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谯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谯周(199年—270年)[1],字允南巴蜀巴西西充(今四川南部县)人,蜀汉学者。

生平

[编辑]

譙周幼贫喪父,与母、兄同居。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為蜀地大儒之一,先前以杜瓊為師,日後譙周門下有陳壽羅憲文立李密杜軫等學生。

譙周早期才華不被人看重,當時唯有楊戲看重。[2]

诸葛亮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3]。诸葛亮死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因行动迅速而得以到达。劉禪立太子劉璿時任命他为太子僕、調令家令,之後升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國將領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馬昭,姜維趁機出兵秦川,譙周見姜維連年北伐而虛耗蜀漢國力,因而不滿,著《仇國論》力陳姜維北伐師旅數出之失弊。

炎兴元年(263年)魏入侵蜀漢,他劝后主刘禅投降。当时有人建议刘禅投奔东吴或南中,谯周说,寄居东吴就不可能再称帝了,只能对吴称臣,东吴不可能消灭曹魏,将来魏灭吴,刘禅便要二次受辱,与其称臣弱国不如称臣强国,与其二次受辱不如一次;如果投奔南中应该早做准备,如今危急,人心无法保证。又有大臣认为不能保证刘禅投降后能被礼遇,谯周说东吴尚在,形势迫使邓艾不得不接受刘禅的投降并礼遇,如果曹魏不裂土以封刘禅,自己会去曹魏的都城引用古人的道义力争。大臣们不能驳倒。刘禅投降后,谯周被封为阳城亭侯,迁任骑都尉散骑常侍

265年,文立拜訪譙周。譙周因病說話不清楚,於是寫上:「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指的是司馬,月酉代表八月的時候,結果司馬昭果真在八月時病逝。

蜀亡後,晉朝的益州刺史董榮對其相當敬重,曾掛其圖像於州學並令從事李通頌之。[4]

逸聞

[编辑]
  • 譙周曾寫〈古史考〉一文,其中一段附於《史記·魏世家》中,該段認為戰國魏滅於秦的原因是因為「有賢不用」,似乎是暗諷蜀漢政府用人不當。[5]
  • 譙周曾對其門生陳壽說過:「你必然會以才學成名,不過也一定會受到詆毀挫折,這卻並非甚麼不幸的事情。你最好還是多加謹慎吧。」結果陳壽果然因著作《三國志》而成名,但在仕途上卻屢次遭受議論和貶職,就如譙周當初的預言一樣。因此,陳壽雖然後來再被擢升為太子中庶,卻沒有前往應職。[6]

文学形象

[编辑]

在《三國演義》中,譙周多以星相家和反戰者的角色出現。

  • 第65回隨劉璋投降劉備
  • 第80回諸葛亮和譙周商議勸劉備即帝位。
  • 第91回諸葛亮準備北伐,譙周以天文勸阻諸葛亮不被接納。
  • 第102回再勸阻諸葛亮停止北伐,仍不被接納。
  • 第105回譙周觀星看出諸葛亮逝世,報告劉禪
  • 第112回姜維準備北伐,譙周作《仇國論》勸阻不被接納。
  • 第115回再次勸阻姜維仍不被接納。
  • 第118回魏軍迫近,勸劉禪投降魏國。
  • 第119回隨劉禪降魏。

著作

[编辑]

仇國論》:用因餘和肇建兩國的紛爭,由古喻今,提及周文王勾踐以穩定而以小勝強,漢太祖處亂世而張良以速戰戰勝項羽。認為蜀漢當時應與民休息,減少用兵等時機成熟再北伐。

撰《古史考》、《蜀本纪》、《论语注》、《五经然否论》等,均佚。

評價

[编辑]
  • 《蜀記》記載譙周初見諸葛亮時,被旁人嘲笑,因此諸葛亮聽到告狀後說:「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 楊戲:「吾等後世,終自不如此長兒也。」
  • 陳壽:「研精《六經》,尤善書札,頗曉天文,而不以留意;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視也。身長八尺,體貌素樸,性推誠不飾。無造次辯論之才,然潛識內敏。」「譙周詞理淵通,為世碩儒,有董、揚之規,郤正文辭燦爛,有張、蔡之風,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二子處晉事少,在蜀事多,故著於篇。」
    • 裴松之:「張璠以為譙周所陳降魏之策,蓋素料劉禪懦弱,心無害戾,故得行也。如遇忿肆之人,雖無他算,然矜殉鄙恥,或發怒妄誅,以立一時之威,快其斯須之意者,此亦夷滅之禍云。」
  • 孫綽:「譙周說後主降魏,可乎?曰:自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夫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與同天矣。推過於其父,俛首而事讎,可謂苟存,豈大居正之道哉!」
  • 孫盛: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於人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何者?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據江州,徵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將自然雲從,吳之三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於必亡邪?魏師之來,褰國大舉,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徐因思奮之民,以攻驕惰之卒,此越王所以敗闔閭,田單所以摧騎劫也,何為匆匆遽自囚虜,下堅壁於敵人,致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云:「事之不濟則已耳,安能復為之下!」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縣鳥竄,終能建功立事,康復社稷,豈曰天助,抑亦人謀也。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譙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禪既闇主,周實駑臣,方之申包田單范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家庭

[编辑]

[编辑]
  • 譙𡸫,譙周年幼的時候離世。

[编辑]
  • 譙熙
  • 譙賢
  • 譙同:譙同喜愛好與其父相同,被舉為孝廉,被任命為錫縣縣令、東宮洗馬,但對西晉朝廷的徵召一概不應。[7]

[编辑]
  • 譙秀,譙熙子,晉朝隱士。
  • 譙登,譙賢子,晉揚烈將軍、梓潼太守。

參考資料

[编辑]
  1. ^《三國志·譙周傳》(泰始)五年,予常為本郡中正,清定事訖,求休還家,往與周別。周語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劉向、楊雄七十一而沒,今吾年過七十,庶慕孔子遺風,可與劉、楊同軌,恐不出後歲,必便長逝,不復相見矣。」疑周以術知之,假而此言也。六年秋,為散騎常侍,疾篤不拜,至冬卒。
  2. ^《三國志·楊戲傳》又時人謂譙周無當世才,少歸敬者,唯戲重之,嘗稱曰:「吾等後世,終自不如此長兒也。」有識以此貴戲。
  3. ^《三國志·先主傳》誤將譙周為劉備稱帝時之劝学从事,但譙周應至建興中受諸葛亮邀出仕。據《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原文之譙周應為周群之誤。
  4. ^《三國志 蜀書 譙周傳》引《益部耆舊傳》曰:益州刺史董榮圖畫周像於州學,命從事李通頌之曰:「抑抑譙侯,好古述儒,寶道懷真,鑒世盈虛,雅名美跡,終始是書。我後欽賢,無言不譽,攀諸前哲,丹青是圖。嗟爾來葉,鋻茲顯模。」
  5. ^譙周 〈古史考〉:以予所聞,所謂天之亡者,有賢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使紂用三仁,周不能王,況秦虎狼乎?
  6. ^《晉書·陳壽傳》:張華將舉壽為中書郎,荀勖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辭母老不就。杜預將之鎮,復薦之於帝,宜補黃散。由是授御史治書。以母憂去職。母遺言令葬洛陽,壽遵其志。又坐不以母歸葬,竟被貶議。初,譙周嘗謂壽曰:「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壽至此,再致廢辱,皆如周言。後數歲,起為太子中庶子,未拜。
  7. ^《三國志·譙周傳》:周三子,熙、賢、同。少子同頗好周業,亦以忠篤質素為行,舉孝廉,除錫令、東宮洗馬,召不就。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國志·卷42》,出自陳壽三國志
陈寿著《三國志》立傳人物
卷1 武帝紀
卷2 文帝紀
卷3 明帝紀
卷4 三少帝紀
卷5 后妃传
卷6 董二袁劉传
卷7 呂布臧洪传
卷8 二公孫陶四張传
卷9 諸夏侯曹传
卷10 荀彧荀攸賈詡传
卷11 袁張涼国田王邴管传
卷12 崔毛徐何邢司馬传
卷13 鍾繇華歆王朗传
卷14 程郭董劉蒋劉传
卷15 劉司馬梁張温賈传
卷16 任蘇杜鄭倉传
卷17 張樂于張徐传
卷18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传
卷19 任城陳蕭王传
卷20 武文世王公传
卷21 王衛二劉傅传
卷22 桓二陳徐衛盧传
卷23 和常楊杜趙裴传
卷24 韓崔高孫王传
卷25 辛毗楊阜高堂隆传
卷26 滿田牽郭传
卷27 徐胡二王传
卷28 王毌丘諸葛鄧鍾传
卷29 方技传
卷30 烏丸鮮卑東夷传
卷31 劉二牧传
卷32 先主传
卷33 後主传
卷34 二主妃子传
卷35 諸葛亮传
卷36 关張馬黄趙传
卷37 龐統法正传
卷38 許糜孫簡伊秦传
卷39 董劉馬陳董呂传
卷40 劉彭廖李劉魏楊传
卷41 霍王向張楊費传
卷42 杜周杜許孟来尹李譙郤传
卷43 黄李呂馬王張传
卷44 蒋琬費禕姜維传
卷45 鄧張宗楊传
卷46 孫破虜討逆传
卷47 吴主传
卷48 三嗣主传
卷49 劉繇太史慈士燮传
卷50 妃嬪传
卷51 宗室传
卷52 張顧諸葛步传
卷53 張严程闞薛传
張紘張尚)・严畯裴玄)・程秉徵崇)・阚泽唐固)・薛綜薛珝薛瑩
卷54 周瑜魯肃呂蒙传
卷55 程黄韓蒋周陳董甘淩徐潘丁传
卷56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传
卷57 虞陸張駱陸吾朱传
卷58 陸遜传
卷59 吴主五子传
卷60 賀全呂周鍾離传
卷61 潘濬陸凱传
卷62 是儀胡綜传
卷63 吴範劉惇趙達传
卷64 諸葛滕二孫濮陽传
卷65 王楼賀韋華传
国际
各地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谯周&oldid=8542721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