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谥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謚號
谥号
汉语名称
繁体字諡號
简化字谥号
标音
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shì hào
注音符號ㄕˋ ㄏㄠˋ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thụy hiệu
儒字 諡號
朝鲜语名稱
諺文시호
汉字諡號
标音
文观部式siho
马-赖式siho
日语名称
汉字諡号
标音
假名しごう
日语罗马字shigō
日語別稱
汉字
标音
假名おくりな
日语罗马字okurina
雍正十三年上世宗宪皇帝碧玉谥册(故宫博物院藏)

shì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權貴等死後,政府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比如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秦朝君主就不使用諡號。

上古的尧舜禹等称号是谥号的雏形。商朝中后期,谥号开始成体系地被使用。在周朝,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开始出现。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諸葛忠武侯(諸葛亮)、韓文公(韓愈)、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謚號、諡號二詞古文通用。據中華民國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正體中文使用上,「謚」為一般道士法事時的隨口表揚,「諡」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1]

諡法由來

[编辑]

傳統說法

[编辑]

依《逸周書·諡法解》對立諡制度的起源的解釋,将其假托于周公旦太公望所制諡,用以如實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跡與功勞[2]。後世諡號之制定遂以諡法為綱。但《逸周書·諡法解》是「蒐羅西周至戰國中期的謚號使用、又將謚字的解釋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另外還創造出新擬的謚字與謚解。《謚法解》的出現使此後的謚法提供了理論的根據。」[3]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4],改而自稱為始皇帝,後世按數字順序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萬世皇帝等[5]漢代時期諡法又告恢復,至清末止。

後世由於部分諡字在應用上產生變化,固有部分諡法書有其他的諡法解釋,如宋代蘇洵所著的嘉祐諡法,部分解釋了宋代的賜諡標準。

當代研究

[编辑]

目前對於是諡法的理解,多仰賴於《逸周書·諡法解》的整理,但郭沫若在1932年出版的《金文丛考》中提出质疑。他认为《逸周书》是战国时代的伪书,搜集前代君王的名号,穿凿附会弄出了谥法,造成了许多谥号有多种解释。王國維早於郭沬若撰文硏究諡法之起,它們將諡法之興分別訂於不同時期。王氏認爲諡法起於宗周共懿諸王以後〈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通敦跋》〉;郭氏則認爲諡法當起於戰國之時〈參郭沫若《金文叢考·諡法之起源》〉[6]。王國維更据適簋铭文称穆王、献侯鼎铭文称成王[7]等,认为周初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时称号而非死后之谥[8]

文、武諡號的排列順序,在後世也產生部分重複情況。由於周文王和周武王開的先例,一個朝代的第一個及第二個國君的諡號經常使用文、武。如魏武帝魏文帝晉文帝晉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陈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諡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諡文皇帝)、清太祖(初谥武皇帝)和清太宗(谥文皇帝)。自宋代理学盛行、对汉武帝评价降低[9]之后,“文”字用于皇帝諡號的褒義通常在“武”之上。

种类

[编辑]

谥号用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 上諡,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武」為有開創局面、闢疆拓土等偉業才能配享此號;「壯」、「剛」則為生前戰功彪炳的武將屬之。傳統上,以文、武兩字為最高讚譽。
  •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博昌愍侯夏侯淵晉愍帝司馬鄴的「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蜀漢懷帝劉禪的「懷」表示「慈仁短折」。
  •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遠禮」,周厲王的「厲」表示「暴慢無親」或不吉利,魯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晉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漢靈帝的「靈」表示「亂而不損」。
  • 私諡,始於末,到漢朝才盛行起來。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如陶淵明被親友私諡「靖節先生」,王通被門生私諡「文中子」。

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分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私諡」。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由于帝王之谥皆由其臣其子所议定,因此按照“臣子为君父讳恶”的儒家礼教,帝王谥号很少使用恶谥了。汪守宽《谥法研究》统计,自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221年,帝王国君234人中,美谥165人(70.6%),平谥39人(16.6%),恶谥30人(12.8%)。而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11年,帝王国君324人中,美谥290人(89.3%),平谥25人(8%,多为幼年夭折或末代失位的帝王),恶谥仅9人(2.7%)。[10]

帝王讳用平谥、恶谥之后,导致有些美谥本身的意思并不坏,但被用在遭遇某类特定命运的皇帝身上之後,在后世的意思就改变了;例如「惠」本为美谥,但在汉惠帝以及晋惠帝司馬衷以后,就转为平谥了。还有「献」字用于汉献帝(山阳公),「恭」用於晋恭帝司馬德文(零陵王)、西魏恭帝拓跋廓(宋国公)、隋恭帝楊侑(酅国公)、后周恭帝柴宗訓(郑王)等人身上之后,恭帝、献帝、顺帝等成了失位之君的常用谥号。而这类皇帝諡號如用于皇后、臣属,或者與其他文字並用,則無影射貶低之義,如东晋名臣王導諡「文獻」、唐朝名臣狄仁傑諡「文惠」、宋朝开国功臣赵普谥「忠献」,以及宋太祖孝惠皇后明宪宗孝惠皇后明世宗祖母),抑或明朝蜀献王兴献王等。

再如「昭」字,在战国之前多为恶谥,用于中衰之主,或不得其终者,如周昭王(南征不返)、楚昭王(失国)、鲁昭公(被逐)、齐昭公晋昭公(国势中落)、晋昭侯宋前昭公(无道被杀)等。但自战国以后,谥「昭」者多为令主,「昭」字由恶谥转为美谥,[10]但自南北朝後,「昭」字又轉為平諡,用於悼諡壽命不長或不得其终者,如南梁昭明太子(英年早逝),北齊孝昭帝高演(墮馬重傷死,僅在位一年)及唐昭宣帝(被朱溫所弒)。

再如「忠献」,在宋朝本为人臣等级最高的谥号,曾赠予赵普韩琦等人,然而南宋两任权相秦桧史弥远先后被赠谥「忠献」,自明代憎嫌此谥号竟不用,仅南明追赠建文朝给事黃叔揚为「忠献」。[11]

谥號用字

[编辑]

逸周書:諡法解

[编辑]

逸周書為周朝留下來的典籍,相傳為周公所作,年代最早的諡法標準,亦多為後世所沿用。

蔡邕獨斷

[编辑]

東漢蔡邕的著作《帝諡》:

違拂不成曰「隱」,靖民則法曰「皇」,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殘人多壘曰「桀」,殘義損善曰「紂」,慈惠愛親曰「孝」,愛民好與曰「惠」,聖善同文曰「宣」,聲聞宣遠曰「昭」,剋定禍亂曰「武」,聰明睿知曰「獻」,溫柔聖善曰「懿」,布德執義曰「穆」,仁義說民曰「元」,安仁立政曰「神」,布綱治紀曰「平」,亂而不損曰「靈」,保民耆艾曰「明」,辟土有德曰「襄」,貞心大度曰「匡」,大慮慈民曰「定」,知過能改曰「恭」,不生其國曰「聲」,一德不懈曰「簡」,夙興夜寐曰「敬」,清白自守曰「貞」,柔德好眾曰「靖」,安樂治民曰「康」,小心畏忌曰「僖」,中身早折曰「悼」,慈仁和民曰「順」,好勇致力曰「莊」,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逢難曰「愍」,名實過爽曰「繆」,壅遏不通曰「幽」,暴虐無親曰「厲」,致志大圖曰「景」,辟土兼國曰「桓」,經緯天地曰「文」,執義揚善曰「懷」,短折不成曰「殤」,去禮遠眾曰「煬」,怠政外交曰「㩦」,治典不敷曰「祈」。

諡法.宋蘇洵

[编辑]

宋代蘇洵所寫的典籍諡法四卷:

明諡紀彚

[编辑]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编辑]

其他

[编辑]

古代谥法常用字,参考《逸周書·諡法解》《续文献通考·礼考·谥法》《谥法通考》;紅色代表上諡,紫色代表中諡,藍色代表下諡,共183字。

古代谥号常用字
則天法堯曰大
仁義所往曰王
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啓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克啓行禩曰太
睦於兄弟曰友
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
王心克一曰中、剛柔不偏曰中、因時致治曰中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複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執一不遷曰介
立志及眾曰公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曰文、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道德博聞曰文
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惠內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曰平、布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外內貞複曰白
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大慮行節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聖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於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簡易多聞曰向
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寬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賢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寧民曰安、務德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敬而有禮曰安、貌肅辭定曰安、止於義理曰安、恭德不勞曰安、靜正不遷曰安、懿恭中禮曰安、凝重合禮曰安
治典不殺曰祁、經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乾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愛民在刑曰克、秉義行剛曰克、勝敵得俊曰克、勝己之私曰克
溫良好樂曰良、理順習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溫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謀猷歸美曰良、竭忠無隱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賞慶刑威曰君、從之成群曰君
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沖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威疆叡德曰武
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肇敏行成曰直、治亂守正曰直、不隱其親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質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獄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撓曰直、率行無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好力致勇曰果、好學近智曰果、臨事善斷曰果
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官人應實曰知、強立守義曰質
不剛不柔曰和、推賢讓能曰和、柔遠能邇曰和、號令悅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溫厚無苛曰和
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追補前過曰定、仁能一眾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踐行不爽曰定、審於事情曰定、德操純固曰定、以勞定國曰定、克綏邦家曰定、靜正無為曰定、大應慈仁曰定、義安中外曰定、鎮靜守度曰定
獻敏成行曰革
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
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
思慮不爽曰厚、強毅敦樸曰厚、敦仁愛眾曰厚
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大憲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內外用情曰貞、憂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忠道不擾曰貞、保節揚名曰貞、履正中饋曰貞、守教難犯曰貞、幽間專一曰貞、恒德從一曰貞、直道不撓曰貞、名實不爽曰貞、事君無猜曰貞、德性正固曰貞、率義好修曰貞、德信正周曰貞
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聖聞周達曰昭、聲聞宣遠曰昭、威儀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聖問達道曰昭、聖德嗣服曰昭、德業升聞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禮不愆曰昭、高朗令終曰昭、遐隱不遺曰昭、德輝內蘊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願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辟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勤其世業曰修、好學近習曰修、克勤世業曰修
守命共時曰信、出言可複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禮不違曰信、寬仁孚眾曰信、政令劃一曰信
靖民則法曰皇
淵源通流曰禹、受禪成功曰禹
執應八方曰侯
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咨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德象天地曰帝
敬共官次曰恪、威儀端儼曰恪、溫共朝夕曰恪、溫恭不怠曰恪、懋勤內治曰恪、威容端嚴曰恪
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民無能名曰神、一人無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曰神、不疾而速曰神、精義妙物曰神、應變無方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順德麗貞曰柔、至順法坤曰柔
循禮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達禮蔽樂曰素
知人曰哲、明知淵深曰哲、官人應實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慮終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禦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於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於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難於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莊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
德正應和曰莫
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
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真心大度曰莊、好勇致力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嚴敬臨民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端一克誠曰莊、齊敬中禮曰莊、執德不矜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嚴恪有儀曰莊
辟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思慮不爽曰原、植德開基曰原、慶流奕葉曰原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遷善改過曰益、取於人以為善曰益
寬裕溫柔曰容
物至能應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樸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才理審諦曰理、政平刑肅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術曰理、才敏詳審曰理、治繁不擾曰理
德性溫恭曰基
威德剛武曰圉
能修其官曰崇
應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斷如神曰敏、明達不滯曰敏、聞義必徙曰敏、才猷不滯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溫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昭功寧民曰商、文學博識曰商
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
言行不回曰淑、慮善從宜曰淑、溫仁鹹仰曰淑、善行著聞曰淑
秉心塞淵曰深
追補前過曰密、思慮詳審曰密
翼善傳聖曰堯、大而難名曰堯
質直好義曰達、疏通中理曰達
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齊莊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受命不遷曰敬、畏天愛民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威儀悉備曰敬、戒尊師傅曰敬、戒懼無違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幾微曰敬、肅恭無怠曰敬、齊莊自持曰敬、應事無慢曰敬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困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官人應實曰智、尊明勝患曰智、默行言當曰智、推芒折廉曰智、臨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擇任而往曰智
慈和遍服曰順、慈仁和民曰順、柔質慈惠曰順、和比於理曰順、德合帝則曰順、受天百祿曰順、柔德承天曰順、德性寬柔曰順、淑慎其身曰順、德容如玉曰順、克將君美曰順、慈仁體民曰順、好惡公正曰順、德協自然曰順、慈和偏服曰順
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承上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
仁聖盛明曰舜
容儀恭美曰勝
善行不怠曰敦、溫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溫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樹德純固曰敦
以德化民曰道
強學好問曰裕、建中垂統曰裕、寬仁得眾曰裕、性量寬平曰裕、仁惠克廣曰裕、寬和不迫曰裕、寬和自得曰裕
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虛己從諫曰聖、敬祀亨禮曰聖、行道化民曰聖、窮理盡性曰聖、窮神知化曰聖、通達先知曰聖、大而化之曰聖、博施濟眾曰聖、極深研幾曰聖、能聽善謀曰聖、裁成天地曰聖、睿智天縱曰聖、百姓與能曰聖、備物成器曰聖、備道全美曰聖、神化難名曰聖
溫年好樂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勞無怨曰勤、廣業不怠曰勤、勤行世業曰勤、好學力行曰勤、能修內職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勞中外曰勤
好廉自克曰節、不侈情欲曰節、巧而好度曰節、能固所守曰節、謹行節度曰節、躬儉中禮曰節、直道不撓曰節、臨義不奪曰節、艱危莫奪曰節
純德合天曰誠、從容中道曰誠、推心禦物曰誠、秉德純一曰誠、明信率下曰誠、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
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虛己鮮言曰靖、緝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鮮言曰靖、慎以處位曰靖、政刑不擾曰靖、綱紀肅布曰靖、厚德安貞曰靖、律身恭簡曰靖、以德安眾曰靖
居敬行簡曰雍
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後己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視民如子曰慈、愛育必周曰慈、撫柔平恕曰慈
德性寬柔曰溫、和順可即曰溫、仁良好禮曰溫、樂育群生曰溫、寬仁惠下曰溫
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謙和善讓曰遜
行見中外曰愨、執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裏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禦下曰愨
允僖庶績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稱赫奕曰熙
可以作聖曰睿、深思遠慮曰睿、聖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綜善典法曰暠
美化及遠曰廣、所聞能行曰廣
守禮執義曰端、聖修式化曰端、嚴恭蒞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執心克莊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正克莊曰齊
寵祿光大曰榮、先義後利曰榮
含光得眾曰寬、大德包蒙曰寬、禦眾不近曰寬
裕以安民曰寧、淵衷湛一曰寧、端重自毖曰寧
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治隆備曰賢、內德有成曰賢
博物多愛曰遷、良史實錄曰遷
執德不惑曰確、執德不回曰確
善行足法曰儀
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謀慮不威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忠和純備曰德、綏懷來人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惠和純淑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來遠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養民曰德、尊賢親親曰德、仁而有化曰德、憂在進賢曰德、寬栗擾毅曰德、直溫強義曰德、諫諍不違曰德、周旋中禮曰德、澤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聖能法天曰憲、聖善周達曰憲、創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範永昭曰憲
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
聲入心通曰聰、邇言必察曰聰
元德充美曰徽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奉義順則曰禮、恭儉莊敬曰禮、善自防間曰禮、躬儉中節曰禮、審節而和曰禮、著誠去偽曰禮、納民軌物曰禮、恭儉合度曰禮、內則克修曰禮
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愛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贊宣德化曰翼
審音知化曰曠
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要能固曰簡
施勤無私曰類、勤政無私曰類、不忝前哲曰類
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聖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能翼君曰獻、學該古訓曰獻、智質有理曰獻、智質有操曰獻、智質有禮曰獻、嚮徳內徳曰獻
狀古述今曰譽
溫柔賢善曰懿、溫和聖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見中外曰懿、愛民質淵曰懿、德浸廣大曰懿、文德充實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爭曰懿、主極精純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賢善著美曰懿
行見中外曰顯、受祿於天曰顯、聖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
含和無欲曰玄、應真主神曰玄
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隱居求志曰夷、失禮基亂曰夷
幼少在位曰沖、幼少短折曰沖
質淵受諫曰厘、有罰而還曰厘
愚智適時曰俞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恭人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謀慮不成曰息
柔質受諫曰慧
彰義掩過曰堅、磨而不磷曰堅
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祗勤追懼曰頃、慈仁和民曰頃、墮覆社稷曰頃、震動過懼曰頃、陰靖多謀曰頃
質勝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禮曰野
隱居放言曰逸
心能制義曰庶
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和而不流曰強、中立不倚曰強、守道不變曰強、死不遷情曰強、自勝其心曰強
有始有卒曰終、克成令名曰終
疏遠繼位曰紹
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追改前過曰鼎
慈仁不壽曰閔
中心樂易曰凱
舉事而遲曰舒、言行軌物曰舒
不幸短命曰淵、沈潛用晦曰淵、德信靜深曰淵、沈幾燭隱曰淵
在國遭憂曰湣、在國逢艱曰湣、禍亂方作曰湣、使民悲傷曰湣、使民折傷曰湣、在國連憂曰湣、佐國逢難曰湣、危身奉上曰湣
疏遠繼位曰遠
未家短折曰傷、短折不成曰傷
敏以敬曰慎、沈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
小心畏忌曰僖、質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恭慎無過曰僖
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
菲薄廢禮曰儉、節以制度曰儉、舉事有經曰儉
名實不爽曰質、忠正無邪曰質、章義掩過曰質、言行相應曰質、恬淡無為曰質、直心靡他曰質、真純一德曰質、至治還淳曰質、宅心篤實曰質、淳茂無華曰質、靜正無華曰質、樸直無華曰質、強立守義曰質
有功安人曰熹
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尸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不生其國曰聲、不主其國曰聲
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賞曰懋
恭儉好禮曰嬰
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述善不克曰丁、述義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犯國之紀曰干
避位去國曰出
好更改舊曰易
使治民克盡曰使
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凶年無榖曰荒、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昏亂紀度曰荒、從樂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不思忘愛曰剌、愎狠遂過曰剌、暴戾無親曰剌、暴慢九卿曰剌、不思安樂曰剌、暴慢無親曰剌、妄愛曰剌
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鋪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
賤仁多累曰紂、殘義損善曰紂
好功自是曰專、違命自用曰專
滿志多窮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喪志曰惑、婦言是用曰惑、誇志多窮曰惑
涼德薄禮曰虛、華言無實曰虛
信道輕仕曰開
嗇於賜與曰愛
華言無實曰誇
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暴慢無禮曰厲、愎狠遂過曰厲
言行相違曰僭、自下陵上曰僭
儉嗇無德曰褊、心隘政急曰褊
好內遠禮曰蕩、狂而無據曰蕩
怙威肆行曰醜
弱而立志曰縱、敗亂百度曰縱、忘德敗禮曰縱
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思厚不爽曰願、弱無立志曰願、敗亂無度曰願、忘德敗禮曰願、柔無立志曰願
怠政外交曰攜
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谥法规则

[编辑]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魏文惠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廢除諡法。[12]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臣子有爵者(如列侯、關內侯)則諡號會冠在爵位之前: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諡號仍然是以一字諡為主,如吳質諡威侯、劉禪諡思公、孫登諡宣太子、賈充諡武公、蕭子顯諡驕子。

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唐高宗為「天皇大帝」,達三字。武則天稱帝後,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與民休息,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諡號之極為「忠」,如蜀漢諸葛亮、唐郭子儀尉遲敬德諡號「忠武」,宋初名將狄青原議諡「忠武」,後因故改為較低等的「武襄」,北宋楊業、南宋韓世忠岳飛宋理宗加諡),明初名將如常遇春、靖難首功武臣張玉,清代名將楊遇春等諡號皆「忠武」,故有時不能以諡號文武比例論斷。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大致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第一至第四字的格式必須為「_天_道」,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世宗的諡號為: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13]明神宗的諡號為:範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14];景王朱载圳的諡號為:恭。
  • 文臣諡號之極為「文貞」如魏徵楊士奇及康熙帝師陳廷敬等曾獲此諡號,多半為太師的諡號,後避宋仁宗趙禎諱,宋代將文臣最高的諡號改為「文正」,明代以後恢復「文貞」諡號。
  • 清代皇帝諡字通常為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或21字(光緒帝);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15][16]道光帝的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17][18];恭親王奕訢的諡號為:忠。
  • 皇帝的諡號最后一字为最重要的评价,用在对皇帝的简称中。例如乾隆帝諡號最后一字为「純」,因此被简称为高宗純皇帝。
  • 皇后的諡號首字必须为「孝」,第二个字代表对皇后的评价,最后一字是对应的皇帝的諡號最后一字。首字、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组成了皇后諡號的简称。例如乾隆帝的首位皇后諡號为「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简称孝賢純皇后,其中「賢」代表对她的评价,而「純」来自乾隆的諡號最后一字。皇后的諡號倒数第五至第二字的格式必须为「__天__聖」,表达对皇帝的辅佐和培养之意,例如孝賢純皇后諡號里这四个字是「輔天昌聖」。

皇后的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諡(見慈禧條)。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諡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荣禄),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如左宗棠張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通諡

[编辑]

通諡,意指為一批特定身份的人物制定統一諡號,清朝的《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就為褒揚建文、南明年間殉節死事的臣民訂立統一的諡號。

越南阮朝為各種爵位的皇族訂立通諡,非有特殊貢獻不再特別賜予美諡[19]。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九月,阮朝規定皇親、公主、宮階的通諡。皇子、公主和宮階去世後,按照對應爵位品階獲得諡號,除非有特殊貢獻,否則不再由朝廷特別賜予美諡。[19]

  1. 親王諡端恭
  2. 郡王諡莊恭
  3. 親公諡恭肅
  4. 國公諡恭睦
  5. 郡公諡恭亮
  6. 公主諡美淑
  7. 一階妃諡徽順
  8. 二階妃諡懿顺
  9. 三階嬪諡雅順
  10. 四階嬪諡嫻順
  11. 五階嬪諡麗順
  12. 六階婕妤諡柔順
  13. 七階貴人諡莊順
  14. 八階美人諡謹順
  15. 九階才人和不入九階的宮人諡淑順

日本諡號系统

[编辑]

天皇

[编辑]

日本天皇死後會被追上謚號。而日本的謚號系統分為幾種——漢風謚號(しごう)、和風謚號、追號(ついごう)、院號。而宮內廳所整理的帝王陵墓內,僅僅使用漢風和和風謚號。在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初期,天皇、皇后和皇太子擁有漢風謚號和和風謚號。如阿閇皇女死後的漢風謚號為「元明天皇」,和風謚號為「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豊国成姫天皇」。目前,所有的天皇以漢風謚號被稱為「〇〇天皇」,但在明治三年前,自冷泉天皇後桃園天皇(除了安德天皇後醍醐天皇仲恭天皇)之間的所有天皇不被稱為「〇〇天皇」而被稱作「〇〇院」。

1868年明治天皇頒布明治改元之詔3,确立一世一元制,确立一世一元制以来也形成天皇驾崩以后以其在位年号为谥号的惯例。目前最後一次上謚號,是在昭和天皇的大喪之禮,昭和六十四年1月31日,由海部俊樹公佈大行天皇裕仁的正式謚號,即「昭和天皇」。

漢風謚號

[编辑]

指為中國式的謚號,通常為兩字如:「神武天皇」、「孝明天皇」、「元明天皇」和「仁孝天皇」。但在平安時代中後期漸漸放棄了漢風謚號。直至光格天皇薨逝時恢復自光孝天皇以來近千年沒有使用的漢風謚號。明治維新後,漢風謚號漸漸不使用,轉而使用一世一元的追號。

和風謚號

[编辑]

指為日本式的謚號,通常為多字如:「神日本磐余彥天皇」、「大泊瀬幼武天皇」、「渟中倉太珠敷天皇」和「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豊国成姫天皇」。但在平安時代中後期漸漸放棄了和風謚號。光格天皇薨逝時並沒恢復自平安時代早期以來近千年沒有使用的和風謚號。和風謚號至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追號

[编辑]

又作帝號謚號,追號取自天皇生前的居所,或取自天皇的年號,如「桃園天皇」、「醍醐天皇」、「明治天皇」、「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追號在光格天皇孝明天皇時期曾短暫廢除直至明治維新後因開始使用一世一元,故而使用追號。

此外,還有一些天皇的追號取自早期皇帝,因令人钦佩的特征与早期皇帝相似,並加上「后」字。如「後桃園天皇」、「後醍醐天皇」、「後宇多天皇」和「後堀河天皇」。

還有天皇將前兩位天皇的謚號合併,成為自己的追號。如興子,其諡號「明正」二字是由古代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兩位女帝諡號各取一字;稱光天皇的謚號取自於稱德天皇光仁天皇兩位天皇謚號中的其中一字。

皇后

[编辑]

皇后在薨逝會被追上謚號,分別為漢風謚號和和風謚號,但和風謚號漸漸消失了。其中気長足姫是第一位獲得謚號的皇后,漢風謚號「神功皇后」,和風謚號「気長足姫尊」。有些皇后僅僅只有漢風謚號如藤原安宿媛天平寶字四年,被朝廷追謚為「天平應真仁正皇太后」。此外,還有些皇后只有和風謚號,如藤原乙牟漏追上謚號曰「天之高藤廣宗照姬之尊」。

平安時代中後期開始,皇后會被上院號,又作女院。如「四條院」、「上東門院」、「陽明門院」和「二條院」。明治維新后,廢除了院號,恢復了謚號制度。如明治天皇之嫡母九條夙子被尊為皇太后,薨逝被追謚為「英照皇太后」;明治天皇的正妻一條美子在薨逝後,被養子大正天皇追上謚號「昭憲皇太后」。

目前最後一次上謚號,是在平成十二年7月10日,尊上大行皇太后良子謚號「香淳皇后」。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邱煇塘,中央圖書館:〈《全臺詩》之大醇小疵〉[永久失效連結]
  2. ^《逸周書·諡法解》:周公旦,大師望相嗣王發。既賦憲受臚於牧之野。將葬。乃製作諡。諡者。行之跡也。
  3. ^蔡雅雯,《逸周書·謚法解》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994年。
  4. ^《史記·秦始皇本紀》: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
  5. ^《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6. ^林天人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硏究, 1945-2000: 第二冊:先秦史》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1日初版,第162頁
  7. ^《献侯鼎》,其铭文云: "唯成王大華,在宗周,赏献侯嚣贝,用作丁侯陴彝" ,指出在成王生时已称"成王"。
  8. ^彭裕商.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 成都: 巴蜀书社. 2003年初版: 頁45.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9. ^司马光《资治通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朱熹:“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
  10. ^10.010.1汪守宽《谥法研究》
  11. ^南宋灭亡后,理學派投靠元廷,但当时尚未将“忠献”谥号视为讥讽之意,元朝延安王铁哥、拂林王爱薛、顺德王哈剌哈孙、和宁王康里脱脱、东平王拜住、齐王亦怜真班等多人曾获“忠献”谥号。
  12. ^秦王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議父,臣議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13.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第56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上在位四十五年,寿六十。寻上尊谥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14.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第59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上在位四十八年,寿五十有八。九月甲申,上尊谥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曰:神宗…
  15. ^《高宗純皇帝實錄》第1500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是岁四月乙未,恭上尊谥,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16. ^《宣宗成皇帝實錄》第2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寻大学士等议奏,高宗纯皇帝尊谥,谨拟奋武字下恭加钦明二字,曰: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17. ^《宣宗成皇帝实录》第47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四月十二日,恭上尊谥,曰: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庙号:宣宗。」
  18. ^《穆宗毅皇帝实录》第1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寻大学士等议奏,宣宗成皇帝尊谥,谨拟孝敏下加宽定二字,曰: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19. ^19.019.1《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卷四十九 嗣德二十六年九月 申定皇親、公主、宮階通諡例條。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諡法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謚法


民間使用
官方授予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谥号&oldid=8967884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