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膨脹(英語:free expansion)也稱為焦耳膨脹,是一種不可逆的熱力學過程,過程中氣體在一個絕熱的系統內,一開始氣體只在系統的部份區域,和其他部份用隔板隔開,之後突然移除隔板,使氣體膨脹,外界和系統之間沒有功和熱的交換。
自由膨脹是一個有關理想氣體的思想實驗,可以探討古典熱力學的現象。這個例子可以用來計算熱力學物理量的變化,包括因為此過程的不可逆,造成整體熵的增加(熵產生量(英语:entropy production))。針對理想氣體的自由膨脹,過程前後的溫度不會變化,而且過程前後的狀態符合以下的式子
實際的自由膨脹會和實際氣體的特性有關,這類過程中的溫度變化可以量測分子间作用力。
焦耳膨脹的名稱是得名自詹姆斯·焦耳,他在1845年研究功和熱時有使用膨脹,但此過程在焦耳之前就已為人所知,例如约翰·莱斯利在19世紀初就已知道,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在1807年也研究,得到和焦耳類似的結果[1][2]。
此過程開始於某壓力、某溫度的氣體,限制在某隔熱(英语:Thermal contact)容器中的一半空間(可參考此條目最上方的圖)。氣體的初始體積為,和容器的另一半空間(體積)已用機構隔開, 而另一半空間的壓力是零。若兩半空間之間的分隔突然移除,氣體會膨脹充滿整個容器,其總體積是。在容器的左半邊有插入溫度計,量測膨脹前後的氣體热力学温度。
這個實驗的热力学系统包括容器的兩個半邊,也就是實驗結束時氣體所充滿的空間。因為系統隔熱,無法和周圍交換熱量。因為總體積不變,外界也無法對系統作功[3]。因此,内能變化為零。內能包括內部的動能(因為分子移動)以及內部位能(因為分子间作用力)。當分子隨機運動時,溫度是對內部動態的量測。此例中,內部動態即為熱。若腔室沒有達到平衡,會有動能的流動,這部份是溫度計無法偵測的(因此不是熱的成份之一)。因此,溫度的變化表示動能的變化,一直要到重新達到熱平衡,才能完全看到此變化。當熱以動能流動的方式傳輸,會讓溫度下降[4]。 實務上,簡單的兩腔室自由膨脹常會加入多孔塞,膨脹的氣體需通過多孔塞才能到低壓的腔室。此目的是為了禁止方向性的流動,加快熱平衡的重新建立。 因為總內能沒有變化,腔室中的停滯流讓動能又轉換為氣體的隨機運動(熱),因此溫度會上昇到預期溫度。若初始空氣壓力夠低,讓非理想氣體成份凝結,一些內能會轉換為液體的潛熱(位能的變化)。因此,低溫下的自由膨脹提供了分子間作用力的資訊。
若是理想氣體,其初始狀態(,,)和最終狀態(,,)會依照理想氣體定律,一開始時隔板打開後
此處是氣體莫耳數,是莫耳理想氣體常數。因為內能沒有變化,而理想氣體的內能只是溫度的函數,因此溫度沒有變化,。這表示
若體積加倍,壓力會減半。
溫度不會變化的事實,方便計算整體熵的變化。
真實氣體的自由膨脹和理想氣體不同,真實氣體自由膨脹後,溫度會變化。若溫度比反轉溫度(英语:inversion temperature)(inversion temperature)要低,氣體在自由膨脹後會降溫,若溫度比反轉溫度高,在自由膨脹後,氣體溫度會上昇[5][6]。一般來言,氣體的反轉溫度會高於室溫,只有氦氣(反轉溫度約40 K)和氫氣(反轉溫度約200 K)例外。因為自由膨脹過程中,內能是定值,自由膨脹過程中的降溫是因為內部動能轉換為位能,昇溫則是內部位能轉換為動能。
長距離的分子間作用力會是吸引力,短距離下則是排斥力(例如兰纳-琼斯势所述的一樣)。因為分子間的距離大於分子直徑,氣體能量主要是被位勢中相吸的部份影響。氣體膨脹會讓其勢能增加。不過若氣體分子接近到排斥力大於吸引力的程度,自由膨脹就可能使其溫度上昇了[7]。
根據理論預測,在夠高的溫度下,所有氣體在自由膨脹後溫度都會上昇[5]。其原因是:任何時刻下,都會有一些氣體分子互相碰撞,這些分子之間的作用力會以排斥力為主,其勢能會是正值。溫度上昇時,碰撞的頻率以及其相關的能量都會增加,因此相關的正勢能會顯著增加。若溫度夠高,雖然大多數的分子會受到微弱的吸引力影響,但總勢能會是正值。當勢能為正值時,能量固定的膨脹會減少勢能,增加動能,因此溫度會上昇。目前只在氫氣和氦氣上觀測到此現象,其他氣體的反轉溫度應該相當的高,無法觀測到此現象[6]。
焦耳在室溫下進行其實驗,從壓力22巴開始進行膨脹。在其條件下,空氣的行為近似為理氣體。實際的氣體溫度有變化。不過可以計算出絕熱條件,在體積變成二倍之後,其溫度約下降攝氏3度=[8]。不過,因為空氣的熱容低,銅容器以及熱量計中水的熱容較高,觀察到的溫度降比預期值小很多,焦耳發現在其量測精度下,溫度變化可視為零。
大部份大學教科書都對此主題說明的很深入,例如Concepts in Thermal Physics, Blundell & Blundell, OUPISBN 0-19-8567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