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以泰州改置,治所在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蒲州镇)。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河东郡,义宁元年(617年)复为蒲州。治所在桑泉县(今临猗县西南临晋镇)。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移治河东县(今蒲州镇)。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等市县及运城市西南部地区。开元元年(713年)曾升为河中府,旋仍为蒲州。乾元三年(760年)又升为河中府。属河东道。
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改为蒲州。属河东南路。天德元年(1149年)复为河中府。[1]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蒲州,省州治河东县入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万荣等市县及芮城县西部地区。属平阳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蒲州直隶州,六年升为蒲州府。为晋、陕间交通咽喉,历为军事重地。
| 唐朝蒲州辖县 | |
|---|---|
| 618年 | 桑泉县、河东县、芮城县、猗氏县、虞乡县[2] |
| 619年 | 桑泉县、河东县、猗氏县、虞乡县(芮城县改属芮州) |
| 620年 | 河东县(改治)、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新增温泉县今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 |
| 626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废除温泉县) |
| 634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来属) |
| 639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永乐县改属虢州) |
| 643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安邑县、汾阴县来属) |
| 643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安邑县、汾阴县(重设解县[3]) |
| 705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安邑县、汾阴县、解县(永乐县来属) |
| 721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安邑县、汾阴县、解县、永乐县(新设河西县) |
| 721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安邑县、汾阴县、解县、永乐县(废除河西县) |
| 723年 | 河东县、桑泉县、猗氏县、虞乡县、安邑县、汾阴县(改名宝鼎县)、解县、永乐县 |
| 754年 | 河东县、桑泉县(改名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安邑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 |
| 757年 | 河东县、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安邑县(改名虞邑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 |
| 760年 | 河东县、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虞邑县改属陕州,夏阳县[4]、河西县[5]来属) |
| 770年 | 河东县、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夏阳县、河西县改属同州,新设河西县[6]) |
| 808年 | 河东县、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河西县[7] |
| 808年 | 河东县、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河西县(安邑县来属) |
| 827年 | 河东县、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河西县、安邑县(闻喜县[8]来属) |
| 891年 | 河东县、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河西县、安邑县、闻喜县(龙门县、万泉县[9]来属) |
| 898年 | 河东县、临晋县、猗氏县、虞乡县、宝鼎县、解县、永乐县、河西县、安邑县、闻喜县、龙门县、万泉县(稷山县来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