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蔡惠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資料,但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2023年10月10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加以改善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23年10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蔡惠如"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蔡惠如
出生1881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彰化縣大肚上堡牛罵頭庄
逝世1929年(47—48歲)
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
国籍 大清(1881年-1895年)
 大日本帝国(1895年-1929年)
职业商人、政治運動者
活跃时期1897年-1929年
知名于支持日治時期臺灣自治運動
汉语名称
繁体字蔡惠如
简化字蔡惠如
汉语拼音Cài Huìrú
閩南語白話字Chhòa Hūi-jû

蔡惠如(1881年—1929年5月20日)是一位出身於臺中市清水區政治運動者及商人,亦是櫟社之成員。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他從小受私塾教育,16歲起開始負責家族事業,成為蔡源順號第二十代掌門人,並前往臺中擔任穀會社社長。

創業

[编辑]

1908年(明治41年)他開設了協和製糖會社,並創辦牛罵頭輕鐵會社與員林輕鐵會社;此時,其家族事業涵蓋米糧、製糖、輕鐵等領域。 後來,他被日本政府指派為臺中區區長。[1]

參與漢文運動

[编辑]
臺灣同化會創設 -板垣退助(前列中央)、蔡培火(後列中央)、林獻堂(後列右2人目)、蔡惠如(林獻堂左横)於臺灣撮影

1913年(大正2年),蔡惠如與陳基六在牛罵頭合創「鰲西詩社」。1914年(大正3年)成為同化會之成員。1918年(大正7年)10月與霧峰林家的林獻堂、林幼春在臺中成立臺灣文社,並發行以刊登古典漢詩為主的《臺灣文藝叢誌》,為日治時期臺灣第一份漢文雜誌。

轉變事業重心

[编辑]

之後,蔡惠如辭去臺中區區長一職,變賣大部分的家產,將事業中心遷往中國[1]。在福州開辦漁業公司、在北京開設期貨公司,並將公司管理權交付長子,自己則往來臺灣、中國、日本之間,參與三地臺灣人所成立的自治運動組織。1919年(大正8年),蔡惠如鼓吹旅日留學生成立啟發會、應聲會。1920年成立新民會,以林獻堂出任會長,自己出任副會長,蔡惠如慷慨捐出1500日圓(當時可買3萬臺斤的米),並創辦臺灣青年雜誌社,發行《臺灣青年》雜誌。1921年(大正10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蔡惠如擔任理事。1923年(大正12年),臺灣發生治警事件,蔡惠如、蔡培火蔣渭水等人被日本殖民政府逮捕判刑,其中蔡惠如遭判刑3個月。

1929年(昭和4年),蔡惠如中風引發腦疾,於5月20日逝世,年僅48歲。

文學作品

[编辑]

蔡惠如之作以古典詞〈意難忘〉附題「下獄之日清水台中人士見送途將為塞賦此鳴謝」流傳最廣[2][原創研究?]。1923年因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蔡惠如、林幼春蔣渭水等人遭日本殖民政府逮捕,演變為治警事件。入獄時,各地民眾紛紛到車站為他送別。對此情景,蔡惠如寫下〈意難忘〉一詞:「芳草連空、又千絲萬縷,一路垂楊,千愁離故里,壯氣入樊籠。清水驛,滿人叢,握別到臺中,老輩青年齊見送、感慰無窮。 山高水遠情長,喜民心漸醒,痛苦何妨,松筠堅節操,鐵石鑄心腸。居虎口,自雍容,眠食亦如常,記得當年文信國,千古名揚。」2023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表演,藝人楊烈即吟頌此首〈意難忘〉。[3]

參考資料

[编辑]
  1. ^1.01.1陳柔縉. 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 麥田. 2022: 327–345.ISBN 9786263102385. 
  2.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意難忘. 
  3. ^楊烈國慶禮讚吟詩 「意難忘」壯烈歌聲超動人!網全聽哭了. 三立新聞網.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5).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蔡惠如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Author:蔡惠如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蔡惠如&oldid=8718549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