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臺灣海峽危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海峽

台灣海峽危機是指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控制中国大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与控制臺澎金馬中華民國政府两个政权,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在高度紧张的军事政治气氛下,因发生軍事演習軍備競賽等多种对峙,甚至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而最終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潛在危機。一般認知雙方發生過3次軍事危機,但最終均僅止於地區性的軍事行動或未實施的計畫。

背景

[编辑]

1949年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军事失利的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1950年西昌战役结束,中华民国政府失去最后一个控制的大陆省份——西康省两岸分治的局面开始形成。1955年1月,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大陳島居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后虽然仍有冲突,但双方实际控制区未有变化。

歷次危機

[编辑]

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1954-1955)

[编辑]
主条目:九三炮战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

1954年9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中華民國國軍發動了榴弹炮突擊。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統一指揮攻佔一江山島,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至當日下午5時30分,經過一天戰鬥,解放軍佔領該島,中華民國國軍一江山指揮官王生明將軍引爆手榴彈自杀。2月8日至2月11日,美國海軍中華民國海軍大陳島軍民船運撤退至台灣。在美國總統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表示不排除在遠東使用戰術核武器[1][2]周恩來聲明願意與美國談判緩和遠東局勢的問題[3],結束了第一次台海危機。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1958)

[编辑]
主条目:金门炮战九二海戰1958年台海空战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的國軍部隊發動了榴弹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砲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门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战死。1958年9月2日,中華民國海軍沱江號完成運補作業後,后於金門料羅灣附近外海遭解放軍魚雷艇包圍與猛烈攻擊,幾乎沉沒。9月11日,駐守金門的國軍開砲擊毀廈門站。9月22日,美國所支援的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美國緊急運送AIM-9響尾蛇飛彈給台灣部隊,造成解放軍空軍損失,結果解放軍封鎖金門的嘗試失敗。10月10日,发生雙十馬祖空戰,这是1958年台海空战中,双方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

國光計劃期間(1961-1972)

[编辑]
主条目:國光計劃

1962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大躍進失敗,整體國力虛弱之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急欲趁此时反攻大陸[4][5]。一方面,開始積極調整軍隊部署,高呼反攻在即的口號。另一方面,仍徵詢美國意見,希望得到支持。但是,除海威行動外,並未將計劃付諸實施[6]

海威行動

[编辑]

海威行動發生於國光計畫期間。

1961年,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局長葉翔之開始策畫「海威」行動,即將特種作戰、情報人員空投到中國大陸秘密行動。蔣中正認為:「如果空投3,000-5,000人的突擊隊,斷然可以在大陸點燃推翻中共暴政的革命運動。」

1962年,蔣中正研判:在5、6月間大陸逃港難民最高潮之際,閩粵洪水成災交通斷絕時,在「鎮海附近將軍澳登陸反攻」是反攻大陸的最佳選擇。於是,他要求美方提供5架C-123運輸機、16架B-57轟炸機、20-25艘坦克登陸艇,以支持國軍小股部隊在香港附近登陸。白宮決定推遲半年交付。10月,中華民國與美國聯合舉行「天兵二號」空降作戰軍演。12月29日,9支國軍武裝部隊空降廣東沿海,次月1日在廣東建立基地。1963年11月19日,反共游擊隊分兩批在福建霞浦海尾與南日島登陸。[7][8]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資料顯示,從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共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40股,594人」。到1965年,參與「海威」行動的1,800名國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生還。[9]

往後,除1965年間偶發的東引海戰東山海戰烏坵海戰之外,亦未有正式交戰的行動[10]

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1995-1996)

[编辑]
主条目: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1995年5月22日,美国总統比爾·克林顿决定允许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辉于当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打破了将近17年從未有中華民國最高层领导访美的慣例。李登輝也因此成為首位訪美的中華民國總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美国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于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导弹实弹发射演习,并推迟第二轮“汪辜会谈”。期間江澤民中央軍委高層曾親臨現場觀看演習[11]

1996年李登辉领导下的中華民國政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對臺灣南北海域飛彈試射以及軍事演習嚇阻並試圖干涉中華民國首次民選總統大選,為此美國派遣第七艦隊航空母艦戰鬥群協防台灣海峽。中華民國人民以過半數投選票讓李登輝成功連任,順利完成總統直接民選。之后,危机逐渐降温。

1999年台灣海峽危機

[编辑]

李登輝總統在1999年接受德国之声專訪,提出兩國論,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滿。在1999年下半年開始,至2000年總統大選之間,中國發動一系列對台軍演,中國軍機逼進海峽中線[12][13][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00年發布「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提出對台動武條件。如果台灣拒絕統一,江澤民警告將對台灣進行激烈手段[15]。新聞媒體也稱這次危機為兩國論危機[16]

21世紀後的局勢緊張

[编辑]

陳水扁在2004年大選中勝選,連任中華民國總統。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軍事演習,對台灣施壓,曾引發台灣股市大跌[17][15]

有部分媒體與學者將2022年環台軍事演練稱爲第四次臺海危機[18][19][20][21][22][23],但此觀點未得到两岸雙方的共識[24][25],中国大陆政府亦不承認此一說法[26][27][28]

推演

[编辑]

美国华府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3年1月9日以“下次战争的首场战役”(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为题,公布了一份针对台海战争兵棋推演的报告,该报告针对中国侵台的成功机会、代价等,进行了24次兵推。CNN基于报告中多数的推演结果得出的结论认为,如果美国、日本对中国大陆武力统一台湾进行军事干预,中国大陆的企图将失败并使海军受到严重损失,但美、日、台的军队等也将遭受重创。报告认为,鉴于这种局面,中国更可能选择经济或外交而非军事手段来对抗台湾。[29][30]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The President's News Conference.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March 16, 1955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2. ^President Says Atom Bomb Would Be Used Like 'Bullet'; EISENHOWER TALKS OF ATOM 'BULLET'. The New York Times. 1955年3月17日 [2024年5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年5月8日). 
  3. ^新中国外交历史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5). 
  4. ^蔣介石侍衛長出書 披露62年反攻大陸歷史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12-05.,新浪網
  5. ^港刊:台軍新書揭秘蔣介石當年「反攻大陸」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網
  6. ^臺軍方公佈50年前反攻大陸的絕密“國光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網
  7. ^彭品光. 王水村 , 编. 中華民國六十年大事記. 台北: 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 1971-01-01. 
  8.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五篇 戡亂與復國. 台北: 國立編譯館. 民國80年4月.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9. ^林正義. 蔣介石、毛澤東、甘迺迪與 1962 年臺海危機. 遠景基金會季刊. 2012年10月,13 (4). 
  10. ^八六海戰——成功的對台海上殲滅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網
  11. ^硝烟滚滚震慑“台独”——东南沿海演习始末(中). 中国中央电视台. 《军旗飘飘——新中国50年军事大事述实》.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中文(简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观看了这次海上演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张万年上将、迟浩田上将…… 
  12. ^陳柏廷.被「兩國論」激怒 江澤民任內對台文攻武嚇 引爆第2次台海危機. 中國時報. 2022-11-30 [2016-05-06]. 
  13. ^馮昭.李登輝與江澤民多次過招 18套劇本因應台海飛彈危機. 中國時報. 2022-11-30 [2016-05-06]. 
  14.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發表於《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卷第1期,頁19-50。
  15. ^15.015.1歷屆總統大選中國介選手段一覽 飛彈試射經貿報復擾民心. 中央通訊社. 2023-12-28 [2016-05-06]. 
  16. ^程嘉文.海峽中線默契 當初竟是美方限制國軍「反攻大陸」?.聯合新聞網. 2019-04-02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繁体中文).  
  17. ^陳柔蓁.台股重挫 近30年台海危機最劇烈反應. 中國時報. 2022-08-03 [2016-05-06]. 
  18. ^林新輝.波洛西來台兩岸緊張?一表看懂「四次台海危機」背景及影響. 聯合新聞網. 2022-08-03 [202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中文(臺灣)). 
  19. ^湯名暉.「第四次台海危機」──習近平對國內外反應的測試. 上報. 2022-08-03 [202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中文(臺灣)). 
  20. ^林泉忠.四次台海危機與美國介入的歷史分析(PDF). 二十一世紀. 2023-08, (198): 27-37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3-09-01). 
  21. ^唐欣偉. 第四次臺海危機:成因、影響與前景. 戰略安全研析. 2022-12-01, (176).doi:10.30382/SSA.202210_(176).0004(中文(臺灣)). 
  22. ^董立文.第四次台海危機初步分析:台灣沒有退讓空間,國際社會的反應讓中國始料未及.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2-08-14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中文(臺灣)). 
  23. ^中央通訊社.葛來儀:第四次台海危機 中國試圖改變台海現狀 | 政治. 中央社 CNA. 2022-08-07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8)(中文(臺灣)). 
  24. ^中央通訊社.談共軍軍演 時殷弘:還未到第四次台海危機 | 兩岸. 中央社 CNA. 2022-08-0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中文(臺灣)). 
  25. ^香港01.時殷弘:這次還不到「第四次台海危機」 陸「對台不對美」不可能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ETtoday新聞雲. 2022-08-0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中文(繁體)). 
  26. ^[海峡两岸]绿媒炒作第四次“台海危机” 两岸应警惕. CCTV节目官网. 2021-11-06 [2023-10-19]. 
  27. ^[中国舆论场]台媒炒作“准第四次台海危机” 居心何在?. CCTV节目官网. 2021-11-08 [2023-10-19]. 
  28. ^北京青年报.“东沙岛,打响台海第一枪?” 谁在炒作台海危机?. news.sina.com.cn. 2021-11-07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29.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 Wargaming a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 CSIS.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2). 
  30. ^中国若侵台 美智库:美日台惨胜.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冷冲突英语Frozen conflict
情報組織
技術競賽
外交政策
意識形態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其他
组织
宣傳
參見
概述
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
其他團體
中華民國
政黨
派出機構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門中華民國兩岸四地之間的派出機構
中华人民共和国 依照海峽兩岸協議成立中華民國
中国大陆派駐台湾
台湾派駐中国大陆
中央人民政府派驻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派驻内地
澳門特别行政区政府派驻内地
備註:刪除綫表示已停止運作之機構。
術語
一个中国
中国统一
两个中国
一中一臺
臺灣獨立
其他
歷史
1949年前
1949-1979
1979-1996
1996-2008
2008-2016
2016至今
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海峽兩岸
美國
美国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中華民國
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其他
其他
政治
交通
現行規劃
已廢止
流行文化
國防組織架構
國防機關
國防部直屬機關
參謀本部直屬機構
軍事機關
軍事機構
研究機構
駐外機構
軍事學校及訓練機構
大專院校
中等學校
兵科訓練機構
國防部
  • 國防部政治作戰教育訓練中心
  • 國防大學國防管理教育訓練中心
  • 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
陸軍
海軍
空軍
憲兵
後備
  • 後備動員幹部訓練中心
相關機關
情報與特勤機關
執法機構
其他
軍事制度
軍事法規
法律服務
兵役
人事
軍旗
改革
其他
軍事活動
國防工業
外國駐臺現役部隊
軍事史
相關戰役
相關議題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海峽危機&oldid=8911562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