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行政区划,是汉朝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西汉初年,在行政区划上实行郡国并行体制,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汉武帝元封五年,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不同于秦帝国的郡县二级的建制,汉武帝刘彻首创的以州刺史部为监察区的做法,发展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第一次出现了州郡县三级建制,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鉴于秦帝国朝廷孤立无援、二世而亡的做法,分封了一批诸侯王,但同时又沿袭了郡县制,使西汉前期的行政区划出现了一种封建制与郡县制并立的局面,称“郡国并行制”。虽然之后汉高祖通过各种途径除去了韩信、英布等大部分的异姓王,但仍设立了九个刘姓诸侯王以为朝廷之援。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实力强大,有独立的军事政治体制与职权,而且多数跨数郡之地,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天下六十余郡,有四十余郡在各诸侯王手中,而汉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二十。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廷多次设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发生了历时不到三个月的“七国之乱”。汉廷迅速平定诸王叛乱后,通过推恩令等手段乘势削减诸侯王国辖区,侯国从此不得超越一郡之制。而且诸王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财政收入,而侯国内高级官员改由中央指派,实际与各郡县的郡守、县令无异。
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汉武帝朝拓展了王朝的疆域,在东北部、西北部與西南部都控制了中国之前从未纳入其统治的区域。面对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辽阔疆域,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十三个刺史各负责本部即一个地区的若干郡国,进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虽然此时的州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但是它可以有效的将朝廷直接管理的对象从一百多个郡国单位,缩减到十几个州的单位,对今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郡、国是西汉的一级行政区,郡的最高长官称郡守,后改称太守。国的最高长官称“相”。
县是第二级行政区划,除一般的县外还有侯国、太后公主等的汤沐邑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的“道”。万户以上的大县的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小县的长官称县长。
《漢書·地理志》所載郡、国、县、侯国版籍大体上为汉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公元8年前后)的情况。由於《漢書》成書時間距西漢不足百年,且東漢大體繼承了西漢的行政區劃,這一史料基本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完整可靠的行政區劃記述,對於後世和後代的史書作者,有深刻的影響。
下列103個郡、国,除京畿地區之7郡以外,分属13個刺史部(均为监察区)。
以下都是《漢書·地理志》無記載的郡國,這些郡、國部分是秦置,後來被廢除,或是西漢後期設置,或只是短時間存在過。
| 皇帝紀年 | 公元紀年 | 年內行政區劃變更 |
|---|---|---|
| 高帝元年 | 前206年 | |
| 高帝二年 | 前205年 |
|
| 高帝五年 | 前202年 | |
| 高帝六年 | 前201年 | |
| 高帝七年 | 前200年 |
|
| 高帝九年 | 前198年 | |
| 高帝十一年 | 前196年 | |
| 高帝十二年 | 前195年 | |
| 惠帝元年 | 前194年 |
|
| 惠帝二年 | 前193年 | |
| 呂后元年 | 前187年 | |
| 呂后六年 | 前182年 |
|
| 呂后七年 | 前181年 | |
| 文帝元年 | 前179年 |
|
| 文帝二年 | 前178年 | |
| 文帝三年 | 前177年 |
|
| 文帝四年 | 前176年 |
|
| 文帝六年 | 前174年 |
|
| 文帝十二年 | 前168年 |
|
| 文帝十五年 | 前165年 | |
| 文帝十六年 | 前164年 | |
| 文帝后元七年 | 前157年 |
|
| 景帝二年 | 前155年 | |
| 景帝三年 | 前154年 | |
| 景帝四年 | 前153年 | |
| 景帝五年 | 前152年 | |
| 景帝七年 | 前150年 |
|
| 景帝中元二年 | 前148年 |
|
| 景帝中元三年 | 前147年 |
|
| 景帝中元五年 | 前145年 |
|
| 景帝中元六年 | 前144年 | |
| 景帝后元元年 | 前143年 |
|
| 武帝建元三年 | 前138年 |
|
| 武帝建元五年 | 前136年 |
|
| 武帝建元六年 | 前135年 |
|
| 武帝元朔元年 | 前128年 |
|
| 武帝元朔二年 | 前127年 | |
| 武帝元朔三年 | 前126年 |
|
| 武帝元朔四年 | 前125年 |
|
| 武帝元狩元年 | 前122年 | |
| 武帝元狩二年 | 前121年 | |
| 武帝元狩六年 | 前117年 | |
| 武帝元鼎元年 | 前116年 |
|
| 武帝元鼎三年 | 前114年 | |
| 武帝元鼎六年 | 前111年 | |
| 武帝元封元年 | 前110年 | |
| 武帝元封二年 | 前109年 |
|
| 武帝元封三年 | 前108年 | |
| 武帝太初元年 | 前104年 | |
| 武帝天漢四年 | 前97年 |
|
| 武帝征和二年 | 前91年 |
|
| 武帝后元二年 | 前87年 |
|
| 昭帝始元五年 | 前82年 |
|
| 昭帝始元六年 | 前81年 |
|
| 昭帝元鳳元年 | 前80年 |
|
| 昭帝元鳳五年 | 前76年 |
|
| 昭帝元平元年 | 前74年 |
|
| 宣帝本始元年 | 前73年 | |
| 宣帝本始四年 | 前70年 |
|
| 宣帝地節元年 | 前69年 |
|
| 宣帝地節三年 | 前67年 |
|
| 宣帝地節四年 | 前66年 |
|
| 宣帝元康三年 | 前63年 |
|
| 宣帝神爵二年 | 前60年 |
|
| 宣帝五鳳二年 | 前56年 |
|
| 宣帝五鳳三年 | 前55年 |
|
| 宣帝五鳳四年 | 前54年 |
|
| 宣帝甘露二年 | 前52年 | |
| 宣帝甘露四年 | 前50年 |
|
| 宣帝黃龍元年 | 前49年 |
|
| 元帝初元元年 | 前48年 |
|
| 元帝初元二年 | 前47年 |
|
| 元帝初元三年 | 前46年 |
|
| 元帝永光元年 | 前43年 |
|
| 元帝永光三年 | 前41年 |
|
| 元帝建昭元年 | 前38年 |
|
| 元帝建昭二年 | 前37年 |
|
| 元帝建昭四年 | 前35年 |
|
| 元帝建昭五年 | 前34年 |
|
| 成帝建始元年 | 前32年 |
|
| 成帝河平四年 | 前25年 |
|
| 成帝陽朔元年 | 前24年 |
|
| 成帝陽朔二年 | 前23年 |
|
| 成帝鴻嘉二年 | 前19年 |
|
| 成帝鴻嘉四年 | 前17年 |
|
| 成帝永始元年 | 前16年 |
|
| 成帝元延二年 | 前11年 |
|
| 哀帝建平二年 | 前5年 |
|
| 哀帝建平三年 | 前4年 |
|
| 平帝元始元年 | 1年 |
|
| 中央 | |||||||||||||||||||||||||||||
| 王國 | |||||||||||||||||||||||||||||
| 郡 | 郡 | ||||||||||||||||||||||||||||
| 縣 | 國 | 邑 | 道 | ||||||||||||||||||||||||||
| 中央 | |||||||||||||||||||||||||||||
| 郡 | 王國 | ||||||||||||||||||||||||||||
| 縣 | 國 | 邑 | 道 | ||||||||||||||||||||||||||
| 中央 | |||||||||||||||||||||||||||||||
| (司隶) | (州) | ||||||||||||||||||||||||||||||
| 郡 | 郡 | 王國 | |||||||||||||||||||||||||||||
| 縣 | 國 | 邑 | 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