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胡庶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庶華
胡庶華肖像
春藻
出生(1886-12-24)1886年12月24日
 大清湖南省長沙府攸縣
逝世1968年6月17日(1968-06-17)(81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死因文化大革命批鬥致死
国籍 大清(1886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年)
 中華民國(?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68年)
籍贯湖南
母校柏林工科大學
职业教育家
机构重慶大學、湖南大學
研究领域教育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年–1949年)
儿女胡伯素、胡仲紫、胡叔元
父母胡國瑞[1]

胡庶華(1886年12月24日—1968年6月17日),字春藻湖南省攸县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家、冶金学家。曾任四川省立重慶大學(今重慶大學)校長、國立湖南大學(今湖南大學)校長。[2][3][4]

胡庶華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生平

[编辑]

留学德国

[编辑]

1886年生于攸县城关镇西街的一个教育世家。6岁入私塾。1903年,考入湖南私立明德学校,学习经义及时务。受到校长胡子靖及在校任教的革命党人影响,胡庶华立志科学救国。1904年暑假,胡庶华参加科举,中秀才。1905年,胡庶华考取湖南公费留学日本名额,但因继母病重而放弃。1907年,胡庶华考入京师译学馆(属京师大学堂)德文班。[3][4]1911年,胡庶華自京师译学馆德文班肄业,回到湖南,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及明德学校任教。不久,其父胡国瑞云南省弥勒县知县任上得知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遭推翻,乃向手下交接公务后,整理衣冠,投井为清朝殉节。[4]

1913年,胡庶华考取湖南公费留学德国,先入柏林矿科大学,后因矿科大学并入位于柏林纱罗村堡的工科大学,乃转入柏林工科大学学习铁冶金工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别是北洋政府对德国宣战后,约90%的留学生无法坚持学业,但胡庶华仍坚持学习。当时,根据德国教育部门的规定,工科学生必须实习一年方可毕业,胡庶华无法实习,没办法按时毕业,直到战争结束之后才完成实习,1920年夏,获钢铁冶金工程师学位(德国的特殊学位,相当于博士),成为获该学位的首位中国人。在校期间,经石瑛介绍,胡庶华加入中国国民党[2][3][4]毕业后,胡庶华到德国、英国、法国等国考察。[3]

教育与炼钢

[编辑]

1922年冬,胡庶華归国,拥护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早期党员。1923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爆发学潮,胡庶華被推荐处理此事。他迅速平息了学潮,被任命为校长。但他推荐其他人任校长,自己任教授兼事务主任。因校长多病,胡庶华基本上代理了该校校务。他还在楚怡学校、明德学校兼课。1924年,应国立武昌大学校长石瑛之邀,胡庶華任国立武昌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因石瑛为向政府催款常驻北京,胡庶华乃代理校长职务。1925年,由教育总长章士钊推荐,胡庶华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2][3][4]

1925年冬,当时中国最大的炼钢厂上海炼钢厂请胡庶華任厂长。1926年春,胡庶华赴任上海炼钢厂厂长。上任后,胡庶华根据市场行情,迅速制定了改革计划,招揽了一批技术人员,改革传统的炼钢工具,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经营范围。他还主动深入工人中间,了解工人的生产及生活情况,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经胡庶华努力,该厂情况有了起色。但不久,北伐战争打到上海,上海钢铁厂随即被桂系白崇禧控制。胡庶华不愿依附桂系新军阀当政客,乃于1927年8月离开该厂。[2][3][4]

胡庶华自上海回湖南时,途经汉口遇到唐生智。唐生智亟需恢复兵工产业,乃以同乡身份挽留胡庶华任汉阳兵工厂厂长兼筹备汉阳铁厂。上任不到3个月,唐生智遭桂系李宗仁的“西征军”击败,不愿依附桂系新军阀的胡庶华离职。[2][3][4]

1928年3月,蒋介石派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陈仪出国考察军事工业,陈仪邀胡庶华同行。他们一行在欧美考察半年后,胡庶华已发现跟着陈仪不可能办好工业。回国后,经同乡易培基保荐,1928年胡庶华出任国民政府农矿部技监兼国营烈山煤矿局局长。在烈山煤矿,胡庶华改善工人生产条件,严厉禁烟禁赌,有些不满的工人给胡庶华起绰号“胡老包”。胡庶华在烈山煤矿仅工作一年,便因派系斗争而离开。自此,胡庶华再也未能获得机会实现冶金救国的梦想。[4]

国民政府时期

[编辑]

1928年,胡庶華出任国民政府农矿部技监兼农民司、农林司司长。1929年6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蒋梦麟推荐,任国立同济大学校长。1931年,兼任立法院第二届立法委员。1932年初,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成立救国联合会,胡庶华加入了教育界救国联合会,成为大学教授及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代表,并任救国会领导,领衔发出系列通电及宣言。1932年,胡庶华辞去同济大学校长职务,回湖南任湖南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胡庶華历任第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授委员、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3年,出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副书记长。[2][3][4]

1934年7月,胡庶华受国民政府委派,率中国工程师工业考察团考察四川,写出《四川工业资源考察报告》,受四川省省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器重。应刘湘邀请,胡庶华考察了设在重庆沙坪坝四川省立重庆大学,并参加了重庆大学校务会议,提出四点改进意见,亲自兼任重庆大学校长的刘湘乃聘胡庶华接任重庆大学校长。1935年8月1日,胡庶华接任重庆大学校长。从1935年8月一直任至1938年7月。在任期间,他调整了该校管理机构及院系,修订规章,从地方盐税中取得部分经费用以办学,还创建了文学院,充实了师资力量,扩大了招生名额。1936年,他撰写了重庆大学校歌歌词,词中有:“研究人文,振兴理工;启兹天府,积健为雄;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4]

1936年12月,胡庶华的论文《理想中的文化区》先后在《四川教育》、《国民公报》、《重大校刊》发表。此后,重庆很快以磁器口、沙坪坝为中心开展自治试验。不久,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成立,四川省女子职业学校从重庆城内迁至沙坪坝正街。1937年10月,国立中央大学迁到中渡口松林坡。中央国际广播电台设于小龙坎。经胡庶华倡议,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南开中学、中央国际广播电台、重庆炼钢厂、巴县汽车公司、川康商业平民银行、金城银行、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川省女子职业学校、行营军械库等12个单位的代表开会,于1938年3月正式成立“沙坪坝文化区自冶委员会”,推举胡庶华为主任干事。任内,胡庶华将重庆大学体育场对社会开放,还主办了重庆大中专学校运动会,后来被称作“重庆市第一届运动会”。[4]

西北大学

[编辑]

1938年7月2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任命胡庶华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并和李蒸徐诵明同任常务委员,还兼任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9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立训导处,胡庶华被任命为训导处主任,后兼任贷金委员会审查委员、军训队队长。1938年12月,胡庶华致电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要盛世才做好迎接中央前往新疆的准备。1939年1月,胡庶华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员。1939年2月,胡庶华赴重庆参加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途经四川广元时,向西北工学院出走的学生写下一封劝告信,并为这些学生训话,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应精诚团结,不应分裂。到重庆后,胡庶华又告诉陈立夫西北工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愿回去。胡庶华不愿再兼任西北工学院职务。陈立夫乃派赖琏任西北工学院院长,赖琏、曾养甫赴广元将出走的学生劝回。[4]

1939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改组后,胡庶华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后又兼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监察委员。此后,胡庶华和陈立夫发生矛盾,陈立夫在视察西北大学对学生发表讲话时,暗讽胡庶华的办学。在校内,因胡庶华和张北海均为教育部派至该校的,张北海代表教育部加强了对该校的控制并压制进步势力,故有人以为胡庶华也负有同样使命,乃不配合胡庶华的工作。1940年8月,教育部将胡庶华与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对调,胡庶华乃离开西北大学赴湖南大学任校长。[4]

湖南大学

[编辑]

1932年10月至1935年12月、1940年9月至1943年8月、1945年2月至1949年6月,胡庶华先后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5]首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时,胡庶华提出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延请了许多名师,如请任凯南教授主讲经济学,请杨开迥主讲数学,同期任教的还有法学家李祖荫,文学界的杨树达等人。1933年,胡庶华作湖南大学校歌歌词,由萧友梅谱曲。1933年,胡庶华提出《十条告诫》。胡庶华将湖南大学校风定为“耐劳肯干,为国牺牲”,并在毕业讲话中说“继续本校光荣之历史,发扬为国牺牲之精神”。1935年起,湖南大学新生均受军事化管理,以体育及国术锻炼身体。[4]

1940年10月,胡庶华第二次就任湖南大学校长。学校当时已迁至辰溪锦浜乡龙头垴村,校舍简陋。胡庶华提出“于艰苦中谋恢复,于安定中求进步”,将办学目标定位在为湖南省战时建设培养人才,集中办好湖南省急需的矿冶、土木、经济等系,同时提倡各院系与所在地的工矿企业开展业务及学术交流。1941年,胡庶华提出《大学生人格标准》。 1943年4月,胡庶华离开湖南大学,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副书记兼任青年工作管理处处长。[4]

胡庶华离开湖南大学不久,该校爆发拒绝新任校长、“CC”系的李毓尧的“驱李护校”学潮,学潮持续一年半。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乃请胡庶华回该校主持。在教育部同意让全部受处分学生无条件复学之后,1945年4月,胡庶华第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长沙岳麓山湖南大学校园,同时扩大办学规模,使湖南大学成为综合性大学。他还聘请罗章龙李达杨荣国黎锦熙等进步人士任教。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1946年,胡庶华得知中共地下党的的外围组织“世纪社”的部分主要成员已被特务列入黑名单,乃通知他们迅速撤离了学校。1947年5月22日,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湖南大学学生开展反内战大游行,胡庶华劝阻无效,为保护学生安全,乃参加游行,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警告湖南省政府官员称:“我的学生游行队伍出发了,谁要杀害我一个学生,我就要在省政府门前自杀。”此次游行,湖南大学学生无一伤亡。经他保护,湖南大学学生在学潮中无一人被抓捕,未发生血案。[2][3][4]

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1949年初,胡庶华确定国立湖南大学决不迁往台湾。1949年6月,胡庶华潜赴香港的学生家。1949年6月8日,参加了在香港的立法委员发起的和平运动,联名致信李宗仁劝告其“悬崖勒马,重辟和平途径”[6]。随后,胡庶華又在黄绍竑龙云贺耀组等四十四人联名通电《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認識与主张》上签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随后被中国国民党开除党籍,并遭到中华民国政府通缉。1949年10月初,胡庶华获中国共产党帮助,乘坐邮轮至青岛赴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胡庶華历任冶金工业部专员、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胡庶華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2][3][4]1961年,胡庶华向中共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4]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胡庶華遭到冲击。1967年5月,他两次上书中央文革小组,请求提早结束文化大革命。胡庶華被列为重点批鬥对象,遭残酷批鬥。[3][4]

1968年6月17日,胡庶華逝世,享年82岁。[2][4]

著作

[编辑]

胡庶華长期从事冶金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

  • 《铁冶金学》1925年
  • 《冶金工程》1932年
  • 《株洲钢铁厂计划》
  • 《中国战时资源问题》1938年
  • 《钢铁工业》1943年[2][4]

参考文献

[编辑]
  1. ^「胡國瑞,字瓊笙,湖南攸縣人。舉人。光緒二十九年,挑知縣,發雲南。始攝霑益知州,清積訟逾百。三十三年,署彌勒,縣多盜,易八令不能治,告戍將:「我行,君繼之,出不意,可擒也。」如其策,破賊巢,擒其渠斬之。明年大潦,蠲賑並舉,以循績上聞,被旨嘉獎。旋補江川,擢大關廳同知,皆未之任。時請修墓歸里,既受代矣,變作,遣家屬行,寓子書曰:「省垣不守,布政使被戕,餘無殉節者。臣子之義,萬古為昭。予雖無守土責,然實官也。俟北信,當死即死。」旬日後,訛傳京師破,明日有汲於署東井者,井上有雙履,往視之,則屹立井中死矣,背有遺書,曰:「自經不死,又復投井。」又書曰:「京師淪陷,用以身殉。達人不取,愚者終不失為愚。」於是縣吏棺斂之,邑人請封其井,題曰胡公井」。《清史稿》卷四百九十六列傳二百八十三忠義十
  2.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胡庶华,湖南在线,2004-09-13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3. ^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民国时期湖大校歌的歌词作者--胡庶华,攸州网,2013-1-11. [201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4. ^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商昭,生命的金属质感——胡庶华,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三辑
  5. ^历任校长,湖南大学,于2013-06-10查阅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3.
  6. ^「全國大學教育團體立法委員胡庶華附逆,已明令通緝,以第2名候補人薩孟武遞補備案」,臺統(一)字第140號(39.4.11),《總統府公報》249號
教育職務
前任:
张群
国立同济大学校长
1929年6月-1932年
繼任:
翁之龙
前任:
曹典球
湖南省立湖南大学校长
1932年10月-1935年12月
繼任:
黄士衡
前任:
刘湘
四川省立重庆大学校长
1935年8月-1938年7月
繼任:
叶元龙
前任:
(创设)
国立西北大学校长
1939年11月28日-1941年2月14日
(1940年10月起由陈石珍代理)
繼任:
陈石珍
(代理)
前任:
皮宗石
国立湖南大学校长
1940年9月-1943年8月
繼任:
李毓尧
前任:
李毓尧
国立湖南大学校长
1945年2月-1949年6月
繼任:
易鼎新
校长王树新 ·党委书记舒立春
创校人
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 省立重庆大学→ 国立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土木建筑学院
→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大学→ 并入重庆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
→ 重庆建筑专科学校→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并入重庆大学
校区
  • 校本部(A区)
  • 建大校区(B区)
  • 建专校区(C区)
  • 虎溪校区(D区)
院系
文理学部
  • 弘深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 博雅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艺术学院
  • 新闻学院
  • 体育学院
  • 美视电影学院
工程学部
  • 电气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学院
  •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学部
  • 计算机学院
  • 软件学院
  • 光电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学院
  • 自动化学院
  • 集成电路与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与测控中心
建筑学部
  • 建筑城规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单列学院
跨学科类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 重大-SRI生物化学联合实验室
其他学院/部
  • 国际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 城市科技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应用技术学院
  • 网络教育学院
直属单位
  • 图书馆
  • 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 档案馆
  • 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
  • 后勤集团
  • 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社
  • 科技企业集团
  • 校医院
  • 建筑设计院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
  • 校友工作办公室
  • 重庆大学会议中心
附属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
建筑物
校长
其它
相关学校重庆建筑大学
校长段献忠 党委书记邓卫
历史沿革
发展脉络
合并学校
关联学校
校园建筑
文物古迹
早期建筑
  • 二院
  • 科学馆
  • 图书馆
  • 工程馆
  • 大礼堂
  • 办公楼
  • 静一斋
  • 松林斋
  • 学生一、二、三、四舍
现代建筑
  • 复临舍
  • 体育馆
  • 法学楼
  • 机械学院楼
  • 生物学院楼
  • 国际学院楼
  • 超算中心楼群
大学校区
学院设置
文学部
理学部
工学Ⅰ部
工学Ⅱ部
经济学部
管理学部
法学部
历任校长
附属机构
校长杨金龙 党委书记郑庆华
历史
校区
院系
直属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附属医院
附属学校
控股企业
学生组织
网络论坛
校长
1942年(民國31年)7月27日公布,240名
議長:蔣中正;副議長:張伯苓
甲項遴選者(164)
四川省(8)
湖南省(8)
浙江省(8)
江蘇省(8)
廣東省(8)
安徽省(8)
河北省(8)
山東省(8)
河南省(8)
湖北省(8)
江西省(8)
陝西省(6)
福建省(6)
廣西省(6)
雲南省(6)
貴州省(4)
山西省(4)
甘肅省(4)
遼寧省(4)
吉林省(4)
察哈爾省(3)
綏遠省(3)
新疆省(3)
上海市(3)
重慶市(3)
青海省(2)
西康省(2)
寧夏省(2)
黑龍江省(2)
熱河省(2)
南京市(2)
北平市(2)
天津市(1)
青島市(1)
西京市(1)
乙項遴選者(8)
蒙古(5)
西藏(3)
丙項遴選者(8)
海外僑民(8)
丁項遴選者(60)
努力國事(60)
1945年(民國34年)4月23日公布,290→314→358名
議長:蔣中正;副議長:張伯苓
甲項遴選者(199→223)
四川省(10)
湖南省(10)
浙江省(10)
廣東省(10)
安徽省(10)
山東省(10)
河南省(10)
湖北省(10)
江西省(10)
江蘇省(8)
河北省(8)
陝西省(8)
福建省(8)
廣西省(8)
雲南省(8)
貴州省(6)
甘肅省(6)
山西省(4→8)
遼寧省(4→3)
吉林省(4→3)
新疆省(4)
重慶市(4)
察哈爾省(3)
綏遠省(3)
上海市(3)
青海省(3)
西康省(3)
寧夏省(3)
黑龍江省(2)
熱河省(2)
南京市(2)
北平市(2)
天津市(2)
青島市(1)
張樂古
西京市(1)
安東省(0→3)
  • 劉博崑(36年1月7日補高惜冰)
  • 包一民
  • 顧耕野
  • 松江省(0→3)
    遼北省(0→2)
    合江省(0→2)
    嫩江省(0→2)
    興安省(0→2)
    臺灣省(0→8)
    大連市(0→2)
    哈爾濱市(0→2)
    乙項遴選者(8)
    蒙古(5)
    西藏(3)
    丙項遴選者(8)
    海外僑民(8)
    丁項遴選者(75→119)
    努力國事(75)
    增額(38)
    1930年12月16日
    共49名
    1931年10月12日
    共15名
    1932年5月4日
    共1名
    1932年8月10日
    共1名
    1932年9月9日
    共1名
    民國37年(1948年)選出
    院長孫科童冠賢劉健群黃國書張道藩→黃國書→倪文亞劉闊才梁肅戎
    副院長陳立夫→劉健群→黃國書→倪文亞→劉闊才→梁肅戎→劉松藩
    江蘇省(38)
    第一區(5)
    第二區(5)
    許聞天 ·張道行 ·薛明劍 ·宗伯宣 ·張九如 ·陳桂清(補) ·陳 洪(補) ·李煥之(補)
    第三區(5)
    王艮仲 ·吳紹澍 ·嚴欣淇 ·仲肇湘 ·狄 膺 ·徐漢豪(補) ·彭利人(補)
    第四區(5)
    第五區(6)
    第六區(4)
    第七區(5)
    婦女(3)
    浙江省(23)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5)
    第四區(5)
    鄭文禮 ·樓桐蓀 ·姜卿雲 ·陳正修 ·胡維藩 ·姜紹謨(補) ·劉子鵬(補)
    婦女(2)
    安徽省(25)
    第一區(6)
    第二區(6)
    第三區(5)
    朱子帆 ·徐君佩 ·汪少倫 ·王培仁 ·范春陽 ·朱世龍(補) ·陳 鐵(補)
    第四區(6)
    婦女(2)
    江西省(22)
    第一區(6)
    第二區(6)
    第三區(4)
    第四區(4)
    婦女(2)
    湖北省(28)
    第一區(4)
    劉先雲 ·鄧翔宇 ·錢雲階 ·金紹先 ·萬 燦(補) ·艾 時(補)
    第二區(5)
    第三區(5)
    黃建中 ·晏勳甫 ·王孟鄰 ·楊玉清 ·湯汝梅 ·鍾樸生(補) ·胡 淳(補)
    第四區(4)
    第五區(4)
    第六區(4)
    婦女(2)
    湖南省(33)
    第一區(7)
    第二區(5)
    第三區(6)
    第四區(3)
    第五區(3)
    第六區(3)
    第七區(3)
    婦女(3)
    四川省(53)
    第一區(5)
    第二區(5)
    第三區(5)
    第四區(4)
    第五區(6)
    第六區(5)
    劉明揚 ·高新亞 ·王兆榮 ·謝星曲 ·馮家邦 ·劉文質(補) ·許大川(補)
    第七區(5)
    第八區(5)
    第九區(4)
    第十區(4)
    婦女(5)
    黃穉荃 ·趙懋華 ·鄧季惺 ·聶仰華 ·王純碧 ·皮以書(補) ·喻孝權(補)
    河北省(31)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5)
    第四區(6)
    第五區(6)
    婦女(3)
    山東省(40)
    第一區(5)
    第二區(5)
    第三區(5)
    第四區(6)
    第五區(5)
    韓方正 ·潘維芳 ·杜光塤 ·張靜愚 ·傅斯年 ·熊夢賓(補) ·田誼民(補)
    第六區(5)
    第七區(5)
    婦女(4)
    山西省(16)
    第一區(5)
    王竹咸 ·楊思誠 ·武和軒 ·孫慧西 ·武誓彭 ·馬木齋(補) ·馬濟霖(補)
    第二區(5)
    趙仲容 ·劉 傑 ·張子揚 ·鄧勵豪 ·冀浴泗 ·張志智(補) ·朱 點(補)
    第三區(5)
    婦女(1)
    劉慕真 ·傅晉媛(補)
    河南省(36)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6)
    第四區(5)
    簡貫三 ·李雅仙 ·鄭若谷 ·劉 暨 ·易伯堅 ·張鴻烈(補) ·張其彭(補)
    第五區(6)
    第六區(5)
    婦女(3)
    陝西省(13)
    第一區(6)
    第二區(4)
    劉楚材 ·于振瀛 ·劉次楓 ·黃 統 ·楊迺儒(補) ·楊覺天(補)
    第三區(2)
    婦女(1)
    甘肅省(8)
    第一區(2)
    第二區(1)
    第三區(2)
    第四區(2)
    婦女(1)
    福建省(14)
    第一區(4)
    第二區(2)
    第三區(4)
    第四區(3)
    婦女(1)
    廣東省(33)
    第一區(6)
    吳鐵城 ·鄭彥棻 ·黃元彬 ·高廷梓 ·謝保樵 ·王光海 ·張超良(補) ·李雨田(補) ·伍藻池(補) ·劉崇齡(補)
    第二區(4)
    第三區(6)
    第四區(3)
    第五區(4)
    陳 衡 ·司徒德 ·梁寒操 ·鄧澂濤 ·梁朝威(補) ·張希哲(補) ·何 適(補)
    第六區(5)
    第七區(2)
    婦女(3)
    廣西省(16)
    第一區(5)
    第二區(5)
    黃紹竑 ·陳錫珖 ·林 虎 ·陳克文 ·蘇汝洤 ·滿擊雲(補) ·馬曉軍(補)
    第三區(5)
    婦女(1)
    雲南省(14)
    第一區(5)
    安恩溥 ·裴存藩 ·楊天理 ·段克武 ·孫東明 ·竇子進(補) ·廖行超(補)
    第二區(4)
    第三區(4)
    李培天 ·李希泌 ·馬崇六 ·李元凱 ·蔣公亮(補) ·趙 澍(補) ·沈 沅(補)
    婦女(1)
    貴州省(12)
    第一區(5)
    第二區(6)
    婦女(1)
    西康省(5)
    青海省(5)
    趙 珮 ·高文遠 ·冶存禮 ·馬世俊 ·丑輝瑛 ·韓樹淼(補) ·謝剛傑(補)
    臺灣省(8)
    遼寧省(13)
    安東省(5)
    遼北省(5)
    吉林省(9)
    松江省(6)
    合江省(5)
    黑龍江省(5)
    嫩江省(5)
    興安省(5)
    熱河省(8)
    察哈爾省(5)
    綏遠省(5)
    寧夏省(5)
    新疆省(6選出5)
    南京市(5)
    上海市(7)
    王新衡 ·鄭毓秀 ·朱文德 ·顏惠慶 ·方志超 ·馬樹禮 ·王劍鍔 ·曹 俊(補) ·謝仁釗(補) ·錢劍秋(補)
    北平市(5)
    青島市(5)
    姜黎川 ·李宗理 ·胡道遠 ·崔紉秋 ·戰慶輝 ·張曉古(補) ·吳竹銘(補)
    天津市(5)
    重慶市(5)
    大連市(5)
    哈爾濱市(5)
    漢口市(5)
    廣州市(5)
    孫 科 ·鍾天心 ·伍智梅 ·許崇清 ·吳尚鷹 ·黃仲榆(補) ·鄒志奮(補) ·袁良驊(補) ·伍根華(補)
    西安市(5)
    趙和亭 ·楊大乾 ·王普涵 ·李芝亭 ·陳建晨 ·馮大轟(補) ·趙文藝(補)
    瀋陽市(5)
    蒙古各盟旗(22)
    呼倫貝爾部(2)
    依克明安特別旗(1)
    哲里木盟(2)
    卓索圖盟(2)
    昭烏達盟(2)
    錫林郭勒盟(1)
    察哈爾部(1)
    烏蘭察布盟(1)
    伊克昭盟(1)
    土默特旗(1)
    綏東四旗(1)
    阿拉善特別旗(1)
    額濟納旗(1)
    嘎瓦 ·達瓦(補)
    青海左翼盟(1)
    青海右翼盟(1)
    巴圖塞特奇勒圖中路盟(1)
    烏拉恩素珠克圖四路盟(1)
    青塞特奇勒圖盟(1)
    西藏地方(15選出12)
    西藏地方(5選出3)
    暫時旅居內地西藏人員(由班禪堪布會議廳選出)(5)
    省區藏民(5)
    青海省(2)
    西康省(2)
    甘肅省(1)
    各民族於邊疆地區選出者(6)
    雲南省(1)
    貴州省(1)
    西康省(1)
    四川省(1)
    廣西省(1)
    湖南省(1)
    僑居國外國民(19選出8)
    第一區(2)
    第二區(1)
    第三區(1)
    第四區(1)
    第五區(1)
    第六區(1)
    未開票
    第七區(1)
    未開票
    第八區(1)
    未開票
    第九區(1)
    未開票
    第十區(1)
    未開票
    第十一區(2)
    未開票
    第十二區(2)
    未開票
    第十三區(2)
    未開票
    第十四區(1)
    劉如心 ·周庭和(補)
    第十五區(1)
    職業團體(89)
    農業團體(18)
    農會東區(3)
    農會北區(2)
    喬啟明 ·牛進祿 ·冷彭(補)
    農會中區(3)
    農會南區(2)
    農會西區(2)
    農會西北區(2)
    農會東北區(2)
    農會婦女(2)
    漁業團體(3)
    漁會一區(1)
    漁會二區(1)
    漁會三區(1)
    工人團體(18)
    工會東區(3)
    工會北區(2)
    工會中區(1)
    張劍白 ·田亞丹(補)
    工會南區(2)
    工會西區(1)
    工會西北區(1)
    工會東北區(1)
    鐵路工會(1)
    海員工會(1)
    孫履平 ·何蓋民(補)
    公路工會及電信工會(1)
    礦業工會及鹽業工會(1)
    工會婦女(3)
    商業團體(10)
    商會東區(2)
    商會北區(2)
    商會中區(1)
    商會南區(2)
    商會西區(1)
    商會西北區(1)
    商會東北區(1)
    傅汝霖 ·馬俊德(補)
    工礦團體(10)
    工礦東區(2)
    工礦北區(1)
    工礦中區(1)
    工礦南區(2)
    工礦西區(1)
    工礦西北區(1)
    工礦東北區(2)
    教育團體(15)
    教育會東區(2)
    教育會北區(1)
    教育會中區(1)
    夏開權 ·劉樹仁(補)
    教育會南區(1)
    教育會西區(1)
    教育會西北區(1)
    教育會東北區(1)
    教育會婦女(2)
    大學獨立學院教員團體(5)
    周鴻經 ·歐元懷 ·胡庶華 ·程其保 ·程毅志 ·張雲(補) ·薩孟武(補) ·黃龍先(補) ·任培道(補)
    自由職業團體(15)
    新聞記者公會(5)
    律師公會(3)
    端木愷 ·江一平 ·方冀達 ·劉蓬瀛(補) ·王夢雲(補)
    會計師公會(1)
    技師公會(2)
    農礦業(1)
    工業(1)
    醫藥團體(4)
    中醫師(2)
    其他(2)
    註:標註「補」者為遞補當選
    該屆立法委員任期理論上為民國37年(1948年5月18日至民國40年(1951年5月17日,但因國共內戰大陸淪陷導致無法改選,任期因而延長
    訓政時期第四屆
    行憲第一屆增選 ·第一次增額 ·第二次增額 ·第三次增額 ·第四次增額 ·第五次增額 ·第六次增額 ·改選前名單行憲第二屆
    1949年聲明脫離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
    「我們對於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
    1949年8月13日
    共44名
    「我们响应黄绍竑等“八一三”声明」
    1949年8月27日
    共11名
    「後續聲明參加」
    1949年
    共13名
    「原國民黨立法委員脫離國民黨反動派宣言」
    1949年9月19日
    共53名
    「董其武等宣布脫離反動集團加入人民民主陣營」
    1949年9月19日
    共39名
    规范控制数据库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胡庶華&oldid=8679339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