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裔香港人 | |
|---|---|
| 總人口 | |
| 33,733 (2011) | |
| 分佈地區 | |
| 新界、离岛 | |
| 語言 | |
| 英式英语、香港粤语、香港英语 | |
| 宗教信仰 | |
| 佛教、基督教、道教 |
尽管香港曾被英国统治超过150年,但英国人在香港人口中所占比例从未超过很小。然而,他们确实在香港的制度、文化和建筑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如今在港的英国人主要包括从事银行、教育、不动产、法律和顾问的职业外籍人士,以及许多在英国出生的华裔、曾移居英国的中国公民,以及在1997年主权移交前成功申请英国正式公民身份的香港人(大多是华裔)。
截至 2011 年香港人口普查,香港有 33,733 名英国人[1]。
与亚洲其他地区一样,估计香港的英国人数量可能因多方面原因而变得困难。一个原因是并非所有移民或访港旅客都在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登记。另一个原因是大部分英国人口是临时性的,他们只在香港工作几个月或几年。
香港入境事务处估计,1997 年香港主权移交八个月后,有 35,000 名英国公民居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 (这个数字包括许多在英国出生的香港裔人士和 1990 年代根据香港的英国国籍选择计划获得正式英国公民身份的香港裔人士。)香港回归后,很大一部分担任政府雇员的英国人离开了香港。
自香港回归以来,移民到香港的英国本土人明显减少。在香港英属时期,希望在香港生活和工作的英国人不受如今的移民和签证限制。年轻的英国人前往香港从事蓝领工作曾是常态,尤其是在英国经济低迷时期。但随着香港回归,这一优势消失了:现在,申请在香港工作的英国人必须证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无法由当地居民填补,这意味着在香港从事蓝领工作(例如零售业或建筑业)对英国人来说基本上不再是一个选择。
在移交前十年,约有 340 万香港英国附属领地公民 (主要为华裔) 通过登记获得英国国民 (海外) 身份。他们没有在英国的居留权 (就像英国附属领地公民没有居留权一样), 而中国并不承认在香港出生的华裔英国国民 (海外) 为英国国民。然而,在中国境外,英国国民 (海外) 被视为英国人。
英国在香港地区的第一个殖民地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于1699年开始在该地区进行贸易,并于1711年在广州设立了贸易站。英国人于1841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占领了香港岛,并于1842年根据《南京条约》正式割让该地区。在接下来的 150 年里,大量英国人来到香港,其中许多人与其他欧洲人和美洲人一起在殖民地的行政机构、商行和商业银行工作。
1991年至1996年间,香港英国公民数量大幅增加;持有英国护照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达到3.4万人以上。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居英权计划,该计划授予5万个家庭(主要为华裔)英国公民身份,其中一些家庭并未移民。然而,当时许多英国年轻人前往香港从事非技术性工作(例如门卫或餐饮服务)。[3][4]
在香港居住的33,733名英国公民中,19,405人属于欧洲血统,6,893人属于华裔,2,337人属于印度裔,1,047人属于巴基斯坦裔,829人属于尼泊尔裔,273人属于其他亚洲人,227人属于菲律宾裔,98人属于泰国裔,40人属于日本裔,40人属于印度尼西亚裔。另外2,544名英国人属于其他种族。[5]来源动态查询,引述于什么时候[何时?]
在香港使用英国教育体系的学校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