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诺曼·布劳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2年8月5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诺曼·布劳格诺贝尔奖得主
Norman Borlaug
诺曼·布劳格,2004年。
出生Norman Ernest Borlaug
(1914-03-25)1914年3月25日
 美国爱荷华州克雷斯科
逝世2009年9月12日(2009-09-12)(95歲)[1]
 美国德克萨斯州達拉斯
国籍 美国
公民权 美国
母校明尼苏达大学(B.S., 1937) (Ph.D, 1942)
知名于
奖项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
机构
论文镰刀菌的变异和变异性研究(1942)

诺曼·布劳格Norman Ernest Borlaug,1914年3月25日—2009年9月12日),美国生物学家、人道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曾获美国的总统自由勋章国会金质奖章和印度的莲花赐勋章

生平

[编辑]

1937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拿到植物病理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后在墨西哥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培育出20多种矮秆高产抗病小麦品种。 20世纪中叶,他致力于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推广高产小麦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1963年墨西哥成为小麦净出口国,1965-1970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小麦产量增加了一倍,被称为“绿色革命”,十億人因此免于饥饿[3]。他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他继续在亚洲和非洲推广绿色革命。 2009年9月12日去世,享年95岁。

参考文献

[编辑]
  1. ^Swaminathan, M. S. Obituary: Norman E. Borlaug (1914–2009) Plant scientist who transformed global food production. Nature. 2009,461 (7266): 894.Bibcode:2009Natur.461..894S.ISSN 0028-0836.PMID 19829366.S2CID 36572472.doi:10.1038/461894a. 
  2. ^Phillips, R. L. Norman Ernest Borlaug. 25 March 1914 – 12 September 2009.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13,59: 59–72.S2CID 75211546.doi:10.1098/rsbm.2013.0012. 
  3. ^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權力與進步》P449
1901年—1925年

1901年:杜南帕西 /1902年:迪科門戈巴特 /1903年:克里默 /1904年:國際法研究院 /1905年:蘇特納 /1906年:羅斯福 /1907年:莫内塔雷诺 /1908年:阿诺尔德松巴耶尔 /1909年:貝爾納特德康斯坦 /1910年:国际和平局 /1911年:阿赛尔弗里德 /1912年:羅脫 /1913年:拉方丹 /1917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919年:威爾遜 /1920年:布儒瓦 /1921年:布蘭廷朗格 /1922年:南森 /1925年:張伯倫道斯

1926年—1950年

1926年:白里安施特雷澤曼 /1927年:比松克维德 /1929年:凯洛格 /1930年:瑟德布卢姆 /1931年:亚当斯巴特勒 /1933年:安吉尔 /1934年:亨德森 /1935年:奧西茨基 /1936年:薩維德拉·拉馬斯 /1937年:塞西爾 /1938年: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1944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945年:賀可德 /1946年:巴尔奇穆德 /1947年:英国教友会美国教友会 /1949年:奧爾 /1950年:本奇

1951年—1975年

1951年:儒奧 /1952年:史懷哲 /1953年:馬歇爾 /1954年:联合国难民署 /1957年:皮爾遜 /1958年:皮爾 /1959年:諾埃爾-貝克 /1960年:盧圖利 /1961年:哈馬舍爾德(颁奖前身故) /1962年:鮑林 /19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1964年: /196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1968年:卡森 /1969年:國際勞工組織 /1970年:勃勞格 /1971年:勃蘭特 /1973年:基辛格黎德壽(拒绝领奖) /1974年:麥克布賴德佐藤荣作 /1975年:薩哈羅夫

1976年—2000年

1976年:威廉斯科里根 /1977年:國際特赦組織 /1978年:萨达特贝京 /1979年:德蕾莎修女 /1980年:佩雷斯 /1981年:联合国难民署 /1982年:默达尔加西亚 /1983年:瓦文萨 /1984年:图图 /1985年: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1986年:維瑟尔 /1987年:阿里亞斯 /198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198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1990年:戈尔巴乔夫 /1991年:昂山素季 /1992年:門楚 /1993年:曼德拉德克勒克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 /1995年: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罗特布拉特 /1996年:西门内斯·贝洛奥尔塔 /1997年:国际反地雷组织威廉斯 /1998年:休姆特林布尔 /1999年:無國界醫生 /2000年:金大中

2001年至今

2001年:联合国安南 /2002年:卡特 /2003年:艾芭迪 /2004年:馬塔伊 /200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巴拉迪 /2006年:尤努斯孟加拉乡村银行 /2007年:戈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2008年:阿赫蒂萨里 /2009年奧巴馬 /2010年刘晓波 /2011年:约翰逊-瑟利夫格鲍伊卡曼 /2012年:欧洲联盟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2014年:薩塔亞提优素福扎伊 /2015年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2016年:桑托斯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2018年穆奎格穆拉德 /2019年阿比 /2020年世界糧食計劃署 /2021年雷萨穆拉托夫 /2022年:比亚利亚茨基纪念公民自由中心 /2023年:穆罕默迪 /2024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2025年:马查多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行为与社会科学
196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生物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化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工程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物理科学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诺曼·布劳格&oldid=8858296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