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放北路上的天津利顺德大饭店 | ||||||||||||
| 原名 | 维多利亚道 大法国路、中正路 | |||||||||||
| 命名日期 | 1949年 | |||||||||||
| 類型 | 普通道路 | |||||||||||
| 道路長度 | 2.30公里(1.43英里) | |||||||||||
| 地點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和平区 | |||||||||||
| 起點 | 解放桥 | |||||||||||
| 終點 | 徐州道 | |||||||||||
| 建造 | ||||||||||||
| 动工 | 1860年 | |||||||||||
解放北路是中国天津市和平区的一条街道,西北起张自忠路与解放桥相接,东南到徐州道,全长2300米,是一条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金融街,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其南半段原为天津英租界的维多利亚道,北半段原为天津法租界的大法国路。解放北路被天津市规划局确定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街区”。

解放北路所在区域原本是天津东南郊海河西岸的一片沼泽荒地,其中段有以紫竹林命名的寺庙和村落。1860年12月17日,紫竹林庙以南沿河地段被辟为天津英租界。次年6月,紫竹林庙以北沿河地段设立了天津法租界。当时戈登为英租界制定了规划,其中的南北主干道就是维多利亚道。然而在最初十余年间,天津对外贸易并不活跃,来此的少数外商多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英租界内仅有英资宝顺洋行和英国领事馆建屋,法租界没有任何法国机构,仅有供英美侨民使用的合众会堂。法国的主要宗教活动集中在三岔河口的望海楼天主堂,法国领事馆也设在宫北大街。
1870年6月发生的天津教案成为转折点。此后外国侨民陆续迁居租界,英租界率先得到开发。到1900年庚子之乱以前,已经形成以维多利亚道为主轴的道路网络,道路两侧聚集了以英国为主的商业金融机构,并兴建了戈登堂、天津利顺德饭店等知名建筑。相比之下,法国在普法战争战败后国力衰弱,天津法租界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开始市政建设。
进入20世纪,随着海河航道疏浚,大量淤泥填平了租界内的沼泽,天津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各租界的商务活动逐渐繁荣。民国初年,维多利亚道两侧兴建起一批豪华金融建筑。抗战胜利后,该路被定名为中正路,北端的万国桥改称中正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路改名为解放北路。[1]
解放北路目前西北起张自忠路与解放桥相接,东南到徐州道,全长2300米,两侧人行道均宽5米,为沥青路面。沿途建有天津利顺德大饭店、天津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大楼、法国工部局大楼、天津中法工商银行大楼、大清邮政津局大楼、天津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天津汇丰银行大楼、天津中南银行大楼、天津花旗银行大楼、天津利华大楼、天津金城银行大楼、中央银行天津分行大楼、华俄道胜银行天津分行大楼、天津麦加利银行大楼、天津怡和洋行大楼、泰莱饭店大楼、天津英国俱乐部、裕中饭店大楼、百福大楼、光明大楼、美丰洋行大楼、法国俱乐部、北洋保商银行大楼、天津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天津邮政储金汇业分局大楼、天津华义银行大楼、天津久安商业银行大楼、天津朝鲜银行大楼、新泰兴洋行大楼、天津华比银行大楼、美国海军俱乐部、仁记洋行天津分行大楼、天津四行储蓄会大楼、屈臣氏大药房大楼、天津太古洋行大楼、天津印字馆大楼、原英国领事署大楼、天津瑞隆洋行大楼等建筑。其中,保定道至曲阜道一段的解放北路为天津英式风情区中的重要道路。[2]
解放北路现在比较著名的建筑有:




解放北路已不存在的建筑有:


目前,与解放北路相交汇的主要道路有:
电视剧《今生今世》、电影《白银帝国》、《风声》等曾经在解放北路取景。当时为了真实性,对解放北路实行了交通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