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若望二十三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2年12月23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22年12月2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若望二十三世"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教宗
聖若望二十三世
Sanctus Ioannes PP. XXIII
羅馬主教
就任1958年10月28日
卸任1963年6月3日(在位4年218天)
前任庇护十二世
繼任保禄六世
聖秩
晉鐸1904年8月10日
晉牧1925年3月19日
Giovanni Tucci Porcelli樞機晉牧
擢升樞機1953年1月12日
教宗庇護十二世擢升
個人資料
本名Angelo Giuseppe Roncalli
出生(1881-11-25)1881年11月25日
 意大利贝加莫省索托伊爾蒙泰
逝世1963年6月3日(1963-06-03)(81歲)
 梵蒂冈宗座宮
葬於 梵蒂冈聖伯多祿大殿
曾任職位
格言OBOEDIENTIA ET PAX(服膺真理,締造和平)
牧徽{{{coat_of_arms_alt}}}
聖徒
紀念日
尊者
宣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於2000年9月3日
 梵蒂冈聖伯多祿廣場宣福
封聖教宗方濟各
於2014年4月27日
 梵蒂冈聖伯多祿廣場封聖
象徵
主保
參見其他以「若望」為名號的教宗
若望二十三世
的教宗敬稱
參考敬稱教宗閣下
語體敬稱教宗閣下
宗教敬稱聖父
身後敬稱聖人

若望二十三世拉丁語Sanctus Ioannes PP. XXIII;1881年11月25日—1963年6月3日)原名安杰洛·若瑟·龙嘉利義大利語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出任教宗,是歷代教宗中頗受敬重的一位。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提倡“清廉教會”,1963年4月发布著名教宗通谕《和平于世》。

譯名

[编辑]

早年

[编辑]

他於1881年11月25日於義大利贝加莫省出生,5歲接受基督教育,十二歲於貝加莫修院就讀,二十歲於羅馬修院就讀。曾因參加義大利步兵而輟學一年。1904年,在貝加莫擔任主教秘書,與主教分擔牧靈工作。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入伍從軍,在貝加莫醫院照顧傷患。戰後在羅馬擔任行政工作、公教婦女會與公青會的指導神父、設立一些教區的教育活動等。

這些經驗對其將來擔任教宗時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各國擔任圣座大使的经历使其更加渴望基督肢體的合一。而在威尼斯宗主教區任宗主教的经验則讓其有機會發揮牧靈與治理教會的才能。

當選教宗

[编辑]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之牧徽

195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逝世。龍嘉利樞機當選教宗,时年77歲,以此高齡當選,人們普遍認為他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教宗,沒想到他卻帶領天主教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來源請求]

任內成就

[编辑]

擢昇樞機

[编辑]

若望二十三世任教宗之初即擢昇八十七位樞機,跨國際性的包含多位發展中國家主教、黑人主教、非意大利籍主教。這也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

通諭、劝諭、書信

[编辑]
参见: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通諭列表
  • 1959年6月29日,發表《在伯多祿座位》:解釋真理、合一與和平的意義。
  • 1959年7月31日,發表《我們的鐸職之始》:紀念法國亞爾斯本堂神父聖味亞奈逝世一百週年,並解釋司鐸生活問題。
  • 1959年9月29日,發表《歡快回憶》通諭。
  • 1959年11月28日,發表《牧者的王子》:紀念教宗本篤十五世《天至大通諭》四十週年,論傳教事工與訓練本地神職之目標。
  • 1961年5月15日,發表《慈母與導師》(Mater et Magistra),論近代社會問題,強調個人與社會團體間的合作,反對民族或階級鬥爭。
  • 1961年11月11日,發表《上主永恆的智慧》:紀念聖良一世大教宗。
  • 1962年7月1日,發表《為罪懺悔》:解釋告罪聖禮的重要性。
  • 1963年4月11日,發表《和平於世》通諭,強調以和平與國家平等、合作、互信取代武備競爭,若望二十三世亦因此通諭被稱為「和平教宗」。

梵二大公會議

[编辑]
1960年8月28日,若望二十三世接見1960年夏季奧運會運動員
  • 背景:當時二十世紀中期,科技與科學普遍進步。由於電能的廣泛使用及汽車、報紙、廣播媒體、電視、飛機、無線電、原子能的出現,人們生活水平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是貧富懸殊、城鄉差距的擴大及民族主義的興起。天主教在第一次梵蒂岡會議後鞏固了教會的權威,與此同時世界三分之一的人民生活在共產無神政府的統治之下。面臨社會文化、生活水平、公共道德的極劇變化,教會須進行改革以適應時代。基於此,若望於上任第三個月即提出召開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的構想。
  • 目的:將各項議題提交討論
  1. 使教會適應時代(Aggiornamento)
  2. 改進教會教牧工作
  3. 恢復教友活力,增進教友信仰
  • 貢獻與決議:
  1. 邀請遠東與非洲地區主教出席,及基督新教各宗派人士列席旁聽。
  2. 發表普世合一的通諭,承認與天主教無關的教會同屬基督的教會,並準備參與普世教會運動。
  3. 發表宗教自由宣言,宣認個人與團體均享有宗教自由。
  4. 發表禮儀憲章,授權各國的教會在儀式中使用本國語言。
  5. 強調聖經重要性。
  • 會議結束時間:直至1965年保祿六世任內才結束。

列聖品

[编辑]

大公合一運動

[编辑]

為若望教宗任內最重要的一件議程,促進與其他宗教的合一。

  • 為了重修與東正教之間的關係,派代表參加普世基督宗教會議。1960年成立「促進基督合一」秘書處,主席為耶穌會的貝亞樞機主教。
  • 1961年派代表訪問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並於同年11月在印度新德里召開世界宗教會議。
  • 猶太教修好,刪除彌撒經文中「為固執」的猶太人祈禱等字。

外交

[编辑]

逝世

[编辑]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之聖髑特寫

於1963年6月3日逝世,享年82歲。在位时间雖然仅有四年七個月,卻為普世的信徒所哀悼,包括了天主教徒、新教徒、東正教徒、猶太教徒及無信仰者。最後以「善良的教宗若望」之稱名垂史冊。

封聖

[编辑]

2000年,若望二十三世因為1966年加大利納.卡皮塔尼(Caterina Capitani)修女的奇蹟痊癒而獲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列為真福品[1]

2013年7月5日,梵蒂岡證實教宗方濟各特例通過了若望二十三世在缺少第二次奇蹟下的聖人列品案[2]。2014年4月27日,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同時進行封聖儀式。

相關出版品

[编辑]
  • 《靈修日記》:於逝世後出版的作品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善良的教宗」若望廿三世將於年內宣聖. 天亞社. 2013年7月5日 [2013年7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6日). 
  2. ^2位已故教宗封聖 方濟批准. 中央社 CNA. 2013-07-05 [2013-07-15]. (原始内容需要付费订阅存档于2015-09-23).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专书
  • 華爾克:《基督教會史》. 謝受靈、趙毅之 譯.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 pp. 923-924.
  • 穆啟蒙:《天主教史》. 侯景文 譯. 台北:光啟出版社,1996. pp. 287-299.
  • 鄒保祿:《歷代教宗簡史》. 台南:聞道出版社,1983. pp. 392-396.
  • 陶理 主編:《基督宗教兩千年史》. 李伯明、林牧野 譯. 香港:海天書樓,2001. p. 640.
  • 唐納德·特雷德:《基督宗教史》. 孫慧民、王星 譯.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p. 255
  • 祁伯爾:《歷史的軌跡——兩千年教會史》. 李林靜之 譯. 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 p. 493.
天主教會職銜
前任者:
庇護十二世
罗马主教
教宗

1958年-1963年
繼任者:
保祿六世
1至4世紀
5至8世紀
9至12世紀
13至16世紀
17至20世紀
21世紀至今
天主教(羅馬公教)
組織、教宗、教義和儀式傳統
历史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制度
法典
教理
七大聖事
聖母論
神學
(教會聖師)
大亞爾伯特 ·圣盎博罗削 ·圣安瑟莫 ·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 ·圣托馬斯·阿奎那 ·聖亞他那修 ·希波的圣奥思定 ·該撒利亞的巴西略 ·可敬者伯達 ·羅伯·白敏 ·聖伯爾納鐸 ·聖文德 ·圣伯多禄·卡尼修斯英语Peter Canisius ·聖加大利納 ·金言聖伯多祿英语Peter Chrysologus ·金口若望 ·亚历山大的圣济利禄 ·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 ·彼得·达米安 ·聖厄弗冷 ·聖方濟各·沙雷氏 ·教宗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納齊安 ·普瓦捷的依拉略 ·圣依西多禄 ·圣热罗尼莫 ·聖若望·達瑪森 ·十字若望 ·圣劳伦斯·布林希英语Lawrence of Brindisi ·教宗良一世 ·聖亞爾豐索 ·聖女小德蘭 ·聖女大德蘭 ·亞維拉的若望英语John of Ávila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里昂的聖依勒內 ·若望·纽曼
教宗良十四世
歷任教宗
修會及傳教會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個別教會
禮儀劃分
拉丁禮教會
各东方礼教会
會議
活動
文化
其他
綜述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早期教会
君士坦丁大帝
教宗額我略一世
中世纪前期
中世紀中期
中世紀後期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巴洛克时期
法国大革命
修道制度修会
教育和科学
近代传教事业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以來
各地天主教史
相关主题
聖母瑪利亞
宗徒
总领天使
精修聖人
门徒
教會聖師
四圣史
教父
殉教者英语Christian martyrs
以色列先祖
教宗
聖經中的先知
童貞女英语Virgin (title)
1927-1950
1951-1975
1976-2000
2001-至今
冷战相关人物
北美洲
 美国
 加拿大
 古巴
 尼加拉瓜
南美洲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英国
 法國
 西德
 義大利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西班牙
 土耳其
 聖座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亚
匈牙利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
亚洲
东亚
海峽兩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日本
朝鲜半岛
 朝鲜
 韩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东南亚
越南
 北越
 南越
 印度尼西亞
 泰國
 菲律賓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緬甸
 柬埔寨
 老挝
南亚
 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澳大利亞
中东及非洲
中东
 土耳其
 以色列
 埃及
 约旦
 叙利亚
 伊拉克
 沙烏地阿拉伯
伊朗 伊朗
利比亚 利比亞
 阿尔及利亚
 突尼西亞
也门
 北也門
 南也門
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撒哈拉以南
非洲
 南非
 塞内加尔
 几内亚
 科特迪瓦
 马里
 上沃尔特 布吉納法索
 加纳
 多哥
 達荷美 贝宁
 奈及利亞
 中非
 加彭
 刚果共和国 剛果人民共和國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埃塞俄比亚 衣索比亞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安哥拉
 纳米比亚
 尚比亞
 羅德西亞 辛巴威
 马拉维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莫桑比克
 利比里亚
国际
各地
艺术家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若望二十三世&oldid=90109447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