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 或在
討論頁 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
缺少有關 宗教主张(由于自由表达各种都有,甚至包括无神教友;可按英文维基百科简略翻译) 的信息。
請擴充此條目 相關信息。討論頁 可能有詳細細節。
贵格会 (英語:Quaker ,直译: 「颤抖者」[ 2] ),又名公谊会宗教协会 (英語: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 )[ 3] 是基督新教 的一个派别。
萬華貴格會 贵格会成立于17世纪的英國 ,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 。「贵格」(Quaker)最早是德比 的贝内特法官 ( 英语 : Gervase Bennet ) 法官取的蔑称:福克斯在1650年的一次庭审上被贝内特要求不再传道并收回言论时告诉他:「你应该在上帝的公义面前颤抖(quake)」,贝内特于是将福克斯和他的追随者讥为颤抖者(Quakers)。[ 4] [ 5] 但也有说法称在初期宗教 聚會中常有教徒 全身顫抖,因而得名。
贵格会的信徒曾经受到英國国教 迫害,与清教徒 一起移民到美洲 ,但随后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的贵格会教徒逃离马萨诸塞州 而定居在罗得岛州 和宾夕法尼亚州 等地。由于宾西法尼亚州有大量贵格会教徒聚居,习惯上以「The Quaker City」作为费城 (Philadelphia)的别名,因而费城人也被称为「Quaker」,位於費城屬於常春藤聯盟 (Ivy League)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or UPenn),其运动校队也被命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贵格队 ( 英语 : Penn Quakers ) 。
貴格會之後傳播到美國 、肯尼亞 和玻利維亞 ,人數现在大約有60萬。
贵格会 是唯一一个作为宗教组织 整体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团体。[ 6] 1947年,贵格会因其在人道主义 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 期间为战争受害者提供的无私援助,而荣获该奖项。诺贝尔奖委员会 特别表彰了贵格会在全球倡导和平与非暴力的工作,以及其成员在国际冲突中的救援行动。
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指出,贵格会通过不懈的努力践行其“和平主义”理念,在面对战争和冲突时,提供难民救助和战后重建,体现了宗教组织在人道主义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7]
贵格会曾经传入中国 。美国 差会在江苏省南京、六合工作,今日南京市六合区基督教堂系源于貴格會传统。隨著中國國民黨 與中華民國政府 遷往台灣 ,1953年迁往台湾 继续工作;英国 差会(称为公谊会)曾经在四川 的重庆 、成都 、三台 等地工作。
贵格会核心价值观:即简朴、和平、诚信、社区、平等、和管理。[ 8] 但即便如此,信徒们被鼓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探索信仰,而不是遵循固定的教条。信徒们相信内在之光,即每个人内心都有神圣的火花,即“内在之光”,这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体验到神的存在。其崇拜 形式通常是静默聚会,信徒们在安静中等待神的启示,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沟通。[ 9]
贵格会坚决反对奴隶制 ,在美国南北战争 前后的废奴运动 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强调非暴力 、和平主义 以及社会公正。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并提倡通过精神力量而非武力解决冲突。[ 10] 贵格会信徒们不尊称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称自己,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 11]
實踐 宗教與精神 世俗活動 著名作家 當代奉行者 大眾傳媒作品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