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
改善本章節 或在
討論頁 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章节需要更新 。(2012年7月6日 ) 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内容。完成修改後請移除本模板。
此條目需要
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 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 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
维基百科 中的醫學内容
仅供参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
致癌物[ 1] (英語 :Carcinogen,/k ɑːr ˈ s ɪ n ə dʒ ən / )或致癌物質[ 2] (英語:cancerogenic substance [ 3] )、致癌原 [ 4] 、致癌剂 [ 5] 、誘癌物 [ 6] 等,是指任何促進癌症 發展的物質 。[ 7] 致癌物可包括合成化學物質、天然物質、物理因素(例如電離、非電離輻射、放射性核素 ),以及生物因素(例如病毒 和細菌 )等。[ 8] 大多數致癌物的作用是在DNA中產生突變 ,破壞細胞調節生長的正常過程,導致不受控制的細胞增殖。[ 7] 當細胞的DNA修復過程無法識別DNA損傷並導致缺陷傳遞給子細胞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損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這通常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細胞內的調節機制逐漸瓦解,從而允許不受控制的細胞分裂。[ 8]
致癌物質进入机体后會直接或间接使机体細胞 受到損害,导致生物大分子 异常、细胞代偿性增生、原癌基因 活化、抑癌基因 失活、DNA 损伤修复缺陷及表观遗传 改变等,從而诱发癌症。
致癌活性的具體機制對於每種物質和細胞類型都是獨特的。然而,致癌物可大致分為活化依賴性(英語:activation-dependent)和活化非依賴性(英語:activation-independent),這與物質直接與DNA結合的能力有關。[ 9] 活化依賴性製劑在其原始形式下相對惰性,但在體內被生物活化為能夠破壞人類DNA的代謝物 或中間體。[ 10] 這些也被稱為「間接作用」(英語:indirect-acting)致癌物。活化依賴性致癌物的例子包括多環芳烴 、雜環芳胺 和黴菌毒素 。不依賴活化的致癌物或「直接作用」(英語:direct-acting)致癌物,是那些能夠直接破壞DNA而不對其分子結構進行任何改變的致癌物。[ 9] 這些agents通常包含易於與DNA分子的淨負電荷反應的親電體 基團。不依賴活化的致癌物的例子包括紫外線 、電離輻射 和烷化劑 。[ 10]
從接觸致癌物到發生癌症的時間稱為潛伏期(英語:Latent period)。對於人類大多數實質固態瘤(英語:solid tumors),潛伏期在10到40年之間,取決於癌症類型。對於血癌 ,潛伏期可能短至兩年。[ 11]
許多組織審查和評估有關特定物質潛在致癌性的科學證據 累積。其中最重要的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IARC定期出版專著,其中評估特定物質對人類的潛在致癌性,並隨後將其分為四組之一:第1組:對人類致癌、第2A組:可能對人類致癌、第2B組:可能對人類致癌,以及第3組:無法根據其對人類的致癌性進行分類。[ 12]
接觸致癌物的來源有很多,包括陽光中的紫外線、住宅地下室排放的氡氣 [ 13] 、十氯酮 、香菸 煙霧等環境污染物 ,以及攝取酒精 和加工肉類 等某些類型的食物。[ 14] 職業接觸是致癌物質的主要來源,全球每年估計有666,000人死於與工作相關的癌症。[ 15] 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英語: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縮寫作NIOSH)的數據,全球3%至6%的癌症是由職業暴露所造成。[ 11] 公認的職業致癌物包括氯乙烯 (導致血管肉瘤)、苯 (導致白血病 )、苯胺 染料(導致膀胱癌 )、石棉 (導致間皮瘤 )、多環芳烴 等。
世界卫生组织 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将致癌因子按照危險程度分为3級:[ 16]
联合国 的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將致癌物質分為兩類:
1組:被確認是或者相信對人類有致癌潛在可能 2組:懷疑對人類的致癌物質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將致癌物質分為2組:
被確認是對人類有致癌潛在可能 有理由地懷疑對人類的致癌物質 按照作用方式可以将化学致癌物质分为直接致癌物质、间接致癌物质与促癌物[ 註 1] 三种。[ 21]
化学致癌物进入机体后,有些直接与机体遗传物质 结合导致体细胞 癌变;有些则不作用于遗传物质,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使体细胞发生癌变。因此,根据致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将化学致癌物质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 本身无致癌作用,但可以与致癌物协同作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或加速癌细胞发展,进而促进癌症发生的物质。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c998def6957e47818d6af094ac4cb17a/?seq=1 ^ 致癌物質的介紹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11-17.^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51ced781fe439606f2eccab773043d6a/?seq=2 ^ 存档副本 . [2023-08-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0). ^ 存档副本 . [2023-08-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0).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4843f76120245016c3d52e595ce366fd/?seq=8 ^7.0 7.1 Carcinogen . www.genome.gov. [2024-04-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0-06)(英语) . ^8.0 8.1 Carcinogenesis . McGraw Hill Medical. [2024-04-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5-08)(英语) . ^9.0 9.1 Barnes JL, Zubair M, John K, Poirier MC, Martin FL.Carcinogens and DNA damage .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October 2018,46 (5): 1213–1224.PMC 6195640 .PMID 30287511 .doi:10.1042/bst20180519 . ^10.0 10.1 Barnes, Jessica L.; Zubair, Maria; John, Kaarthik; Poirier, Miriam C.; Martin, Francis L.Carcinogens and DNA damage .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2018,46 (5): 1213–1224 [2024-04-17 ] .PMC 6195640 .PMID 30287511 .doi:10.1042/bst201805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25). ^11.0 11.1 1. Ladou 2. Harrison. 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th. McGraw Hill Lange. 2014: 389–418.ISBN 978-1-260-14343-0 . ^ Agents Classified by the IARC Monographs, Volumes 1–136 . monographs.iarc.who.int. [2024-08-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1-06)(美国英语) . ^ CDC.Radon in the Home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3-12-21 [2024-04-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17)(美国英语) . ^ Underferth, Danielle.Processed meat and cancer: What you need to know .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2024-04-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1-07)(英语) . ^ Loomis, Dana; Guha, Neela; Hall, Amy L; Straif, Kurt.Identifying occupational carcinogens: an update from the IARC Monographs .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August 2018,75 (8): 593–603.ISSN 1351-0711 .PMC 6204931 .PMID 29769352 .doi:10.1136/oemed-2017-104944 (英语) . ^ 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人類致癌因子分類表. (PDF)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2022年12月5日 [民國111年12月5日] [2024年8月11日]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年5月19日). ^ 存档副本 . [2019-05-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0-25). ^ 世衛已將熱水列為2A級致癌物 . 2025-10-31. ^19.0 19.1 存档副本 (PDF) . [2006-09-19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6-09-27). ^ 存档副本 (PDF) . [2012-01-28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06-01). ^21.0 21.1 21.2 楼宜嘉. 药物毒理学(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2.ISBN 978-7-117-22371-3(中文) . 请检查|access-date=, |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22.0 22.1 22.2 刘晶星; 李凡.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3-3 [2017-10] .ISBN 978-7-117-17152-6(中文) .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 Product Safety Report: Metal Earrings and Necklaces (2403-0215) . GOV.UK. [2025-11-24 ] (英语) . ^ 唐雪艷.央視曝光│廉價合金首飾一級致癌物超標逾9000倍!耳釘批發價僅1元 . 香港01. 2025-11-24 [2025-11-24 ] (中文(香港)) . ^ 林芷瑩.消費者戴頸鏈過敏確診「首飾病」 合金材質重金屬超標或致癌 . 香港01. 2025-08-11 [2025-11-24 ] (中文(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