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客家話 | |
|---|---|
| toiˇ vanˇ hagˋ fa/Thòi-vân Hak-Fa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
| 区域 | 集中在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臺中市東勢區,以及歷史上的六堆地區和地理上的花東縱谷一帶 |
母语使用人数 | 237万[1] |
| 語系 | |
| 官方地位 | |
| 作为官方语言 | |
| 承认少数语言 | |
| 管理机构 | |
| 語言代碼 | |
| ISO 639-3 | – |
| ISO 639-6 | htia |
| Glottolog | 无 |
| 客家 |
|---|
| 本條目屬於 臺灣系列 |
|---|
前往臺灣主題頁 |
臺灣客家話(客語漢字:臺灣客話;客家白話字:Thòi-vân Hak-fa;客家語拼音方案四縣腔:toiˇ vanˇ hagˋ fa;客家語拼音方案海陸腔:toi van hag voiˋ),又稱臺灣客家語,簡稱臺灣客語,是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主要源於粵東地區,以及部分閩南地區與閩西地區,於1993年統計約有236.6萬人使用[2]。日治時期常被稱為廣東語,並有若干著作面世。
該語言之優勢腔,是四縣腔與海陸腔,而其中以北四縣腔,較為強勢。在臺灣的公共場合中,即多採該腔調的發音。由於四縣腔與海陸腔的調值,往往相反,所以使用者在誦讀同句話時,經常發生聲調上的「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情形。除了北四縣腔與海陸腔外,尚有南四縣腔、永定腔、長樂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腔調的流通。它們是被合稱為「四海永樂大平安」。
按照文獻,遠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臺灣時,臺灣,是同時存在荷蘭語、西班牙語、日語,以及以閩粵地區人民為主的華南地區語言。1662年,閩南地區出身的鄭成功,是取代了荷蘭東印度公司來統治臺灣。而鄭氏的軍隊與跟隨其軍隊前往臺灣的漳州人,部分是來自於今日之學者所界定之華南地區中的客家區。因此或可推知,最遲是在這一時期,客家語,即已在臺灣出現。[3]
在臺灣日治時期,即有若干關於臺灣客家語的論文、教科書、辭典先後面世。例如,1900年野田岳陽的《臺灣土語叢誌·廣東語》、1915年志波吉太郎的《廣東語會話篇》、1919年劉克明的《廣東語集成》、1932年臺灣總督府的《廣東語辭典》、1933年菅向榮的《標準廣東語典》、1933年河野登喜壽的《廣東語之研究》等著作。
1932年3月,臺灣總督府,是編印了日語與客家語對照的《廣東語辭典》一冊。它的頁數,為1554頁。而該辭典中的客家語,乃以通行於臺灣北部地區的四縣話作為標準。[4]
於1945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治理臺灣,其並且積極推動國語運動,以建構國族認同。[5]而在1950年代以降的近半世紀的時間當中,由於該政府獨尊中華民國國語的態度,乃使得臺灣的語言社會,出現了極度失衡的狀況。[6]學者徐富美認為,代表官方語言的國語,是成為高階語言,其並且經常在正式場合中使用。而客家語、閩南語、臺灣原住民語言,則侷限在市井社會中使用,是屬於低階語言。因此,若干受過較高教育者,即在不知不覺間向上聚合,「選擇放棄自己的母語而向國語靠攏」。[7]此外,雖然客家語等語言,均未享有國家的制度性支持。不過,由於臺灣的閩南語的使用人口眾多,所以其中的閩南語,仍然保有極強的存活力。[8]而學者黃紹恆指出,即使受到了國家的語言政策的壓制,接觸閩南語的管道與機會,仍是遠遠超過客家語。[9]
至1970年代中期,發軔於南歐地區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即驅動了臺灣民主的轉型運動。[10]民主轉型,除了帶來憲政體制的變革外,民間的社會力亦受到了解放。[11]1987年7月15日,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地區的戒嚴令。同年10月25日,《客家風雲》雜誌創刊。[12]1988年2月2日,學者羅肇錦,在《中國時報》的副刊上指出,因為「國語敎育的獨佔,以及大衆傳播的壟斷,加上閩南人口的優勢」,導致了在臺灣的客家人中,卅歲至卌歲者,已是無法使用客家語來演講;廿歲至卅歲者,其所說之客家語,已是國語化的客家語;廿歲以下者,在家裡都不使用客家語。他更表示:「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客家話還能活多久?」[13]因此,同年12月28日,臺灣客家人中以《客家風雲》為主體的知識分子,即發起了「還我母語運動」。羅氏指出,該運動所訴求之目標,是要求中華民國政府訂定法規與政策,以積極搶救此一即將走入歷史的語言。[14]而《客家風雲》的創刊與還我母語運動的發起,亦是啟動了臺灣的客家運動,並且推動了客家議題的公共化。[15]
在出版於1994年10月的研討會論文集中,學者徐正光表示,臺灣客家語言文化流失的現象,「是近年來客家族群的共同關懷,也是最感憂慮的一個課題」。[16]
在臺灣民主化有了更為深遠的發展後,還我母語的訴求,是成為國家的政策。[17]在2000年公布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第6條中,中華民國政府明訂,於大眾運輸工具上,除了以中華民國國語播音外,尚應該以臺灣客家語等其他語言播音。而該政府,亦在2010年公布的《客家基本法》中,訂有其試圖復振客家語的多項條文。例如,第6條的規定,為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內,應該推動該語言為公事語言。[18]
2000年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2010年的《客家基本法》、2017年的《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2019年的《國家語言發展法》等法律,是打造了語言發展的制度性機制。它們不僅增強了中華民國政府對於語言復振的強度與廣度,還有助於族群權利的形塑。易言之,上述的語言法律,乃該政府在語言政策及規劃上的重要工具。[19]2020年6月,在依照《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40條規定下,該政府,是提出了關於公約執行情形的第3次國家報告。而在報告的第275點中,它是認定了客家人為語言上的少數族群之一。[20]
臺灣客家語,一般是以臺灣客家人的祖籍地,為其內部各次方言的命名方式。它有四縣話、海陸話、永定話、長樂話、大埔話、饒平話、詔安話、豐順話、平和話、河婆話等。[21]而在四縣話與海陸話的相互影響下,該語言,亦形成了其新的次方言——四海話。[22]學者洪惟仁,是將臺灣的客家語分為「梅北系方言」、「梅南系方言」、「海陸方言」、「閩潮系方言」四大類。他認為,這些方言,均是混合方言。儘管它們均是以原鄉的地名來命名,而沒有一個方言是中國大陸某一原鄉方言的「純種」後裔。這類情形,即同閩南語的「漳泉濫」的情形相似。在四大類中,梅北系方言,是包括四縣腔與大埔腔;梅南系方言,是包括五華腔(長樂腔)與豐順腔;閩潮系方言,是包括饒平腔、詔安腔、永定腔、武平腔。在洪氏著作中,其語言分類層次,依序是第一層的方言(dialect)、第二層的次方言(subdialect)、第三層的二次方言(sub-subdialect)。例如,梅北系方言,是包含「北四縣話」等次方言;北四縣話,是包含「普通四縣腔」等二次方言。[23][24]
學者鍾榮富認為,臺灣客家人對於臺灣客家語的態度,是極強調語言內部的區分。例如,四縣話、海陸話、大埔話、饒平話、詔安話等次方言。其中,亦有研究者,是致力於其他的小眾次方言的區分。例如,河婆話、永定話、豐順話等次方言。在臺灣,客家語的研究與推行的表現,多是在「趨異」上,而鮮少以「趨同」為其立基點。[25]儘管同屬於一個族群,但是由於該語言,在腔調上與地域上的分歧,而使得客家人,也在全國議題或全族群議題上,不易取得一致的共識。[26]
四縣話,亦稱四縣客家話、四縣客家語、四縣腔,一般是指祖籍為廣東省嘉應直隸州所管轄之鎮平縣、平遠縣、興寧縣、長樂縣,以及該州直轄地的客家人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該腔調,擁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六個聲調,而其去聲,為不分陰陽。在臺灣,它是使用人數最多的客家語次方言,亦是在公共場所中最主要使用的客家語次方言,其同海陸話等客家語次方言,被合稱為「四海大平安」。[27][28][29]
在聲調上,四縣話的調型,是同海陸話的調型相反。陰平,四縣話,是低升調,海陸話,則是高降調;陽平,四縣話,是低平調,海陸話,則是高平調;上聲,四縣話,是降調,海陸話,則是升調;去聲,四縣話,是高平調,海陸話,則是低平調;陰入,四縣話,是低短調,海陸話,則是高短調;陽入,四縣話,是高短調,海陸話,則是低短調。[30]
由於六堆地區的四縣話與苗栗縣的四縣話,在音韻與詞彙上有些許的不同。因此,又可區分出北四縣腔(苗栗)與南四縣腔(六堆)。例如,由教育部所出版之《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即有南四縣腔的版本。《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也將南、北四縣腔的發音分別標示。南四縣腔與北四縣腔的語音差異,可概括如下:
南四縣腔與北四縣腔的常見詞彙差異如下表:
| 北四縣 | 南四縣 | 華語釋義 | 舉例 |
|---|---|---|---|
| 當 (dongˊ) | 蓋 (goi) | 很~ | 當靚/蓋靚 |
| 忒 (tedˋ) | 核 (hedˋ) | ~掉、~完 | 食忒/食核 |
| 笑 (seu) | 㖸 (nagˋ) | 笑 | |
| 放(biong) | 囥(kong) | 放 | |
| 囥(kong) | 庰(biang) | 藏 | 囥人尋/庰人尋 |
| 轉 (zonˋ) | 歸 (guiˊ) | 回 | 轉屋下/歸屋下 |
| 逐 (dagˋ) | 每 (miˊ) | 每~ | 逐儕/每儕 |
| 遽遽 (giagˋ giagˋ) | 遽啊 (giagˋ aˋ) 共快 (kiong kuai) | 趕緊 | 遽遽去/遽啊去 |
| 餔娘 (buˊ ngiongˇ) | 姐仔 (jiaˋ eˋ) | 老婆 | |
| 較 (ka) | 過 (go) | 比較~ | |
| 盡 (qin) | 最 (zoi) | 最~ | |
| ~兜 (deuˊ) | ~等 (denˊ) | ~們(複數人稱代詞) | 佢兜/佢等 |
| 敗勢 (paiˇ se) | 壞勢 (faiˋ se) | 對不起 | |
| 恁仔細 (anˋ ziiˋ se) | 多謝 (doˊ qia) | 謝謝 | |
| ~吂 (mangˇ) | ~無 (moˇ) | ~了沒 | 食飽吂/食飽無 |
| 還吂 (hanˇ mangˇ) | 還毋曾 (vanˇ mˇ qienˇ) | 還沒 |
南四縣腔的內部,也有細微差異。例如「正來尞」(再見),北四縣腔都是zang loiˇ liau,但美濃則稱作nang loiˇ liau;「佢等」(他們)在一般南四縣腔為giˇ denˊ,在美濃稱作iˇ nenˊ。親屬稱謂部分,北四縣腔習稱祖母(父親的母親)為「阿婆」(aˊ poˇ),外祖母(母親的母親)為「姐婆」(jiaˋ poˇ),在美濃則分別稱作「阿嬤」(aˊ ma)與「阿婆」(aˊ poˇ)。[31]
在六堆地區的四縣話中,尚可區分出特殊的腔調。例如,大路關腔。大路關,是位在今日之屏東縣高樹鄉內。該地的腔調,是稍異於一般的南四縣話,其在臺灣客家語中,亦被視為一種具有瀕危性的腔調。[32][33]
海陸話,亦稱海陸客家話、海陸客家語、海陸腔,一般是指祖籍為廣東省惠州府的海豐縣與陸豐縣的客家人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其名稱,乃得自於民間通行的說法。而學者吳中杰指出,在臺灣,使用海陸話的家族的祖籍,主要是位在今日之廣東省的五華縣、揭西縣、普寧市、潮陽區、惠來縣、陸豐市、海豐縣、紫金縣的範圍內。該腔調,擁有七個聲調,其為使用人數第二多的臺灣客家語次方言,亦同四縣話等客家語次方言,被合稱為「四海大平安」。[34][35][36]

永定話,亦稱永定客家話、永定客家語、永定腔,是指祖籍為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的客家人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在汀州府轄下的八縣中,前往臺灣的客家人,是以南端的永定縣人為多。而在今日之永定區內,客家語,是以岐嶺為界,大致分有南片與北片兩口音。臺灣現存之永定話,在基本上,即來自於南片,其散布在今日之桃園市平鎮區內的官路缺、楊梅區內的秀才窩、新屋區內的社子與新竹縣關西鎮內的拱仔溝等地方。[37]
長樂話,亦稱長樂客家話、長樂客家語、長樂腔、五華話、五華客家話、五華客家語、五華腔,是指祖籍為廣東省嘉應直隸州長樂縣的客家人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清代長樂縣的客家人,多數是在乾隆年間抵達臺灣,而其拓墾範圍,多數是集中在今日之臺灣北部的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內。不過亦有人,是入墾今日之臺北市士林區(周氏)、臺中市新社區(彭氏)、彰化縣永靖鄉(朱氏)、屏東縣萬巒鄉(宋氏)等其他地方。由於長樂話的使用者,是長期同四縣話、海陸話、閩南話的使用者混居,以致長樂話,是受到了較為強勢的語言的影響,而在今日瀕臨消失。該客家語次方言,是散布在今日之桃園市新屋區內的槺榔、觀音區內的坑尾、中壢區內的華勛與新竹縣關西鎮內的南門崁下,以及苗栗縣通霄鎮內的烏眉坑等地方。[38][39]
大埔話,亦稱大埔客家話、大埔客家語、大埔腔,一般是指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等地方的客家人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大埔縣的地形,錯綜複雜。而該縣的方言,也顯過渡色彩。學者徐登志認為,傳播在今日之臺中市東勢區的客家語(東勢話),即是大埔話。不過,在出版於2010年10月的研討會論文集中,學者吳中杰則是認為,所謂之東勢話,是在臺中縣東部山區中,形成的一種客家語的次方言。雖然它以大埔話為主幹,卻混合了四縣話、海陸話、饒平話、豐順話等次方言的成分。[40]
大埔腔在許多發音及音調上不同於其他腔調,下列舉其與四縣腔之不同處:比方「客」發 [kag^] 而非[hagˋ],「國」發 [guad^] 而非 [guedˋ] ,「飯」發「ponˋ」,「貓」發「ngiauˋ」而非「meu」,「聽」發「ten+」而非「tangˊ」...等。然而與海陸腔類似,大埔腔亦有齒齦後音。[41]。與四縣腔的六聲調和海陸腔的七聲調不同,大埔腔除六個本調外還外加超陰平和去聲變調共八個聲調,總的聽來音調較為低沉,較為複雜。大埔腔的詞彙比較習慣不加上帶詞綴單音節衍聲複詞之詞尾,例如兒子是「倈 laiˋ」,不同於四縣腔之「倈仔 lai eˋ」。用字上,四縣腔語尾助詞之「忒 tedˋ」在大埔腔則講成「撇 ped^」,「我們」為「恩等en+ nenˊ」而非「恩兜enˇdeuˊ」,「一樣」較習慣說成「共款 kiung kuan^」而較少說成「共樣 kiung iong」。[42]
饒平腔(ngiau pin kiongˇ)(卓蘭:ngiauˋ pinˋ kiongˇ),是指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今潮州市)饒平縣的客家人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
因原鄉的地緣關係,其音韻系統與詔安腔接近。如見組遇攝三等部分字保有[-iu]韻(例:「去」kiuˋ),其他客方言讀清顎齦擦音[ʃ-]者,有部分字在饒平與詔安皆讀清唇齒擦音[f-](例:「水」fiˋ)。[43]
詔安話,亦稱詔安客家話、詔安客家語、詔安腔,一般是指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等地方的客家人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它是同四縣話等客家語次方言,被合稱為「四海大平安」。[44]由於詔安縣地處閩南地區,因此,該次方言亦有不少的詞彙,是與閩南語的詞彙相同。而其調值,是與卓蘭的饒平腔幾乎相同。[45]
然今日除了雲林縣與桃園市,其他的詔安客家人分布區域均少有通詔安客語者。[45]
豐順腔,是指來自於潮州府豐順縣與揭陽縣等縣的移民後裔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在今日,僅存桃園市的新屋區與觀音區藍埔里等地尚有分布,其已退居在家庭內使用,並且使用者大多轉而使用其他客家語次方言。例如,新屋的豐順客,多是改用海陸腔。[46]
河婆話,亦稱河婆客家話,是指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等地方的客家人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使用河婆話者,多居住在今日之屏東縣屏東市的林仔內一帶,而其亦散居在今日之臺東縣、苗栗縣、新竹縣、花蓮縣、臺北市等地方。學者鍾榮富指出,在客家語研究中,幾乎屬於必備的辭典——《客英大辭典》,其內容,即以揭陽縣的河婆話為編撰上的基礎。[47]
從詔安腔中分化出來,主要為平和縣移民使用,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轉而使用其他腔調客家話與閩南語。
從詔安腔中分化出來,主要為來自於福建省南靖縣的移民後裔所使用,其目前已退居至家庭中使用,而其使用者大多轉而使用其他的客家語次方言。
從永定腔中分化出來,主要為來自武平縣的移民後裔使用,1999年僅剩新北市石門區練釵女士能夠操持[48],在練釵女士過世後,2012年時已無人使用[49]。
平遠腔,是來自於廣東省平遠縣的移民後裔所使用之客家語次方言。目前在新竹縣湖口鄉的中勢村,尚有耆老使用,而該村居民的祖籍,即為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鄉楊梅坑。[50]
主要為祖籍在今日之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移民後裔使用,目前新竹竹東、寶山、苗栗西湖劉氏尚有人使用[51]。
羅肇錦於1998年提出「四海話」,指出四縣話和海陸話混合以後,會產生有別於四縣腔與海陸腔的新客家話(四海話),主要流行在四縣與海陸的混合地區,如桃園平鎮、楊梅,與花東縱谷地區。這種「四海話」成了今天最普遍的混合型客家話[52]。
臺灣客家語,是一種單音節語言,其通常是在一個音節中,包含了聲母、韻母、聲調三要素。它的韻母,亦可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要素。而在每一音節中,韻腹與聲調,乃必不可缺的要素。即使其餘的要素不齊全,該語言的音節,仍然能夠成立。同時,它是以聲調來區別不同的詞與語素的語言。因此,臺灣客家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其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主要即以聲調為主。例如,「東」字的聲韻,均是/dung/。不過,該字在聲調上,四縣腔為24;海陸腔為53;大埔腔為33;饒平腔為11;詔安腔為22;永定腔為33。[53][54]
下表以四縣腔為主,其它腔調另予標明。[55]其中上排為國際音標,下排左為客家語拼音方案,下排右為臺灣方音符號。
| 前元音 | 央元音 | 後元音 | |
|---|---|---|---|
| 高元音 | [i] i/ㄧ | [ɨ] ii/帀 | [u] u/ㄨ |
| 中元音 | [e] e/ㄝ | [ə] er/ㄜ | [o] o/ㄛ |
| 次低元音 | [ɛ] ee | [ɔ] oo | |
| 低元音 | [a] a/ㄚ |
下表以四縣腔為主,其它腔調另予標明。[55]其中上排為國際音標,下排由左至右依序為:客語白話字、客家語拼音方案、臺灣方音符號。
| 雙唇音 | 唇齒音 | 齒齦音 | 齦後音 | 齦顎音 | 硬顎音 | 軟顎音 | 聲門音 | |||||||
|---|---|---|---|---|---|---|---|---|---|---|---|---|---|---|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
| 鼻音 | [m] m ㄇ | [n] n ㄋ | [ɲ] ngi ㄬ | [ŋ] ng ㄫ | ||||||||||
| 塞音 | 不送氣 | [p] p,b ㄅ | [b] v,bb ㆠ | [t] t,d ㄉ | [k] k,g ㄍ | [ʔ] (不標) | ||||||||
| 送氣 | [pʰ] ph,p ㄆ | [tʰ] th,t ㄊ | [kʰ] kh,k ㄎ | |||||||||||
| 塞擦音 | 不送氣 | [ʦ] ch,z ㄗ | [ʧ] chi,zh ㄓ | [ʨ] chi,j ㄐ | ||||||||||
| 送氣 | [ʦʰ] chh,c ㄘ | [ʧʰ] chhi,ch ㄔ | [ʨʰ] chhi,q ㄑ | |||||||||||
| 擦音 | [f] f ㄈ | [v] v ㄪ | [s] s ㄙ | [ʃ] si,sh ㄕ | [ʒ] si,rh ㄖ | [ɕ] si,x ㄒ | [h] h ㄏ | |||||||
| 近音 | [ʋ] v* ㄪ | [j] y(不標) | ||||||||||||
| 邊音 | [l] l ㄌ | |||||||||||||
下表聲調資料取自客委會教材。[56]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陰去 | 陽去 | 陰入 | 陽入 | 備註 | |
|---|---|---|---|---|---|---|---|---|
| 例字 | 夫 | 扶 | 府 | 富 | 護 | 福 | 服 | |
| 北四縣腔(苗栗) | vˊ 24 | vˇ 11 | vˋ 31 | v 55 | vdˋ 2 | vd 5 | ||
| 南四縣腔(美濃) | v+ 33 | v 55 | ||||||
| 海陸腔 | vˋ 53 | v 55 | vˊ 24 | vˇ 11 | v+ 33 | vd 5 | vdˋ 2 | |
| 大埔腔 | v+ 33 | vˇ 113 | v^ 31 | vˋ 53 | vd^ 21 | vdˋ 54 | 超陰平 vˊ35 | |
| 饒平腔(新竹) | vˇ 11 | v 55 | vˋ 53 | vˊ 24 | vˋ 2 | v 5 | ||
| 饒平腔(卓蘭) | vˋ 53 | v^ 31 | v 55 | 超陰入 vˊ 24 | ||||
| 詔安腔 | vdˊ 24 | vdˋ 43 | ||||||
學者鄭明中與他的學生從事了一系列的聲學分析,發現所得出的聲調資料與傳統調查有些出入。[57][58][59]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陰入 | 陽入 | |
|---|---|---|---|---|---|---|
| 羅肇錦(2007) | 24 | 11 | 31 | 55 | 2 | 5 |
| 鄭明中(2018) | 34 | 31 | 42 | 44 | 43 | 54 |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陰入 | 陽入 | |
|---|---|---|---|---|---|---|
| 董忠司(1994) | 33 | 113 | 31 | 53 | 32 | 5 |
| 鄭明中(2014) | 33 | 23 | 41 | 52 | 42 | 54 |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陰入 | 陽入 | |
|---|---|---|---|---|---|---|
| 呂嵩雁(1993) | 11 | 53 | 31 | 55 | 32 | 5 |
| 鄭明中(2014) | 31 | 53 | 41 | 43 | 31 | 4 |
陰平(24)後接陰平(24)、去聲(55)或陽入(5)音節時,前字變調成低平調(11),類似陽平。
1. 上聲(24)後接任何音節時,前字變調成中平調(33),類似陽去。
2. 陰入(5)後接任何音節時,前字變調成低促調(2),類似陽入。
1. 陰平(33)後接陽平(113)、上聲(31)、陰入(21)時,前字變調成高升調(35)。
2. 兩個陽平調(113)一起連讀時,前字變調成中平調(33)。
3. 去聲(53)後接上聲(31)、去聲(53)、陰入(21)、陽入(54)時,前字變調成高平調(55)。
下面比較客家語各次方言的讀音異同:
| 例字 | 苗栗四縣[60] | 新竹海陸[60][61] | 台中大埔[62] | 新竹饒平[61] | 雲林詔安[63] | 新屋豐順[64] | 新屋長樂[65] | 臺灣平遠[66] |
|---|---|---|---|---|---|---|---|---|
| 夫 | fu24 | fu53 | fu33 | fu11 | fu11 | fu55 | ||
| 飛 | pi24 | pui53 | pui33 | pui11 | pui11 | |||
| 蜂 | pʰuŋ24 | pʰuŋ53 | pʰuŋ33 | pʰuŋ11 | pʰuŋ11 | |||
| 翻 | pʰon24 | pʰon53 | pʰon33 | pʰon11 | ||||
| 婦 | fu55 | fu33 | fu53 | fu24 | fu55 | fu33 | ||
| 飯 | fan55 | pʰon33 | pʰon53 | pʰon24 | pʰon55 | |||
| 舞 | vu31 | vu24 | vu31 | vu53 | bu31 | vu31 | ||
| 蚊 | mun24 | mun53 | mun33 | mun11 | mun11 | mun55 | ||
| 桌 | tsok2 | tsok5 | tsok21 | tsok2 | tsə24 | tsok32 | ||
| 晝 | tsu55 | tʃiu11 | tʃiu53 | tʃiu53 | tʃiu31 | tʃiu53 | ||
| 豬 | tsu24 | tʃu53 | tʃu33 | tʃu11 | tʃi11 | tʃu55 | ||
| 直 | tsʰɿt5 | tʃʰit2 | tʃʰit54 | tʃʰit5 | tʃʰit43 | tʃʰit54 | ||
| 賺 | tsʰon55 | tsʰon33 | tsʰon53 | |||||
| 借 | tɕia55 | tsia11 | tsia53 | |||||
| 醋 | tsʰɿ55 | sɿ11 | tsʰɿ53 | |||||
| 坐 | tsʰo24 | tsʰo53 | tsʰo33 | tsʰo11 | tsʰə11 | |||
| 漸 | tɕʰiam55 | tsʰiam11 | tsʰiam53 | |||||
| 謝 | tɕʰia55 | tsʰia11 | tsʰia53 | tsʰia24 | tsʰia55 | |||
| 俗 | ɕiuk5 | siuk2 | siuk54 | siuk5 | siu55 | |||
| 捉 | tsok2 | tsuk5 | tsok21 | tsuk2 | tsə24 | |||
| 窗 | tsʰuŋ24 | tsʰuŋ53 | tsʰiuŋ33 | |||||
| 曬 | sai55 | sai11 | sai53 | |||||
| 遮 | tsa24 | tʃa53 | tʃia33 | |||||
| 針 | tsɿm24 | tʃim53 | tʃim33 | |||||
| 車 | tsʰa24 | tʃʰa53 | tʃʰia33 | tʃʰa11 | tʃʰa11 | tʃʰa55 | ||
| 齒 | tsʰɿ31 | tʃʰi53 | tʃʰi31 | |||||
| 神 | sɿn11 | ʃin55 | ʃin113 | ʃin55 | ʃin53 | |||
| 脣 | sun11 | ʃun55 | ʃiun113 | fin55 | fin53 | |||
| 鼠 | tsʰu31 | tʃʰu24 | tʃʰiu31 | tʃʰu53 | tʃʰi31 | |||
| 手 | su31 | ʃiu24 | ʃiu33 | ʃiu53 | ʃiu31 | |||
| 樹 | su55 | ʃu33 | ʃu53 | ʃu24 | ʃi55 | |||
| 軟 | ɲion24 | ɲion53 | ɲion33 | ɲien11 | ɲien11 | |||
| 溪 | hai24 | hai53 | kʰie33 | kʰie11 | kʰe11 | |||
| 去 | hi55 | hi11 | kʰi53 | kʰiu53 | kʰui31 | |||
| 苦 | fu31 | fu24 | kʰu31 | kʰu53 | kʰu31 | |||
| 共 | kʰiuŋ55 | kʰiuŋ33 | kʰiuŋ53 | kʰiuŋ24 | kʰuŋ55 | |||
| 銀 | ɲiun11 | ɲiun55 | ɲiun113 | ɲiun55 | ɲun53 | |||
| 烏 | vu24 | vu53 | vu33 | vu11 | vu11 | |||
| 海 | hoi31 | hoi24 | hoi31 | hoi53 | hoi31 | |||
| 火 | fo31 | fo24 | fo31 | fo53 | fə31 | |||
| 幸 | hen55 | hen33 | hen53 | hen24 | hen55 | |||
| 回 | fi11 | fui55 | fui113 | fui55 | fue53 | fui13 | ||
| 禾 | vo11 | vo55 | vo113 | vo55 | bə53 | |||
| 雨 | i31 | ʒi24 | ʒi31 | vu53 | bu31 | |||
| 油 | iu11 | ʒiu55 | ʒiu113 | ʒiu55 | ʒiu53 |
文白異讀是漢語一字多音的特殊現象。此種異讀有兩個特色:一是歷史層次不同,二是語義不同。白讀音(白話音)代表較古老的歷史層次,文讀音(讀書音)則代表較晚的層次,因此後者比較接近現代標準漢語。語義的部分,以閩南語為例,「雨水」一詞白讀音為hōo-tsuí,即一般意義下的雨水;其文讀音為ú-suí,指的是二十四節氣的一種。下表以臺灣四縣客家話為例,列舉部分文白異讀例字:[67][68]
| 漢字 | 白讀 | 例字 | 文讀 | 例字 |
|---|---|---|---|---|
| 發 | bodˋ | 發病bodˋ piang | fadˋ | 發生fadˋ senˊ |
| 放 | biong | 放尞biong liau | fong | 放生fong senˊ |
| 飛 | biˊ | 飛biˊ | fiˊ | 飛行機fiˊ hangˇ giˊ |
| 無 | moˇ | 無錢moˇ qienˇ | vuˇ | 無聊vuˇ liauˇ |
| 鳥 | diauˊ | 鳥仔diauˊ eˋ | niauˋ | |
| 值 | dad | 值錢dad qienˇ | ciid | 價值ga ciid |
| 會 | voi | 毋會mˇ voi | fi | 開會koiˊ fi |
| 合 | gabˋ | 合藥仔gabˋ iog eˋ | hab | 合作hab zogˋ |
| 苦 | fuˋ | 苦瓜fuˋ guaˊ | kuˋ | 艱苦gienˊ kuˋ |
| 口 | heuˋ | 口涎heuˋ lanˊ | kieuˋ | 人口nginˇ kieuˋ |
| 肯 | henˋ | 毋肯mˇ henˋ | kienˋ | 肯定kienˋ tin |
| 弟 | taiˊ | 老弟loˋ taiˊ | ti | 兄弟hiungˊ ti |
| 生 | sangˊ | 學生hog sangˊ | senˊ | 生理senˊ liˊ |
| 成 | sangˇ | 毋成人mˇ sangˇ nginˇ | siinˇ | 成功siinˇ gungˊ |
在歷史的演變下,1941年至1945年間在皇民化運動中所推行之日語與1946年至1985年間由中國國民黨政府所推行之國語,以及2000年至2008年間由民主進步黨政府所推行之閩南語,均是影響了臺灣客家語的內涵與表達方式。這亦使得今日在臺灣的各種客家語,帶有大量的日語、國語、閩南語的詞彙。它們是同中國大陸地區的客家語之間,存有明顯的差異。[69]
教育部的《臺灣客語辭典》、《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以及客委會之客語能力認證教材,均以漢字為書寫系統,佐以客家語拼音方案。客家語拼音方案及客語通用拼音均屬於注音性質,並非文字。日治時期亦有廣東語假名作為客家語的拼音系統。
方言皆存在「方言字」,客語中也有自己的方言字。比如「𠊎」。可使用教育部的「好客輸入法」輸入[70] 或意傳科技的「意傳客文輸入法」。
原名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為目前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公告的臺灣客家語羅馬拼音方案。
全名臺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屬於1998年由余伯泉領導的小組擬定之通用拼音系統中的一部分。
又稱客語羅馬拼音,是西方傳教士用來拼寫客家話的文字。[71][72][73]例如,以下節錄自《客語聖經》中的詩篇1:1至1:3,而且採用漢字與白話字並排呈現的文字:
| Sṳ̍t-chhai Yû Fuk-hi ke Ngìn | 實在有福氣个人 |
| Liá-chúng ngìn he sṳ̍t-chhai yû fuk-hi ke ngìn: | 這種人係實在有福氣个人: |
| Kì m̀ chhiùng fái-ngìn ke kie-mèu, | 佢毋從壞人个計謀, |
| m̀ thèn chhui-ngìn ke kiok-phu, | 毋跈罪人个腳步, |
| m̀ lâu méu-sṳ Song-ti ke ngìn cho-phân. | 毋㧯藐視上帝个人做伴。 |
| Kì chṳ́-yû fôn-hí Song-chú ke kau-sṳ, | 佢只有歡喜上主个教示, |
| ngit-ya sṳ̂-sióng ngiên-kiu. | 日夜思想研究。 |
| Kì chhiong chung chhai hò-pa-sùn ke kó-chṳ́-su, | 佢像種在河壩滣个果子樹, |
| cheu sṳ̀-chiet kiet kó-chṳ́, | 照時節結果子, |
| su-ya̍p m̀-voi châu-thet. | 樹葉毋會燥掉。 |
| Kì só-cho ke sṳ chhiòn-phu sun-li! | 佢所做个事全部順利! |
根據2021年調查報告,臺灣客家族群使用四縣腔者計有57.7%,南四縣腔有5.8%,海陸腔為44.4%,大埔腔佔5.9%,饒平腔2.4%,詔安腔佔1.6%。由於同一人可能操持一種以上客家語次方言,統計數字加總會超過100%(有26.7%民眾會使用兩種以上客家語)[74]。
自2005年起,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即對臺灣客家語的使用者,辦理語言能力程度的認證。該認證,為「客語能力認證」。它的認證等級,區分為基礎級、初級、中級、中高級、高級、專業級等六種。在該認證中,臺灣客家語次方言,分有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五種。而通過該認證者,會由客家委員會發給相應等級的「客語能力認證合格證書」,以證明通過認證者的客語能力程度。[75]
臺灣客家語文學,是指以客家語為創作符號的作品,其包含了客家語新文學、客家語流行歌詞等內容。[76]學者黃菊芳認為,在臺灣民間社會中,最早創辦的純粹客家語的文學刊物,是由黃子堯、邱一帆等人於2010年1月所創辦之季刊——《文學客家》。[77]
2003年7月1日,在時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葉菊蘭的支持下,「客家電視臺」正式開播。[78]在開播初期,它的業務,是以「一年一標」之方式,先後為臺灣電視與東森電視所承攬。2007年1月1日,在依照《無線電視公股釋出條例》的規定下,該電視臺,是改由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來辦理。[79]它為全臺灣客家語(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發音的電視頻道,亦是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旗下之電視媒體。學者飯島典子指出,於2003年開播的客家電視臺,其標語——「胸懷客家,立足臺灣,關懷本土,放眼天下」,是「一方面暗示著他們想把臺灣打造成全球客家文化中心的想法,另一方面也為與大陸協調,絞盡腦汁提出臺灣獨立派與統一派之妥協點。」[80]
1994年9月18日,在鍾肇政、梁榮茂、黃子堯、黃永達、陳貴賢等多人的共同籌劃下,全世界第一家以客家話為主要廣播節目語言的「寶島客家電臺」,正式在臺北市羅斯福路二段上播送。[81]
2017年6月23日,具有公營廣播電臺性質的「講客廣播電臺」開播。[82]它是由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所設立之臺灣第一家以客家語播音的全國性廣播電臺。在今日,該電臺,是交由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來營運。
在臺灣,關於臺灣客家語的教學研究單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