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荆州 (古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荊州
東漢唐朝
188年—607年

618年—742年

758年—760年
坐标:30°21′01″N112°11′25″E / 30.350281°N 112.190281°E /30.350281; 112.190281
國家東漢唐朝
人口 
• 282年
357548戶[1]
• 464年
65604戶[2]
• 639年
10260戶,40958口[3]
歷史 
• 成立
188年
• 废除
760年
前身
继承
荊州刺史部
南郡
江陵郡
南郡
江陵郡
江陵府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湖南省
此条目的主題是歷史上作為行政區劃的荊州。关于其他含義的荊州,請見「荊州」。

荊州中國東漢末至唐朝時的,前身為監察區荊州刺史部。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天湖北湖南二省的大部以及鄰省的小部,後分置湘州等州,隋朝以後轄境僅限於今湖北省荊州市一帶。

沿革

[编辑]

漢朝

[编辑]
参见:荊州刺史部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為13個州刺史部,其中荊州的轄域相當廣,大體來說以北為現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往南延伸至兩湖(湖北湖南)全境內。但是此时的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無治所,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東漢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后,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依據後漢書記載,荊州轄有南陽(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湖北東部)、長沙(湖南東北)、桂陽湖南東南)、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七郡。州治所一直到東漢漢獻帝劉表領荊州牧以前都在漢壽县武陵郡轄,今常德市汉寿县),後因荊南地區黃巾賊餘孽尚未退去才將治所移到當時已經相當繁榮的襄陽城(今湖北襄陽市)。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原先短暂领有荆州的曹操只保住荆州北部南阳郡江夏郡,而中南部被孙刘联軍佔据。之后曹操从南阳郡中分出襄阳郡南乡郡,而孫權劉備又經過一番征戰和協商之下,荆州成为三分割据的局面: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江夏、桂阳、长沙归孙权,南阳、襄阳、南乡归曹操[4]。一般认为这阶段三家各占三郡的局面是“荆襄九郡”一词的来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荆州牧刘备的守将關羽孫權曹操联军击败,随后夷陵之戰(221年至222年)劉備又敗於孫權勢力。此後蜀漢再無力奪回原有荊州轄權,荊州成为由曹魏孫吳兩家分領的局面,分治南阳郡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與南郡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

三國

[编辑]
郢州 (三国)」重定向至此。关于其它政權所設置的同名州,请见「郢州」。

曹魏初,荊州領六郡: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章陵郡江夏郡(江北)、新城郡黃初二年(221年),佔領蜀漢益州西城郡,改為魏興郡,屬荊州。黃初三年(222年),分南陽郡義陽郡,併章陵郡義陽國。是年五月,以孫吳實際掌控的江南八郡為荊州,原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十月,復郢州為荊州。[5]太和二年(228年),分新城郡上庸郡錫郡。太和四年(230年),省上庸郡景初元年(237年),分魏興郡復置上庸郡錫郡併入上庸郡。後又省上庸郡。正始元年(240年),義陽郡併入南陽郡甘露四年(259年),分新城郡復置上庸郡。至此,荊州領七郡: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江夏郡(江北)、新城郡魏興郡上庸郡

孫吳初,荊州領七郡:南郡宜都郡江夏郡(江南)、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黃武五年(226年),分廣州蒼梧郡臨賀郡,屬荊州。太平二年(257年),分長沙郡湘東郡衡陽郡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郡建平郡。永安六年(263年),分武陵郡天門郡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始安郡,分桂陽郡始興郡寶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昭陵郡。至此,荊州領十五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江夏郡(江南)、武陵郡天門郡長沙郡湘東郡衡陽郡零陵郡昭陵郡始安郡桂陽郡始興郡臨賀郡[6]

晉朝

[编辑]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分南陽郡復置義陽國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後,得其荊州十五郡,分南郡南平郡,改昭陵郡邵陵郡,改江夏郡(江南)為武昌郡,併梁州建平郡入吳之建平郡,割始興、臨賀、始安三郡屬廣州,割揚州安成郡屬荊州。至此,荊州治南郡江陵縣,領二十郡二國:南郡江夏郡襄陽郡南陽國南鄉郡義陽國新城郡魏興郡上庸郡建平郡宜都郡南平郡武陵郡天門郡長沙郡衡陽郡桂陽郡零陵郡湘東郡邵陵郡武昌郡安成郡

太康九年(288年),分義陽國隋國。太康十年(289年),改南鄉郡順陽國元康元年(291年),割桂陽、武昌、安成三郡屬江州。元康六年(296年),割新城、魏興、上庸三郡屬梁州。元康九年(299年),分江夏郡竟陵郡,分長沙郡建昌郡永寧二年(302年),分義陽郡新野國永嘉元年(307年),割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建昌六郡屬湘州。至此,荊州領五郡九國:南郡江夏國竟陵國襄陽國南陽國新野國順陽國義陽郡隋國建平郡宜都國南平郡武陵國天門郡

東晉初,僑置新興郡咸和四年(329年),廢湘州,其所領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建昌、桂陽七郡改屬荊州;廣州始興、臨賀、始安三郡還屬荊州。咸康元年(335年),建昌郡併入長沙郡。咸康三年(337年),僑置河東郡。後分零陵郡營陽郡永和三年(347年),割益州巴東郡屬荊州。隆安五年(401年),分南郡武寧郡义熙八年(412年),分荊州長沙、衡陽、桂陽、零陵、營陽、湘東、邵陵、始興、臨賀、始安十郡復置湘州。義熙十二年(416年),湘州十郡併入荊州。又僑置南義陽、北義陽、長寧三郡。至此,荊州領三十郡一國:南郡江夏郡竟陵郡襄陽郡南陽郡新野郡順陽郡義陽郡隋郡建平郡武寧郡宜都郡巴東郡南平郡武陵國天門郡長沙郡衡陽郡桂陽郡零陵郡營陽郡湘東郡邵陵郡始興郡臨賀郡始安郡新興郡河東郡南義陽郡北義陽郡長寧郡[6]

南朝

[编辑]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分荊州十郡復置湘州元嘉八年(431年),湘州十郡併入荊州。元嘉十一年(434年),梁州汶陽郡改屬荊州。元嘉十六年(439年),分荊州十郡復置湘州。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襄陽、南陽、新野、順陽四郡屬僑置的雍州,雍州遂成為實土州。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湘州長沙、衡陽、桂陽、零陵、營陽、湘東、邵陵、始興、臨賀、始安、巴陵十一郡併入荊州。元嘉三十年(453年),分荊州十一郡復置湘州孝建元年(454年),割江夏、竟陵、隋、武陵、天門五郡屬郢州大明三年(459年),割義陽郡屬南豫州泰始中,改長寧郡永寧郡。泰始三年(467年),天門郡還屬荊州。至此,荊州領十二郡:南郡南平郡天門郡宜都郡巴東郡汶陽郡建平郡武寧郡新興郡河東郡南義陽郡永寧郡

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割巴東、建平二郡屬巴州永明元年(483年),廢巴州,巴東、建平二郡還屬荊州。南朝梁時,割巴東、建平二郡屬益州,割宜都郡置宜州承聖三年(554年),荊州陷於西魏西魏以武寧、永寧二郡置鄀州

後梁大定元年(555年),得西魏所賜荊州南郡、天門、新興、河東、義陽五郡。後置監利郡。大定五年(559年),佔領王琳所據南平郡。大定六年(560年),南平、天門、義陽三郡陷於南陳,屬武州天保六年(567年),河東郡陷於南陳,屬南荊州。至此,荊州領三郡:南郡新興郡監利郡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分南荊州南平、河東二郡,武州天門、義陽二郡復置荊州,治南平郡公安縣(今湖北省公安縣西北)。[6]

十六國北朝

[编辑]
参见:荊州 (胡漢)荊州 (成漢)荊州 (夏)荆州 (北魏)

後趙太和元年(328年),佔領東晉荊州之南陽郡,仍置荊州,治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太和二年(329年),佔領前趙豫州順陽郡,屬荊州。建平元年(330年),佔領東晉新野郡。建平三年(332年),新野郡陷於東晉建武元年(335年),割司州上洛郡屬荊州。建武四年(338年),南陽、順陽二郡陷於東晉,荊州徙治上洛郡上洛縣(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冉魏永興二年(351年),上洛郡陷於東晉

前燕建熙六年(365年),佔領東晉荊州南陽郡魯陽縣,仍置荊州,治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建熙七年(366年),佔領南陽郡全境,荊州徙治宛縣。建熙八年(367年),上年所佔諸縣失陷,荊州還治魯陽。

前秦皇始三年(353年),佔領東晉上洛郡,仍置荊州,治上洛郡豐陽縣(今陝西省山陽縣)。建元十二年(376年),佔領東晉順陽郡南鄉縣。建元十四年(378年),佔領東晉南陽郡。建元十五年(379年),佔領東晉襄陽、順陽、新野、魏興、上庸、新城六郡,荊州徙治襄陽郡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建元十六年(380年),割上洛郡洛州。至此,荊州領七郡:襄陽郡南陽郡順陽郡新野郡魏興郡上庸郡新城郡。建元二十年(384年),荊州陷於東晉

後秦弘始五年(403年),佔領東晉荊州之南鄉郡南陽郡順陽郡新野郡,仍置荊州。弘始七年(405年),歸還荊州諸郡。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佔領南朝宋梁州上洛郡,仍置荊州,治上洛;分上洛郡置魏興郡皇興四年(470年),分上洛郡置東上洛郡。至此,荊州領三郡:上洛郡魏興郡東上洛郡太和十八年(494年),改荊州為洛州魯陽鎮為荊州,治南陽郡魯陽縣(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和二十二年(498年),荊州徙治新野郡穰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至北魏末,荊州領八郡:南陽郡順陽郡新野郡東恆農郡漢廣郡襄城郡北淯郡恆農郡

西魏時,分荊州北淯郡蒙州,省恆農郡,改東恆農郡武關郡,改漢廣郡黃岡郡北周時,併黃岡郡新野郡。至此,荊州領四郡:南陽郡順陽郡新野郡武關郡[7]

隋朝

[编辑]
隋代行政区划变遷
区划開皇元年
荊州南荊州平州鄀州
南郡新興郡監利郡南平郡河東郡宜都郡漳川郡遠安郡永寧郡武寧郡
江陵县
枝江县
广牧县
安興县
定襄县
紫陵县
雲泽县
公安县
孱陵县
永安县
松滋县
聞喜县
譙县
宜昌县
宜都县
归化县
受陵县
佷山县
当陽县
安居县
-長寧县長林县
区划大業3年
南郡
江陵县枝江县安興县紫陵县公安县松滋县宜都县長楊县当陽县長林县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荊州四郡領縣直屬於州。至此,荊州領八縣:穰、新野、南陽、課陽、新城、冠軍、菊潭、順陽。

開皇七年(587年)廢除藩國後梁後廢郡,荊州三郡領縣直屬於州,故監利郡所領監利縣改屬復州;改本土荊州為鄧州。至此,荊州治江陵,領七縣:江陵、枝江、廣牧、安興、定襄、紫陵、雲澤。

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廢郡,以其荊州南平郡公安縣(孱陵、永安二縣併入)、河東郡松滋縣(聞喜、譙二縣併入)併入本土荊州;廢玉州,以其所領當陽、安居二縣屬荊州。至此,荊州領十一縣:江陵、枝江、廣牧、安興、定襄、紫陵、雲澤、公安、松滋、當陽、安居。

開皇十一年(591年),安興縣併入廣牧縣松州宜昌縣改屬荊州。開皇十七年(597年),廢睦州,以其所領長楊縣屬荊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居縣昭丘縣仁壽元年(601年),改廣牧縣安興縣大業二年(606年),定襄縣併入安興縣雲澤縣併入紫陵縣;改昭丘縣荊臺縣,不久又併入當陽縣;廢鄀州,以其所領長林縣屬荊州。至此,荊州領十縣:江陵、枝江、安興、紫陵、公安、松滋、當陽、宜昌、長楊、長林。大業三年(607年),改荊州為南郡[8]

後梁鳴鳳二年(618年),改南郡為荊州

唐朝

[编辑]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佔領荊州宜昌、長楊二縣,改屬江州。武德四年(621年),佔領荊州;分巴州華容縣石首縣,屬荊州;割長林縣基州當陽縣平州;併紫陵縣江陵縣。武德七年(624年),廢基州,長林縣還屬荊州。武德八年(625年),廢玉州,當陽縣還屬荊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郢州,其所領章山縣改屬荊州。貞觀八年(634年),章山縣併入長林縣。貞觀十七年(643年),安興縣併入江陵縣。至此,荊州領七縣:江陵、枝江、公安、松滋、當陽、長林、石首。

天寶元年(742年),改荊州為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江陵郡為荊州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9]

長官

[编辑]
西漢荊州刺史
東漢荊州刺史(170年代?-190年)
東漢荊州牧(192年-221年)
東漢荊州刺史(208年-220年)
孫吳荊州牧(222年-280年)
曹魏荊州刺史(220年-222年)
曹魏荊州牧(220年-225年)
曹魏荊州刺史(225年-265年)
附:曹魏都督荊州诸军事
  • 曹仁(220年-223年)
  • 蔣濟(223年始任)
  • 司馬懿(227年-231年)
  • 王昶(245年-259年)
  • 州泰(259年-261年,都督襄阳)
  • 王基(259年-261年,都督新野)
  • 鍾毓(261年-263年,都督襄阳)
  • 陳騫(261年-265年,都督新野)
  • 王沈(263年-265年,都督江北)
附:西晋都督荊州诸军事
附:晋朝都督沔北诸军事
晉朝荊州刺史(265年-322年)
晉朝荊州牧(322年)
晉朝荊州刺史(322年-420年)
劉宋荊州刺史(420年-479年)
南齊荊州刺史(479年-500年)
南齊荊州牧(500年-501年)
南齊荊州刺史(501年-502年)
南梁荊州刺史(502年-554年)
後梁荊州刺史(555年-587年)
陳朝荊州刺史(568年-589年)
隋朝荊州刺史(581年-607年)
  • 姚太(583年-?)
  • 元壽
  • 史雲(荊州總管兼任)
  • 李威(荊州總管兼任)
  • 楊紀(荊州總管兼任,602年-603年)
  • 張壽
  • 李獎
  • 孫闥
  • 李顯[75]
唐朝荊州刺史(621年-742年,758年-760年)
  • 李靖(檢校,621年)
  • 李孝恭(荊州大總管兼任,622年-624年)
  • 李瓌(荊州大都督兼任,624年-?)
  • 劉瞻(荊州都督兼任,628年-631年)
  • 武士彠(荊州都督兼任,631年-635年)
  • 李元景(荊州都督兼任,636年-?)
  • 宋绍(贞观年间)
  • 李慎(荊州都督兼任,651年-653年)
  • 李慎(荊州都督兼任,660年-?)
  • 沈缉(唐高宗前期)
  • 独孤卿云(662年)
  • 杜君綽(荊州都督兼任)
  • 纪及(唐高宗时)
  • 陈弘(唐高宗时)
  • 卢大道(唐高宗时)
  • 李慎(荊州大都督兼任,682年)
  • 张雄(武周初年)
  • 沈成业(武周时)
  • 李業(荊州大都督兼任,遙領,約711年-714年)
  • 薛玉(713年)
  • 刘知柔(713年)
  • 任昭理(716年)
  • 宋之逊(开元前期)
  • 李璘(荊州大都督兼任,遙領,727年-?)[76]
唐朝荊州大都督府长史(实际负责州务,621年-742年,758年-760年)

參考文獻

[编辑]
  1. ^晉書》地理志
  2. ^宋书》州郡志
  3. ^旧唐书》地理志
  4. ^晋书·地理志下》:“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吴,南阳、襄阳、南乡三郡为魏。”
  5. ^三國志 魏書二 文帝紀. 
  6. ^6.06.16.2《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
  7.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8.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隋代卷》
  9.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10. ^《後漢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璆少博學,辟公府,舉高第。稍遷荊州刺史。時董太后姊子張忠為南陽太守,因埶放濫,臧罪數億。璆臨當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屬璆。璆對曰:「臣身為國,不敢聞命。」太后怒,遽徵忠為司隸校尉,以相威臨。璆到州,舉奏忠臧餘一億,使冠軍縣上簿詣大司農,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屬縣有臧汙者,悉徵案罪,威風大行。
  11.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
  12. ^12.012.1《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13. ^13.013.1《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第二》
  14.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裴註引《搜神記》
  15.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16. ^《晉書·卷一·帝紀第一》
  17. ^17.017.1《三國志·卷五十八·吳書十三·陸遜傳第十三》
  18. ^《三國志·卷六十四·吳書十九·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19.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
  20. ^《三國志·卷六十一·吳書十六·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21. ^21.021.1《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22. ^22.022.122.222.3《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
  23.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24.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25. ^《三國志·卷三·魏書三·明帝紀第三》
  26. ^26.026.1《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27.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28. ^《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
  29.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30. ^《晉書·卷三·帝紀第三》
  31. ^31.031.1《晉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十三》
  32. ^《華陽國志·卷八·大同志》
  33. ^《晉書·卷六十·列傳第三十》
  34.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
  35. ^《晉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十六》
  36.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
  37. ^37.037.137.2《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38. ^《晉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39.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40.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
  41. ^41.041.1《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
  42. ^《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
  43. ^《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44. ^《晉書·卷八·帝紀第八》
  45. ^《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46. ^46.046.1《晉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六十九》
  47. ^47.047.1《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48. ^《宋書·卷一·本紀第一》
  49.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
  50. ^《晉書·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51. ^51.051.1《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
  52. ^《宋書·卷二·本紀第二》
  53.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
  54. ^《宋書·卷六·本紀第六》
  55.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56. ^《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57. ^《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58.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59.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60.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61.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
  62.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63. ^《南齊書·卷八·本紀第八》
  64. ^《南齊書·卷七·本紀第七》
  65.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66.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
  67. ^《梁書·卷五·本紀第五》
  68. ^《周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
  69.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70.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71. ^《陳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九》
  72. ^《陳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
  73.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74. ^《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
  75. ^倪廣龍《隋代刺史研究》
  76. ^76.076.1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晉書·卷015》,出自房玄齡晉書
南阳市地域古国、古代郡县、已撤销县份
诸侯国
司隸
幽州
冀州
并州
青州
徐州
兗州
豫州
雍州
涼州
荊州
楊州
梁州
益州
西域长史府
益州
庲降都督
扬州
荊州
廣州
交州
注释
注1:列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司州司隶
265–280)
兗州
陳留國 | 濮陽郡東郡 265–277;濮陽國 277–289) | 濟陰國濟陰郡 265–?) | 濟北國 | 東平國 | 任城國任城郡 265–277) | 泰山郡 | 高平國 | 東燕郡#(東燕國 306–307) | 济阳郡#(济阳國 300–302) | 廣陽國#
豫州
颍川郡 | 襄城郡 | 汝南國汝南郡 265-270) | 汝陰郡汝陰國 265-277,?-286,300-301) | 梁國 | 沛國 | 譙國 | 魯國 | 弋陽郡 | 安豐郡 | 新蔡國#(新蔡郡 ?-307) | 陳郡#(陳國 265-277) | 南頓國# | 西陽國#
冀州
趙郡趙國 277-301) | 鉅鹿國 | 長樂國安平國 265-284) | 平原國 | 樂陵國 | 勃海郡勃海國 265-277) | 章武國章武郡 265-277) | 河間郡河間國 265-306) | 高陽國 | 博陵國博陵郡 265-277) | 清河國清河郡 265-277) | 中山郡中山國 265-304) | 高陽國 | 常山郡常山國 265–275?,291–301) | 中丘國# | 武邑郡#(武邑國 289-?) | 廣川郡#(廣川國 ?-307)
幽州
范陽國 | 燕國燕郡 302-306) | 北平郡 | 上谷郡上谷國 291-301) | 廣寧郡 | 代郡代國 289–?;中都國 ?–306) | 遼西國辽西郡 265–303) | 渔阳郡#
平州
并州
太原郡太原國 265–291?) | 上党郡 | 西河國西河郡 265–277) | 樂平郡樂平國 280–?) | 雁門郡 | 晉昌郡新興郡 265–290)
雍州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扶風國 265–289;秦國 289–312)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始平郡始平國 277–289) | 新平郡
涼州
秦州
梁州
漢國漢中郡 265–289) | 梓潼郡 | 廣漢郡廣漢國 277–280) | 新都郡新都國 277–283) | 巴西郡 | 宕渠郡# | 新城國新城郡 265–306) | 魏興郡 | 上庸郡上庸國 ?–306)
益州
寧州
青州
齊國齊郡 302-303) | 濟南國濟南郡 277–?) | 北海郡北海國 265–277,283–302) | 樂安郡樂安國 265–302) | 城陽郡城陽國 269–273) | 東萊郡東萊國 283–301) | 長廣郡 | 平昌郡# | 高密國# | 壯武國#
徐州
彭城國 | 下邳國 | 東海國東海郡 265–273,277–291) | 琅邪國 | 東莞郡東莞國 265-277) | 廣陵國廣陵郡 265-300) | 臨淮國臨淮郡 280-308) | 廣陵郡廣陵國 289-290) | 東安國#(東安郡 291-301) | 兰陵郡蘭陵國 291-306?)# | 淮陵國#(淮陵郡 297-301) | 堂邑郡#
荊州
江夏國江夏郡265-306?) | 南郡 | 襄陽國襄阳郡 265-300) | 南陽國南陽郡 265-277,289-306) | 順陽國南乡郡 265-289) | 義陽郡義陽國 265-301) | 建平郡 | 宜都郡宜都國 301-?) | 南平郡南平國 ?-301) | 武陵國武陵郡 280-304) | 天門郡 | 隋國# | 新野國# | 竟陵國#(竟陵郡 299-307) | 建昌郡# | 成都國#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淮南國淮南郡 265-289,302-?) | 庐江郡廬江國304-306) | 晋陵郡毗陵郡 281-289,291-311,毗陵國 289-291) | 吳國吴郡 280-289,300-301) | 吳興郡 | 會稽國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歷陽郡# | 義興郡#
交州
廣州
江州#
湘州#
楊州
徐州
北徐州
彭城國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 | 東莞郡(相 415-420) | 谯郡譙國 317-402,405-415) | 梁郡梁國 317-371,387-417) | 琅邪郡琅邪國409-418) | 蘭陵郡 | 宿預郡 | 淮陽國
兗州
豫州
北青州
司州
北雍州
荊州
南郡(相 360-403,412-420) | 南平郡(相 406-412) | 武寧郡 | 江夏郡(相 317-420) | 竟陵郡 | 襄阳郡 | 南陽郡(相 413-415) | 順陽郡 | 義陽郡 | 隋郡 | 新野郡 | | 建平郡 | 宜都郡 | 武陵國武陵郡 371-387) | 天門郡 | 巴东郡 | 臨賀郡(相 348-360) | 始興郡(相 324-420) | 始安郡(相 329-420) | 长沙郡(相329-420) | 衡阳郡 | 湘东郡 | 零陵郡 | 营阳郡 | 邵陵郡 | 桂阳郡 | 新蔡國 | 河東郡
江州
尋陽郡 | 豫章郡(相 402-403,406-416) | 鄱阳郡 | 庐陵郡(相385-420) | 臨川郡(內史 384-420) | 南康郡(相385-420) | 建安郡 | 晋安郡 | 武昌郡(相 322-324) | 安成郡(相406-420)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注釋
注1:列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义熙十四年(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永嘉五年(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楊州
東楊州
會稽郡 |東陽郡 |新安郡(內史460-465) |臨海郡(內史461-466) |永嘉郡(內史461-466)
南徐州
南兗州
廣陵郡(內史443-449) |海陵郡(內史455-461) |盱眙郡 |钟离郡 |山陽郡(內史455-468) |臨江郡
徐州
彭城郡(內史420-445) |沛郡 |下邳郡 |東海郡(內史445-468) |東莞郡 |琅邪郡 |兰陵郡 |東安郡 |宿預郡 |淮陽郡(內史448-452) |濟陰郡 |北濟陰郡
兗州
豫州
南豫州
歷陽郡(內史460-461) |南譙郡(內史432-453) |廬江郡(內史468-469) |馬頭郡 |晉熙郡(內史467-479) |弋陽郡 |宣城郡 |義陽郡(內史445-467) |南汝陰郡 |淮南郡(內史463-466)
青州
荊州
南郡(內史453-454) |南平郡(內史439-479) |武寧郡 |宜都郡(內史420-424) |巴东郡(相460-479) |建平郡(內史444-476) |汶陽郡 |河東郡
郢州
江夏郡(內史424-479)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隋陽郡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天門郡 |巴陵郡(內史456-479) |武昌郡(內史452-455) |西阳郡(內史456-461)
湘州
长沙郡(內史420-479) |衡阳郡(內史424-479) |湘东郡(內史452-465) |廣興郡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零陵郡(內史420-479) |桂阳郡(內史457-474) |臨賀郡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始建郡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营阳郡
雍州
襄阳郡(內史460,相478-479) |南陽郡(內史476-478) |順陽郡(內史456-457) |新野郡 |京兆郡 |始平郡(內史465-479) |扶風郡 |河南郡 |廣平郡 |馮翊郡 |華山郡
江州
寻阳郡(內史460-466) |豫章郡(內史461-465) |鄱阳郡(內史455-471)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臨川郡(內史420-479) |南康郡(相420-479) |建安郡(內史452-471) |晉平郡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南新蔡郡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楊州
丹楊郡 |會稽郡 |吴郡 |吳興郡 |東陽郡 |新安郡(內史493-494) |臨海郡(內史493-495) |永嘉郡(內史493-495) |義興郡
南徐州
豫州
南汝陰郡(內史479-502) |晉熙郡(內史486-494、?-502) |弋陽郡 |安豐郡 |光城左郡 |邊城郡 |建宁郡 |齊昌郡
南豫州
淮南郡 |宣城郡(內史489-490、494,相494) |歷陽郡 |庐江郡 |臨江郡
南兗州
北徐州
冀州
青州
江州
寻阳郡(相479-498) |豫章郡(內史479-502) |臨川郡(內史479-502) |庐陵郡(內史482-502)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安成郡(內史479-502)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南新蔡郡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晋安郡(內史482-502)
廣州
交州
越州
荊州
南郡(內史479-493、497-498) |南平郡(內史483-495) |天門郡 |宜都郡(內史483-494) |汶陽郡 |武寧郡 |巴东郡(內史488-490,相490-502) |建平郡 |河東郡(內史486-498)
郢州
江夏郡(內史481-500) |安陸郡(內史482-499) |竟陵郡(內史482-499) |武陵郡(內史479-502) |巴陵郡(內史484-502) |武昌郡(內史483-485) |西阳郡(內史485-498) |齊興郡 |方城左郡 |北新陽郡 |義安左郡 |南新陽左郡 |北遂安左郡 |新平左郡 |宜人左郡 |建安左郡
司州
雍州
平蠻府
湘州
长沙郡(內史479-502)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桂阳郡(內史479-502) |零陵郡(內史479-502) |永陽郡营阳郡)(內史?-498) |湘东郡(內史490-502) |邵陵郡(內史486-502) |始興郡廣興郡)(內史479-502) |臨賀郡(內史489-498) |始安郡(內史479-502)
梁州
益州
寧州
江表地區
楊州
東楊州
南徐州
江州
寻阳郡 |太原郡 |豫章郡(內史504-525、531-551) |庐陵郡(內史509-557) |南康郡(內史508-557) |晋安郡(內史506-531、552-555) |梁安郡 |鄱阳郡(內史502-557) |臨川郡(內史502-557) |安成郡 |巴山郡
淮南地區
南兗州
涇州
北兗州
南豫州
豫州
南谯州
豫州
晉熙郡(內史552-554) |樅陽郡
湘州
霍州
安豐州
義州
北徐州
安州
建州
光州
朔州
-
郢州
淮北地區
武州
西徐州
東徐州
仁州
-
睢州
潼州
-
陳州
二州
南北二青州
-
汴州
河南地區
西豫州
淮州
江漢地區
楚州
華州
荊州
南郡 |南平郡(內史518-557) |天門郡 |汶陽郡 |武寧郡 |南安湘郡 |義陽郡(內史537) |河東郡(內史531-550)
宜州
郢州
江夏郡 |沔陽郡 |营阳郡 |州城郡 |武昌郡(內史537-546) |西阳郡 |建安郡(內史502-518,相555-557) |上雋郡 |武陵郡(內史514-552) |巴陵郡(內史502-557) |南陽郡 |夜郎郡
新州
北新州
土州
富州
-
洄州
-
泉州
-
豪州
-
北司州
南司州
應州
北郢州
定州
北江州
湘州
雍州
嶺南地區
廣州
瀛州
新州
高州
成州
合州
建州
雙州
崖州
石州
東寧州
龍州
靜州
南定州
桂州
始安郡(相525,內史552-554) |桂林郡 |安成郡(內史502-557) |领方郡 |晉興郡 |韶阳郡 |象郡
交州
興州
愛州
黃州
利州
-
明州
-
德州
安州
越州
羅州
石龍郡 |高興郡 |永寧郡(相552-555)
衡州
清远郡 |臨賀郡(內史532-548) |陽山郡 |始興郡(內史502-557) |安遠郡 |梁乐郡 |齊樂郡 |桂阳郡(內史502-557)
沅湘地區
湘州
长沙郡(內史502-557) |湘东郡(內史514-552) |衡阳郡(內史502-557) |零陵郡 |永陽郡(內史502-557) |樂梁郡 |邵陵郡(內史514-557) |岳阳郡(內史531-550) |藥山郡
巴漢地區
北梁州
東梁州
南梁州
-
北巴州
黎州
南洛州
洵州
岐州
绥州
-
北益州
華州
-
巴州
東巴州
渠州
鄰州
-
萬州
并州
蜀中南中地區
益州
東益州
-
戎州
信州
巴东郡(相502-553) |信陵郡 |建平郡
瀘州
绳州
巂州
寧州
南寧州
荊州
鄀州
基州
平州
江表地區
楊州
吳州
吴郡(內史588-589) |钱唐郡(內史588-589) |吳興郡(內史588-589)
東楊州
會稽郡(內史586-589) |臨海郡(內史568-589) |新安郡(內史565-582) |東陽郡(內史588-589) |永嘉郡(內史583-589)
豐州
晋安郡(內史565-589) |建安郡(內史572-589) |南安郡(內史583-589)
南徐州
東海郡 |晋陵郡 |義興郡 |江阴郡(內史557-589) |信义郡(內史583-589)
南豫州
淮南郡(內史576-589) |宣城郡
北江州
江州
寻阳郡(內史582-589) |鄱阳郡(內史560-589) |太原郡(內史588-589) |豫章郡(內史569-589) |庐陵郡(內史565-589) |南康郡(內史557-589) |巴山郡(內史582-589) |豫宁郡 |臨川郡(內史557-559) |安成郡(內史559-569) |廣豐郡 |安樂郡
沅湘地區
郢州
江夏郡(內史565-589) |上雋郡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西阳郡(內史583-589)
巴州
巴陵郡(內史557-589)
湘州
長沙郡(內史569-589)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衡阳郡(內史560-589)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岳陽郡(內史582-589) |零陵郡(相557-589) |永陽郡(內史568-589) |绥越郡(相584-589) |樂梁郡
武州
武陵郡(內史565-589) |南陽郡 |沅陵郡(內史583-589) |藥山郡 |夜郎郡
荊州
南郡(內史583-589) |河東郡(內史573-589)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天門郡 |義陽郡(相573-?,內史582-589)
祐州
宜都郡(內史573-589)
信州
-
嶺南地區
廣州
南海郡(內史583-589) |東官郡 |高要郡 |晉康郡 |宋隆郡 |梁泰郡 |清远郡(相560) |樂昌郡 |梁化郡 |义安郡 |綏建郡(相582-589)
新州
新寧郡(內史586-589) |新会郡(內史586-589)
高州
南合州
羅州
越州
興州
新昌郡(內史588-589)
桂州
始安郡(相573-583,內史583-588) |桂林郡 |象郡 |韶阳郡 |安成郡 |领方郡 |晉興郡
東衡州
始興郡(內史557-589) |安遠郡 |盧陽郡
西衡州
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梁乐郡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齊樂郡 |臨賀郡(內史583-589)
東寧州
成州
梁信郡(相582-589) |苍梧郡
靜州
建州
雙州
石州
南定州
安州
龍州
崖州
宜州
-
黃州
利州
-
明州
-
交州
愛州
德州
位置不詳
新蔡郡(內史575-589) |晉熙郡(內史575-589) |巴东郡(內史586-589) |臨江郡(內史586-589) |新興郡(內史583-589) |岳山郡(內史583-589) |梁城郡(相582-589)
注釋
注1:列出宋大明八年(464年)、齊建武四年(497年)、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广运元年(586年)、陳禎明二年(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606年大業二年)以前(制)
雍州地區
梁州地區
豫州地區
兗州地區
冀州地區
青州地區
徐州地區
揚州地區
荊州地區
607年大業三年)以後(制)
雍州地區
梁州地區
豫州地區
兗州地區
冀州地區
青州地區
徐州地區
揚州地區
荊州地區
唐朝行政區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京畿道
关内道
都畿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西道
山南东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陇右道
河西道
剑南道
黔中道
岭南道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荆州_(古代)&oldid=8950483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