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聯繫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2019年10月31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联系国(英語:associated state)是一種主權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较大或較強的主權国家有着自由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一政治關係又称自由聯合,與屬地性質不同。[1]自由聯合的國家由諸如《自由联系条约》或《聯繫邦法》規範。較小國家是具有一定程度國家地位的政治領土。通常聯繫邦由其較大的自由联合国代為負責國防或外交事務。

現存的联系国

[编辑]
聯繫邦自由聯繫邦聯繫時間聯繫內容國際地位
 庫克群島 新西兰1965年8月4日新西兰在外交、国防事务中代表库克群岛行事,但仅在库克群岛政府建议、同意、要求时才这样做。[2][3][4]库克群岛的居民同時具有新西兰公民身份,可以自由进出新西兰,而库克群岛与新西兰之间则以“自由联系”的型态合作,并且透过选举决定自己的政府。政府拥有完整的自治权利,但外部事务则是由新西兰来监督其外交、国防方面的事务。不是联合国会员国。1992年,联合国承认其在外交关系上独立。
 纽埃 新西兰1974年10月19日新西兰在外交、国防事务上代表纽埃行事,但只有在纽埃政府要求并征得其意见、同意的情况下,新西兰才能这样做。[5][6]纽埃政府认为必须与新西兰自由联合,引用1974年纽埃独立宣言的规定,新西兰有义务提供前殖民地纽埃必要的经济、行政协助。目前已有约20,000名纽埃居民居住于新西兰,纽埃每年还接受新西兰约800万纽币的金援,平均岛上每人每年可领到约5000纽币的补助。根据两国之間的自由联合协议,纽埃居民同时是新西兰公民,并持有新西兰护照不是联合国会员国。1994年,联合国承认其在外交关系上独立。
 马绍尔群岛 美国1986年10月21日美国根据《自由联系条约》为此國的居民提供国防、资金赠款、使用美国社会服务的机会。[7]美国提供马绍尔群岛的国防、资金、社会服务。马绍尔群岛采用美元作为货币,马绍尔群岛军事防卫任务交由美国执行,国民也可参加美国军队。另外,马绍尔群岛国民也可自由进出美国、在美國居住、就业、就学,无需签证(但犯罪者可被美国驱逐)。马绍尔群岛的对外邮政由美国邮政负责,邮资也根据美国标准,寄往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美国各州属地、军事外交驻地的邮件均按国内邮资计算。联合国会员国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美国1986年11月3日美国根据《自由联系条约》为此國的居民提供国防,资金赠款、使用美国社会服务的机会。[8]美国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提供国防保护,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获得内政、外交自主权,但国防仍由美国负责(密克罗尼西亚居民也可加入美军)。联合国会员国
 帛琉 美国1994年10月1日美国根据《自由联系条约》为此國的居民提供国防,资金赠款、使用美国社会服务的机会。[9]帕劳享有内政自治权并得与他国政府、国际组织签订条约、协定,涉外事务需与美咨商,国防亦由美军掌管,美国并有权派遣核子军舰、军机至帕劳領土,美國无义务承认或否认在帕劳部署核武联合国会员国

即将成为的联系邦

[编辑]
聯繫邦自由聯繫邦代理關係關聯級別國際地位
 新喀里多尼亞 法國2025年7月12日签署协议,2026年2月预计公投通过。2025年7月12日,法國與新喀里多尼亞各方代表簽署布日瓦勒協議,新喀里多尼亞将變成“新喀里多尼亚国”,但依然是法國的一部分,即國中國的地位。[10]如果《布日瓦勒协议》获得接受,它将取代《努美阿协议》,并正式承认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境内的一个新喀里多尼亚国[11]赋予该特别集体联系邦的地位。居民将同时拥有法国、新喀里多尼亚国籍。新喀里多尼亚议会将通过一项新的“基本法”。法国将把部分权力移交给新喀里多尼亚,包括外交权。目前是法国海外领地,在领土主权内享有特殊地位。被联合国列为非自治领土

过去的联系国

[编辑]

根据1967年《联系国家法》,联合王国和六个西印度群岛联系国之间存在正式联系。这些殖民地是前英国殖民地在加勒比地区:安提瓜和巴布达(1967-1981),多米尼克(1967-1978),格林纳达(1967-1974),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1967-1983),圣卢西亚(1967-1979)和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969-1979)。根据这一安排,每个国家都有内部自治,但英国仍负责对外关系和国防。[12]联合国从未确定这些联系国是否实现了《联合国宪章》和大会决议所指的充分自治。在联系国地位建立后的几年内,除前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联盟内的安圭拉外,所有六个前联系国都要求并获得了完全独立,该联盟在独立前与联系国分离,仍然是联合王国的附属领土。苏联解体前不久,苏联自治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宣布自己为主权国家和国际法主体。鞑靼斯坦和最近成立的俄罗斯联邦于1994年缔结了一项条约,其中规定鞑靼斯坦与后者"有联系"(而不是作为条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该协议,鞑靼斯坦将某些权力(如一些外交关系和国防)授予了俄罗斯。2002年对鞑靼斯坦宪法的修改被一些评论员认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关系,而鞑靼斯坦现在基本上就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14][15][16][17]

建議的聯繫邦

[编辑]

托克劳(新西兰的附属领土)于2006年2月举行全民投票,以确定是希望继续作为新西兰领土,还是成为第三个与新西兰自由联合的国家(继库克群岛和纽埃之后)。虽然大多数选民选择自由联合,但投票没有达到批准所需的三分之二门槛。2007年10月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的重复全民投票也产生了类似的结果,拟议的自由联合会议以16票之差未通过。[18]根据阿布哈兹和德涅斯特河沿岸(自称受限承认的共和国,脱离前苏联的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的前苏联自治共和国)的声明说,两国都打算在承认独立后成为俄罗斯联邦的联系国。德涅斯特河沿岸于2006年9月举行全民公决,其中脱离摩尔多瓦和与俄罗斯的“未来自由联合”以97%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尽管全民公决的结果在国际上没有得到承认。由总督埃迪·卡尔沃领导的关岛非合并领土政府目前正在就关岛未来的政治地位进行全民投票,自由联合遵循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和帕劳的模式,作为可能的选择之一。[19][20]

俄罗斯的聯繫邦

[编辑]
 德涅斯特河沿岸
2006年的全民公投,97%的选票支持该地區独立并在未来加入俄罗斯联邦,94%的选民反对放弃独立成为摩尔多瓦的一部分。2014年3月,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米哈伊尔·博拉(Mikhail Burla)向俄罗斯国家杜马(国会下议院)主席谢尔盖·纳雷什金提出了请求,要求加入俄罗斯联邦。
 南奥塞梯
俄罗斯于2008年俄格战争后首先承认南奧塞提亞并建交。2016年5月30日,南奥塞梯共和国将在2017年4月就加入俄联邦的问题举行全民公投,总统列昂尼德∙季比洛夫与议会主席阿纳托利·比比洛夫已于26日签署了相关声明。南奧塞提亞的官員表示,他們將允許俄羅斯在當地設立軍事基地,在幾年內,南奥塞梯將與俄羅斯自治共和國北奥塞梯合併,成為俄羅斯的一部份。[21]
 阿布哈茲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茲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領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領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22][23]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不同的是,未来不寻求和俄罗斯联邦进行政治上的合并,但会维持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鞑靼斯坦共和国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政局剧烈动荡,联盟面临解体,1990年8月30日,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主权宣言,改国名为韃靼斯坦共和國,希望脱离苏联和俄罗斯独立,宣布除国防外,其他一切权利归共和国所有。1991年苏联解体后,鞑靼境内分离主义势力膨胀,希望脱离俄罗斯联邦的势力于1992年3月21日发动了一场全民公投,结果希望独立的人占全共和国选民的61.4%。为了制止民族分离运动,時任俄罗斯总统鮑里斯·叶利钦发动车臣战争,试图以武力制止分离运动,俄羅斯聯邦政府与鞑靼斯坦共和國政府签署第一个双边分权条约,以条约形式和平划分利益和权限范围,制约地方分离主义倾向的过度蔓延。1994年2月15日,俄罗斯联邦政府与鞑靼斯坦共和国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与鞑靼斯坦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关于划分管辖范围和相互授权的条约》,条约规定,鞑靼斯坦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可以参加国际关系和对外经济关系,在税收、财政等方面享有特权。这个条约给予鞑靼斯坦超出俄罗斯宪法规定的权力,实际上鞑靼斯坦成为留在俄罗斯联邦内的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权的国家。2017年7月24日,签订于1994年的双边条约到期。这使得俄罗斯境内最后的一个共和国失去其特殊地位。

其他类似的聯繫邦

[编辑]
聯繫邦/自治地方位置母国现况
 安道尔 法國
 西班牙
安道尔宪法规定,安道尔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首相为政府首脑。安道尔没有军队和自卫队,只存在警察,所以国防由法国和西班牙一起负责。安道尔親王有两位,分别是法国总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天主教乌格尔教区主教。
 基里巴斯 澳大利亞基里巴斯历史上曾经是澳大利亚的托管地,与澳大利亚联邦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
 不丹 印度印度独立后于1949年8月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在对外事务上受印度指导。印度不仅可以作为其保护国有权干涉其外交,亦在其国内有驻军。不丹在印度同意下加入联合国,1972年第四代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继承王位,继续奉行和印度的密切關係。
 列支敦斯登瑞士瑞士联邦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夹在瑞士奥地利之间的双重内陆国,其国防外交受到瑞士的影响和必要的协助。
 摩納哥法國法兰西共和国摩纳哥地处法国南部,除了靠地中海的南部海岸线之外,全境北、西、东三面皆由法国包围,主要是由摩纳哥旧城和随后建立起来的周遭地区组成。1918年7月,签署了一份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在摩纳哥提供有限的保护。这条约被写入《凡尔赛和约》,建立了摩纳哥的政策应该按照法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进行调整。1919年同法国签订的条约规定,一旦国家元首逝世而没有男性后裔,摩纳哥将并入法国。两国于2002年另立新条约,当摩纳哥国家元首无人继承,摩纳哥仍然为独立国家,法国亦继续提供防卫。
 瑙鲁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联邦自2005年起,瑙鲁接受澳大利亚政府的援助,并建立一个拘留所处理非法进入澳大利亚的难民以作为回报。瑙鲁并没有自己的军队,但在非正式的协议之下,瑙鲁国防由澳大利亚负责,而民间亦有自己管辖的警察部队。
 萨摩亚新西兰新西兰新西兰以国联联合国名义托管西萨摩亚,直到它1962年1月1日独立。西萨摩亚是波利尼西亚岛国中第一个在20世纪独立的国家。现在新西兰仍然对萨摩亚有一定程度上的援助和支持。
 圣马力诺義大利意大利共和国圣马力诺与意大利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1897年,两国就签有“友好睦邻条约”,1971年签订“友好睦邻条约”的补充协定,将意大利与圣马力诺的“保护性友谊”加强为“永久性友谊”。
 梵蒂冈義大利意大利共和国梵蒂冈的军事防御主要由意大利军队负责。尽管瑞士近卫队负责教宗的人身安全,但并不属于梵蒂冈城的军队。根據《拉特蘭條約》規定,失去梵蒂岡國籍且未取得其他國籍之人士,將自動取得義大利國籍。[24]
 索馬利蘭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因法理上作为索马里联邦共和国的一部分,索马里兰共和国目前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但与埃塞俄比亚有非正式的官方往来,埃、索二国境内均设有对方的领事机构。由于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发生战争,使得后者失去出海口,索馬利蘭就成为埃塞俄比亚的重要出口通道。这两个国家签订了条约以使得埃塞俄比亚可以有偿利用伯拉瑪出口和进口货物。[25][26]作為內陸國家的埃塞俄比亚通過索马里兰的海岸線發展海上貿易關系,參見索馬里蘭外交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土耳其共和国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目前只得到联合国会员国土耳其共和国的外交承认[27],并互设大使馆;阿塞拜疆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较早前也宣佈承认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但未设立正式外交机构,亦不是主权国家。
 賴索托南非南非共和国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莱索托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非常依赖于南非,且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莱索托和南非政府签订多项经济合作条约及协定,由南非对莱索托进行援助。
 巴勒斯坦 以色列1994年5月4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1994年到1995年,以色列国防军撤出了69%的加沙地区和90%以上的约旦河西岸地区[28],但約旦河沿岸及邊境仍由以色列控制,以色列仍維持保安部隊。2005年,以色列进一步从加沙撤军,但是依然控制加沙的海岸线以及加沙与埃及之间的一个狭长区域。自從1988年《獨立宣言》發表至今,巴勒斯坦仍舊是一個尚未完全獨立的國家,擁有自己的保安部隊,亦可發出護照及獨自參加國際體育賽事,目前歐洲議會已承認其國家地位,但仍將哈瑪斯列為恐怖組織。[29]
 罗贾瓦 俄羅斯
 叙利亚
自治區第一個庫德區之外的駐外代表處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Democratic Federation of Northern Syria莫斯科設立,發展“與莫斯科的全面夥伴關係”。[30]這將促進外界對於自治區主權、庫德人的國際外交,以及將來可能獨立的支持。[31]

其他可比较的关系

[编辑]

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政治单位或政治实体拥有权力。附属领土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一个地区有自己的政治制度,而且往往是内部自治,但没有全面主权。在松散的联合形式中,一些主权国家将一些权力让给其他国家,通常是在外交和国防方面。

目前让渡给其他主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实体

[编辑]
更多信息:構成國附庸國保护国卫星国代理 (政治)
聯繫國自由聯合國代理關係關聯級別國際地位
 安道尔 西班牙
 法國
1278年保卫安道尔的责任在于西班牙和法国。[32]安道尔大公法国总统加泰罗尼亚天主教乌赫尔教区主教共同担任。因此是西班牙和法国共有公国。联合国会员国
 基里巴斯 澳大利亞
 新西兰
1979年基里巴斯没有军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国防。[33]联合国会员国
 列支敦斯登 瑞士
1923虽然国家元首在其国际关系中代表列支敦士登,但瑞士对列支敦士登的大部分外交关系负有责任。列支敦士登没有单独的军事防御。[34]联合国会员国
 摩納哥 法國1861年法国同意捍卫摩纳哥的独立和主权,摩纳哥政府同意根据法国的利益行使其主权权利,1919年《凡尔赛条约》重申了这一点。[35]联合国会员国
 瑙鲁 澳大利亞1968年瑙鲁没有军队。澳大利亚非正式地对其辩护负责。[36]联合国会员国
 萨摩亚 新西兰1914年萨摩亚没有正规的军队。新西兰根据非正式协定提供保护。[37]联合国会员国
 圣马力诺 義大利1939年保卫圣马力诺的责任在于意大利政府。[38]联合国会员国
 梵蒂冈 瑞士
 義大利
1506年和1929年根据《拉特兰条约》,任何失去梵蒂冈国籍且没有其他国籍的人,都会自动成为意大利公民。梵蒂冈城的军事防御由意大利提供,它使用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创立的瑞士教皇卫队作为教皇的保镖。[39]联合国观察员国
 馬爾他騎士團 梵蒂冈
 義大利
自11世纪以来馬爾他騎士團,因其特殊歷史原因、無受控制領土和慈善及宗教性質,不被看作一般主權國家。騎士團承認梵蒂冈教宗為國家元首,聖座並於1953年曾宣布,馬爾他騎士團為以神之名之功能組織,所以嚴格來說騎士團為一種受國際法承認之特殊共主邦聯政治實體。但若將其視作一個普通國家,其領土面積(馬爾他宮暨馬爾他部)將會比梵蒂岡—公認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還小。該組織被賦予司法獨立的地位及發行自己的護照郵票貨幣、公共建築等權利。《耶路撒冷、羅得島和馬爾他聖若望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大憲章》由《馬爾他騎士團憲章》及《馬爾他騎士團法規》[40]所組成,現行憲法是1997年修改過的版本。骑士团在联合国大会和一些联合国专门机构中拥有永久观察员地位。.[41]骑士团既不属于“非成员国”,也不属于“政府间组织”,而是“收到长期邀请以观察员身份参与的其他实体”之一。[42]联合国观察员实体

历史上将权力让渡给其他主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实体

[编辑]

冰岛,前身是丹麦王国的一部分,于1918年成为名义上主权国家。它与丹麦王室保持个体结合,并继续与丹麦保持共同的外交政策,直到1944年冰岛从丹麦完全独立。[43]不丹曾是英属印度的保护国,在1949年的一项条约中同意允许从英帝国最近成立的印度以相对松散的联系形式指导其对外关系,这导致不丹有时被描述为“受保护国家”。[44][45]这种关系在2007年的一项条约中进行了更新,其中要求不丹接受印度外交政策指导的条款被撤销。[46]

现代受保护状态的微型国家

[编辑]

基于主权和善意保护的自由关系的存在可以看作是微型国家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根据杜米尼斯基(2014年)提出的微型国家的定义:"微型国家是现代受保护国家,即主权国家,它们能够单方面将主权的某些属性赋予大国,以换取对其政治和经济可行性的良性保护,不受地理或人口限制。采用这种方法允许将微状态与小国和自治或依赖关系分开。被理解为现代保护国家的微型国家包括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摩纳哥梵蒂冈城安道尔纽埃库克群岛帕劳

参考文献

[编辑]
  1. ^纽埃国家概况. [2024-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2. ^CIA.The Cook Islands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uly 2010). 
  3. ^Government of New Zealand.Cook Islands Constitution Act 1964. New Zealand Parliamentary Counsel Office. [201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4. ^Government of New Zealand.Cook Islands Constitution Commencement Order 1965. New Zealand Parliamentary Counsel Office. [201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8). 
  5. ^CIA.Niue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0). 
  6. ^Government of New Zealand.Niue Constitution Act 1974. New Zealand Parliamentary Counsel Office. [201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7. ^CIA.Marshall Islands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0). 
  8. ^CIA.FSM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0). 
  9. ^CIA.Palau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0). 
  10. ^新喀里多尼亚各派就群岛制度未来签署“历史性协议”.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5-07-12 [2025-07-13](中文(简体)). 
  11. ^France-Presse, Agence.New Caledonia to be declared a state in ‘historic’ agreement – but will remain French. The Guardian. 2025-07-13 [2025-07-13].ISSN 0261-3077(英国英语). 
  12. ^Broderick, Margaret.Associated Statehood—A New Form of Decolonisatio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1968-04,17 (2): 368–403.ISSN 0020-5893.JSTOR 757111.doi:10.1093/iclqaj/17.2.368(英语). 
  13. ^存档副本. [2020-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14. ^存档副本(PDF).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8-26). 
  15. ^Graney, Katherine E.Of Khans and Kremlins: Tatarstan and the Future of Ethno-federalism in Russia. Lexington Books. 21 October 2009.ISBN 9780739126356 –通过Google Books. 
  16. ^Fear and Loathing in Russia's Catalonia: Moscow's Fight Against Federalism. War on the Rocks. 31 January 2018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17. ^Tatarstan: Status Under Scrutiny As Lawmakers Change Constitution.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18. ^Gregory, Angela.Tokelau votes to remain dependent territory of New Zealand.The New Zealand Herald. 25 October 2007 [16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May 2017). 
  19. ^Post, Kevin Kerrigan and Gaynor D. Daleno | The Guam Daily.GovGuam hopes for favorable decision on plebiscite. The Guam Daily Post.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20. ^Press, Jennifer Sinco Kelleher, The Associated.Guam pushes for native-only vote on US relationship. Navy Times. 12 October 2018. 
  21. ^南歐希夏官員:俄將併吞我們,中華日報
  22. ^Civil.Ge | Parliament Sets Up S.Ossetia Provisional Administration. old.civil.ge. [201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23.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 Georgia’s South Ossetia Conflict: Make Haste Slowl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08-20.
  24. ^Patti Lateranensi. vatican.va. [2013年11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8月13日)(意大利语). 
  25. ^Ker-Lindsay, James.The Foreign Policy of Counter Secession: Preventing the Recognition of Contested Stat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53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there are three other territories that have unilaterally declared independence and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having met the Montevideo criteria for statehood but have not been recognized by any states: Transnistria, Nagorny Karabakh, and Somaliland. 
  26. ^BBC Country Profiles: Regions and territories: Somali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09-09-14.
  27.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Europe Review 2003/04: The Economic and Business Report. Kogan Page Publishers. 1 November 2003: 79 [2018-08-19].ISBN 978-0-7494-406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The Turkish Cypriot-dominated north is the 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ern Cyprus' which elects its own government and is recognised only by Turkey. 
  28. ^新华网 - 背景资料:巴以和谈进程.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29. ^歐洲議會決策 2017/154 恐怖組織名單. 2017年1月27日 [2019年2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23日)(英语). 
  30. ^Rojava's first representation office outside Kurdistan opens in Moscow. Nationalia.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9). 
  31. ^存档副本.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9). 
  32. ^CIA.Andorra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uly 2010). 
  33. ^Kiribati at the CIA's page. CIA. [201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34. ^CIA.Liechtenstein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uly 2010). 
  35. ^CIA.Monaco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0). 
  36. ^CIA.Nauru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0). 
  37. ^CIA.Samoa at the CIA's page. 3 November 2012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38. ^CIA.San Marino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0). 
  39. ^CIA.Holy See (Vatican City) at the CIA's page. CIA. 15 July 2010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10). 
  40. ^Order of Malta.CARTA COSTITUZIONALE E CODICE del 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script-title=en:Constitution of the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script-title=it:CARTA COSTITUZIONALE E CODICE del 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PDF). Order of Malta. [2024-07-02].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09-28)(意大利语). 
  41.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Multilateral Relations. Orderofmalta.int. [21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9 October 2011). 
  42. ^Nations, United.Intergovernmental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United Nations. [2022-05-14](英语). 
  43. ^Gaebler, Ralph; Shea, Alison.Sources of State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 6 June 2014.ISBN 9789004272224. 
  44. ^Indo-Bhutan Friendship Treaty(PDF). [2020-04-05].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09-03-25).  (30.6 KiB))
  45. ^How Bhutan Came to Not Be a Part of India. The Wire.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46. ^Whelpton, John.Nepal and Bhutan in 2007: Seeking an Elusive Consensus. Asian Survey. 2008-02-01,48 (1) [2022-09-13].ISSN 0004-4687.doi:10.1525/as.2008.48.1.1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英语). 

參見

[编辑]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聯繫邦&oldid=8911387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