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臺灣國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介紹的是臺灣本土的現代標準漢語變體。关于臺灣本土化的閩南語,请见「臺灣話」。关于相似術語,请见「台灣華語」。
臺灣國語
母语国家和地区
区域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无(mis
本條目屬於
臺灣系列
臺灣藝術總覽
臺灣歷史詳細

臺灣國語是指帶有明顯臺語腔調或用詞的中華民國國語,與中國大陸理解之「臺灣腔」乃指「帶有臺灣地區口音之華語」之含義有所不同[1]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在官方網站所列的研究重點中,將臺灣國語列為臺灣本土語言分項下,並做為主要研究對象之一[2]

歷史

[编辑]

清領時期

官話渡臺始於清朝雍正朝廷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的公用語(即明清官話),並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鳳山、彰化、諸羅也設。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3]

國民政府遷台後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推動標準華語,華語在台灣因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臺語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稱「臺灣版藍青官話」。[3]

定義

[编辑]

需要注意的是,臺灣當地有些國語語音的特色,如ㄣ[ən]、ㄥ[əŋ]不分、平翘音不清等特徵,普遍存在於各族群,甚至電視新聞播報員也這樣發音。一般來說這些語音不被認為是臺灣國語。

臺灣的國語和臺灣國語兩者關係,類似中国大陆的普通話和地方普通話的關係。臺灣國語亦有臺北腔、臺中腔、臺南腔、東部腔等不同的區別。

關於在臺灣存在於各族群普遍有的語音特色,在中國大陸又被稱為港台腔,請參見台灣華語一節。

發音特徵

[编辑]

中華民國標準國語音韻和臺語音韻不同處頗多,較顯著如下(中括弧中為國際音標):[3]

捲舌音與空韻母

[编辑]
  • 臺語因為不存在國語的捲舌音,因此捲舌音聲母會轉為同位音齒齦音,出現以下發音不分的現象:
    • [ʈ͡ʂ]→[t͡s]
    • [ʈ͡ʂʰ]→[t͡sʰ]
    • [ʂ]→[s]
    • [ʐ]→[z](或[l])
    • [ɑɻ](或[ɚ])→[ə]
      • 出入/ʈ͡ʂʰu.ʐu/ - 粗路/t͡sʰu.lu/
      • 周潤發/ʈ͡ʂou̯.ʐu̯ən.xu̯a/ - 鄒論花/t͡so.lun.hu̯a/
  • 國音[t͡s]、[t͡sʰ]、[s]的韻母空韻[ɯ],但是臺語的優勢腔沒有空韻,因此會被讀為圓唇同位音的[u]。
    • 自私/t͡sɯ.sɯ/ - 駔蘇/t͡su.su/
    • 支持/ʈ͡ʂɨ.ʈ͡ʂʰɨ/ - 租殂/t͡su.t͡sʰu/

無噝擦音

[编辑]
  • 國音的無噝擦音[f]與[x]因不存在於臺語,因此多發成臺語特有的清喉擦音([h]),且有時會有多出來的[u](或[w])音。[3][註 1]
    • 舒服/ʂu.fu/ - 蘇胡/su.hu/
    • 豐富/fəŋ.fu/ - 轟戶/hɔŋ.hu/
    • 飯/fan/ - 換/hu̯an/
    • 很/xən/ - 混/hun/[註 2]
    • 發生/fa.ʂəŋ/ - 花僧/hu̯a.sŋ̍/
    • 芬芳/fən.faŋ/ - 昏荒/hun.hu̯aŋ/
    • 鳳飛飛/fəŋ.feɪ̯.feɪ̯/ - 鬨揮揮/hɔŋ.hu̯e.hu̯e/

雙母音與省略音

[编辑]
  • 由於臺語沒有[eɪ̯](或[e])與[ɤʊ̯](或[o])這兩個雙母音韻母,因此收尾母音會被省略:[eɪ̯]唸成臺語特有韻母[e](或是轉成[ɛ]),[ɤʊ̯]-會讀成[ɤ]、[o]或[ɔ]。
    • 歐洲 /ʔou̯.ʈ͡ʂou̯/ → /ʔo.t͡so/
    • 沒有 /meɪ̯.jou̯/ → /mẽ.ʔi̯o/
  • 若是前面加有介音,則變成開頭的母音被省略。這與臺語的發音類似。
    • [u̯ən]唸成[un]
      • 昏 - [hun]
      • 敦 - [tun]
    • [u̯eɪ̯]唸成[u̯i]
      • 渭 - [ʔu̯i]
      • 水 - [su̯i]
    • [i̯ou̯]唸成[i̯u]
      • 優 - [ʔi̯u]
      • 秀 - [ɕi̯u]
  • [i̯ɛ]音念成[ɛ](或[e]),[i]音脫落;而原本因為接[i]而顎音化的[t͡ɕ]、[t͡ɕʰ]、[ɕ],會去顎音變成[t͡s]、[t͡sʰ]、[s]。這可能是受日語影響。
参见:懒音 § 閩南語
  • 便 - [pɛn]
  • 先 - [sɛn]
  • 電 - [tɛn]
  • 謝 - []

鼻音韻尾與音變

[编辑]
  • [ən]、[əŋ]不分的現象
    • 陣勢 - 正是
  • 臺語的[əŋ]不同於國音[ɤŋ];前面加上[i]時,臺語會單純的兩者相加發成[iə̯ŋ],但國語中則[ɤ]會消失而轉成[]。
    • 星 - [ɕiŋ]→[ɕiə̯ŋ]
  • 唇音與[ɤŋ]合併發音時,後者變成[ɔŋ][註 3]
    • 崩、彭、猛、鳳 - [pɔŋ]、[pʰɔŋ]、[mɔŋ]、[hɔŋ]
  • [u]與[ɤŋ]結合時,若前無聲母國音發為[wɤŋ],在前有聲母時[ɤ]會消失而發為[ʊŋ],臺灣閩南語用者皆發為[ɔŋ][註 3]
    • 翁 - [wɤŋ]→[ʔɔŋ](或[ʔu̯ɔŋ])
    • 轟 - [xʊŋ]→[hɔŋ]
  • [y]與[ɤŋ]結合時,國音發為[i̯ʊŋ],臺語使用者發為[i̯ɔŋ]
    • 用 - [jʊŋ]→[ʔi̯ɔŋ]
    • 兇 - [ɕi̯ʊŋ]→[ɕi̯ɔŋ]
  • 臺語中[m]、[n]等鼻音聲母後接的韻母會全部變為鼻化母音,而國語則不會;因此台灣國語使用者的國語往往在這類字上會讓人覺得鼻音重。
    • 米 - [mi]→[]

其他發音特色

[编辑]
  • [o]發成[ɔ](或[o]、[ə])。這是因為臺語中沒有任何發為[u̯o]組合的音。
    • 我 - [wo]→[ʔɔ]或[ʔo]
    • 錯 - [t͡sʰu̯o]→[t͡sʰɔ]或[t͡sʰə]
  • 臺語沒有[y]音,因此會發成同位不圓唇的[i]。
    • 國語 - [kɔ.ʔi]
  • 國語中[i]、[u]作聲母時(即零聲母),往往會弱化為子音[j]、[w];但是臺語中零聲母則以聲門塞音([ʔ])發音。
    • 夜 - []→[ʔi̯e]
    • 歪 - [waɪ̯]→[ʔu̯aɪ̯]

語法特徵

[编辑]
  • 由於受到臺語「共」(kā,意思為「給」、「和」/「與」/「跟」)字的影響,因而產生了「主詞+給+我+動詞」的語句,例如將「他打我」說成「他給我打」(臺語「伊共我拍」)。[來源請求]用例可見於台灣出版的國語散文集《稻香路:蕭蕭農村散文新選》《童言童語無忌》篇章[可疑][4]
  • 「有」後接動詞表示动作完成,等同于标准国语中句尾的「了」,如「我有吃飯了」(臺語「我有食過矣」)。
  • 在轉折時會在句首加上「啊」字(原為臺語的轉折語),例如將「還有」講成「啊還有」(臺語「猶閣有」)。
  • 發問時,除了「嗎」以外,亦會用:
    • 「齁」或「吼」來表達疑問,此用法是由臺語的疑問詞「乎」(honnh)轉化而來,例如你是剛從美國回來齁?(臺語「你是拄才對美國轉來乎?」)。
    • 「咧」(liē)或「哩」(lê̄)加於句末,此用法亦受臺語直接影響,例如「那麼你咧?」或「那麼你哩?」(臺語「啊你咧(--leh)?」)。

詞彙特徵

[编辑]
参见:臺灣閩南語常用外來語

在詞彙方面,中華民國的書面語因流行文化的影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用語有所差別,大致上有以下幾項來源:

由於語言接觸的結果,臺灣國語很自然地從臺灣的本土語言吸取某些詞彙。除了本來就缺乏的臺灣文化和生活用詞之外,還有大量臺灣本土語言(主要是臺灣話)的流行用詞。有些流行用詞,在國語中也能找到同義的用詞,但是因為這些臺語用詞非常活潑,講起來很「響亮」,為了表現文字上的生動,就用漢字寫了出來,有人再用國語來唸,慢慢就融入了國語詞彙。比如說,在議會上有人罵別人「鴨霸」(或「壓霸」,不講理),商店招牌裡則寫著「大俗賣」(大拍賣)的標語,獎券開獎時則傳來一片「槓龜」(沒有中、沒收穫)聲,並影響至台灣傳媒[5]。有些漢語的新詞彙是從電視上的臺語節目傳播開去的,臺灣電視公司在多年前曾播出轟動全臺的黃俊雄布袋戲,其中的人物用語活潑,也造就了某些特殊詞彙,例如「藏鏡人」(幕後黑手)、「秘雕」魚(畸形魚)等詞彙[6]。其他比較常見的借自臺語的新詞彙,還有「速配」(本字為「似配」,相稱)、「佮意」(鍾意)、「衰」(倒楣,粵語亦有此意思)、「牽手」(妻子)、「老神在在」(氣定神閒)、「嗆聲」(放話)、「吐槽」、「搞怪」(狡猾難纏)、「古早」(歷史悠久)、「透早」(大清早)、「三八」(扭捏作態)[6]。这些词汇中的部分也通過各种管道传播至中国大陆並流行开来。

借自臺灣客家語的新詞彙,例如「讚」(本字寫為「㜺」,形容事物美好)、「油紙袋」(塑膠袋)、「粄條」(臺語稱為粿仔條)、擂茶

臺灣原住民族語也有部份先影響臺語,再成為臺灣本土慣用的詞彙,例如「芭樂」(番石榴)、「阿西」(笨蛋之義,來自平埔原住民族語)。

不過由於臺灣話臺灣客家語本身就是漢語族的一支,與中華民國國語一樣是從中國大陸傳到臺灣,很容易在詞彙上取得聯結與借取,加上都可以漢字書寫,於是本土吸收了大量用語。

由於歷史上臺灣曾經被西班牙荷蘭日本統治長達一百多年,臺灣本土語言從中吸收了大量日語西班牙語荷蘭語,以至從外來語轉換而來的日語詞彙,近代則受到英語影響,之後隨著韓流文化和新住民的增加,台灣漢語又開始受到韓語和東南亞語言的影響,不過至今仍然繼續沿用這些受日語影響的用詞仍在臺灣漢語中佔主導地位,以下便是一些例子。

常見例子

[编辑]
日語
  • 歐吉桑、歐巴桑(男性長輩、女性長輩):源自日语:おじさんおばさん的發音。
  • 多桑(父親):源自日语:父さん(とうさん)的發音。
  • 便所:廁所
  • 黑輪:源自日语:御田(おでん)關東煮)的發音。
  • 便當:源自日语:弁当(べんとう) 的發音。
  • 阿給:源自日语:揚げ(あげ) 的發音。
  • 運將(司機):源自日語俗稱「運ちゃん」的發音。
  • 觀光客(遊客):源自日語的観光客(かんこうきゃく)
  • 激安、爆安(超便宜):源自日語的激安(げきやす)爆安(ばくやす)
  • 一「台」車(一「輛」車):日語一樣以「台」作為車的量詞。
  • 放題(吃到飽自助餐):源自日語的放題(ほうだい)
  • 放送(向外播送):源自日語的放送(ほうそう)
  • 阿達碼():源自日语:あたま 的發音。
  • 丼(蓋飯):源自日語丼(どん) 的發音。
  • 女將(飯店、旅館、料亭老闆娘):源自日语:女将(おかみ)
  • 憲兵(軍法警察):源自日语:憲兵(けんぺい),但此词属于在大陆时期国语就已直接引入的日语词。
  • 建蔽率(臺灣建築管制單位):源自日语:建ぺい率・建蔽率(けんぺいりつ)
  • 坪(臺灣土地面積單位,1約合3.3058平方公尺):源自日语:坪(つぼ)
  • 榻榻米(疊蓆):源自日語畳(たたみ)的發音。
  • 漫畫(連環圖畫):源自日語漫画(まんが)
  • 奇檬子(感覺、心情):為臺灣人混用的詞彙,源自日語気持ち(きもち),感覺的意思。
  • 油切(去油):為臺灣人混用的詞彙,源自日語油切れ(あぶらきれ),但與日語油料欠缺,導致功能不足的意義不同[7][8]
日語間接轉換他國外來語
  • 秀逗:源自英語 Short、日語轉音為ショート,原指短路,後引申為頭腦有問題[6]
  • 麻吉:源自英語 Match、日語轉音為マッチ,取其相配之意,引申形容人交情甚深。
  • 槓龜:源自英語 Skunk、日語轉音為スコンク,取其慘敗、零分、落空(沒中獎)之意。
  • 瓦斯(煤氣):源自英文 gas 、日語轉音為ガス
  • 康固力(控固力):源自英語 Concrete(混凝土)、日語轉音為コンクリート,用於「阿達瑪控固力」指水泥頭(腦袋如水泥),表「腦筋僵化」之意。[9]
  • 馬殺雞:源自法語 Massage(按摩)、日語轉音為マッサージ
  • 三溫暖:源自芬蘭語 Sauna(蒸氣浴)、日語轉音為サウナ
  • 甜不辣:源自葡萄牙語Tempura、日語轉音寫為天ぷら(てんぷら),在日本是作為油炸食品的總稱,而臺灣特指為日本關西地區的魚漿料理薩摩揚げ
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荷蘭語
  • 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 美麗之島的發音,歐洲人對臺灣的別稱。
  • 三貂角:源自西班牙語San Diego 聖地牙哥的發音。
  • 野柳:源自西班牙語:Punto Diablos魔鬼岬角的發音。
  • 富貴角:源自荷蘭語Hoek 岬角的發音。
  • 甲:源自荷蘭語akker的發音,臺灣土地的面積單位,1約合二千九百三十四
英語

較特別的有:

港式粵語
参见:香港粵語

由於臺港影劇及藝人交流頻繁,亦可見到一些從粵語而來的字詞,還有從香港電影香港漫畫來的字詞,一開始流行於BBS等臺灣的網際網路之中,但漸漸可在臺灣的街頭或年輕人對談中出現。

  • 猴塞雷:源自粵語的「好犀利」,以國語音寫為「猴塞雷」,「很強」之意。
  • 公仔:玩偶。
韓語
  • 歐爸:源自韓語오빠,原意為哥哥,後引申為帥哥。
  • 歐尼、歐膩:源自韓語언니,原意為姐姐,後引申為美女。

臺灣華語

[编辑]
此章節部分内容或許離題或與主題關聯稀疏
掛模板者須於討論頁闡明条目離題之處以便其他編者討論及修改。請參閱討論頁的意見。

台灣華語有別於台灣國語,是一種通行於中華民國領土範圍內的特殊華語腔調(即是漢語各方言與台灣話融合的結果)。

聲、韻母特點

  • 捲舌音兒化音之音變:
    • zh([ʈ͡ʂ])讀作z([t͡s])
    • ch([ʈ͡ʂʰ])讀作c([t͡sʰ])
    • sh([ʂ])讀作s([s])
    • r([ʐ])讀作[z]
    • er([ɑɻ])讀作e([ə])或ɚ
    • 備註:/ʈʂ ʈʂʰ ʂ/新派多讀成/tʃ tʃʰ ʃ/
  • 唇音(ㄅ、ㄆ、ㄇ、ㄈ)加ㄛ,經常出現ㄨ介音,如博(ㄅㄛˊ)讀成ㄅㄨㄛˊ。
  • eng([əŋ])在唇音(b、p、m、f)之後時,讀作ong([oŋ])。如「峰」(fēng)讀作fōng([foŋ])。
  • weng([wəŋ])读作wong([woŋ])。
  • eng([əŋ])、en([ən])互相混淆,如「更」讀作「根」,「因」讀作「應」。
  • 標準語音中有「ㄧㄞˊ」音。
  • 經常使用尾音,如「喔」、「啊」、「耶」、「欸」、「啦」、「嘛」等。

聲調特點

聲調[13]平聲上聲去聲
標準語變 體台灣華語台北腔4432331242
台中腔3332231132
台灣國語不固定(因人而異)
標準語中華民國國語553521451
普通話
分類例詞台灣華語中華民國國語北京話
固定輕聲疊字詞親屬爸爸ㄅㄚˋㄅㄚˇㄅㄚˋ
ㄅㄚˊ
ㄅㄚ·ㄅㄚˊㄅㄚ·
ㄅㄚ
人名二、三聲婷婷ㄊㄧㄥˇㄊㄧㄥˊㄊㄧㄥˊ
ㄊㄧㄥˊㄊㄧㄥˊㄊㄧㄥ·
一、四聲莉「莉」ㄌㄧˋㄌㄧ·
動詞試「試」ㄕˋㄕ·
後綴詞尾骨「頭」ㄊㄡˊㄊㄡ·
語氣詞哎「呀」ㄧㄚ·ㄧㄚㄧㄚ·
好「啊」ㄚ·
助動詞時態助詞句尾好「了」ㄌㄜ·
句中迎「著」風ㄓㄜ·
結構助詞句中跑「得」快ㄉㄜˊㄉㄜ·
句尾你「的」ㄉㄜ·
比況助詞似「的」ㄉㄧ·ㄉㄜ·
三音節詞玫「瑰」花ㄍㄨㄟㄍㄨㄟ·
趨向動詞過「來」ㄌㄞˊㄌㄞ·
方位詞底「下」ㄒㄧㄚˋㄒㄧㄚ·
特殊形式詞語A裡AB糊里糊「塗」ㄊㄨˊㄊㄨ·
AABB嘮嘮「叨叨」ㄉㄠㄉㄠ·
ABAB琢「磨」琢「磨」ㄇㄛˊㄇㄛ·
vv動「一」動ㄧˊㄧ·
adjadj好「不」好ㄅㄨˋㄅㄨ·
vv動「不」動
不固定輕聲連綿詞葡「萄」ㄊㄠˊㄊㄠ·
玻「璃」ㄌㄧˊㄌㄧ·
不規則故「事」ㄕˋㄕ·
輕聲為低調第一字聲調一聲知「識」
二聲麻「煩」ㄈㄢˊㄈㄢ·
四聲意「思」ㄙ·
三聲晚「上」ㄕㄤˋㄕㄤ·-
高調-ㄕㄤ·

注释

[编辑]
  1. ^雖然常見之華語拼音系統都將清軟顎擦音寫成[h],但實際上國際音標是標成[x],而清喉擦音才是標成[h],兩者為發音方法一樣但部位不同的同位異音
  2. ^網路流行語「很」打成「粉」是受到藝人董至成的董月花角色故意塑造效果的臺灣國語影響,但實際上臺語並無[f]音,「粉」來自於客家腔調國語。
  3. ^3.03.1此已在2002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的通用拼音中成為標準,但後來中華民國政府於2008年又改用漢語拼音為標準,上述發音除舊-ung仍維持-ong之外,其他合併發音時的韻母仍要寫為eng。

參考文獻

[编辑]
  1.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國語」條目,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3). 
  2. ^《本所簡介》,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4-27.
  3. ^3.03.13.23.3許極燉. 多彩多妥的語言.尋找台灣新座標. 台北: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3: 62–64 [202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4. ^蕭蕭〈蕭水順〉. 童言童語無忌. 稻香路:蕭蕭農村散文新選(增訂新版). 九歌. 2013.ISBN 9789574448661.
    「老師,蕭成裕給我打。」
    「很好,那你為什麼要打他?」
    「我沒有打他,是他給我打。」
    「到底是你打他,還是他打你?」
     
  5. ^《十月圍城》9中1 最大槓龜王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11-23.
  6. ^6.06.16.2Daniel,nd,所謂「台灣話」 [online]。np:www.geocities.com。[引用於2005年1月1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7. ^油切可切油? 文字烏龍.自由時報. 2009年7月5日 [2010年3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6日)(中文(繁體)). 
  8. ^誤會大了!日文「油切」原意是油料欠缺.NOWnews. 2009年7月5日 [2010年3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20日)(中文(繁體)). 
  9. ^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國語.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10. ^張淑萍.現代國語中的輕聲及誤用現象舉隅(PDF). 臺北市立大學. 2012. 
  11. ^台語筆記本.祥琇老師的自在空間: 糗大了 -- 淺談注音符號輕聲字的二三事 100.11.12. 祥琇老師的自在空間.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2025-07-10].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2. ^輕聲字和輕聲詞教學(PDF).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中文). 
  13. ^慧如(Khoo, Hui-lu) 許.「台中腔」-台灣中部華語的聲調特徵及其成因初探.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20,18 (1) [2025-07-05].ISSN 1729-4649.doi:10.6519/TJL.202001_18(1).0004. 


南島語系
(原住民族諸語)
台灣南島語
泰雅語群
西北語群
西部平原語群
鄒語群
魯凱語群
排灣語群
卑南語群
布農語群
東臺灣南島語族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
巴丹語群
大中菲律宾语群英语Greater Central Philippine languages
马来语群
汉藏语系
汉语族
台灣漢語
閩語
客家語
官話
其他漢語
藏緬語族
印欧语系
满-通古斯语系
蒙古语系
東北亞語言
南亚语系
仡台語系
混合語言
閱聽輔助語
汉语盲文
日本手語系
註1:曾作為官方語言
註2:常見外語
註3:本國籍少數族群的語言

參見:台灣語言保護
音系
書寫
歷史
書寫
方案
漢字
十五音
閩南
臺灣
拉丁化
其他
詞彙
常用詞
特殊詞
語法
應用
數位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國語&oldid=8940733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