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蛛網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
|---|---|
| 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中央白色区域(箭号标记),并延伸至两侧脑沟 | |
| 症状 | 呕吐、恐光症 |
| 类型 | 腦病變、hemorrhage[*]、hemorrhagic stroke[*] |
| 病因 | 动脉瘤 |
| 診斷方法 |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
| 治療 | clipping[*]、endovascular coiling[*] |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 醫學專科 | 急診醫學、神經學、神經外科 |
| ICD-11 | 8B01 |
| ICD-10 | I60 |
| ICD-9-CM | 430 |
| OMIM | [1] |
| DiseasesDB | 12602 |
| MedlinePlus | 000701 |
| eMedicine | med/2883neuro/357emerg/559 |
|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 |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简称蛛膜下出血[1],即蛛网膜下腔(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空间)出血的现象,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于脑实质出血直接破入或经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继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嘔吐、發燒、神智不清或癲癇。頸部僵硬和劇痛也極為常見。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疾病等。它可以是自发生性的,通常来自破裂的脑动脉瘤,或可以由头部损伤引起。
突然起病,極短時間內出現非常劇烈的頭痛是最常見的表現。其他症狀包括頸部僵直、頭痛、意識改變、偏癱、同側瞳孔放大。
西方國家的報告介於4-13例/10萬人口/每年,多發於45-60歲間男女性別比為2:3,[2]只佔所有腦中風的5%,但它有特殊且嚴重的致死率。
85%是因為動脈瘤破裂造成的。
蛛網膜下腔出血之所以嚴重在於常常無明顯的警訊即發生,使人無法預防,它的疾病致死率是所有腦中風中最高。
能在例行性較高價的健康檢查中進行腦部掃描,提前發現動脈瘤與血管先天畸形做出手術處理,是唯一有效提前預防法[4]。
若挺過急性發病而存活,事後可能再有併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