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了北极高原地区沙丘场分布密度的球面投影 图,灰色区域为低密度沙丘场,四个最密集沙丘区显示为黑色,本初子午线 位于地图底部。西顿沙丘群显示为最左侧靠南的小黑斑块,介于东经291.38度至东经301.4度(西经43.98度至西经57.08度)之间。 西顿沙丘 (Siton Undae)是火星 北极高原 附近最大和最密集的沙丘场 之一[ 1] ,其名称取自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征 [ 2] ,2007年3月20日,被国际天文联合会 正式接受。该沙丘群覆盖范围为北纬73.79度到北纬77.5度、东经291.38度至东经301.4度(西经43.98度–西经57.08度)[ 2] ,其中心位于北纬75.55度,东经297.28E(西经62.72度),直径为约222.97公里(138.55英里)[ 2] 。
西顿沙丘群是北极沙海(Undae)的一部分,它与许珀耳玻瑞亚 和阿瓦洛斯沙丘群 一起绵延在北方大平原 低地上[ 3] 。西顿沙丘群位于火星北部最深盆地内,含有非晶体 二氧化硅 层的玻璃质沙丘[ 4] 。从理论上讲,西顿沙丘群可能形成于北部高原凹地单元的早期侵蚀期间,并且其沙源也可能来自特纽依斯峭壁 ,虽然现在业已枯竭。其他具有相同形成史的沙丘场包括奥林比亚 和阿斯普勒冬沙丘群 [ 3] 。
西顿沙丘群是北极圈最密集沙丘场中最靠南的沙丘场,它的存在表明沙源向北部和西部的有效输送和堆积。西顿沙丘群连同阿瓦洛斯 和许珀耳玻瑞亚沙丘群 也是通往低密度沙丘场的一条支流,这些沙丘区一直延伸到火星本初子午线 。[ 1] 。
西顿沙丘群 使用欧空局 火星快车号 轨道器上的光学与红外矿物光谱仪(OMEGA),对包括西顿沙丘群在内的环极地沙漠 沙丘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80%至90%的沙子是由火星冰川 下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玻璃 构成。这些玻璃和晶体物质的比例与冰岛 冰下火山喷发物相似[ 5] 。还有理论认为,大量的粒状玻璃可能已被转移至北方大平原和西顿沙丘群,起因是来自火星克律塞平原 、水手谷 、朱文塔峡谷 和南部阿西达里亚 等地区的灾难性洪水[ 5] 。
西顿沙丘群的沙丘含有非晶体二氧化硅 层玻璃质沙子,但北极高原区缺乏存在火山的证据,也没有任何因陨坑撞击而产生的大规模熔融沉积物的证据,因此,这表明这些二氧化硅涂层的沉积物可能是在酸性作用下,通过玄武岩砂的蚀变而形成。此外,从理论讲,玻璃状沉积物的酸性蚀变可能是火星上常见的转化机制,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 4] 。
^1.0 1.1 K. L. Tanaka, R. K. Hayward.MARS' NORTH CIRCUM-POLAR DUNES: DISTRIBUTION, SOURCES, AND MIGRATION HISTORY. (PDF) . Planetary Dunes Workshop: A Record of Climate Change (2008). [2022-04-03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01-22). ^2.0 2.1 2.2 Siton Undae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USGS . [2022-04-0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08-28). ^3.0 3.1 Kenneth L. Tanaka, J. Alexis P. Rodriguez, James A. Skinner Jr., Mary C. Bourke, Corey M. Fortezzo, Kenneth E. Herkenhoff, Eric J. Kolb, Chris H. Okubo.North polar region of Mars: Advances in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erosional modification . Icarus. 2008-02-28,196 (2): 318–358 [2017-08-25 ] .Bibcode:2008Icar..196..318T .doi:10.1016/j.icarus.2008.01.021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4-02). ^4.0 4.1 Horgan, B.; Bell, J. F. Acid Alteration of Glass-Bearing Materials: Formation of a Major Martian Surface Typ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all Meeting 2009, abstract #P13C-07. December 2009.Bibcode:2009AGUFM.P13C..07H . ^5.0 5.1 de Vet, S. J.When the glacier left the volcano: Behaviour and fate of glaciovolcanic glass in different planetary environments (PDF) . Thesis.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16–17. 2013 [2022-04-03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