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胡赓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胡賡年
胡赓年
性别
出生(1907-04-22)1907年4月22日(光緒三十三年)
 大清奉天省奉天府(今 中国遼寧省瀋陽市
逝世1989年4月25日(1989-04-25)(82歲)
臺灣臺北市
国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
职业政治人物
活跃时期20世纪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潘玉璞(第一任)
璩詩方(第二任)
儿女胡茵梦(女)
经历
代表作

胡赓年(1907年4月22日—1989年4月25日),令眉瓜爾佳氏[1]滿族,瀋陽正紅旗人,生于大清奉天省奉天府,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瀋陽、旅順市長、立法委員

生平[2]

[编辑]

出生後不久父便驟然過世,性格剛烈的滿洲女子母親,在胡賡年2歲時,又因一樁小事遭人誤解想不開便吞服大量鴉片自殺。當時,祖父母又接續過世,抗战时期的满洲国大臣臧式毅是胡家远房姻亲,臧家有7个儿子,家里人口众多,需要一个女孩帮忙,大他4歲的姊姊便带着胡賡年一同寄居臧家,至此胡賡年的血親只剩下一位伯父和姊姊。雖然後來隨伯父到吉林讀書,但胡賡年很少提及寄居期間待他不薄的伯父,但對於代替母職照顧他的姊姊,一直念念不忘。這段寄人籬下的生活對胡賡年性格的形成影響極大。早年考入金陵大学,五卅反帝运动爆发后从教会大学转入国立东南大学就读于政治系,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

抗戰爆發,自日返國後加入中國國民黨。九一八事变时,曾在东京向国际联盟派出的李顿调查团调查递交英文报告书,并先行阐述真相。回国后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陝西省韓城縣县长、辽宁旅顺市长等职。1940年在在甘肅平涼任三十八集團軍總部軍法處處長。

抗戰勝利後曾發表為奉天市市長,因東北國共關係惡化未克就任,返回瀋陽,担任青年团主任,接着转任《中苏日报》社长(接余纪忠先生的职位),2年后《中苏日报》改为《中央日报》,仍為社长。1948年當選瀋陽市立法委員。

1949年隨國民政府到臺灣。因不能苟同蔣中正獨裁作風,因此不得已转而支持他也不十分欣赏的桂系将领李宗仁。那时有一群民主派学者准备在英屬香港支持李宗仁搞所谓的第三势力,於是时常往返台、港。在香港住了一年半后,发现第三势力尚不成气候,郁郁不乐地返回臺北,参与政治的热情从此低落不振,並转向对园艺和围棋的喜好。因曾留学日本,会说流利日语,因此當時和不会说中华民国国语的台灣人间搭起了可以交流的管道,因而結識日後還能維繫長久情誼的友人。

家庭

[编辑]

胡赓年曾有三位夫人,第一任夫人潘玉璞於就讀東南大學結識,岳母對他頗滿意,受潘家溫情感動而結婚,但猜疑岳母視他為外人而疏遠妻子,甚至在東南大學學業未完成即轉往日本留學。因为璩诗方介入無法與胡復合而远走美国,並攻讀至硕士,曾於联合国擔任统计部主管,對胡茵梦視如親生女,胡去美國紐約時會拜訪潘阿姨。

第二任夫人璩诗方在抗战期间於重慶結識,璩诗方於1910年出生於天津某位县长家中,籍貫安徽桐城。母親是父親续娶填房,父親元配已育有2子,但璩诗方小学时,父親再纳妾並生男嬰,猩紅熱奪走了璩詩方同父異母的三位兄弟,據璩回憶:「這幾個寶貝兒子一死,我父親也沒什麼活頭了,第二年就跟著走了。」經此大難,這個在天津堪稱富裕的官宦人家的生活一下子就墮入了谷底。璩家各房為財產和房產爭執不休。而身為小妾之女,璩詩方註定難脫「身份」的悲情,14岁便能為亲戚具状打官司爭房產,曾就读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後在校報上發表了《憶王孫》、《塞上吟》、《初夏晚晴》、《初冬雜感》4首詩詞。20歲時經人介紹熱衷政治、經濟能力不差但相貌令人遺憾的第一任丈夫,并被傳染淋病導致輸卵管堵塞。抗戰勝利後於上海友人家中同胡赓年重逢,同胡赓年在上海生活一年後,1949年隨同胡赓年私奔遷臺,1953年為胡誕下一女胡茵梦,但兩人個性不和,家庭不睦,關係漸行漸遠,胡很少回家,於胡茵梦初三時分居,但月薪仍交璩诗方作為家用。母女倆一直生活在一起,胡因夢所有收入,全交母親管理,由她負責投資。雖衣食無憂,但璩詩方的不安全感讓她仍省吃儉用,而且已到無法令人理解的程度,每個月只給胡因夢2萬元新臺幣零用,多年來都未調整過。

第三任夫人是一位曾經營餐館、信佛茹素、包容賢淑的華姓女子,胡赓年分居後沒幾年後就癱瘓在床,晚年亦由她照料。據胡茵梦自傳談及父親死後,立法院曾發下一筆200多萬的撫恤金,經向母親溝通,應交予竭盡心力照顧父親晚年而多年來日子難過的華阿姨,璩詩方於次日將撫卹金匯給她。按立法院撫卹金應發給配偶,即胡赓年身故時配偶仍為璩诗方。

除妻儿外,胡赓年在臺唯一親戚,其親姊之子、即外甥劉光夏(日後舉家移民美國,並於夏威夷州立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擔任教授)。

参考资料

[编辑]
  1. ^胡因梦. 死亡與童女之舞: 胡因夢自傳. 圆神出版社. 1999.ISBN 9787101007503. 
  2. ^「胡賡年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10輯,第223頁
达里尼特别市市政厅市长
彼得·亚瑟市市政厅市长
金州市市政厅市长
金州行政区长官兼任)
貔子窝市市政厅市长
貔子窝行政区长官兼任)
日本大连市役所市长
石本鏆太郎(1915-1919)村井啟太郎(1920-1924)杉野耕三郎(1924-1928)石本鏆太郎(1929-1930)田中千吉(1930-1931)小川顺之助(1931-1935)丸茂藤平(1935-1939)别宫秀夫(1939-1945)
附:日本大连民政署署长
附:日本旅顺协会会长
(1907-1911)大越文平(1911-1915)
日本旅顺市役所市长
大越文平(1915-)→ ?→ ?平石氏人(1924-1928)永山賀一1931前后米岡規雄1935前后高山勝司1936前后→ ???
附:日本旅顺民政署署长
附:苏联大连地方自卫委员会委员长
附:苏联大连中国人会会长
附:苏联大连地方治安维持会会长
附:苏联旅顺地方治安维持会会长
附:苏联旅顺民众联合会会长
附:苏联旅大金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
附:苏联关东行政公署主席
苏联大连市政府市长
苏联(苏军占领)旅顺市政府市长
中華民國大连市政府市长(名义上的
中華民國旅顺市政府市长(名义上的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大行政公署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连市人民政府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顺市人民政府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大市人民政府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大市人民委员会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顺市人民委员会(县级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大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大市人民政府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连市人民政府市长
民國37年(1948年)選出
院長孫科童冠賢劉健群黃國書張道藩→黃國書→倪文亞劉闊才梁肅戎
副院長陳立夫→劉健群→黃國書→倪文亞→劉闊才→梁肅戎→劉松藩
江蘇省(38)
第一區(5)
第二區(5)
許聞天 ·張道行 ·薛明劍 ·宗伯宣 ·張九如 ·陳桂清(補) ·陳 洪(補) ·李煥之(補)
第三區(5)
王艮仲 ·吳紹澍 ·嚴欣淇 ·仲肇湘 ·狄 膺 ·徐漢豪(補) ·彭利人(補)
第四區(5)
第五區(6)
第六區(4)
第七區(5)
婦女(3)
浙江省(23)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5)
第四區(5)
鄭文禮 ·樓桐蓀 ·姜卿雲 ·陳正修 ·胡維藩 ·姜紹謨(補) ·劉子鵬(補)
婦女(2)
安徽省(25)
第一區(6)
第二區(6)
第三區(5)
朱子帆 ·徐君佩 ·汪少倫 ·王培仁 ·范春陽 ·朱世龍(補) ·陳 鐵(補)
第四區(6)
婦女(2)
江西省(22)
第一區(6)
第二區(6)
第三區(4)
第四區(4)
婦女(2)
湖北省(28)
第一區(4)
劉先雲 ·鄧翔宇 ·錢雲階 ·金紹先 ·萬 燦(補) ·艾 時(補)
第二區(5)
第三區(5)
黃建中 ·晏勳甫 ·王孟鄰 ·楊玉清 ·湯汝梅 ·鍾樸生(補) ·胡 淳(補)
第四區(4)
第五區(4)
第六區(4)
婦女(2)
湖南省(33)
第一區(7)
第二區(5)
第三區(6)
第四區(3)
第五區(3)
第六區(3)
第七區(3)
婦女(3)
四川省(53)
第一區(5)
第二區(5)
第三區(5)
第四區(4)
第五區(6)
第六區(5)
劉明揚 ·高新亞 ·王兆榮 ·謝星曲 ·馮家邦 ·劉文質(補) ·許大川(補)
第七區(5)
第八區(5)
第九區(4)
第十區(4)
婦女(5)
黃穉荃 ·趙懋華 ·鄧季惺 ·聶仰華 ·王純碧 ·皮以書(補) ·喻孝權(補)
河北省(31)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5)
第四區(6)
第五區(6)
婦女(3)
山東省(40)
第一區(5)
第二區(5)
第三區(5)
第四區(6)
第五區(5)
韓方正 ·潘維芳 ·杜光塤 ·張靜愚 ·傅斯年 ·熊夢賓(補) ·田誼民(補)
第六區(5)
第七區(5)
婦女(4)
山西省(16)
第一區(5)
王竹咸 ·楊思誠 ·武和軒 ·孫慧西 ·武誓彭 ·馬木齋(補) ·馬濟霖(補)
第二區(5)
趙仲容 ·劉 傑 ·張子揚 ·鄧勵豪 ·冀浴泗 ·張志智(補) ·朱 點(補)
第三區(5)
婦女(1)
劉慕真 ·傅晉媛(補)
河南省(36)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6)
第四區(5)
簡貫三 ·李雅仙 ·鄭若谷 ·劉 暨 ·易伯堅 ·張鴻烈(補) ·張其彭(補)
第五區(6)
第六區(5)
婦女(3)
陝西省(13)
第一區(6)
第二區(4)
劉楚材 ·于振瀛 ·劉次楓 ·黃 統 ·楊迺儒(補) ·楊覺天(補)
第三區(2)
婦女(1)
甘肅省(8)
第一區(2)
第二區(1)
第三區(2)
第四區(2)
婦女(1)
福建省(14)
第一區(4)
第二區(2)
第三區(4)
第四區(3)
婦女(1)
廣東省(33)
第一區(6)
吳鐵城 ·鄭彥棻 ·黃元彬 ·高廷梓 ·謝保樵 ·王光海 ·張超良(補) ·李雨田(補) ·伍藻池(補) ·劉崇齡(補)
第二區(4)
第三區(6)
第四區(3)
第五區(4)
陳 衡 ·司徒德 ·梁寒操 ·鄧澂濤 ·梁朝威(補) ·張希哲(補) ·何 適(補)
第六區(5)
第七區(2)
婦女(3)
廣西省(16)
第一區(5)
第二區(5)
黃紹竑 ·陳錫珖 ·林 虎 ·陳克文 ·蘇汝洤 ·滿擊雲(補) ·馬曉軍(補)
第三區(5)
婦女(1)
雲南省(14)
第一區(5)
安恩溥 ·裴存藩 ·楊天理 ·段克武 ·孫東明 ·竇子進(補) ·廖行超(補)
第二區(4)
第三區(4)
李培天 ·李希泌 ·馬崇六 ·李元凱 ·蔣公亮(補) ·趙 澍(補) ·沈 沅(補)
婦女(1)
貴州省(12)
第一區(5)
第二區(6)
婦女(1)
西康省(5)
青海省(5)
趙 珮 ·高文遠 ·冶存禮 ·馬世俊 ·丑輝瑛 ·韓樹淼(補) ·謝剛傑(補)
臺灣省(8)
遼寧省(13)
安東省(5)
遼北省(5)
吉林省(9)
松江省(6)
合江省(5)
黑龍江省(5)
嫩江省(5)
興安省(5)
熱河省(8)
察哈爾省(5)
綏遠省(5)
寧夏省(5)
新疆省(6選出5)
南京市(5)
上海市(7)
王新衡 ·鄭毓秀 ·朱文德 ·顏惠慶 ·方志超 ·馬樹禮 ·王劍鍔 ·曹 俊(補) ·謝仁釗(補) ·錢劍秋(補)
北平市(5)
青島市(5)
姜黎川 ·李宗理 ·胡道遠 ·崔紉秋 ·戰慶輝 ·張曉古(補) ·吳竹銘(補)
天津市(5)
重慶市(5)
大連市(5)
哈爾濱市(5)
漢口市(5)
廣州市(5)
孫 科 ·鍾天心 ·伍智梅 ·許崇清 ·吳尚鷹 ·黃仲榆(補) ·鄒志奮(補) ·袁良驊(補) ·伍根華(補)
西安市(5)
趙和亭 ·楊大乾 ·王普涵 ·李芝亭 ·陳建晨 ·馮大轟(補) ·趙文藝(補)
瀋陽市(5)
蒙古各盟旗(22)
呼倫貝爾部(2)
依克明安特別旗(1)
哲里木盟(2)
卓索圖盟(2)
昭烏達盟(2)
錫林郭勒盟(1)
察哈爾部(1)
烏蘭察布盟(1)
伊克昭盟(1)
土默特旗(1)
綏東四旗(1)
阿拉善特別旗(1)
額濟納旗(1)
嘎瓦 ·達瓦(補)
青海左翼盟(1)
青海右翼盟(1)
巴圖塞特奇勒圖中路盟(1)
烏拉恩素珠克圖四路盟(1)
青塞特奇勒圖盟(1)
西藏地方(15選出12)
西藏地方(5選出3)
暫時旅居內地西藏人員(由班禪堪布會議廳選出)(5)
省區藏民(5)
青海省(2)
西康省(2)
甘肅省(1)
各民族於邊疆地區選出者(6)
雲南省(1)
貴州省(1)
西康省(1)
四川省(1)
廣西省(1)
湖南省(1)
僑居國外國民(19選出8)
第一區(2)
第二區(1)
第三區(1)
第四區(1)
第五區(1)
第六區(1)
未開票
第七區(1)
未開票
第八區(1)
未開票
第九區(1)
未開票
第十區(1)
未開票
第十一區(2)
未開票
第十二區(2)
未開票
第十三區(2)
未開票
第十四區(1)
劉如心 ·周庭和(補)
第十五區(1)
職業團體(89)
農業團體(18)
農會東區(3)
農會北區(2)
喬啟明 ·牛進祿 ·冷彭(補)
農會中區(3)
農會南區(2)
農會西區(2)
農會西北區(2)
農會東北區(2)
農會婦女(2)
漁業團體(3)
漁會一區(1)
漁會二區(1)
漁會三區(1)
工人團體(18)
工會東區(3)
工會北區(2)
工會中區(1)
張劍白 ·田亞丹(補)
工會南區(2)
工會西區(1)
工會西北區(1)
工會東北區(1)
鐵路工會(1)
海員工會(1)
孫履平 ·何蓋民(補)
公路工會及電信工會(1)
礦業工會及鹽業工會(1)
工會婦女(3)
商業團體(10)
商會東區(2)
商會北區(2)
商會中區(1)
商會南區(2)
商會西區(1)
商會西北區(1)
商會東北區(1)
傅汝霖 ·馬俊德(補)
工礦團體(10)
工礦東區(2)
工礦北區(1)
工礦中區(1)
工礦南區(2)
工礦西區(1)
工礦西北區(1)
工礦東北區(2)
教育團體(15)
教育會東區(2)
教育會北區(1)
教育會中區(1)
夏開權 ·劉樹仁(補)
教育會南區(1)
教育會西區(1)
教育會西北區(1)
教育會東北區(1)
教育會婦女(2)
大學獨立學院教員團體(5)
周鴻經 ·歐元懷 ·胡庶華 ·程其保 ·程毅志 ·張雲(補) ·薩孟武(補) ·黃龍先(補) ·任培道(補)
自由職業團體(15)
新聞記者公會(5)
律師公會(3)
端木愷 ·江一平 ·方冀達 ·劉蓬瀛(補) ·王夢雲(補)
會計師公會(1)
技師公會(2)
農礦業(1)
工業(1)
醫藥團體(4)
中醫師(2)
其他(2)
註:標註「補」者為遞補當選
該屆立法委員任期理論上為民國37年(1948年5月18日至民國40年(1951年5月17日,但因國共內戰大陸淪陷導致無法改選,任期因而延長
訓政時期第四屆
行憲第一屆增選 ·第一次增額 ·第二次增額 ·第三次增額 ·第四次增額 ·第五次增額 ·第六次增額 ·改選前名單行憲第二屆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胡赓年&oldid=8815612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