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训诂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训诂学(英語:PhilologyExegesis)是指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鲁地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分类

[编辑]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則只是小学當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历史

[编辑]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到了汉朝时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而在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现代则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

研究对象

[编辑]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產生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此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是以钱大昕认为:“训诂必依汉儒,以其去古未远,家法相承,七十子之大义犹有存者,异于后人之不知而作也。”[1]。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等;此外也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研究方法

[编辑]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 反训,或以为有的词古今意义相反,或反义同辞,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張廷玉曰:「亂,平亂也,是為治。」亦可通。
  •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注釋

[编辑]
  1. ^《潜研堂集》卷二十四《臧玉琳经义杂说序》

参见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 林尹,《训诂学概要》,台北正中书局,1993
官话
北京官话
現代漢語通用語
標準形式
地方普通话
傳統方言
东北官话
冀魯官話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其它
晉语
粤语
方言列表
客家话
方言列表
湘语
贛語
方言列表
吴语
方言列表
闽语
沿山閩語
邵将语
闽北语
闽中语
沿海閩語
閩東語
興化語
闽南语
瓊雷語
徽语
平话和土话
广西平话
湘粤土话
其它
外語混合
非標準劃分
歷史演化
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演化主綫
歷史方言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類型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文白相夾
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
注音
其它
文體
半音節文字
其它
音韻(模板)
其它研究
管理机构
對外影響
外語文字
外语汉字
相关文字
外語音韵
日琉語系
朝鮮語系
南亚语系
其它語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训诂学&oldid=8832189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