斯科·马西亚斯·恩圭马(Francisco Macías Nguema)成为赤道几内亚首任总统。1970年,该国宣布取缔除执政党“全国统一劳动党”外所有政党。1972年,恩圭马宣布自己为“终身总统”,并实行独裁统治。在恩圭马执政期间,赤道几内亚的所有图书馆都被关闭,报纸,杂志都不允许出版销售,甚至连知识这个词都在国家内禁止使用。1974年,天主教的教会学校被迫关闭,从此恩圭马时期的赤道几内亚再也没有教育机构。到恩圭马倒台前,赤道几内亚政府职能部门全部瘫痪,经济体系崩盘,且中央银行也被迫倒闭。1979年8月,恩圭马的侄子、“国家革命人民武装力量部”副部长特奥多罗·奥比昂·恩圭马·姆巴索戈发动军事政变,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恩圭马被逮捕并处决。

1982年赤道几内亚取消军事管制,奥比昂任总统,继续实行一党制,下設眾議院100席參議院75席。1990年改行多党制。奥比昂此后在1989年、1996年和2009年三次再度当选总统,成為二十世纪后在任最长的共和制领导人西班牙语Anexo:Líderes no monárquicos con mandatos más largos之一。

軼聞

[编辑]

1974年,英国作家弗雷德里克·福赛思在其小说《战争猛犬》(The Dogs of War)中,以赤道几内亚为蓝本,虚构了非洲国家赞格罗,描述了英国矿业巨头招募欧洲雇佣兵集团发动政变、从而控制该国白金资源的故事。此书发表22年之后,赤道几内亚果真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2004年,英国前雇佣兵西蒙·曼恩(Simon Mann)曾试图从南非招募雇佣军发动政变,以傀儡领袖取代奥比昂,从而控制该国石油资源。但政变企图被挫败。这一情节与《战争猛犬》的故事情节惊人地巧合。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之子马克·撒切尔被指控为政变计划的资助人之一,英国国会议员和小说家杰弗里·阿彻也被怀疑为政变募集资金。西蒙·曼恩因此次事件坐牢直到2009年“因人道原因”释放。

参考文献

[编辑]
  1. ^Melly, Paul.Africa's political dynasties: How presidents groom their sons for power.BBC News. 2021-05-30 [2025-04-20]. 
  2. ^Section 3. Freedom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Equatorial Guinea 2020 Human Rights Report(PDF). U.S. Embassy in Equatorial Guinea (报告). 2020: 15 [8 August 2021].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16 July 2021). 
  3. ^Democracy Index 2020.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17 Dec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3 March 2021)(英国英语). 
  4. ^4.04.14.24.3Equatorial Guine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英语). 
  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3/2024(PDF).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3 March 2024 [13 March 2024].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13 March 2024)(英语). 
  6. ^Equatorial Guinea Population (2022) - Worldometer. www.worldometers.info. [2022-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7)(英语). 
  7. ^(英文)Justin Blum.U.S. Oil Firms Entwined in Equatorial Guinea Deals.华盛顿邮报. 2004年9月7日 [2007年3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4日). 
  8. ^赤道几内亚经济预览.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

[编辑]
赤道几内亚在维基百科的姊妹项目
北部非洲
西部非洲
中部非洲
南部非洲
东部非洲
海外属地
與其他特殊政區
成員國
觀察員
國家
組織
成员国
海湾
非洲
南美
观察员国
前成员国
成员国
观察员国
成員
會員
區域會員
準會員
觀察員
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旗幟
組織
相關條目
国际
各地
地理
艺术家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赤道几内亚&oldid=8960376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