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自助行為 (法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Globe icon
此條目論述以中華民國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2015年9月21日)
協助補充內容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此條目需要擴充。(2015年9月15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2015年9月15日)
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自助行為(英語:Self-help (law)、德語:Selbsthilfe (Recht))又可稱之自救行為自力救濟,是部分國家與地區法學術語(例如美國、台灣、德國),是指一種行為,最重要即為阻卻違法[1],自助行為指的就是所謂的自救行為,在法律上是合法的[2][3],只要在自救過程中不過當,皆可。但跟正當防衛相比,自助行為也可稱是指在求救時,所做出屬於刑法緊急避難之行為,因此,可以指行為為緊急避難與正當防衛之廣義解釋。

名詞定義

[编辑]

自助行為其實並不僅是一個法律行為名稱,而是一個屬於概括名詞的使用,它包括了正當防衛緊急救援緊急避難等,屬於須立刻可以保護自己或別人的身命財產安全之行為,皆可納入此詞(而正當防衛僅適用於保護自己)。

行為情況

[编辑]

在受到了非法侵害或侵權行為之時,雖然應事後告訴,但為了立即阻止違法,可採用的行為,當然前文提到的為了避難而違法也算,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難。本身如果在正常的情況下,行為是違法的,但為了避免,而逼不得已採取的非法行為,這時回歸法律才算是不違法的[4]

大部分的情況會是,受到他人攻擊之正當防衛,又或是在逃難時之必要,攻擊他人或搶奪逃生必需品,會統稱為自助行為。

法律依據(台灣)

[编辑]

依《中華民國民法

  • 第151條:
為保護自己權利,對於他人之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押收或毀損者,不負損害賠償之責。但以不及受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援助,並非於其時為之,則請求權不得實行或其實行顯有困難者為限。
  • 第152條:
依前條之規定,拘束他人自由或押收他人財產者,應即時向法院聲請處理。
前項聲請被駁回或其聲請遲延者,行為人應負損害賠償之責。

依《強制執行法

  • 第5-2條:
有執行名義之債權人依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自行拘束債務人之自由或押收其財產,而聲請法院處理者,依本法規定有關執行程序辦理之。
前項情形,如債權人尚未聲請強制執行者,視為強制執行之聲請。
  • 第132-2條:
債權人依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拘束債務人自由,並聲請法院處理,經法院命為假扣押或假處分者,執行法院得依本法有關管收之規定,管收債務人或為其他限制自由之處分。

依《中華民國刑法

  • 第23條: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第24條: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前項關於避免自己危難之規定,於公務上或業務上有特別義務者,不適用之。

腳註

[编辑]
  1. ^受到不法侵害之時,為立刻阻止,而進行之行為,即為阻確違法
  2. ^吳美然,爭議行為民事與刑事免責之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
  3. ^濟弱扶傾「高門檻」 民間籲修法律扶助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視新聞, 2013/11/16
  4. ^這裡指的就是雖違反法律,但法律又特別准許的情況

外部連結

[编辑]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自助行為_(法律)&oldid=9010919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