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臺灣史前時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2023年9月1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23年9月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臺灣史前時期"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族群 -經濟 -交通
地理 -文化 -教育 -法律
政治 -政府 -軍事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殖民臺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地原住民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澎湖水道海域撈獲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澎湖原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著名文化代表有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卑南文化、圓山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臺灣史前文化分布

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

[编辑]
更多信息:臺灣原住民族

澎湖水道海域所撈獲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澎湖原人的原始人類具備直立人的特徵,生存於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1]。至於現代智人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1.2萬年前末次冰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2](但此說法尚存爭議)。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前50,000年前-7,000年之間),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而在台南市左鎮區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從日月潭分析顯示,從公元前9,000年到前2,200年止,就有大量的燒山林開墾的痕跡,這一期有大量種植稻米的遺跡[3]。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6,500年前)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4]。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就曾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5]

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化呈現多元而複雜,中華民國政府目前(至2014年6月26日止)已認定有十六族[6][7]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賽夏族噶瑪蘭族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達悟族,其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可以清晰辨認。其他尚未被政府認定之族群為:凱達格蘭族巴賽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大武壠族馬卡道族猴猴族等稱之平埔族群,在荷西時期發現有類似國家組織的部落共主「白晝王」(大肚王國),於雍正時期滅亡,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群各族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尚有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保留了平埔族群的歷史文化遺緒,也有部落文化樣貌的保存如法定族群一般鮮明。而臺灣南部則有瑪家大龜文瑯嶠十八社等酋邦,且一直到日本時代才解散。

發現文化

[编辑]
更多信息:台灣考古遺址列表

代表文化

[编辑]
臺灣原代史(50,000年至100年)分類統計(翻製劉益昌教授講義圖稿)
臺灣原代史(50,000年至100年)分類統計(翻製、整理劉益昌教授講義圖稿)

濁水溪的考古發現,最早的陶器文化是大坌坑文化,年代未能確定;前2,500年至2,000年間,是繩紋紅陶文化;前2,000年以後,是灰黑陶與素面紅陶文化;公元前幾百年開始,是刻印紋的灰黑陶文化[8]

其他文化

[编辑]

政治實體

[编辑]
  • (西元前4,000年至1699年前),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民族,由西元17世紀漢族移民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十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族群所構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臺灣因地處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其分布區域的最北端。約前4000年前,就有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在台灣活動蹤跡。直至明朝陳第撰述《東番記》為最早具體描述台灣原住民的文獻,記述以「台南赤崁沿岸的西拉雅族原住民生活習俗與地理風光」。西元1603年,明朝陳第的著作《東番記》中,將臺灣原住民族稱為東番(字面上為「東方的未開化民族」);同一時期在臺灣殖民的荷蘭政府,則是依據先前在印度尼西亞殖民的經驗,將臺灣原住民族稱為「Indias」或「Blacks」。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臺御史的黃叔璥在他的《臺海使槎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說明西元17世紀,臺灣中部確實有一個「番長」存在,而其可能是跨部落聯盟。
  • 雖然史前台灣並沒有直接的文字紀錄,但可以從一些剛進入信史時代的荷蘭或西班牙文獻了解當時台灣的政權分布情形。

分界與後期政體

[编辑]
  • (西元1661年至1683年間,計21年),明鄭時期(接手荷蘭政權)。
  • (西元1683年至1895年間,計211年),清治時期(接手明鄭時期政權)。
  • (西元1895年至1945年,計49年),日治時期(接手清治時期政權)。
  • (西元1945年至迄今<截至2024年止>,概計79年),臺灣戰後時期(接手日治時期政權),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Chang, Chun-Hsiang; Kaifu, Yousuke; Takai, Masanaru; Kono, Reiko T.; Grün, Rainer; Matsu'ura, Shuji; Les Kinsley; Lin, Liang-Kong.The first archaicHomo from Taiwa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年1月27日,6 (6037) [2021年12月13日].PMC 4316746可免费查阅.doi:10.1038/ncomms70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22日). 
  2. ^台灣血液之母 林媽利一滴血幫你找祖先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2-23., 聯合新聞網, 2011.11.15
  3. ^李壬癸. 1. 台灣土著民族的來源.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增訂新版. 台北:前衛出版社. 2011年1月: 46,48.ISBN 978-957-801-660-6.根據張光直(1969)...9000BC起...大量種植稻米的遺跡 
  4. ^劉益昌(1996)
  5. ^引自戴天昭 1996,6
  6. ^原住民再多2族 增至16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鍾麗華 自由時報 2014-06-26
  7. ^原住民族分布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原住民知識經濟發展協會
  8.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頁255
  9. ^典藏文物介紹:新石器時代中期富山遺址的繩紋陶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吳意琳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7-12-15
  10. ^淇武蘭遺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陳有貝 臺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24
  11. ^阿里山山脈與鄒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12. ^Valentijn, François.Notes on the Topography.Campbell, William (编).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London: Kegan Paul. 1903: 6 [First published 1724 inOud en Nieuw Oost-Indiën].LCCN 04007338. 

外部链接

[编辑]
臺灣主題
历史
歷史年表
兩岸關係史
對外關係史
亞太
歐美
地理
政治
內部
外部
議題
经济
交通
社会
概觀
文化輸出
文化
人口
媒體
媒體操縱
醫療
教育
環境
國家象徵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史前時期&oldid=8421671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