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華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介紹的是華語的定義及其演進史。关于「華語」的其他用法,请见「華語 (消歧義)」。
華語
汉语名称
繁体字華語
简化字华语
标音
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huáyǔ
注音符號ㄏㄨㄚˊ ㄩˇ
闽语
閩南語白話字hôa-gí / hôa-gú / hôa-gír / hôa-ú
台語羅馬字huâ-gí / huâ-gú / huâ-gír / huâ-ú
粤语
粵拼waa⁴ jyu⁵
客語
客家话拼音fa² ngi¹
客語白話字fà-ngî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Hoa ngữ
儒字 華語
朝鲜语名稱
諺文화어
汉字華語
标音
文观部式hwa-eo
日语名称
汉字華語
标音
假名カゴ(片假名
かご(平假名
日语罗马字kago

華語華人使用的語言,在20世紀後期是對漢語的別稱,在一些地區如等地常特指有“華人共同語言”地位的現代標準官話,但同時也可包含漢語族的各種語言或方言,尤其在影視音樂文化學術界上,或者等另一些地區的使用。臺灣則兩種用法皆存在。由於「華語」一詞具體指涉內容,在不同領域與對不同政見者會有不同含義。因此「華語」概念的多樣化界定,也成為了學界的研究課題爭議。[1][2][3][4]

歷史

[编辑]
参见:中古漢語近代漢語漢語

歷史上,「華語」一詞大致在隋唐代开始出现,指漢語,也用于区分“胡语”、“夷语”等,不過當時更常見的有“華言”,“漢語”等。至近现代「唐話」、「華語」是海外華人或唐人對其語言的常用的稱呼。[4]

在中華民國成立后,「官話」已經被「國語」(老國音新國音)所取代。新、馬當地的中文教育也從原有的方言私塾改為現代化的華文學校,至戰后,由於馬、新先後獨立建國,當地的中文教育亦本地化,原本稱為「國語」的新國音隨之更名為「華語」,并在海外流行開來。[4]

回溯歷史時序,「華語」一詞出現時,本來是指漢語或是對各種漢語方言的統稱,這定義直到現代仍在中國大陸、香港等地運用,泛指全球华人的语言,即汉语的同义词[3][1][註 1]

現代標準漢語的專稱

[编辑]
主条目:現代標準漢語
参见: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華語普通話中華民國國語

華語在兩岸三地之外,經常用來指稱現代標準漢語,尤其以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為代表的東南亞地區,「华语」用來指以漢語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官話)為標準方言的「現代標準漢語」,其他漢語被視作「方言」。

中國大陸及臺灣對外推廣现代标准汉语教學時,亦經常會將隨順各地之習慣將“普通話”或“國語”調整為“華語”。

馬來西亞

[编辑]
参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在印尼萬隆會議中宣佈不再承認雙重國籍,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亦不承認雙重國籍,因此定居於馬、新的華人必須在公民權上二選一,為配合公民身份之轉變,當地中文教育教材均開始本地化。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馬來語定为「國語」(Bahasa Kebangsaan),至1963年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正式通過《1963/67年國語法令》,更在各官方領域推廣馬來文為國語之運用,成為所有學校的必修科,當地華文學校亦自然必須將原稱為「國語」、「國文」的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重新正名[5][3][4],因此,基於“華人”共同民族身分的“華語”、“華文”就正式取代「國語」、「國文」,成為現代標準漢語之定稱,而粵語和閩南話等其他漢語方言則統稱為“華人方言”。[5]

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的新加坡亦延續此用法,并將華語列為官方語言。1979年李光耀在新加坡發起讲「华语」运动,推動當地華人「多說华语」、「少講方言」,這運動後來也被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所效仿。在此運動,華人在社區或家庭裏增加「华语」之使用,在華文學校更嚴格禁止學生說「方言」,違者遭校規處罰。「華語」意義被改變,成為當地現代標準漢語之名稱,乃在這段時空背景之下產生出來。[6][7]

中國大陸在“推廣普通話”之時,亦經常以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為例子。

台灣(中華民國)

[编辑]

台灣中華民國)的華語,是指以注音符號拼讀、並融入臺灣在地語彙的現代標準漢語,即現今之中華民國國語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9]主要教授標準漢語及中國古文。臺灣亦開設專供外國人學習語言之機構或臺灣派往國外之教學師資培訓單位,如國立臺灣大學語文中心「國際華語研習所」、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等。

2005年起由教育部籌辦之華語文能力測驗[10]其「華語」拼寫和聽力以《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審訂的中華民國國語為依據。[11]

1990年起由台灣官方發起的金曲獎,自2021年起「國語」獎項易名「華語」獎項,與台語客語等其他漢語獎項並列。

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將華語解釋為「華人的共通語言。為外國人士及海外華人地區所稱,或為臺灣及大陸地區對外所稱。」[12]

文化中的廣義華語

[编辑]
参见:華語電影華語流行音樂中文電影中文流行音樂汉语圈

在早期,新馬地區就將港產片粵語)、廈語片(閩語閩南片)、國語片(北京官話)一概稱為「華語電影」;把多種漢語的歌曲都稱作「華語歌曲[13][14]。縱使當地已經將“華語”作為標準漢語之正式名稱,但在當地中文影視圈仍習慣將華人方言以“華語方言”之解讀包含在其中,此詞彙之用法遍及香港澳門廣東中國大陸一些地區、臺灣、及東南亞國家等。至今,臺灣香港澳門廣東等地仍不時使用此意義,而涉及上述等領域或範疇的文化與研究,亦沿用其本義。[1][5]

比如有“華語圈的奧斯卡”之稱的金馬獎,自1990年代以來逐漸放寬語言之限定,從最初的國語(現代標準漢語)到後來只要演員過半是華人,不論所操是否标准漢語均可參加,也加深了“廣義的華語”之印象。

學術界

[编辑]

學者論及「華語」時常常要開一段闡釋其廣義和狹義的用法,然後該論文再擇其中一義展開論述。例如臺灣師範大學編《華語語音學》的研究主題採華語的狹義(即現代標準漢語的語音學,如漢語拼音[15]),並在總論說明華語的廣義用法「面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時候,習慣上我們都說這些汉语中國話,是華語,是Chinese」[16]。採其廣義的例子有,史書美「台灣最常使用的華語是閩南話」。[17]

香港

[编辑]

香港仍然使用華語的本義,指多種漢語族語言或方言。曾有報刊廣告視「粵語」不屬於「華語」,而受語文界批評,指出「這種『分』法,是把粵語排斥在華語之外,不合邏輯」,沒有理由跟隨新加坡官方「胡說亂道」。[18]

注释

[编辑]
  1. ^中國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頁557)把「華語」詞條釋為:「指汉语。」而臺灣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年)則把「華語」詞條釋為:「中國的語言。」

參考文獻

[编辑]
  1. ^1.01.11.2趙世舉.华语的历时流变和共时格局及整体华语观.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12月,. 2017年第6期: 27–35 [2021-03-17]. [失效連結]
  2. ^「時差」播客.什麼是「華語語系」: 從港臺、滿洲、跨太平洋看華語世界的去殖民與流變. 端傳媒. 2021年4月11日 [202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中文(臺灣)). 
  3. ^3.03.13.2徐禕.马来西亚华语的历时考察(PDF). 29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9). 2017年,. Volume 2: 558–566 [2021-03-17].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05-05). 
  4. ^4.04.14.24.3莊妙菁.“華語”一詞的演變與歷史發展(PDF). 南方學院學術單刊第八種. 2005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09-20). 
  5. ^5.05.15.2許維賢.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台灣: 聯經出版. 2018: 36–41.ISBN 9789570850987. 
  6. ^馬俊泓.華語並非母語?對於母語的另一層思考. 星洲日報 (馬來西亞). 2025-03-14 [2025-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24). 
  7. ^陈意新.大马方言再兴(二):华语和方言势不两立?. 當今大馬. 2017年9月8日 [201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8. ^國立金門大學 華語文學系課程規劃表(PDF).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10-01). 
  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學士班課程架構表(PDF).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05-23). 
  10. ^張莉萍.華語文能力測驗(TOP-Huayu)發展現況(PDF). 「外語能力測驗之動向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07-07.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09-02-10). 
  11. ^孫懿芬; 曹靜儀 (编). 學華語向前走教師手冊:入門冊. 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19年3月: 頁II註釋. 
  12. ^華語. 教育百科.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5-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13. ^胡又天:〈一百年來的華語流行歌詞相關論著〉,2012年5月,發表於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與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交流研討會。
  14. ^胡又天:《流行詞話》第一期[失效連結],頁13-14。
  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華語語音學(新修版). 博客來.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 
  16. ^張正男; 蔡雅薰. 華語語音學總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 (编). 《華語語音學(新修版)》. 2017: 2.有人把漢語分為「北方話粵語客家話吳語閩語湘語贛語」七大語系,[...]面對世界上其他語言的時候,習慣上我們都說這些漢語是「中國話」,是「華語」,是「Chinese」,這種「華語」(Chinese)就是廣義的華語。 
  17. ^史書美.何謂華語語系研究?(PDF): 117. 2016 [2021-04-23].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10-01).台灣最常使用的華語是閩南話,華裔韓國人說山東話,對華裔義大利人來說,則是溫州話。因為華語包含了大約四十幾種語言 
  18. ^容若. 容若咬字嚼字. 香港: 金陵出版社. 2018: 127.ISBN 9789622550391. 
官话
北京官话
現代漢語通用語
標準形式
地方普通话
傳統方言
东北官话
冀魯官話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其它
晉语
粤语
方言列表
客家话
方言列表
湘语
贛語
方言列表
吴语
方言列表
闽语
沿山閩語
邵将语
闽北语
闽中语
沿海閩語
閩東語
興化語
闽南语
瓊雷語
徽语
平话和土话
广西平话
湘粤土话
其它
外語混合
非標準劃分
歷史演化
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演化主綫
歷史方言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類型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文白相夾
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
注音
其它
文體
半音節文字
其它
音韻(模板)
其它研究
管理机构
對外影響
外語文字
外语汉字
相关文字
外語音韵
日琉語系
朝鮮語系
南亚语系
其它語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華語&oldid=8962167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