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 在每個時代的建築 造型、風格 、結構 與功能,及其所展現出的社會 、文化 、宗教 、政治 、經濟 、藝術 等意義與內涵非常多元豐富。以台灣歷史上各種具體建築案例等層面來觀察分析,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 的浮腳樓式(干欄式 )建築。原住民建築是台灣南島語系 建築。荷西時期 基於殖民 與傳教 活動各在臺灣 南北構築要塞 、教堂 ;明鄭時期 視臺灣為反清復明 基地,閩南式建築 就此引進。清治時期 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 對船堅砲利的嚮往,砲台 建築更加興盛。19世紀末日本 統治台灣,台灣的殖民地建築具備日本特殊的殖民統治經驗,日治時期 以閩南 、日本 、西洋 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凝土 技術。戰後 ,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又經由美援 引入了國際主流的現代主義 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 1] [ 2] [ 3] [ 4] 。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需要由考古遺址 來認識,這時期的建築最早有岩洞 ,接續干欄式建築 、石造建築 。主要為南島語族 的建築[ 5] 。
史前 人類 常用天然岩洞作為起居據點;以臺灣最古老的長濱文化 為例,最早發現居住的洞穴為台東縣 長濱鄉 的八仙洞 。該遺址的距今約三萬年至五千五百年之間;為一海蝕岩窟;高約十多公尺 ,洞內可容納約十人。
遍佈於廣大史前時代的太平洋 地區與印度洋 地區;其型式非常多種。而原住民多利用於長老會開會處所、乘涼處、祭祖活動場所中。干欄屋除了透氣涼爽外,也有避免瘴氣,潮濕,淹水,並防止蟲蛇進入的功能,另外,在架設上也較為簡易。
卑南遺址月形石柱
17世紀書籍中的原住民建築插圖
19世紀末的木屋
達悟族野銀部落今況,現代與傳統建築並存
原住民與漢住民在面對自然環境、氣候變化,多半師法自然:稻 、木 、竹 、藤 、茅 、草 、石 、岩 、土 等材料為基本建材。其多元樣式與風格依照各地族群順應自然環境、氣候變化與文化影響而各有不同,是原住民族與自然環境經長時間相互影響所形成具有歷史、美學的一種體現,不僅表現在建築物的外觀,同時也表現在建築物的平面型態、立面結構、內部隔間、建築材料,附屬建築和住居配置[ 6] 。例阿美族 因屬大型群居民族,發展出具規模的社區,中央設有公舍、廣場為統治中心,四周廣植竹林,並有守衛台與壯丁營以禦外侮[ 7] 。泰雅族 與賽夏族 則使用木材與竹子建屋;遠居海島的達悟族 則面對強烈季風、颱風則發展出低於地平面的「豎穴居」[ 8] 。臺灣原住民的建築類型,可概略分為:地上浮腳樓、土臺屋、地面屋、地穴屋、地下屋及橫穴屋等[ 9] 。
泰雅族 分布在台灣中北部山區,建築形式依當地環境不同,主屋有平地式及深穴式兩種。材料以竹、木、茅、石階用,屋內空間以長方形為主,屋外有穀倉、豬舍、雞舍等附屬建物。部落入口處,有設置「望樓」(瞭望台)及骨頭棚(今已未見),這是泰雅族特有的建築類型。[ 10] 賽夏族 在台灣中北部苗栗、新竹一帶,建築形式為平地式,建材以木、竹為主。屋身的平面格局,隔成兩個以上的房間採正入的方式,正中央為起居間,左右為寢室或廚房,住屋內部為複式型隔間,有獨立的炊煮空間,顯然受漢人影響。[ 10] 阿美族 建築為平地式建材為竹木茅,主屋有兩種形式:單室正入式和複式側入式,室內空間有火爐寢室,設有矮矮的遮牆;廚房為獨立棟,這是頗為特別的地方。住屋外還蓋有畜舍、穀倉、工作房等。部落中常設置兩個以上的會所作為青少年宿舍部落會議及舉行祭儀的場所。[ 10] 布農族 居住在海拔最高的山區,受地理環境的限制甚大,高山腹地有限部落多為散村形式,建材多使用當地易取得的木板、樹皮、茅草、石板等。室內空間以單室型為主,因為是大家族制,住屋面積較大。[ 10] 鄒族 建築有高架式的會所,但一般的房屋為平地式。較獨特的是房子的平面格局是四方護甲式,長方形屋頂為半截式橢圓狀的茅草頂,此為其他原住民所未見,材料以竹木茅,且每個部落都有大集會所(kuba,庫巴)供族人開會使用,室內空間為單室型,未設火爐。穀倉設置有在屋內者,也有在屋外。[ 10] 魯凱族 嚴格的階級制度,建築形式因階級不同而有別,頭目的住屋及庭院寬敞,屋樑門柱飾以表身分的木雕,也有召喚集合族人講話的司令台。一般住屋較小,除了穀倉為高架式外,其餘多為平地或淺穴式,材料以石板木板為主。台東的魯凱族用木竹根茅草,室內空間為單室型,屋外有穀倉、工作房等附屬建物。[ 10] 卑南族 地處平地,建築形式受漢人影響很大,只有會所、女巫靈屋及祖靈屋具原來特色。會所為高架式,其他為平地式,材料以竹、茅為主。[ 10] 排灣族 有嚴格的地主貴族及佃農平民階級制度,因階級嚴明,住屋也會有差別,頭目的住屋和庭院較為寬敞,屋頂橫樑門扉柱子上都會有雕刻,塗上彩色的裝飾圖案,前庭立有標石及大榕樹以代表身分,還有高架穀倉及召喚族人的司令台。一般住屋規模較小主屋,成左右延伸的長方形屋舍,前方作為前庭,靠邊有穀倉雞舍豬欄,據說過去曾經有過骨頭架,現在已看不到了。[ 10] 達悟族 聚落位在離海邊不遠的坡地上,倚山面海為防海邊強風,住屋的建築形式為所謂的半穴屋(俗稱地下屋),半穴屋是達悟族的傳統建築,族人將房子建在地平面之下,建材以竹木茅石,排水良好不怕地震,冬暖夏涼,在主要建地上,在中央處有主屋(vahay),室內空間為複式型,側邊則有工作房(makarang)、產室,前方有涼台(tagakal)、穀倉等附屬建築物,還有獨特的船屋,林立在海邊,是停放獨木舟的地方。[ 10] [ 11] 太魯閣族 半穴居式家屋,牆面以橫木堆成、屋頂上覆蓋石板是其特色。半穴居式家屋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施工時將地基挖深,然後用橫木堆成牆壁,再覆蓋石板在屋頂上。竹壁式家屋以竹材為主要建材,從地平面往上構築,使用茅草覆蓋在屋頂上。[ 11] 邵族 傳統家屋,一百年前的傳統家屋平面格局為矩形,生活以三腳灶的火煻為中心,兩坡式的屋頂上覆蓋蓁草,剖竹編造雙層外牆、穀倉設置於室內,生活起居與農作功能存在於同一居室。興建傳統家屋時,以部落族人集體協力、男女分工完成。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邵族人被集體遷村至現今伊達邵部落之後,生活受到漢族影響甚重,家屋型式也跟著改變。以往族人普遍使用土埆磚造及瓦片,至中華民國政府主政後,家屋幾乎皆以鋼筋水泥、鐵皮等建築而成。無論時代如何演變,自早期至現今,族人於新居落成時,都要隆重地邀請女祭司到家中祭拜祖靈籃,請該戶祖靈入屋。[ 11] 撒奇萊雅族 人的家屋基地,四周多種植檳榔樹或刺竹作為區隔,並留有前庭方便曬稻米、穀物。家屋主體以生活起居的主屋為主,再於主屋旁搭建副屋,作為烹飪、儲藏之用。主、副屋之間由屋簷下進出。主屋為生活起居功能,屋頂用茅草搭建,中間高起、前後低下以利排水。屋體約有三間開闊的寬度,開一門作為出入口,進入家屋後有大廳,大廳設有祖靈祭祀的臺座,是與祖靈分享酒與食物時所用,平時放有杯子。大廳兩側有臥房,臥房以籐、竹或管蓁作為床墊鋪設於高腳床上。撒奇萊雅族的屋舍,建築工作由男性執行,以竹木、茅草為主要材料,建築工作進行前,由可溝通神靈的mapalaway進行建屋的祈福儀式。目前屋舍建築材料以現代材料與形式漸多,但是內部隔間擺設與祭祀祖靈的臺座設置,仍具有民族特色。[ 11] 噶瑪蘭族 早期的住屋建築屬於半開放空間的高架建築,稱為干欄式建築,可隔絕蛇、鼠、瘴氣等影響生活的環境。干欄式的高架屋建築,廣泛出現在南島民族分布的建築中,具有東南亞古文化的建築特色;其主要出現在阿美族、鄒族、卑南族的公共會所與穀倉建築中,只有在噶瑪蘭族與凱達格蘭族(平埔族),住屋建築採用干欄式建築。噶瑪蘭族部落生活的環境屬於近河川的小型集村,外圍常種有竹林圍住部落,作為空間區別與防風、防禦之用,宜蘭的五結流流社 、加禮宛社 ,今日還能看到這樣的部落風情。另外,於宜蘭舊部落所見的大葉山欖 ,近年移植至花東的新部落,作為紀念故鄉的象徵標誌。[ 11] 拉阿魯哇族 原本是聚落型部落,因為傳染病之流行,死了非常多的族人,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情形,遂改為每一、兩戶散居各處,造就今日散居的部落型態,稱為pararana,建築型態主要有家屋及會所。會所建築樣式屋頂是曲線的半橢圓球形,建造材料大部分都是木頭。其大小約六公尺見方,干欄式房屋,床面距地約1.3 公尺,床則用直徑約六公分的麻竹編成。升降處樓梯,只有一架。中央有爐火,底用木板,置灰燃之。屋頂以茅草覆蓋,屋頂兩角插有vahlituru,屋內四柱橫掛竹竿,懸掛人頭骨或頭髮。傳統家屋形體多為長方形,單室不隔間,屋頂前後(棟的方向)兩端屋頂低,約2、3尺高,以茅草覆頂,其稜角頓而帶圓,立面看時,恰呈橢圓錐體狀。梁柱以黃櫨 、櫸樹 、樟樹 、茄苳 、楠木 、烏心樟 等堅硬木材構成。牆壁則以茅草的莖直立排列,再以細藤編制為兩層。入口部分,左為男性入口、右為女性入口,另設有通往穀倉之門。屋內設有爐火、床臺、墓穴等。[ 11] 卡那卡那富族 主要建材為木柱、竹牆、茅草屋頂。依照地形房屋地基有縱深與橫長型。室內有石灶、吊棚、床等。日治時期的文獻紀錄,室內還有埋葬先人的場所。家屋的大小主要依居住人口數而定。 橫長型房屋前面中央處置正門,兩側壁面各開側門。橫長型為兩坡斜面式,短垣高頂,屋橼低垂,橫長型房屋爐灶在側門內。爐灶以長石圍成四方形,內置三塊定石腳,以放置鍋釜。灶上有吊棚,為存放食具或烤乾肉類之處,並另掛一木鈎,加置一吊棚,以擋塵土。房屋之另三隅配置茅菅編成之床;床架以竹子編製。各床外繞以茅菅編壁,每一夫妻占一床間。未婚者之床即置於屋牆邊側,並無遮壁。室內後壁懸掛獸骨。[ 12] 賽德克族 建築按照功能形式可分為家屋、家屋附屬建築、公共建築(望樓)三種類型。賽德克族的傳統住屋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半穴式的木造住屋,另一種為一般竹屋,前者屬於賽德克族傳統住屋的原始形式,以南投為多,後者是經過遷徙之後所發展的便利型住屋,以東部宜蘭、花蓮為多。傳統半穴式家屋,是在家屋基地向下挖掘,然後再開挖的坑地面上立上柱子。換句話說,這種家屋有一半的形體位於地面之下,又稱為半穴式家屋。家屋地基大都成方形或長方形,一般按照住屋大小來增減地基周邊柱子數量。家屋中的火爐區隔為兩個,一個位於家屋中央,一個位於牆壁邊緣。家屋中央為三腳式爐灶,為取暖用爐灶,另一個爐灶會在屋內側面牆邊,用於平日烹飪食物。[ 11] 排灣族 及魯凱族 則多取板岩、石岩或以石板砌牆以茅草為屋頂的石板屋 ,貴族住屋更飾以精緻的木雕。石板屋其特色在於黑色的建材利於隱匿於環境保護中,而層疊的石板則仿生 自蛇鱗的百步蛇 神崇拜。[ 13]
仿建的排灣族草埔社住屋
仿建的魯凱族多納社貴族住屋
仿建的魯凱族多納社貴族住屋內部
1875年繪製的獵人屋子
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的雕刻柱
重建的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
仿建的邵族家屋
仿建的邵族家屋內部
仿建的賽夏族家屋
仿建的賽夏族家屋內部
1871年南台灣的平埔族與建築
仿建的布農族中心崙社住屋
仿建的泰雅族家屋
仿建的泰雅族半穴居
仿建的卑南族少年會所
仿建的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青年會所
仿建的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青年會所內部
重建的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聚會所
穀倉:特別重視防鼠、防蟲、防潮以及防火,以確保糧粟不會腐敗或意外減少,而有防鼠板、蛇鼠板等特殊構件。多數都是獨立設置於家屋外的高架式穀倉,多數排灣族、布農族聚落的穀倉則設置於家屋內,邵族則是改以方箱承裝糧粟[ 18] 。 達悟族船屋:船屋作為放置漁船的地方,搭建在村落與港口之間,係以木材為支柱搭成帳篷的尖頂,上覆萱草[ 19] 。 達悟族涼台 排灣族望嘉舊社人頭骨架 泰雅族篝火屋(ngasal pnhwan)[ 20] 鄒族涼亭(hufu)[ 21] 仿建的魯凱族穀倉
仿建的鄒族獸骨架
仿建的達悟族船屋
達悟族的涼台
仿建的排灣族頭骨棚架
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的瞭望台
十六世紀 臺灣進入大航海時代,為西方列強所領;此時期建築多為統治核心的堡壘為主,集合了統治中樞 、要塞 、起居 等功能。最主要有風櫃尾城 、熱蘭遮城 、普羅民遮城 、聖薩爾瓦多城 、聖多明哥城 。荷蘭 屬於西歐 國家,特別喜歡用紅磚 作為主要材料;西班牙 屬南歐 國家,建材則喜愛用石材 [來源請求] 。兩個國家為鞏固勢力都選港口 作為據點,建造了軍事堡壘。設計上都採用平面四方形,角隅通常則突出五角形的稜堡 ,主要用於安裝大砲 。荷蘭人於17世紀在今天安平 一帶建造了熱蘭遮城;後又建了普羅民遮城。西班牙則在北部雞籠港外社寮島 建了聖薩爾瓦多城 ;後在滬尾 (今淡水區)建造了聖多明哥城。這個時期讓臺灣建築走向歐化 的最高峰。此時期的建築多為臺灣進入信史 的第一代建築代表作,其遺跡多已列為國定古蹟 [ 22] 。
風櫃尾荷蘭城堡 (1622)熱蘭遮城 (Zeelandia,1624),今台南安平古堡聖薩爾瓦多城 (San. Salvador,1626 )諸聖堂(Todos los Santos,1626)[ 23] 聖多明哥城 (San Domingo,1628),也稱紅毛城荷蘭臺灣長官 公署(1635),疑似由勒蒙(David de Solemne)設計[ 24] [ 25] 菲立辛根堡 (Vlissingen,1636)普羅民遮城 (Provintia,1653),今台南赤崁樓熱蘭遮市鎮(大員市街 ) ,今台南市安平區延平街,是台灣第一座在西方近代觀念下進行規劃的城市[ 26] 。 城堡(castle)、堡壘(fortress)、街市、公共設施、商館、住宅、教堂、修道院、營舍及學校等等。 台灣漢人 受中國閩粵 建築風格影響,採用台灣本地建材,應用部份平埔族 人營建技術,創建台式漢人建築樣式。這些建築空間歷經清治以來多次的翻建,明鄭時期之外貌與格局大多已難見,但清代建築大多沿襲明代,因此仍可由早期清治建築揣知明鄭建築的樣貌[ 27] 。
台南北極殿 (1661)重建於1709年。台南府城媽祖廟(1662),今開基天后宮 ,為台南府城最早民設媽祖廟,重建於1926年。 台南
祀典武廟 ,始建於1665年,清治時期多次重新修建
承天府城隍廟,今
臺灣府城隍廟 ,始建於1669年,重修於清治時期
觀音宮,今
大觀音亭 ,始建於1678年,重修於清治時期
北園別館,今
開元寺 ,始建於1680年,重建於清治時期
彰化鹿港龍山寺山門
鹿港施進益古厝
臺南某清代樓閣
一棟在日治時期改造過的傳統漢式建築
台北城 機器局 入口門廳、澎湖總鎮署 衙門等有徽派建築 常用的馬頭牆
漢人移居臺灣後,運用在地材料與技術的鄉土建築
傳統土角厝樣式,北台灣
土角厝
19世紀所描繪的竹管茅草屋
淡水的茅屋
金瓜石附近的茅草屋頂石屋
澎湖的菜宅
彰化
大村 北勢仔的三合院,不同時期的編竹夾泥牆、塗墼、紅磚。
探更寮(桶間寮)
以西洋建築史曾經出現之式樣 為藍本作為表現的復古主義建築 [ 52] 。
以埃及 ( 英语 : Egyptian Revival architecture ) 、印度、瑪雅 、印地安、拜占庭 等非西方古典系統之建築元素為主要特徵,具異國情調的復興式建築(Exotic Revival Style)[ 58] [ 59] 。
不同於復古主義 的現代主義 、國際風格 、折衷主義 、裝飾藝術 、摩登建築 ( 英语 : Moderne_architecture ) 、摩登流線型 等風格[ 62] 。
臺中市民館(1927年)
西螺金玉成鐘樓(1935年)
1903年第5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台灣館」
豐原慈濟宮(1917-1933年)
澎湖天后宮(1922年)
臺北州立農業傳習所(1933年)
楊梅道東堂玉明屋(1927年)
宗聖公祠(1929年)
清水黃宅瀞園(1934年)
「中國宮殿式建築」,基本是指“中国北方的清朝官式 的宮殿建筑”。在民國 成立以後,一些台湾的外省建築師以新的建築材料、技術來表達中國傳統建築 形式,在形式上大都模倣紫禁城 等中国大陆的宮殿外貌,以清朝官式 建筑为模版进行複製。這些建築亦包含臺灣1960年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以來的復興式建築 。此類建築在台灣尚無統一的譯名,有研究者暫將其統稱為「宮殿式建築」(Palace Architectural Style)[ 91] [ 92] 。戰後至解嚴的40餘年間的佛教建物,皆是仿宮殿式建築,此類建築亦為戒嚴時期 所規定的佛寺規格[ 93] 。
台灣銀行高雄分行(1949年,陳聿波設計
[ 95] )
圓山飯店 的設計係宮殿建築結構的延伸(1973年,楊卓成設計)
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與新現代主義 建築等。
198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現代與傳統、國際化與在地化的反思。
2010年代以來,台灣人的整體審美得到飛越性的提升,1980年代那種只講實用主義 、不講美感的現代建築迅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富有設計感的現代建築 [來源請求] 。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2012年,張瑪龍、陳玉霖與de Architekten Cie設計)
高雄展覽館 (2013年,COX建築師事務所與劉培森設計)
2020年代開始,隨著台灣經濟的迅猛發展,湧現了一大批專業的古跡修復師,這些師傅在台灣的各大公廟、傳統建築中不斷修復之前的裝飾,並且加入了大量現代的技術。台灣的廟宇裝飾基本傳承自中國 ,但也加入了大量日本江戶時代 的技術,兩者結合下讓台灣的裝飾藝術水準更上一層樓。台灣的廟宇修復師傅也經常去中國和日本傳授修復技術,增加各國民間的友好交流 [來源請求] 。
2020年代開始,台灣本土的瓷磚文化開始被發掘出來。台灣的瓷磚花紋是葡萄牙 、荷蘭 和中國 的混合,呈現中西結合的風貌。台灣的瓷磚不僅在廁所 、浴室 中大量使用,還能在建築物外墻 、屋頂 、地板 、天花板 中使用,並且能和台式或中式的傳統彫刻 融合,呈現出在別的國家沒有的設計 [來源請求] 。
張省卿 著,《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台北城官廳及中區之影響》,2008年,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張省卿 著,〈台灣總督府廳舍(1912-1919)﹕中央級與地方級官署建築之探 討〉,《輔仁歷史學報》,第17期,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11月,頁285-353。Nov. 2006, Chang, Sheng-Ching.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1912-1919: a study of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architectur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 17, Taip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285-353.張省卿 著,〈以日治官廳台灣總督府(1912-1919)中軸布置論東西建築交流〉,《輔仁歷史學 報》,第19期,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7月,頁163-220。July 2007, Chang, Sheng-Ching.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axis alignment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aiwan’s governor’s offic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19; Taipei,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163-220.李乾朗. 《19世紀台灣建築》. 臺北: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5. 李乾朗. 《20世紀台灣建築》. 臺北: 玉山社. 2001. 李乾朗. 《台灣建築史》. 臺北: 雄獅圖書公司. 1979. 李乾朗等.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臺北市: 遠流. 2003. 沈祉杏. 《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 臺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 民91.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凌宗魁著,鄭培哲繪.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新北市: 遠足文化. 2016. 徐明松.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 台北縣: 木馬文化. 2008. 張省卿. 《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臺北城官廳集中區之影響》. 台北: 輔仁大學出版社. 2008年. 張省卿,〈台灣總督府廳舍(1912-1919)﹕中央級與地方級官署建築之探 討〉,《輔仁歷史學報》,第17期,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11月,頁285-353。Nov. 2006, Chang, Sheng-Ching.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1912-1919: a study of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architectur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 17, Taip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285-353. 張省卿,〈以日治官廳台灣總督府(1912-1919)中軸佈置論東西建築交流〉,《輔仁歷史學 報》,第19期,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7月,頁163-220。July 2007, Chang, Sheng-Ching.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axis alignment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aiwan’s governor’s offic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19; Taipei,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163-220. 郭肇立. 《夢幻博物城:臺博館古蹟建築落成百周年特展》. 臺北市: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5. 傅朝卿. 《日治時期台灣建築》. 台北: 大地地理. 2000. 傅朝卿. 《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 臺北市: 五南. 2013. 黃士娟. 《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地經營1895-1922》. 臺北市: 臺北藝術大學. 2012. 黃武達. 《臺灣建築法制之建構:日治時代(1895-1945)》. 新北市: 臺灣都市史研究室,都市及建築法治研究室. 2015. 黃蘭翔. 《臺灣建築史之研究 : 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 臺北市: 南天. 2013. 藤島亥治郎. 《台灣原味建築》. 台北: 原民文化. 2000. 藤島亥治郎. 《臺灣的建築》. 台北: 台原出版社. 1993. 藤森照信. 《日本の近代建築》 第13刷. 東京: 岩波書店. 2005年(日语) . Meyer, Ulf. Architekturführer Taiwan. Berlin: DOM Publishers, 2012. Meyer, Ulf. Architectural Guide Taiwan. Berlin: DOM Publishers, 2012. http://www.fu-chaoching.idv.tw/main.ht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s://archlee.tian.yam.com/posts?page=1 [失效連結 ] http://www.e-tribe.org.tw/kungdavane/DesktopDefault.aspx?tabId=10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25121410/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3&ClassID=10&TypeID=24&SubTypeID=0&RaceID=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25122405/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3&ClassID=10&TypeID=24&SubTypeID=2&Race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