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 | |
|---|---|
| 又名: 行政建制镇 | |
| 分類 | 乡级行政区 |
| 位置 | |
| 創建法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數量 | 21,400[1](2023) |
| 應用範圍 | 省、自治区、直辖市 |
| 本级政府 | 镇人民政府 |
| 上級 | 县级行政区 |
| 下級 | 社区、行政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区划类型 |
|---|
民政部登记行政区划层级 |
行政级别与其他术语 |
| 历史: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
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介于县(县级行政区)与村(或村级区划)之间,与“乡”同层次的行政区划单位,现为乡级区划主要类型,常与同层次区划单位“乡”一起使用,合称为“乡镇”。为区别村镇、集镇或市镇,常被冠以“行政建制镇”或“建制镇”。
清朝即在县以下行政区划中,城、镇是传统政治和消费中心;镇偏重于乡村间的商业中心,经济上有助于乡村。1909年1月18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在50000人口以上的村庄、屯集地建镇,设自治组织,议决及办理地方自治事宜,这是明确规定镇建制的首部法规。[2]
在中国大陆,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官方常用的术语有“小城镇”和“集镇”。大陆自1980年代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建设纳入县级及其以上政府的统一规划,一定规模的市镇规划设计与建设建立了相应的标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镇的设置缺乏统一规定,镇建制过多。到1954年底,全境设有5400个镇,其中人口2000以下的920个,人口2000—5000的2302个,人口5000—10000的1373个,人口10000—50000的784个,人口50000以上的21个。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明确了设镇标准。1975年和1978年的两部宪法均废除乡建制,而保留了镇建制。至1978年底,全国仅有2173个镇。人民公社制度取消后,镇的建设得到重视。
1984年11月29日国务院公布新的建镇标准:
| 中国大陆历年镇数量列表[3][4] | |
| 年份 | 镇 |
|---|---|
| 1961年 | 4429 |
| 1978年 | 2173 |
| 1986年 | 10717 |
| 1988年 | 11481 |
| 1990年 | 12084 |
| 1991年 | 12455 |
| 1992年 | 14539 |
| 1993年 | 15806 |
| 1994年 | 16702 |
| 1995年 | 17532 |
| 1996年 | 18171 |
| 2000年 | 20312 |
| 2001年 | 20358 |
| 2002年 | 20601 |
| 2003年 | 20226 |
| 2004年 | 19883 |
| 2005年 | 19522 |
| 2006年 | 19369 |
| 2007年 | 19249 |
| 2008年 | 19234 |
| 2009年 | 19322 |
| 2010年 | 19410 |
| 2011年 | 19683 |
| 2012年 | 19881 |
| 2013年 | 20117 |
| 2014年 | 20401 |
| 2015年 | 20515 |
| 2016年 | 20883 |
| 2017年 | 21116 |
| 2018年 | 21297 |
| 2022年 | 21389 |
| 2023年2季度 | 21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