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芫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芫荽
科勒藥用植物》(1897),
Coriandrum sativum
科学分类编辑
界: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繖形目 Apiales
科:繖形科 Apiaceae
属:芫荽属Coriandrum
种:
芫荽C. sativum
二名法
Coriandrum sativum
L., 1753

yánsui[註 1]学名Coriandrum sativum[1],又名胡荽香菜盐须香茜,广东等地为避衰讳[2]也称芫荽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東地中海印度拉丁美洲中国東南亞的烹調中經常出現,亦可作藥用。

歷史

[编辑]

香菜起源於地中海盆地。聖經出埃及記16章31節用香菜籽來描述吗哪的形狀,顯見香菜籽乃是當時常見食品。但香菜的原產地並非埃及[3],而是東歐

希臘人至少在公元前兩千年就開始使用香菜了[4]中世纪歐洲人經常用香菜叶子和籽来掩蓋壞了的肉的臭味,至今香菜籽還經常放入歐式香腸。羅馬人來到大不列顛島上後又將香菜引入當地[5]英國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把香菜籽磨粉調一種在婚禮時喝的甜药酒英语Hippocras,现在香菜籽粉也常用於調雞尾酒泰式冰咖啡英语Oliang

據說張騫將該物種引入中國[6]。華人比較常食香菜葉子,用来調湯或凉拌。芳香有辟穢醒脾作用,常用於湯品或菜餚的調味。10世纪之前香菜又从中国传入日本[7]

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將香菜引入拉丁美洲。17世纪初第一批英国移民又將香菜引入北美[5]

形態外觀

[编辑]

野生香菜比較小。野生的整棵香菜只有4-5寸高,細細的梗,葉子比大拇指稍微大一些。現在常見的人工培養的大很多,可以到一尺左右。

  • 植株
    植株
  • 根
  • 葉
  • 花
  • 香菜籽
    香菜籽

特性

[编辑]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 30~100 公分,中空,有分枝;根細長,有多數側根,有強烈香氣。

本草綱目》中記載:「時珍曰︰荽,許氏《說文》作葰,雲薑屬,可以香口也。其莖柔葉細而根多須,綏綏然也。張騫使西域始得種歸,故名胡荽。今俗呼為蒝荽,蒝乃莖葉布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矣。藏器曰︰石勒諱胡,故并、汾人呼胡荽為香荽。 」[8]香菜中國自古以來即有栽培,是中國菜的重要調味蔬菜。品種有青種及紅種,但以青種栽培較多,紅種不易買到。香菜在菜攤上菜販常用它來作「交易贈品」,家庭主婦買菜,需要作調味用,菜販就會順手抓一把奉送,留個人情債,希望後會有期。

氣味和味道

[编辑]
香菜的花
芳樟醇[9]

不同的人可能會感覺到香菜具有不同的味道。 喜歡它的人說,它有一種清爽,檸檬或酸橙的味道;而那些不喜歡它的人對它的味道和氣味有强烈的厭惡,稱之為肥皂或腐爛味。[10][11]研究還顯示,不同族裔群体具有偏好差異:21%的東亞人,17%的白種人和14%的非洲裔表示不喜歡香菜;但是只有7%的南亞人,4%的西班牙裔,3%中東人受訪者表示不喜歡。[12]

雙胞胎研究表明,80%的同卵雙胞胎對香菜有同样的偏好,但是異卵雙胞胎偏好相同者只在约一半左右,因此有可能是遺傳因素導致了這種現象。 在近3万人的遺傳調查中,已經發現了與香菜知覺相关的兩種遺傳變異,其中最常見的是涉及感知氣味的基因。[13]基因OR6A2位于嗅覺受體基因簇内,並编碼對醛類化學物質高度敏感的受體。風味化學家發現香菜的香氣是由6種左右的物质產生的,其中大部分是醛類。那些不喜歡香菜味道的人對易令人厭惡的不飽和醛敏感,同時也可能無法檢測到其他人覺得愉悦的芳香化學物質。[14]也已经發現香菜味道與其它幾種基因之間的關聯,包括苦味受體。[15]

栽培管理

[编辑]

香菜為一年生植物,生性耐寒可在疏鬆透氣的土壤中成長,但無法適應潮濕地,通常在熱帶、溫帶地區或山區氣候生長良好。

香菜可以培養在温室裡,也可以種植在花園或花盆中。一般農業將香菜種子相距 30 厘米成行播種,深度1 厘米,大約5-7天种子发芽,10-12天之後可以移苗,然后再過30天左右就可收获葉子。

在大規模農業中,香菜通常以 30 至 50 厘米的行間距播種,每公頃使用20 至 40 公斤種子。種植時,需注意避免濕度過高及香菜蚜蟲侵害(Hyadaphis coriandrii)。[16]

應用

[编辑]
生香菜叶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95 kJ(23 kcal)
3.67 g
0.87
膳食纖維2.8 g
0.52 g
2.13 g
维生素
维生素A等效物
(42%)
337 μg
(36%)
3930 μg
865 μg
硫胺(維生素B1
(6%)
0.067 mg
核黃素(維生素B2
(14%)
0.162 mg
菸鹼酸(維生素B3
(7%)
1.114 mg
(11%)
0.57 mg
吡哆醇維生素B6
(11%)
0.149 mg
葉酸(維生素B9
(16%)
62 μg
维生素C
(33%)
27 mg
维生素E
(17%)
2.5 mg
维生素K
(295%)
310 μg
膳食礦物質
(7%)
67 mg
(14%)
1.77 mg
(7%)
26 mg
(20%)
0.426 mg
(7%)
48 mg
(11%)
521 mg
(3%)
46 mg
(5%)
0.5 mg
其他成分
92.21 g
USDA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数据库

中國菜和墨西哥菜常用香菜的葉子,香菜葉子高温加热體積會顯著缩小,所以通常不炒或煮,一般是别的湯菜入盤之后,才把切碎的香菜撒在上面。但也有用香菜叶子直接爆炒的菜餚,如“芫爆里脊丝”。

歐洲、西亞和南亞較常用乾燥的果實。曬乾之後,在油裡炸過才易出味。新鲜的香菜籽也可以用,但是很少見。印度菜餚中大多用磨成粉的香菜籽。完整的香菜籽在密封的瓶子可以存放六個月到一年,磨粉之後很容易失去味道。

泰式菜餚中會使用香菜根,辛香味要比葉子來得強,常連同香菜葉使用。香菜根、大蒜胡椒粒磨泥乃泰式菜餚的香辛基底。

中藥主治

[编辑]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 小兒麻疹初起,透發不暢,發熱無汗
  • 拔痧疹,肢熱,止頭痛,療痧疹
  • 香菜子製成溶液可治化膿性疾患

過敏

[编辑]

有些人會對香菜葉或其種子產生過敏,出現的症狀與其他食物過敏相似。有醫學研究針對可能香料過敏的人進行實驗,有32%兒童和23% 成人在針刺試驗中出現反應,對香菜和繖形科(Apiaceae)植物(包括香芹籽、茴香和芹菜)呈現陽性,[17]所出現的症狀有可能非常輕微,但也可能嚴重危及生命。[18]

腳註

[编辑]

註釋

[编辑]
  1. ^台灣
    中華民國國語:yuánsuī;台語:iân-sui
    中國大陸
    普通話:yán sui,其中“荽”為輕聲。

參考文獻

[编辑]
  1. ^In: Sp. pl.: 256., 1753
  2. ^粵語中“荽”與“衰”同音(粵拼:seoi1
  3. ^Daniel Zohary and Maria Hopf,Domestication of plants in the Old World, third ed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205–206
  4. ^Megaloudi, Fragkiska.Wild and Cultivated Vegetables, Herbs and Spices in Greek Antiquity (900 B.C. to 400 B.C.).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2005-04-01,10 (1): 73-82.ISSN 1461-4103.doi:10.1179/env.2005.10.1.73. 
  5. ^5.05.1日本メディカルハーブ協会監修 ハジェスキー 2016,第246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日本メディカルハーブ協会監修_ハジェスキー2016 (幫助)
  6. ^香菜为什么风行世界?. [2021-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6). 
  7. ^農文協編 2004,第103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農文協編2004 (幫助)
  8. ^本草綱目 菜之一 胡荽
  9. ^Burdock, George A.; Carabin, Ioana G.Safety assessment of coriander (Coriandrum sativum L.) essential oil as a food ingredient.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9-01-01,47 (1): 22–34.ISSN 0278-6915.PMID 19032971.doi:10.1016/j.fct.2008.11.006. 
  10. ^McGee, Harold.Cilantro Haters, It’s Not Your Fault. The New York Times. 13 April 2010 [24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Some people may be genetically predisposed to dislike cilantro, according to often-cited studies by Charles J. Wysocki of the 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 in Philadelphia. 
  11. ^Rubenstein, Sarah.Across the Land, People Are Fuming Over an Herb (No, Not That O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3 February 2009 [24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8). 
  12. ^Mauer, Lilli; El-Sohemy, Ahmed.Prevalence of cilantro (Coriandrum sativum) disliking among different ethnocultural groups. Flavour. 2012-12,1 (1).ISSN 2044-7248.doi:10.1186/2044-724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英语). 
  13. ^Callaway, Ewen.Soapy taste of coriander linked to genetic variants. Nature. 2012-09-12.ISSN 0028-0836.doi:10.1038/nature.2012.11398(英语). 
  14. ^Josh Kurz.Getting To The Root Of The Great Cilantro Divide. NPR. 26 December 2008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15. ^Knaapila, Antti; Hwang, Liang-Dar; Lysenko, Anna; Duke, Fujiko F.; Fesi, Brad; Khoshnevisan, Amin; James, Rebecca S.; Wysocki, Charles J.; Rhyu, MeeRa; Tordoff, Michael G.; Bachmanov, Alexander A.Genetic Analysis of Chemosensory Traits in Human Twins. Chemical Senses. 2012-11,37 (9): 869-881.ISSN 1464-3553.PMC 3589946可免费查阅.PMID 22977065.doi:10.1093/chemse/bjs070(英语). 
  16. ^Herbotecnia (cultivo de Coriandro)
  17. ^Moneret-Vautrin, D. A.; Morisset, M.; Lemerdy, Ph; Croizier, A.; Kanny, G.Food allergy and IgE sensitization caused by spices: CICBAA data (based on 589 cases of food allergy). Allergie Et Immunologie. 2002-04,34 (4): 135-140.ISSN 0397-9148.PMID 12078423. 
  18. ^Kathleen Pointer (29 March 2017). "How to Recognize a Cilantro Allergy". Healthline. Retrieved 17 March 2018.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胡荽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植物名實圖考·胡荽》,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外部链接

[编辑]
分類單元識別碼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芫荽&oldid=8930959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