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鐵路 Taiwan Railway | |
|---|---|
| 概覽 | |
| 运营範圍 | 臺灣 |
| 服務類型 | 城際鐵路、通勤鐵路、鐵路貨運(英语:Rail freight transport) |
| 目前狀況 | 營運中 |
| 主要車站 | 臺北、臺中、臺南、高雄、花蓮 |
| 主要路線 | 4條幹線 |
| 分支路線 | 10條支線 |
| 系統代號 | TR |
| 技術數據 | |
| 路線結構 | 平面、高架、地下 |
| 路網長度 | 1,065公里[2]:94 |
| 运营長度 | 1065公里 |
| 最高速度 | 約130公里/小时(營運速度)左右 |
| 正線數目 | 雙線 742.1 公里 單線 322.9 公里 |
| 正綫間距 | 平均六公尺 |
| 車站數目 | 242站(2024年12月) |
| 平均站距 | 約五公里 |
| 軌距 | 1,067mm |
| 最小曲线半径 | 特甲級、甲級鐵路不得小于五公引 乙級鐵路不得小于三公引 支線(如六家線、沙崙線)爲二公引 |
| 最大坡度 | 特甲級、甲級鐵路之斜率爲25‰(每公里之高差不得超過25公尺) 乙級鐵路之斜率爲35‰(每公里之高差不得超過35公尺) 站場側線之斜率不得超過2‰ 終端道分岔間及列車停留區之斜率爲0至3.5‰之間 重要陸橋之斜率不得超過7‰ 長度超過三公引之隧道,除特殊情況,其斜率不得超過1.5‰ |
| 電氣化方式 | 高架電車線(25kV 60Hz) |
| 車輛基地 | 多處 |
| 使用车型 | 多種 |
| 运营信息 | |
| 開通运营 | 1891年(大清光緒十七年) |
| 日乘客量 | 2億0352萬人次(2020年年度總人次)[3] |
| 擁有者 | 中華民國政府 |
| 运营者 | 臺灣鐵路公司 |
| 總部 | 臺北市中正區黎明里北平西路3號 |
| 網站 | (繁體中文)www |
臺灣鐵路(通稱臺鐵)是臺灣的傳統鐵路系統,由國營的臺灣鐵路公司經營,採用1067mm軌距,包括西部幹線、東部幹線及南迴線等3條幹線[來源請求],另有10條客貨運支線,以路網長度而言為臺灣最大鐵路運輸系統[4]。
清朝政府於1887年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負責籌辦臺灣鐵路的興建。原先所規劃的路線為基隆-臺北-竹塹(新竹)-臺南。首段營運路線由台北大稻埕至基隆,於1891年通車,配置機車4輛,客車14輛,無貨車,這也是縱貫線的開始。後續延伸至新竹的縱貫線路段於1893年通車,當時路線經過今日臺北大橋及三重、新莊。唯1891年巡撫劉銘傳去職,繼任巡撫邵友濂以臺灣財政困難,奏請清廷中止臺灣鐵路的興建,故路線在臺灣被日本接收前,僅完成基隆─新竹段。1895年進入日治時代後,臺灣鐵路由日軍接管,先成立「陸軍臺灣區臨時鐵道隊」作為過渡;而後臺灣總督府成立,鐵道建設政策暫定由民間主導。這時臺灣鐵路共配置有機車8輛,客車20輛,貨車26輛。在臺灣鐵道株式會社、臺北鐵道會社等民間業者相繼募款失敗後,臺灣主要鐵路幹線之興築於1899年轉由官方主導,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同年成立,計畫全面興建西部縱貫鐵路。

進入20世紀,鐵道部繼續擴建臺灣鐵路。臺灣的第一條支線鐵路淡水線於1901年通車,主要服務淡水港與臺北之間的客貨運。除了修建縱貫線外,臺灣南部的鐵路也得到進一步擴建:屏東線的打狗(後改稱高雄港)至九曲堂路段於1907年通車,九曲堂-阿猴(屏東)段於1914年通車,1923年通車至溪州(當時稱為溪州支線,1920年溪州改稱南州,名稱亦改為南州支線)。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全線貫通,4月20日於臺中站舉行「汽車博覽會」(日本語的「汽車」是指以蒸汽機車運行的鐵路車輛),10月24日於臺中公園舉行縱貫鐵路貫通典禮。通車初期仍依循南部線及北部線各自獨立營運習慣,南北僅一班直通車(6點臺北出發,17:13分抵臺南,19:55分抵打狗)。基隆至臺北路段修築雙線於1912年完工,增加了北部鐵路的運能。臺北至竹南和臺南至高雄的路段雙線化也於1935年完工通車。基隆和蘇澳之間的宜蘭線於1917年動工,南段(蘇澳-礁溪)與北段(基隆-瑞芳)於1919年通車,但因為經費不足全線至1924年才完工,把宜蘭和台北首次以鐵路連接起來。南州至枋寮的屏東線路段於1941年通車。但二次大戰末期,戰略上日軍為防止盟軍自恆春半島登陸臺灣,且鋼鐵原料不足,故於1944年拆除林邊-枋寮路段,直到二次大戰後的1953年才復原。

1945年二戰結束後,臺灣光復進入中華民國時期,鐵道部改組為「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先後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與臺灣省政府臺灣省政府交通廳,之後於1948年3月5日改組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成為臺灣省營事業機構。其標誌亦於翌年經公開徵選方式被選出及啟用,設計者是臺鐵職員、後來的白色恐怖(于非共諜案)受害人鄭福春。[1]
因戰火影響,營運客車車廂從戰前497輛減少至1945年時的428輛(2萬5701位)。竹東支線於戰後恢復興建,新竹至竹東間於1946年10月15日完工通車,竹東至內灣間於1951年9月11日完工通車,新竹至內灣全線通車營運,改稱為內灣線。臺北鐵道公司與其所經營的新店線於1949年6月1日被臺鐵收購合併。1950年9月20日西部幹線1次成功號列車(成功號)、2次銘傳號列車(銘傳號)之臺鐵對號特快車正式行駛。
戰後復建完成後,臺鐵利用美援經費更新車輛與提升路線等級,於1960年分別向日本和美國購入R0型與R20型柴電機車,臺鐵邁入柴油化,臺南至彰化間中央行車控制系統(CTC)也於此時完工。
1970年代起臺鐵隨著十大建設進行了西部幹線電氣化與東部鐵路幹線的擴展,連接蘇澳和花蓮的北迴線於1973年12月25日開工,南段的花蓮港至新城間首先於1975年7月26日完工,花蓮至和平段於1979年2月7日完工,北迴線全線於1980年2月1日完工通車,西部幹線電氣化也於1979年7月1日完工,臺鐵邁入電氣化。台鐵局也於1970年加入國際鐵路聯盟,成為其準成員。
1980年代東部幹線的改善也持續進行,臺東線軌距拓寬工程於1982年7月1日完工,列車首次可以從臺北直駛臺東,宜蘭線雙線化也於1986年1月9日完工。終至1991年完成環島鐵路網。但自1980年代起,中華民國政府大幅進行臺灣公路建設,使得臺鐵在客貨運的運輸量均受到衝擊,許多支線鐵路也因此停駛:深澳線一度於1989年8月20日結束客運業務,於2014年1月9日才恢復行駛;東港線、東勢線分別於1991年3月1日、9月1日停駛。
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北部通勤旅客,臺鐵購入首批通勤電聯車EMU400型,並於1990年11月9日正式啟用。
隨著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案實施,臺鐵於1999年改隸中華民國交通部,機關全稱加上「交通部」字樣,改為「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進入21世紀,臺鐵開始進行捷運化計畫,將西部幹線轉型為長程運輸與短程通勤並重,並著手提升東部幹線的運能。在捷運化方面,台鐵增設多個通勤車站來縮短站距,以便民眾利用就近車站:八堵和基隆之間增設的三坑車站於2005年5月9日啟用,七堵和五堵車站之間增設的百福車站於2007年5月8日啟用,汐止和南港之間增設的汐科車站於2007年12月30日啟用[11],板橋和樹林車站間增設的浮洲車站也於2011年9月2日完工啟用。在2005年1月10日的改點中平快車車種不再出現於縱貫線北段,全面被通勤電聯車和復興號取代。
北迴線改良大部分工程於2003年6月底完工,並於7月4日在花蓮舉行電氣化通車典禮,由總統進行開幕剪綵儀式。北迴線全線雙軌化工程於2005年完成,列車班次密度得以大幅增加,並且有效縮短台北至花蓮的行車時間。為了提高宜蘭線服務品質和運轉速度而引進的太魯閣列車於2007年5月8日正式投入營運,為台灣首次引進的傾斜式列車。
2007年1月5日台灣高鐵通車,台鐵配合新建的新烏日與新左營車站也同時啟用,以供乘客轉乘高鐵台中站和高鐵左營站。配合銜接台南、新竹市中心至高鐵台南站和高鐵新竹站而新建的沙崙線及六家線也分別於2011年1月和11月通車,為台鐵自1992年南迴線通車後再次新建路線[12]。


以西部幹線、東部幹線、南迴線構成的環島鐵路網絡,為台鐵核心的營運路線,其他路線則為運量較小的支線鐵路。至2020年底為止,台鐵的營運里程總數為1,065公里[61],車站總數為241座(客貨運兼營73座、客運專營167座、貨運專營1座),軌道總長度則為2,480公里[62]。
在此列出臺鐵當前的營運路線,依官方正式文件的定義,不含側線與其他特殊路線:
| 類別 | 路線名 | 區間 | 長度(公里) | 軌距 | |||
|---|---|---|---|---|---|---|---|
| 幹線 | 西部幹線 | 縱貫線 | 北段 | 基隆-竹南 | 125.4 | 404.5 | 1,067 毫米 (窄軌) |
| 海岸線(海線) | 竹南-彰化 | 90.2 | |||||
| 南段 | 彰化-高雄 | 188.9 | |||||
| 臺中線(山線) | 竹南-彰化 | 85.5 | 87.7 | ||||
| 成追線 | 成功-追分 | 2.2 | |||||
| 屏東線 | 高雄-枋寮 | 61.3 | |||||
| 東部幹線 | 宜蘭線 | 八堵-蘇澳 | 93.6 | ||||
| 北迴線 | 蘇澳新-花蓮 | 79.2 | |||||
| 臺東線 | 花蓮-臺東 | 150.9 | |||||
| 南迴線 | 南迴線 | 枋寮-臺東 | 98.2 | ||||
| 客運支線 | 平溪線 | 三貂嶺-菁桐 | 12.9 | ||||
| 深澳線 | 瑞芳-八斗子 | 4.7 | |||||
| 內灣線 | 新竹-內灣 | 27.9 | |||||
| 六家線 | 竹中-六家 | 3.1 | |||||
| 集集線 | 二水-車埕 | 29.7 | |||||
| 沙崙線 | 中洲-沙崙 | 5.3 | |||||
| 舊山線 | 三義-后里 | 15.9 | |||||
| 貨運支線 | 臺中港線 | 臺中港-一號碼頭 | 7.8 | ||||
| 花蓮港線 | 北埔-花蓮港 | 7.4 | |||||
自從1991年南迴鐵路通車完成環島鐵路網後,至2011年沙崙線通車前,臺鐵沒有繼續新建路線,既有支線因運量不足面臨廢除。隨著高鐵通車,臺鐵積極轉型,而2005年起執行的新十大建設中,將臺鐵路線改善、新設通勤線列為重點項目。
2012年,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完成《臺灣整體鐵道網規劃(一)》期末報告,2014年進行《臺灣整體鐵道網(二)》成果說明會。同年,交通部宣示推動「10年鐵道復興計畫」[63],針對臺鐵,推動下述改善工程:
以及建設新路線:
臺鐵使用的車輛依其功能,分為機車、電車組、機動車、客車、貨車、工程車輛等,其中又以電車組為最主要的營運車型。至2008年底為止,臺鐵營運中的車輛數量為4,503輛,至2015年底為止,臺鐵營運中的車輛數量為 4,468 輛[64]。
臺鐵目前營運中的客運車種有不同等級,依照販售票種方式,分為「對號列車」與「非對號列車」兩大類型。
| 類別 | 車種名稱 | 英語名稱 | 使用車輛 | 每公里票價[65] | ||
|---|---|---|---|---|---|---|
| 對號 | 自強號列車 | 普悠瑪自強號列車 | Puyuma Express | 電聯車 | TEMU2000型 | 3.39 元 |
| 太魯閣自強號列車 | Taroko Express | TEMU1000型 | ||||
| 新自強號列車 | Tze-Chiang Limited Express (T.C. Ltd Exp) | EMU3000型 | ||||
| 一般自強號列車 | ||||||
| 推拉式 | 推拉式自強號 | |||||
| 柴聯車 | DR3100型 | |||||
| 莒光號列車 | Chu-Kuang Express (C.K. Exp) | 動力集中式 | 10400型、10500型、10600型 | 2.61 元 | ||
| 非對號 | 區間快車 | Fast Local Train[b] | 電聯車 | EMU500型、EMU600型、EMU700型、EMU800型、EMU900型、DR1000型 | 2.18 元 | |
| 區間車 | Local Train | |||||
對號列車運用於中長程運輸,属于台鐵城際鐵路服務,以停靠運量較大的車站為主。售票則分為對號座(座票)及無座票(站票)兩種,無座票旅客不得佔用已售出之座位。
為台鐵目前最高等級的列車,費率為每公里2.27元,停站數為各車種中最少,包括柴聯自強號、推拉式自強號、太魯閣號、普悠瑪號、新自強號。
非對號列車運用於中短程客運,不劃座位,採取自由座。
區間快車於2006年11月開始營運,最初為莒光或復興號車廂編成,也曾有EMU700型電聯車行駛,現在僅有屏東線(新左營到枋寮區間)由EMU500型電聯車行駛,宜蘭線跨北迴線(樹林-花蓮區間)和縱貫線(七堵-潮州或台東區間)大多由EMU900型電聯車行駛之班次。臺鐵另於元旦、春節等運量較大的節日或假日期間,由EMU900型電聯車開行樹林-臺北-宜蘭-花蓮半直達之區間快車。
2006年11月起,區間車由原通勤電聯車、冷氣柴客及非對號復興號整併改制而來,採不對號座,沿途各站皆停。目前是營運班次最多的車種,運用在各客運路線,以服務通勤族群為主。
電氣化區間目前使用EMU500型、EMU600型、EMU700型、EMU800型以及EMU900型電聯車,無電氣化支線(如平溪線、深澳線、內灣線、集集線)則使用DR1000型柴油客車。
屏東~枋寮間尚未電氣化通車前,以柴電機車牽引復興號客車作為區間車使用。潮州~枋寮間尚未電氣化通車前,以DR2900型或DR3000型柴聯車行駛區間車,電氣化後已全數改由電聯車行駛。
2020年12月23日,南迴線電氣化通車後,南迴線區間車仍維持以柴電機車牽引復興號車廂行駛,運用至2022年12月27日止。
分為成人票、孩童票、敬老票、愛心票、愛孩票、愛陪票,另有定期票及兩鐵自行車票[67][68],2018年1月15日起,由驗票閘門出站不再回收車票,由旅客自行保留或持有[69]。
電子票證部分,可使用悠遊卡、一卡通及icash2.0付費,無劃位服務,禁止搭乘普悠瑪、太魯閣、新自強號(3000)、觀光列車、團體列車及其他指定列車[70]。行政院推出的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為電子票證[71][72],旅客依需求可購買地區版通勤月票或TPASS2.0常客優惠票卡[73][74]。
2024年1月1日起,不再發售磁卡及紙本定期票;8月1日起推行30日和60日電子定期票採電子票證設定可跨不同地區;另推出電子票證常客,依每月累計搭乘次數回饋[75]。2025年2月1日起可與TPASS2.0常客優惠一起使用。另有旅遊套票TR Pass及各支線一日券。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及全臺升至三級警戒,臺鐵局於2021年5月15日至2021年12月27日止,分三次發佈減班,各級對號列車全面禁止無座旅客搭乘,乘車須購票劃位,持用定期票或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票證的旅客,限搭乘區間車或區間快車,站內及列車上全面禁止飲食,全程需戴口罩。列車上暫停推車銷售與普悠瑪列車上的自動販賣機服務[76][77]。2022年5月14日起停駛部分車次。因疫情趨緩於2022年8月1日恢復全部班次[78][79]。
臺鐵曾經於1995年時調整旅客運票價,依據立法院所核准的鐵路運價率的公式為基礎,以台北到新左營為例,自強號票價為824元,此票價運算公式30年未能獲得行政院同意調整,票價收入長年不足支付營運成本[80]。直到臺鐵進行公司化,協商條件之一為票價調整[81]。
2024年2月12日,交通部委由運輸研究所擬定「臺鐵票價合理化方案」[82]。經過將近一年的研討,臺鐵公司董事會於2025年的2月5日通過最終方案[83],並提交至交通部費率委員會。委員會於2月21日進行審議,會議中就費率基礎以及貨運的合理報酬率審慎討論,得出同意結論通過,另於25日報告交通部[84][85]。4月7日,時任交通部政務次長伍勝園出席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備詢時,表示行政院已經拍板通過票價相關的調漲方案,旅客票價方面平均漲幅在26.8%[86][87],考量對於中長程旅客的影響,配合實施「遞遠遞減訂價制度」,以自強號為例,臺北至新左營的票價由原先的824元調整為975元,同時調漲的還有臺鐵Taiwan PASS及行李包裹運費,遺失物的迴送及保管費[88]。臺鐵凍漲30年的旅客運票價,於2025年6月23日起正式實施[88]。
| 車種 | 遞遠遞減訂價制度[65] | 平均調整幅度 | ||||
|---|---|---|---|---|---|---|
| 小於50公里 | 50.1-100公里(88折) | 100.1-200公里(83折) | 200.1-300公里(7折) | 300.1公里以上(65折) | 26.8% | |
| 區間車 | 2.18 元 | 1.92 元 | 1.81 元 | 1.53 元 | 1.42 元 | |
| 莒光號 | 2.61 元 | 2.3 元 | 2.17 元 | 1.83 元 | 1.7 元 | |
| 自強號 | 3.39 元 | 2.98 元 | 2.81 元 | 2.37 元 | 2.2 元 | |
推廣觀光推動下,台鐵與多國鐵道業者結盟,其中以日本鐵道業者為多數,以下為2012年以來締結的姐妹車站[89]:
| 締結時間 | 台鐵車站 | 所在地 | 締結車站 | 所在地 |
|---|---|---|---|---|
| 2013年8月16日 | 新竹車站 | 臺灣新竹市 | 大中央車站 | 美國紐約州 |
| 2013年10月13日 | 松山車站 | 臺灣臺北市 | 松山車站 | 日本愛媛縣 |
| 2014年12月22日 | 龜山車站 | 臺灣宜蘭縣 | 龜山站 | 日本兵庫縣 |
| 2015年2月12日 | 新竹車站 | 臺灣新竹市 | 東京車站 | 日本東京都 |
| 2015年12月4日 | 臺北車站 | 臺灣臺北市 | 大阪車站 | 日本大阪府 |
| 2016年10月22日 | 合興車站 | 臺灣新竹縣 | 幸福車站(廢站不營運) | 日本北海道 |
| 2017年11月10日[90] | 關山車站 | 臺灣台東縣 | 關山站 | 日本新潟縣 |
| 2018年3月26日[91] | 田中車站 | 臺灣彰化縣 | 田中車站 | 日本長野縣 |
| 2020年1月16日[92] | 內灣車站 | 臺灣新竹縣 | 若櫻車站 | 日本鳥取縣 |
| 2020年11月4日[93] | 萬華車站 | 臺灣臺北市 | 多賀大社前站 | 日本滋賀縣 |
| 礁溪車站 | 臺灣宜蘭縣 | 伊豆長岡站 | 日本靜岡縣 |
| 締結時間 | 台鐵路線 | 締結路線 |
|---|---|---|
| 2013年4月23日 | 平溪線 | 日本江之島電鐵線 |
| 2014年4月30日 | 平溪線 | 日本由利高原鐵道鳥海山麓線 |
| 2014年10月28日 | 集集線 | 日本夷隅鐵道夷隅線 |
| 2016年6月1日 | 臺中線 | 日本IGR岩手銀河鐵道岩手銀河鐵道線 |
| 2016年6月1日 | 海線 | 日本三陸鐵道北谷灣線、南谷灣線 |
| 2016年8月27日[94] | 集集線 | 日本天龍濱名湖鐵道天龍濱名湖線 |
| 2017年4月1日[95] | 蘇澳線(宜蘭線蘇澳新-蘇澳路段) | 日本銚子電氣鐵道銚子電氣鐵道線 |
| 2018年5月19日[89] | 蘇澳線(宜蘭線蘇澳新-蘇澳路段) | 日本平成筑豐鐵道全線 |
| 2019年6月23日[96] | 屏東線、南迴線 | 日本肥薩橙鐵道線 |
| 2019年7月22日[97] | 縱貫線(臺中-高雄) | 日本青森鐵道線 |
臺鐵在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及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後,便陷入長期虧損,加上人事成本龐大,使得臺鐵出現民營化、公司化等組織改革的呼聲[100]。而2021年發生的太魯閣號事故,所帶來的外界要求臺鐵改善營運安全的要求,直接促成了臺鐵局在2024年1月1日改組為臺灣鐵路公司。
早期臺鐵各站的月台高度未標準化,各級列車因階梯高度不一,因此造成列車與月台間隙過大,旅客上下車需多加留意[101][102]。目前逐步將各車站月台高度統一為115公分。
臺鐵的車種複雜,非全線獨立路權,設備陳舊以及乘車尖峰時段或因旅客延誤等原因,造成準點率常年不佳[103]。
由於臺鐵為公營事業機構,預算由民意代表把持,民代與地方首長常藉職務之便,以服務選民的名義,要求臺鐵將特級列車增停其選區車站;停靠站增加造成行車時間拉長及增加營運成本[10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