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那國語 | |
|---|---|
| ドゥナンムヌイ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
| 区域 | 與那國島 |
母语使用人数 | 800 (2004[1]) |
| 語系 | |
| 文字 | 琉球語書寫系統 |
| 語言代碼 | |
| ISO 639-3 | yoi |
| ELP | Yonaguni |
| 瀕危程度 |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瀕危語言[2] 重大危险(UNESCO) | |
| 與那國語 | |||||||
|---|---|---|---|---|---|---|---|
| 與那國語 | |||||||
| |||||||
| 日語寫法 | |
|---|---|
| 日語原文 | 与那国語 ‧ 与那国方言 |
| 假名 | よなぐにご ‧ よなぐにほうげん |
| 平文式罗马字 | Yonaguni-go ‧ Yonaguni-hōgen |
與那國語,亦稱與那國方言,是琉球語南琉球語群中的一種語言,為與那國島原住民的母語,截止2004年大約有800人在使用。
與那國語被國際有關機構視為一門獨立的語言,但大多數的日本中央學說認為與那國語是一種「方言」。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將與那國語列為一「重大危險」級的瀕危語言。[3]
與那國語對於日語和其他琉球語方言在語音的ya(ヤ)行與da(ダ)行上進行著音系的變化,而且母音完全只用“a”、“i”和“u”音,即母音“e”被同化為“i”,“o”被同化為“u”。例如:「dunan」(ドゥナン,一種在琉球很有名的泡盛牌名)就是與那國語中的“與那國”。
(祖內之方言)
| 中文 | 甘薯(薩摩芋) | 山 | 夜 | 湯 | 頭 | 卵 |
| 與那國語 | undi | dama | duru | du: | minburu | kaigu: |
| 基數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中文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 與那國語 | tu:ci | ta:ci | mi:ci | du:ci | icici | mu:ci | nanaci | da:ci | kugunuci | tʻu: |
與那國語的動詞「書寫」與「起來」二者活用表示法。
| 志向形 | 未然形 | 連用形 | 接續形 | 終止形1 | 終止形2 | 連體形 | 禁止形 | 條件形1 | 條件形2 | 命令形1 | 命令形2 | |
|---|---|---|---|---|---|---|---|---|---|---|---|---|
| 書寫 | kaguː | kaga | kati | kati | kati | kagun | kagu | kagu | kagu | kagjaː | kagi | kagjaː |
| 起來 | ugiruː | ugira | ugi | ugi | ugi | ugirun | ugiru | ugin | ugiru | ugirjaː | ugiri | ugirjaː |
| 主要接詞 | nun(不) mirun(让) rirun(被) | busan(希望) | ti(正要) | (n)na(禁止) | ba(如果) |
與那國語的形容詞「高(的)」活用表示法。
| 連用形1 | 條件形1 | 條件形2 | 連用形2 | 終止形 | 連體形 | 接續形 | |
|---|---|---|---|---|---|---|---|
| 高(的) | tagagu | tagaru | tagarjaː | taga | tagan | tagaru | taga |
| 主要接詞 | narun(成為) | ba(如果) | minun(不) ŋisan(好像) | bi(正為) biti(正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