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行政院

坐标25°02′47″N121°31′15.5″E / 25.04639°N 121.520972°E /25.04639; 121.52097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內閣」和「行政院本部」均重定向至此。关于「行政院」的其他意思,请见「行政院 (消歧義)」。关于中華民國國家行政機關的整體介紹,请见「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关于中華民國行憲後歷任內閣及其人員組成,请见「中華民國內閣列表」。
行政院
(國家語言院名列表)
Executive Yuan英語
機構概要
成立时间1947年12月25日,​77年前​(1947-12-25
前身机构
類型中央一級行政機關
管轄范围中華民國
驻地中華民國臺灣
100009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號
25°02′47″N121°31′15.5″E / 25.04639°N 121.520972°E /25.04639; 121.520972
人员数737人
年度預算新臺幣12.86億元(110年度)
首长
任命者總統
任期除獨立機關首長或任期制首長外,無任期保障
上级部门中華民國政府
內部單位17處、2室、1會
下設机构
  • 二級機關:15部、9會、1委員會、3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
    三級機關:3獨立機關
任務編組5室、5中心(常設性)
12會、12小組、15會報、1籌備處
授權法源
網站www.ey.gov.tw
影像资料

行政院中央大樓

行政院中華民國最高行政機關,簡稱政院,由行政院院長領導,並依《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之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1]。其主要功能為協助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a],下設若干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其被視為中華民國的內閣,院長為內閣首長(政府首脑),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2],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一般所指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廣義上則涵蓋各部會;「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3]

依照現行憲法條文,行政院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無須經過立法院批准,副院長及各部會首長等官員則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現任內閣為卓榮泰內閣,自2024年5月20日起上任。

沿革

[编辑]

行政院是根據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五權憲法理論所設立的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1928年,國民政府在完成北伐,在名義上統一中國後,於同年10月3日通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並依此法設置行政院(國民政府行政院)。同年10月8日,國民政府通過譚延闓為首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當時的行政院設有內政外交軍政財政農礦工商教育交通鐵道衛生等10[4]同年10月25日,行政院院長及十部部長宣誓就職,行政院正式辦公。

中華民國憲法》於1947年元旦公布施行後,續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同年3月31日,《行政院組織法》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設置中華民國行政院。[5]

1948年5月,初設15部3會1局。

1949年1月7日,行政院邀集相關部會首長會商政府機關疏散事宜,決定將各機關核心移至廣州,將大部份人員疏散於各地或南京以外各附屬機關[6]:236。2月5日,行政院在廣州辦公[6]:2383月,整編為八部二會一處[來源請求]。12月9日,行政院在臺北賓館舉行遷臺後首次政務會議,決議總統府及行政院設址於介壽館辦公[7]。1957年後在臺北的行政院中央大樓辦公[8]

2006年,行政院已經擴增為8部、2會、18委員會、3署、1處、2局與2直屬機構。2012年起,行政院本部與所屬部會機關逐步實施「行政院組織再造」,院本部自該年1月1日起從11室、8組、2會調整為16處、2室、1會。[9]

2020年11月,行政院副秘書長由現制一人修正為二人,其中一人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襄助秘書長處理行政院幕僚事務;另明定行政院置發言人,為政務職務,處理新聞發布及聯繫事項。[10]

2022年1月19日,修正《行政院組織法》新設數位發展部;原科技部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2023年4月,修正《行政院組織法》;恢復交通部和經濟部編制。

2025年1月24日,修正《行政院組織法》;原教育部體育署升格為運動部。

目前非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政府部門共有7個:中研院(隸屬總統府)、國史館(隸屬總統府)、國安局(隸屬國安會)、考選部(隸屬考試院)、銓敘部(隸屬考試院)、保訓會(隸屬考試院)、審計部(隸屬監察院),現今行政院共有15部、9會、1委員會、3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以及3個三級的獨立機關,未來將逐步改組為15部、9會、5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以及2個三級的獨立機關,總計33個機關。[11]

院址

[编辑]

院本部

[编辑]
参见: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行政院中央大樓

行政院在民國17年(1928年)成立後,設於南京市國民政府辦公區(即南京總統府舊址,當時南京市長江路292號,今南京市東箭道19號)之內;對日抗戰全面爆發後,民國26年(1937年)隨國民政府各機關遷至重慶(後曾為重慶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址)辦公[12]。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遷至當時南京市中山北路61号(今中山北路254号)原鐵道部舊址辦公[13]

民國38年(1949年),行政院遷臺後由閻錫山召開的首次院會中,決議總統府與行政院以「介壽館」(今總統府廳舍)為辦公場所,於是確定行政院與總統府共署辦公[14],此共署形式直至民國46年(1957年)行政院遷出為止。

行政院於1957年遷入目前的院址行政院中央大樓(通稱行政院院區)辦公,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中山北路交叉口(此路口亦為臺灣公路原點),與監察院隔街相望。院區原為日治時代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政府前身)辦公廳舍。

合署辦公大樓

[编辑]
中央聯合辦公大樓
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

行政院轄下中央部會現有兩處合署辦公大樓,均位於大臺北地區

院本部

[编辑]
行政院架構圖
  • 院長(1名,特任
  • 副院長(1名,特任)
  • 秘書長:行政院秘書長為院之幕僚長,督導及統合有關幕僚機關之業務(1名,特任)
  • 副秘書長:行政院副秘書長為院之副幕僚長,襄助秘書長處理本院幕僚事務(2名,其中1名職務比照簡任第十四職等,另1名職務列簡任第十四職等)
  • 政務委員(此為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並得兼任委員會主任委員)(7-9名,特任)
  • 發言人:負責處理新聞發布及聯繫事項,得由政務職務人員兼任之(1名,特任)
  • 副發言人:行政院副發言人為備位發言人,設有政務1名
  • 顧問(11名,簡任第十三職等至第十四職等)
  • 主任委員(1名,由顧問兼任)
  • 參事(8名,簡任第十二職等至第十三職等)
  • 處長(14名,簡任第十二職等至第十三職等)
  • 主任(2名,簡任第十二職等至第十三職等)
  • 副處長(14名,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二職等)
  • 副主任(2名,簡任第十一職等至第十二職等)
  • 參議(79名,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 高級分析師(1名,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 科長(70名,薦任第九職等)
  • 秘書(35名,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內17人得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二職等)
  • 消費者保護官(9名,薦任第八職等至第九職等)(內3人得列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 諮議(125名,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
  • 分析師(6名,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
  • 科員(145名,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助理設計師(5名,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助理員(26名,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內13人得列薦任第六職等)
  • 書記(8名,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 行政院會議(總決策組織單位)

業務單位

[编辑]

幕僚單位

[编辑]
  • 公共關係處
  • 祕書處
  • 人事處
  • 政風處
  • 主計處
  • 資訊處

任務編組

[编辑]
依法律規定設立

序號任務編組 幕僚機關或單位

依業務需要設立
區域聯合服務中心

附屬機關

[编辑]
行政院中央大樓
主条目: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

中央二級機關

[编辑]

中華民國中央二級行政機關[17]

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法務部經濟部交通部勞動部衛生福利部文化部數位發展部農業部環境部運動部
國家發展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僑務委員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海洋委員會大陸委員會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委員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獨立機關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行政院附屬機構
中央銀行國立故宮博物院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中央三級機關

[编辑]

行政院直轄的中央三級機關,不納入內閣序列,首長亦沒有參加行政院會議的義務。

獨立機關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核能安全委員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

重要場域

[编辑]
  • 大禮堂
    大禮堂
  • 行政院院會室(第一會議室)
    行政院院會室(第一會議室)
  • 玉山廳(第一接待室)
    玉山廳(第一接待室)

參見

[编辑]

注釋

[编辑]
  1. ^鄰國類似職能的政府機構,有日本的內閣官房內閣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辦公廳等。
  2. ^行政院發言人的幕僚單位。
  3.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的幕僚單位。
  4.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幕僚單位。
  5. ^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的幕僚單位。
  6. ^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促轉會解散後,改設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新增之幕僚單位。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中華民國憲法》第53條:「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行政院依左列規定,對立法院負責……」
  2.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認識行政院 > 內閣閣員. 行政院. [2017-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中文(臺灣)). 
  3.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認識行政院 > 組織與職掌 > 行政院院本部.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7). 
  4.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行政院組織法之制定及修正經過.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8). 
  5. ^2.16.886.101.20003.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2.16.886.101.20003. 2011-12-01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5)(中文(臺灣)). 
  6. ^6.06.1蔣永敬劉維開著. 蔣介石與國共和戰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修訂初版.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13.ISBN 9789570528022. 
  7. ^行政院第二六五九次院會決議. 行政院. 1999-12-09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7). 
  8. ^{{cite web|url=https://kids.ey.gov.tw/Page/D13F78E4A1786495%7Ctltle=從建物看行政院%7Cwebsite=行政院兒童e樂園
  9.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院本部及所屬7個新部會於101年1月1日起陸續啟動.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5). 
  10. ^存档副本.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1. ^曾韋禎、范正祥.政府再造4法通過 2012實施.自由時報. 2010-01-13 [2010-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6). 
  12. ^陪都遗址溯踪 - 國民政府行政院遺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三峽博物館,2010-1-21
  13. ^國民政府行政院1946 - 行政軍政篇 - 民國南京建築网[永久失效連結]
  14. ^何志忠:行政院組織改造歷程之回顧及相關檔案之審選. [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15. ^個資保護委員會籌備處10月成立 初期編制36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23/8/9
  16. ^政院:個資保護委員會籌備處 年底前成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23/11/8
  17. ^行政院 - 認識行政院 - 組織與職掌 - 行政院直轄機關. Ey.gov.tw.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来源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行政院
先前機關:
北洋政府中華民國國務院
1912年-1928年
(1914年-1916年為總統府政事堂
統治中国大陆最高行政機關
1928年10月3日-1949年10月21日
後繼機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
中華民國最高行政機關
1928年10月3日至今
現行機關
統治金門馬祖最高行政機關
1928年10月3日至今
(1933年-1934年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1937年-1945年為大日本帝國佔領
先前機關:
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國內閣
1895年-1945年
統治臺灣澎湖最高行政機關
1945年10月25日至今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國家最高機關)
「一府」
「五院」
(行政院院本部)
二級機關
委員會
獨立機關
其他機關
三級獨立機關
臨時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行憲政府時期
註:人名後方數字為組閣次數,「臨」指臨時內閣,「攝」指攝政內閣,「改」指改組內閣
五色旗北洋政府(1912–1928)
國務總理
1912–1914
唐绍仪陸徵祥(代)陸徵祥赵秉钧(代)赵秉钧段祺瑞(代)朱启钤(代,未就任)段祺瑞(代)熊希齡孫寶琦(代)
國務卿 1914–1916
徐世昌陸徵祥(代)陸徵祥(二次)徐世昌(二次)段祺瑞
國務總理
1916–1928
段祺瑞(二次)伍廷芳(代)李經羲江朝宗(代)段祺瑞(三次)汪大燮(代)王士珍钱能训(代)段祺瑞(四次)钱能训(代)钱能训龔心湛(代)靳雲鵬(代)靳雲鵬薩鎮冰(代)靳雲鵬(二次)靳雲鵬(三次)顏惠慶(代)梁士诒颜惠庆(代)周自齊(代)颜惠庆王寵惠(代)唐绍仪(未就任)王寵惠汪大燮王正廷(代)張紹曾李根源(代)高凌霨(代)孫寶琦顾维钧(代)顏惠慶(二次)黄郛→ 不設國務總理許世英賈德耀(代)賈德耀胡惟德(代)颜惠庆(三次)杜錫珪(代)顾维钧(代)顾维钧胡惟德(代)潘復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國民政府(1928–1948)
行政院院長
1928–1948
譚延闓宋子文(代)蔣中正陳銘樞(代)孫 科汪兆銘宋子文(代)孔祥熙(代)蔣中正(二次)孔祥熙(代)王寵惠(代)孔祥熙蔣中正(三次)宋子文(代)宋子文蔣中正(代)張群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中華民國政府(1948年至今)
行政院院長
1948年至今
國民黨第一次執政
(1948–2000)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
(2000–2008)
國民黨第二次執政
(2008–2016)
民進黨第二次執政
(2016–)
宰相
列表
先秦春秋战国
南北朝的宰相
尚书
三省
宋的同平章事等
北宋元丰改制至元末

辅政大臣1
明朝
清朝
现代
内阁总理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注1:明太祖废相后,皇帝自兼相权、亲辖六部、皇权大增,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的职权与前朝宰相实有差距。
注2:袁世凯大总统时期(1914年-1916年)改为政事堂国务卿
亚洲各国家和地區內閣
聯合國會員國
聯合國观察员國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行政院&oldid=8968108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