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緬甸
British Burma (英語 ) ဗြိတိသျှမြန်မာနိုင်ငံ (緬甸語 ) 1824年-1942年 1945年-1948年 地位 英屬印度的省 (1886年-1937年) 英國殖民地(1937年-1942年,1945年-1948年)首都 毛淡棉 (1826–1852)仰光 (1853–1942;1945–1948)。常用语言 英語 、緬甸語 宗教
佛教 、基督教 历史时期 帝國主義 1824年3月5日 • 英緬戰爭
1824-1826, 1852, 1885 • 反殖民運動
1918年-1942年 1937年 • 日本佔領
1942年-1945年 • 獨立
1948年1月4日 ISO 3166码 MM
缅甸历史 史前历史 前11,000年–前200年骠国 前200年–1050年孟王國 825年?–1057年太公王國 1世紀—1050年代若開諸古國 788年?–1406年 殖民时期:
英緬戰爭 1824年–1885年 英屬緬甸 1824年–1948年 英属印度时期 1824年–1937年 从英属印度分离 1937年 -1942年 英国重新控制 1945年 - 1948年 缅甸战役 1942年–1945年 日占缅甸 1942年–1945年
英屬緬甸 (英語:British Burma ),是大英帝國 在中南半島 上的一個殖民地 ,存在於1824年至1948年[ 1] [ 2] 。原先是英屬印度 的一部份,1937年成為獨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被日本 佔領,改為緬甸國 ;直至1948年才正式獨立。
英国人自1824年起,藉由三次英缅战争 ,在1886年控制缅甸全境,并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 的一个省,设省督管治[ 3] 。1937年,英国殖民当局裁撤缅甸省,成立缅甸部 ( 英语 : Burma Office ) ,听命于印缅事务大臣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日军入侵缅甸,并且占领缅甸大部。战后的1948年1月4日,缅甸自英国独立。
许多苏格兰人 在缅甸担任要职,所以缅甸有“苏格兰殖民地”(Scottish Colony)的别称。亦有诸多印度籍人士在缅甸担任公职,因此有学者认为缅甸是“英印共治”的合作殖民(co-colonialism)[ 4] 。
缅甸在英国入侵之前是东南亚 的大国之一。其在中印商路之间获益,农业自给自足,普遍信仰佛教 。统治缅甸的贡榜王朝 实行君主专制 ,但国王亦受法典 ( 英语 : Dhammasattha ) 和枢密院(Hluttaw)等机关制衡。缅甸各省由国王指派省长统治,省长由枢密院任命,而村庄则由国王批准的世袭头人统治[ 5] 。
1824年,缅军入侵阿萨姆 ,由于接近英国管治的吉大港 ,而引发第一次英缅战争 。英军自海上侵入仰光 ,不战而胜;缅军将领班都拉 在伊洛瓦底江 三角洲的德努漂 殒命。1826年,英缅签订《杨达坡条约 》,缅甸割让阿萨姆邦 、曼尼普尔邦 、若開邦 及丹那沙林 于薩爾溫江 以南区域[ 6] :109 。英国为本次战争付出重大代价。第一次英缅战争是英属印度历史上耗时最长且耗资最大的战争。1.5万英国及印度军人丧命,而缅甸军民伤亡无从统计[ 7] 。英国付出500万至1,300万英镑代价,相当于2020年的180亿至480亿美元 [ 8] ,酿成1833年的印度经济危机[ 9] 。
1852年,英军入侵缅甸南部,引发第二次英缅战争 。英国再度取胜,缅甸被迫割让下缅甸 [ 10] 。英国得以控制下缅甸的红树林 和红宝石产地,在仁安羌 开辟油井,并且在加尔各答 和新加坡 之间取得了新的中转港。贡榜王朝的国王敏东 实行改革,及给予英国部分特权,但仍难以遏制英国野心[ 11] :84 。1885年11月,英军再度入侵缅甸,引发第三次英缅战争 。28日,英军自水路攻占缅甸都城曼德勒 ,迫使贡榜王朝投降。英国最终得以控制缅甸全境,设首府于仰光[ 12] :40 。缅甸在1886年1月1日正式划入英属印度帝国,成为印度一省[ 3] [ 5] [ 13] 。
1885年后,仍有缅人参与抵抗运动 ( 英语 : Burmese resistance movement 1885–1895 ) 继续对抗英国统治,英國勢力將鄉村領袖結合入殖民政府以統治鄉村,並且對各民族採「分而治之」政策:直接統治緬族,間接統治其他族。缅甸传统的佛教王朝覆灭,社会剧变。英人和缅人通婚,还产生英缅混血儿 族群。英缅混血在之后的历史一度成为缅甸的优势族群。1886年,英国知会中国清廷 ,称会延续缅甸向中原王朝 朝贡 的传统[ 14] ,每十年朝贡一次,清廷承认英国管治缅甸[ 15] 。缅甸的僧团 长期依靠王室供养,缅甸王室覆亡后,亦面临生存危机[ 5] 。英国推动世俗教育,以英缅双语教学,并鼓励基督教会 传教办学。缅甸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遭到边缘化[ 5] 。
英屬緬甸以稻米 為單一作物,出口至英國以及英國殖民地 。英國並且開發緬甸的木材、石油 與錫礦 。[ 12] :44 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 得以航行於伊洛瓦底江 。為彌補水路的不足以及鎮壓反抗,英國人也興建與改善鐵路 和道路 。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印度資本家 也進入緬甸,威脅緬甸經濟 。因此緬甸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2] :44
英國發展英式教育,影響緬甸佛教 ,使僧侶開始反抗,所以緬甸佛教成緬甸民族主義與反殖民推力。第一次世界大戰 之後,民族獨立浪潮也傳入緬甸。1920年,仰光大學 爆發反對殖民教育的「國民教育運動」,導致「佛教青年會」結合其他團體成立「緬甸人民團體總會」,其開放與改革政治與教育要求被英國拒絕。1930年代,學生與農民暴動持續,英國改採懷柔政策。[ 12] :44
1937年4月1日,英国殖民当局裁撤缅甸省[ 16] ,成立缅甸部 ( 英语 : Burma Office ) ,听命于印缅事务大臣 。新法订立,缅甸建立议会选举制度,制定新的缅甸旗帜和徽章,缅人获得部分政治权利。但这亦令缅人相信,英国试图区别对待缅甸,从而不必推行其在印度的改革。巴莫 出任首任缅甸首相,但他因抗命而于1939年遭撤换,并在1940年由吴苏 接任。吴苏在1942年因联络日本而被捕。1938年,缅甸中部油田发生罢工和示威,很快扩大为全缅总罢工,影响深远。仰光学生占领殖民政府驻地,英国骑警出动镇压,打死多名学生。曼德勒的僧侣发动示威,17人被警察射杀。这场运动史称缅历1300年革命 ( 缅甸语 : ၁၃၀၀ ပြည့် အရေးတော်ပုံ ) [ 17] ;12月20日,首位示威者昂觉(Aung Kyaw)牺牲,这一天被定为波昂觉日 ( 英语 : Bo Aung Kyaw Day ) [ 18] 。
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日本 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名義上獨立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 將軍(又譯翁山)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1944年,昂山轉而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1945年日本投降 後,同盟國宣布緬甸獨立有效。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
日军投降后,英国需在缅甸重建权威。在关于如何对待缅人领袖昂山及缅甸国军队的问题上[ 19] ,英国将军路易斯·蒙巴顿 勋爵决定赦免巴莫 等民族主义者,而不作定罪审判[ 17] 。1941年起担任缅甸总督的雷吉纳德·多尔曼-史密斯 ( 英语 : Reginald Dorman-Smith ) 回缅复职。新殖民政府将重点置于经济重建上,而回避民族主义和独立议题。缅人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则继续反抗殖民统治,不过该组织亦因和缅甸共产党 有分歧,而在1946年7月将缅共开除出同盟[ 17] 。
1946年8月,赫伯特·兰斯 ( 英语 : Hubert Rance ) 爵士继任总督。9月,仰光警察罢工,之后扩大至政府职员。兰斯爵士和昂山会面,邀请昂山及其他自由同盟成员加入总督执行委员会,以平息罢工[ 17] 。于是,新的执行委员会着手推进独立议题。1947年1月27日,昂山和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 达成协议[ 17] ,艾德礼保证缅甸在一年内完全独立。缅共及部分保守派民族主义者不满于这一协定,进一步同昂山派系对立。2月12日,昂山同少数民族代表召开彬龙会议 ,各族代表同意建立统一的缅甸联邦[ 17] [ 20] ,但并非所有民族代表皆参与会议,若开人 和克伦人 更发动武装起义。1947年4月,昂山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制宪会议选举中大胜[ 17] 。
1947年7月19日,曾担任过总理的保守派人士吴苏 派人将昂山及数位阁员刺杀[ 17] [ 21] ,这一日被缅甸政府定为烈士节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由吴努 出面继续组阁。12月10日,英王御准 缅甸独立法案 ( 英语 : Burma Independence Act 1947 ) 。1948年1月4日,吴努按照缅甸独立法案宣布缅甸正式独立,完全脱离英国[ 17] 。
曼德勒 的蔬果商贩,摄于1886年1月缅甸的传统经济可归类为再分配经济 ( 英语 : Distribution (economics) ) ,由官方指定重要商品的价格。虽然缅甸百姓重农轻商,但缅甸仍得益于其在中印商路中的中间位置,而自商贸大量获利。英国殖民者令缅甸经济成为其殖民帝国经济的一部分,从而进入全球市场,转变为殖民地出口经济的模式[ 5] ,稻米种植业和开采业得到发展,其人均生产总值曾位居东南亚第二位。缅甸一度是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地,这些大米大多流入欧洲市场,尽管近邻印度频遭饥荒[ 22] 。缅甸亦曾出产全球四分之三的柚木 [ 23] 。
英属时期缅甸的伐木作业。孟买-缅甸贸易公司 ( 英语 : Bombay Burmah Trading Corporation ) 职员摄 缅甸建立起殖民地经济,社会的面貌亦随之转变。英国人大加开发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 英语 : Irrawaddy delta ) ,这里土地肥沃,林地茂密。英国人砍伐树林 ,开垦田地,向欧洲市场输送大米。1869年起,苏伊士运河 通航,贸易规模扩大,大米成为缅甸的主要出口货品。大群中部缅人移居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种植稻米,改变了该地的人口构成和财富分配状况[ 5] ;仰光 超越纽约 ,成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第一移民目的地[ 24] 。缅甸的总人口当时为1,300万,这样的移民规模相当于2006年的英国每年接收200万的移民[ 24] 。
1853年,英国人在仁安羌 建立原油基地,成立伯马石油 公司垄断产业,总部设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仁安羌也成为亚洲较早开发的油田[ 25] 。英国人修筑铁路连通伊洛瓦底江上下游流域,数百艘蒸汽船航行江面。20世纪20年代,苏格兰商人掌控的伊洛瓦底船队公司 在伊洛瓦底江持有600多艘船只,为世界规模第一大的内河船队[ 26] [ 27] 。殖民当局掌控缅甸的航运及各大主要产业,从而在经济发展中获益,但广大平民难以在其中获利[ 5] 。
数以千计的印度劳工移居缅甸,他们较之缅人,可以接受更低的薪水,因此得到英国雇主青睐。他们亦成为今日许多印裔缅甸人 的祖先。在英属时期缅甸较大的一些城市,如仰光、实兑 、勃生 、毛淡棉 ,印度移民成为主要族群。为了开垦新田地,许多农民需要资金,但英国银行并不向他们提供抵押放贷 ,于是来自印度的仄迪族 放贷人(称为“切蒂亚尔 ( 英语 : Chettiar ) ”)抓住机会,向缅人提供带抵押的高利贷,令一些农民破产,加剧缅印矛盾。社会剧变,一些缅族农民无以谋生,只得偷盗抢劫,令缅人遭到英国人嫌恶,贴上懒惰散漫的标签。缅甸的凶杀案连年增多,证明社会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所失控[ 28] 。
作为主体民族的缅族 处在各民族的底层。白人为统治者,英缅混血儿、印度人、华人和皈依基督教的少数民族得到重用,而缅族则被排除在公职和军队之外[ 24] 。英国人、英缅混血儿和印度人在缅甸担任公务,殖民军队由印度人、英国人、英缅混血儿,以及克伦人 等缅甸少数民族组成。乔治·奥威尔 著有小说《缅甸岁月 》,讲述一名英国木材商人在缅甸的经历,其中的一段话可窥见英属时期缅甸社会的病疾:“外国地主和外国放贷人经营缅甸的经济,大量资源得以出口,而广大平民却越发贫困。农民越来越穷,越来越多的人失去营生。缅甸社会趋于崩溃,饥贫交加,公序良俗不再,罪案与日俱增[ 29] 。”
20世纪30年代起,全球米价下跌,缅甸的稻米产业受到重创,之后数十年都未能恢复元气[ 30] 。二战期间,为应对日军入侵,英国当局采用焦土战术 ,钨矿、锡矿、铅矿、银矿等矿场,油田,政府机关皆被英国人夷为平地,以免惠及日军。盟军亦在日佔缅甸开展大面积轰炸。缅甸在1948年独立时,各地基础设施悉数毁弃,尽是废墟[ 31] 。
在缅甸被英国完全吞并前,缅甸的新闻法容許記者揭露王室成員和官員的過失,且豁免他們報導新聞的刑事責任[ 32] ,因此緬甸的新聞自由度曾在亞洲名列前茅[ 33] 。但英属缅甸实施新闻管制,殖民政府于1878年通过的《本地語言新聞法》旨在抑制本地語言報章的反英宣傳;1898年出台的《刑事訴訟法》则规定殖民政府有权力以散播虛假訊息,攻擊殖民政權為由,利用叛逆罪和煽動罪控告任何人士[ 34] ;1933年出台的《缅甸无线电报法》更禁止缅甸民众擅自持有无线电设备[ 35] 。不过,在此期間,于緬甸出版發行的報刊種類繁多,報刊數目不斷增加。1911年,緬甸共有44種報刊,至1921年增加到103種[ 36] ,至1930年代末再增加到超過200種,比1921年多了一倍[ 36] 。其中也不乏像《太阳报》一样宣传缅甸民族意识与独立抗争的报刊[ 37] :107 。
在文学界,受到英国文化 的影响,缅甸古典形式的诗歌剧作开始逐步让位于西方的现代戏剧及小说[ 38] :108 。1904年,詹姆斯·拉觉 参照法国 作家大仲马 的《基度山伯爵 》中的部分情节,并结合缅甸的社会现实,创作了《貌迎貌马梅玛》,这是一部描述男女爱情生活的小说,也是缅甸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作品[ 39] 。
英属缅甸建立後,英国人、印度人相继来到当地,他们的饮食文化也逐渐被缅甸社会所接纳吸收,缅甸民众开始使用刀、叉、调羹、盘子等餐具吃饭,进餐时,也使用西式餐桌椅取代原先席地而坐的习惯,西式糕点、奶茶以及印度饼等食品也被引进当地,并形成了在地特有的緬甸奶茶 [ 40] :211-212 。
^ Original Burmese version of Government of Burma Act, 1935, National Archieve of Myanmar . [2023-04-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3-09). ^ Burmese part of theProclamation of annexation of Burma into British Empire in published in Mandalay on 4 January 1886 ^3.0 3.1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ol. IV 1908 ,第29頁^ Bowser, Matthew J.Partners in Empire? Co-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Anti-Indian Nationalism in Burma, 1930–1938 . The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2020-06-22,49 (1): 118–147 [2022-05-08 ] .S2CID 225748025 .doi:10.1080/03086534.2020.17831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09). ^5.0 5.1 5.2 5.3 5.4 5.5 5.6 "Myanma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5th ed. 2005. Print. ^ 王民同. 十九世纪中叶缅甸曼同王的改革评介. 《学术探索》 (云南省昆明市: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4年, (5).ISSN 1006-723X .doi:10.3969/j.issn.1006-723X.2004.05.027 . ^ Thant Myint-U.The Making of Modern Burm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8 .ISBN 0-521-79914-7 . ^ Thant Myint-U.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Histories of Burma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6:113 , 125–127.ISBN 978-0-374-16342-6 . ^ Webster, Anthony.Gentlemen Capitalists: British Imperialism in South East Asia, 1770–1890 . I.B.Tauris. 1998:142 –145.ISBN 978-1-86064-171-8 . ^ 黄焕宗.试论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及其原因 . 《南洋问题研究》. 1990年, (1): 83. [失效連結 ] ^ 王介南.试论十九世纪的缅王敏东 . 《外语研究》. 1984年, (1). [失效連結 ] ^12.0 12.1 12.2 12.3 李盈慧; 王宏仁 主編. 《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 台北市: 五南. 2008年.ISBN 978-957-11-5381-0 . ^ Dictionary of Indian Biography . Ardent Media. 1906: 82. GGKEY:BDL52T227UN. ^ Alfred Stead.China and her mysteries . LONDON: Hood, Douglas, & Howard. 1901:100 [2011-02-19 ] .burma was a tributary state of china british forward tribute peking.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China's intercourse with Korea from the XVth century to 1895 . LONDON: Luzac & Co. 1905:5 [2011-02-19 ] .tribute china. (Colonial period Korea; WWC-5)(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word For Pen . time.com. ime. 1937-04-12.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1-17).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Martin Smith.Burma – Insurg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 London and New Jersey: Zed Books. 1991:49 , 91, 50, 53, 54, 56, 57, 58–59, 60, 61, 60, 66, 65, 68, 69, 77, 78, 64, 70, 103, 92, 120, 176, 168–169, 177, 178, 180, 186, 195–197, 193, 202, 204, 199, 200, 270, 269, 275–276, 292–3, 318–320, 25, 24, 1, 4–16, 365, 375–377, 414. ^ The Statement on the Commemoration of Bo Aung Kyaw . All Burma Students League. 1999-12-19 [2006-10-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0-25). ^ Stephen Mccarthy.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yranny in Singapore and Burma . Routledge. 2006:153 .ISBN 0-415-70186-4 . ^ The Panglong Agreement, 1947 . Online Burma/Myanmar Library. [2023-04-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2-20). ^ Who Killed Aung San? – an interview with Gen. Kyaw Zaw . The Irrawaddy. August 1997 [2006-10-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8-19). ^ Davis, Mike. Late Victorian holocausts: El Niño famines and the 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 London: Verso. 2001.ISBN 1-85984-739-0 .OCLC 45636958 . ^ Steinberg, David I.Burma: The State of Myanmar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2: xi.ISBN 978-1-58901-285-1 . ^24.0 24.1 24.2 Thant Myint-U.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 : histories of Burma 1s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6.ISBN 978-0-374-16342-6 .OCLC 65064707 . ^ Total.Oil and Gas in Myanmar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4-15). ^ Irrawaddy Flotilla Company . [2008-07-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21). ^ Chubb, Capt H J; Duckworth, C L D. The Irrawaddy Flotilla Company 1865-1950. Greenwich, Londo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973. ^ Myanmar - The initial impact of colonialism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9-12-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5-04)(英语) . ^ Chew, Ernest.The Withdrawal of the Last British Residency from Upper Burma in 1879 .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1969,10 (2): 253–278.JSTOR 20067745 .doi:10.1017/S0217781100004403 . ^ Booth, Anne.The Burma Development Disaster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SOAS Bulletin of Burma Research. Spring 2003,1 (1) [2021-01-30 ] .ISSN 1479-8484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08-09). ^ Watkins, Thayer.Politic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yanmar (Burma) Economics .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2006-07-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5-26). ^ Aung Zaw.A Healthy Media is Key to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 The Irrawaddy. 16 September 2011 [2012-02-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6-05)(英语) . ^ World Press Freedom Day . The Irrawaddy. 2004-05-04 [2014-05-2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6-05)(英语) . ^ Chronology of Burma's Laws Restricting Freedom of Opinion, Expression and the Press . The Irrawaddy. 2004-05-01 [2014-05-2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年10月13日). ^ 展江; 黄晶晶.开明、威权与自由之光——160年缅甸新闻法制史管窥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师范大学). 2013年, (5): 92–93 [2023-11-01 ] . [失效連結 ] ^36.0 36.1 Ikeya, Chie.The Modern Burmese Woman and the Politics of Fashion in Colonial Burma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2008,67 : 1277–1308 [2014-06-02 ] .doi:10.1017/S0021911808001782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4-27). ^ 姚秉彦; 李谋.缅甸文学概述 . 《国外文学》. 1982年, (1) [2023-11-01 ] .doi:10.16345/j.cnki.cn11-1562/i.1982.01.006 . [失效連結 ] ^ 姚秉彦; 许清章.缅甸文学发展概述 . 《世界文学》. 1963年, (11): 108-112 [2023-11-16 ] . [失效連結 ] ^ 许清章.《缅甸历史, 文化与外交》 . 北京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 133–146 [2023-12-09 ] .ISBN 978750975978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9). ^ 孟新星; 杨宇洁. 浅议外来文化对缅甸饮食文化的影响. 《科技资讯》. 2015年, (24).ISSN 1672-3791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5.24.210 .CNKI ZXLJ201524116 . Chew, Ernest.The Withdrawal of the Last British Residency from Upper Burma in 1879 .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1969,10 (2): 253–278.JSTOR 20067745 .doi:10.1017/S0217781100004403 . Burma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23-04-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1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Web. 1 March 2010.Furnivall, J. S. Burma, Past and Present. Far Eastern Survey. 1953,22 (3): 21–26.JSTOR 3024126 .S2CID 155018749 .doi:10.2307/3024126 . Guyot, James F. "Myanmar."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 Vol. 13. Chicago: World Book, 2004. 970-70e. Print.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ol. IV : The Indian Empire, Administrative ,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08 –通过archive.org Marshall, Andrew. The Trouser People: A Story of Burma in the Shadow of the Empire. 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 2002. Print. "Myanmar (Burma) – Charles' George Orwell Links." Charles' George Orwell Links – Biographies, Essays, Novels, Reviews, Images. Web. 4 March 2010.Archived . "Myanma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5th ed. 2005. Print. Tucker, Shelby. Burma: The Curse of Independence. London: Pluto, 2001. Print.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text from China and her mysteries, by Alfred Stead, a publication from 1901,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text from China's intercourse with Korea from the XVth century to 1895, by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a publication from 1905,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