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萧华 (上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与「萧华 (上将)」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萧华」。
萧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
任期
1949年10月 - 1950年6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
任期
1956年12月 - 1958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任期
1964年9月 - 1967年11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任期
1983年6月 - 1985年8月
个人资料
别名萧以尊
性别
出生(1916-01-21)1916年1月21日
 中國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萧屋村
逝世1985年8月12日(1985-08-12)(69歲)
 中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语言汉语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军衔上将
部队
  • 中国工农红军
  • 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 中国人民解放军
配偶王新兰
亲属
  • 儿子:萧云
  • 女儿:萧雨、萧霜、萧露、萧霞[1]
学历
代表作
    • 长征组歌
    • 《铁流之歌——萧华诗选》
    • 《戎马生涯》
    • 《艰苦岁月》
勋章奖章
军衔记录

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又名萧以僔江西兴国人,中国共产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原副国级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其姓名受二简字影响有时写作“肖华”。

萧华于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历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营政委、团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红一军团组织部长、红二师政委,参与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政委、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一兵团政委、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委,参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指挥长春围困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时遭受迫害,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兰州军区政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萧华于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也是授衔时最年轻的上将。

生平

[编辑]

红军时期

[编辑]
萧华故居

萧华1927年春秘密加入中共党外围组织“青年干社”,1928年加入共青团,同年12月20日参加兴国暴动。1929年2月,萧华参加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习,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组织委员,年底被推选为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

1930年在毛泽东视察兴国时向其汇报工作,受到其赏识,不久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时年仅14岁。萧华出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特务营三连政委、特务营政委。1932年1月,任红十师三十团政委,4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33年9月,萧华任少共国际师(1934年春改称红军第15师)政委,同师长陈光率部参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闽北拿口战斗、黎川团村战斗、广昌保卫战、驿前防御战、石城保卫战,完成中央军委交给的任务[3]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与彭绍辉率红15师突破国军四道封锁线,掩护军委纵队。在湘江战役中,红15师损失惨重。1935年1月,红15师番号撤销,萧华调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

1935年3月21日,萧华率红军先遣部队强渡乌江,为大部队前进打开通道。5月,萧华协助刘伯承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保障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4]。在红军强渡大渡河时,萧华亲自吹冲锋号鼓舞红军战士。1935年6月起,任红二师政治委员、红军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委,率部参与腊子口战役、攻克通渭以及青石嘴战斗,于10月到达陕北,并参加直罗镇战役[3]。1935年12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参加东征战役西征战役山城堡战役。1936年2月东征战役的兑久峪战斗中,萧华左腿负伤。

抗日战争时期

[编辑]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5][6],参与平型关战役[7]。10月,萧华任第343旅政委,参与广阳伏击战午城、井沟战斗

1942年,刘少奇视察115师山东军区,自左为黎玉周长胜刘少奇陈光、萧华、梁兴初罗荣桓

1938年6月,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343旅部分机关人员和少量部队进入冀鲁平原,于1938年9月27日抵达山东乐陵,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组建了两万人的部队,被称为“娃娃司令”。由于冀鲁边区威胁天津沧州德州济南等地和津浦铁路,因此遭到日军多次扫荡。1939年,冀鲁边区灾荒严重,大部队难以存留,萧华不得不于9月下旬率主力转移至鲁西[8]。1939年11月,萧华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次年年初被选为鲁西行政公署主任,在鲁西开辟根据地。1940年7月,萧华率部击败国军石友三部。

1941年12月起,肖华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罗荣桓领导山东根据地的斗争,粉碎日军扫荡,并争取了四支伪军部队参加八路军。萧华还领导了山东地区的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开展“铁的模范党军活动”等项工作[3]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编辑]
1946年国共东北战场,右起林一山刘澜波、萧华、张学思白坚江华

抗战胜利后,萧华率部渡海抢占东北,开辟南满根据地,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委。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和中共辽东省委书记。1946年4月,指挥本溪保卫战,但最终放弃本溪;5月,指挥鞍海战役,迫使国军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部倒戈;10月,指挥新开岭战役,歼灭国军25师8,000余人[9]:158。1946年12月,由于南满局势恶化,陈云萧劲光被派到南满地区领导工作,萧华改任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南满分局副书记[10],协助指挥了四保临江战役,后又参与攻势。

1948年5月,萧华任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后改第一兵团)政治委员,与萧劲光共同指挥长春围困战[9]:326。在迫使长春国军投降后,南下参与辽沈战役沈阳外围作战。11月,萧华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参与平津战役。1949年3月,萧华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9]:446[11],4月28日改任第13兵团政治委员[9]:469。1949年7月,萧华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率团到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会,并当选为第二届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理事,尔后,应邀访问了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
1955年国庆节,洪学智、萧华、粟裕、陈赓在天安门城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萧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与刘亚楼合作组建解放军空军。4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11月兼任政治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时年仅39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2月任总干部部部长[13]

1959年10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庐山会议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北京军区参谋长锺伟为彭德怀辩白,萧华当场下令把鍾偉带上手铐押出会场。1964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9月,接替病故的罗荣桓,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65年1月军委办公会议上,萧华批判上年的大比武、大练兵和十三陵的军事表演,马上遭到杨得志杨勇秦基伟等围攻。1966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曾参与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连队管理教育工作条例》。

1967年7月25日,蕭華在文革中受冲击,被关入狱中长达7年[14]。1975年7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1977年任兰州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

萧华是著名歌曲《长征组歌》的作词者。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83年6月,萧华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8月12日于北京病逝。

著作

[编辑]
  •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作词,1965-10 音乐出版社
  • 《艰苦岁月》萧华将军回忆录 1983 上海文艺出版社
  • 《萧华文集》(上下)2014-07 解放军出版社

参考文献

[编辑]
  1. ^《长征组歌》著作权案宣判 肖华遗孀及子女胜诉. 新华网. 2005-10-20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捷总统哥特瓦尔德授予萧华将军勋章.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 1949-11-0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3. ^3.03.13.2欧阳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市西城区甘家口三里河路40号: 长城出版社. 2011: 384–386.ISBN 9787548300588(中文(简体)). 
  4. ^肖华,歃血结盟的牵线人. 凤凰网. 2014-08-11 [2014-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30). 
  5.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298.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中文(简体)). 
  6.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初期部队作战序列. 新华网. 200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中文(简体)). 
  7. ^军事历史研究部等 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 抗日战争时期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36-40.ISBN 7-80137-315-4(中文(简体)). 
  8. ^《罗荣桓传》编写组. 罗荣桓传. 北京市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185.ISBN 9787800920516(中文(简体)). 
  9. ^9.09.19.29.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委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40号: 解放军出版社. 1998.ISBN 9787506554015(中文(简体)).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陈云年谱(上卷)》.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472.ISBN 9787507307870(中文(简体)). 
  11. ^星火燎原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卷. 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40号: 解放军出版社. 2006: 95.ISBN 7506550555(中文(简体)). 
  12. ^最年轻上将的神来之笔. 民主与法制网. 2007-10-21 [2014-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1). 
  13. ^毛泽东与总干部部的组建. 中国军网. 2009-09-14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5). 
  14. ^揭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肖華“失蹤”七年之謎. 人民网. 2014-09-17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外部链接

[编辑]
中国人民解放军职务
前任:
罗荣桓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1964年9月-1967年12月
繼任:
李德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
1956年12月-1958年10月
机构撤销
新頭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員
1949年10月-1950年6月
繼任:
吴法宪
前任:
罗荣桓
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
1964年5月-1967年7月
繼任:
甘渭汉
中共中央军委纪委书记
自1980年
1949年5月-1953年6月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候补委员
秘书长
第一届 5人
第二届 初16人
第三届 初14人
第四届 22人
第五届 初22人
第六届 初29人
第七届 初28人
第八届 初25人
第九届 初31人
第十届 初24人
第十一届初25人
第十二届初23人
第十三届24人
第十四届23人
1954年9月28日决定,任期至1959年9月26日
主席
毛泽东(中共中央主席)
11+10 委员
秘书长
黄克诚
副秘书长
1959年9月26日决定,任期至1969年4月28日
主席
毛泽东(中共中央主席)
3+4-1副主席
林彪 ·贺龙(1967年1月停职) ·聂荣臻 ·陈毅(1966年1月增补) ·刘伯承(1966年1月增补) ·徐向前(1966年1月增补) ·叶剑英(1966年1月增补)
13+4-5 常委
毛泽东 ·林彪 ·贺龙 ·聂荣臻 ·朱德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1967年1月停职) ·罗荣桓(1963年12月逝世) ·徐向前 ·叶剑英 ·罗瑞卿(1965年12月撤职) ·谭政(1961年1月撤职) ·谢富治(1967年3月增补) ·萧华(1967年3月—7月) ·杨成武(1967年3月—1968年3月) ·粟裕(1967年3月增补)
8-6 非常委委员
粟裕 ·陈赓(1961年3月逝世) ·萧劲光 ·王树声 ·许光达(1967年1月停职) ·萧华(1967年7月停职) ·刘亚楼(1965年5月逝世) ·苏振华(1967年1月停职)
秘书长
罗瑞卿→ 叶剑英(1966年5月任)
副秘书长
苏振华 ·萧向荣(1966年5月停职) ·萧华(1959年10月—1967年7月) ·杨成武(1965年6月—1968年3月) ·王新亭(1966年3月增补)
军委办公会议[注 1]
罗瑞卿 ·谭政 ·杨成武 ·萧华 ·邱会作 ·张爱萍(1960年5月—1967年7月)
军委办事组[注 2]
  1. ^军委办公会议于1959年10月到1967年8月存在
  2. ^军委办事组于1967年8月成立,1968年3月改组
« 第八届(1954年—1959年)第八届(1959年—1969年) 第九届 »
1977年8月19日十一届一中全会通过,任期至1982年9月12日
主席
华国锋(中共中央主席,1981年6月辞职)邓小平(1981年6月六中全会决定)
5-1副主席
叶剑英 ·邓小平(至1981年) ·刘伯承 ·徐向前 ·聂荣臻
秘书长
罗瑞卿(1978年8月逝世)耿飚(1979年1月任)杨尚昆(1981年7月任)
8-4+8 常委
李先念 ·汪东兴(1980年2月五中全会辞职) ·陈锡联(1980年2月五中全会辞职) ·韦国清 ·苏振华(1979年2月逝世) ·张廷发 ·粟裕 ·罗瑞卿 ·王震(1978年3月增补) ·耿飚(1979年1月增补) ·许世友(1980年1月增补) ·杨得志(1980年1月增补) ·韩先楚(1980年1月增补) ·杨勇(1980年1月增补) ·王平(1980年1月增补) ·杨尚昆(1981年7月增补)
63-5 委员
华国锋 ·叶剑英 ·邓小平 ·刘伯承 ·徐向前 ·聂荣臻 ·王平 ·王诤(1978年8月逝世) ·王震 ·王必成 ·王尚荣 ·王建安(1980年7月逝世) ·韦国清 ·邓华(1980年7月逝世) ·孔石泉 ·甘渭汉 ·吕正操 ·刘震 ·刘志坚 ·许世友 ·杜义德 ·杨勇 ·杨成武 ·杨得志 ·苏振华 ·李水清 ·李先念 ·李志民 ·李德生 ·李聚奎 ·李耀文 ·萧华 ·萧克 ·萧劲光 ·萧望东 ·吴克华 ·汪东兴 ·宋时轮 ·宋承志 ·张震 ·张才千 ·张廷发 ·张爱萍 ·陈先瑞 ·陈再道 ·陈锡联 ·陈鹤桥 ·罗瑞卿 ·金如柏 ·洪学智 ·秦基伟 ·聂凤智 ·徐立清 ·郭林祥 ·高厚良 ·唐亮 ·黄新廷 ·梁必业 ·韩先楚 ·粟裕 ·曾思玉 ·廖汉生 ·谭善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前
鲁易毛泽东周以栗(代)叶剑英王稼祥贺昌(代)顾作霖(代)李富春(代)博古(代)陈昌浩王稼祥任弼时王稼祥刘少奇罗荣桓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式上将肩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文化大革命期间或相关重大政治案件及批斗清洗对象
三家村
彭罗陆杨
批判乌兰夫
61人案
“资反代表”
贺龙事件
二月逆流
五一六
王、关、戚事件
杨、余、傅事件
马明方案
林彪集团
批邓
其他案
林彪江青
(文革后)
“林彪集团”
“江青集团”
其他“主犯”
平反
国际
各地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萧华_(上将)&oldid=8720859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