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耿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耿飚
耿在忠
1949年的耿飚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任期
1983年6月—1988年4月
第五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
任期
1981年3月—1982年12月
前任徐向前
继任张爱萍
第五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任期
1978年3月—1982年5月
总理华国锋赵紫阳
个人资料
性别
俊勇
出生(1909-08-26)1909年8月26日
 大清湖南省醴陵县
逝世2000年6月23日(2000-06-23)(90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大清(1909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1年-?)
 中華民國(?-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2000年)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赵兰香
儿女儿子:耿志深耿志远
女儿:耿莹耿焱
母校抗日军政大学
著作《耿飚回忆录》
获奖
  • 巴基斯坦新月勋章(1987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
军事背景
军衔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1946年)

耿飚(1909年8月26日—2000年6月23日),原名耿在忠,字俊勇[1]:20湖南醴陵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原副国级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唯一一位没有授予解放军军衔国防部长

耿飚于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三军九师参谋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参与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四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三八五旅副旅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国共内战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驻瑞典巴基斯坦缅甸阿尔巴尼亚等国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生平

[编辑]

早年红军生涯

[编辑]

耿飚1909年8月26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严家冲一户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随父母逃荒到湘南常宁县水口山,1922年他13岁进入衡阳市南面的水口山铅锌矿做童工,1925年5月在水口山加入中国共青团[1]:42。1926年,耿飚参与发动矿工参加武装斗争,不久回醴陵组建并率领农民赤卫队参加醴陵暴动和十万农军攻长沙。后于1928年前往浏阳在当地担任游击队队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65

1930年9月,耿飚所部被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红三军,耿飚任红三军九师参谋,后又担任师干部教导队队长、作战教育科科长。1931年4月,任九师参谋长,参加赣州战役漳州战役水口战役[2]。1933年中央红军再次整编取消军级编制后,耿飚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参加历次反围剿战争。1934年10月10日,耿飚所部作为二师先锋参加长征征途,此后参加湘江战役[3]

1935年初,红军进入贵州境内后,耿飚率部在江界渡口强渡乌江,攻占娄山关,为红军主力开辟前进通道[4]遵义会议后,升任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继又率部通过彝族地区,抢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随军抵达陕北。1935年11月,率部参加直罗镇战役,在攻打甘泉时颈部负重伤[1]:184。1936年2月,率部参加东征战役[5],此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2月,任新到达的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参谋长[6]

1945年2月,美军观察组回国前和晋察冀军区领导程子华唐延杰、耿飚(后排左二)等在军区驻地河北阜平庙台村西沟窑洞前合影。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编辑]

抗日战争开始后,耿飚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副政治委员,驻守甘肃东部,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的西部边境[7]。1941年7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9月前往晋察冀军区,任副参谋长兼联络部部长[8]。1945年8月,指挥八路军攻占张家口[1]:225

1946年,耿飚随叶剑英参加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任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四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9]。国共关系破裂后,耿飚回到晋察冀,任军区野战军参谋长。1947年4月,参加指挥正太战役,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军3.5万余人,攻克正太铁路沿线七城及井陉等重要矿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区连成一片[10]。6月,又参加青沧战役保北战役。同年10月,参加指挥清风店战役,歼灭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随后,又参加组织晋察冀野战军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首创解放军攻克大城市模范战例[11]

1948年1月,耿飚率部参加涞水战役,歼灭傅作义部三十二师,三十五军军长鲁英麟兵败自杀[12]。5月,出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楔入西、冀东地区,切断了东北与华北国军的联系[13]。1948年12月,参与平津战役,进攻新保安,歼灭第三十五军[14]。1949年2月,华北二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耿飚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太原战役[15]。继又进军西北,参加陇东追击战兰州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
1955年,耿飚在驻瑞典大使任内

1950年5月9日,耿飚被任命为中国驻瑞典大使,同年9月正式到任[16],9月19日向国王古斯塔夫五世递交国书,又兼任驻丹麦芬兰公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大使[17],与姬鹏飞黄镇韩念龙袁仲贤等人并称“将军大使”[18]。在担任驻瑞典大使期间,耿飚曾考取瑞典驾驶执照瑞典语Körkort i Sverige,成为首位获得瑞典驾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本人在1932年东征漳州期间即已学会驾车[19])。

1956年3月,调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59年3月,回国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主持同阿富汗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勘定边界[1]:414。1963年9月,调任中国驻缅甸大使[20]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耿飚被批判,关入牛棚。1968年10月恢复工作,次年4月当选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21]。1969年5月,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1971年,耿飚奉调回国,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负责和国外政党发展联系[1]:486

1980年6月,耿飚在美国。

1976年10月6日,耿飚受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之命,对北京广播电台电视台加以控制,以保证“粉碎四人帮”能顺利进行[22]。此后一段时间内,耿飚负责主管中共的宣传工作。1977年,耿飚当选中共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外交、军工、民航、旅游等事务[1]:518。1979年1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主持军委办公会议,负责军委日常工作。1980年7月,他根据邓小平关于军队要“消肿”和改革体制的指示精神,主持制定了《中央军委关于精简整编的方案》。1979–1982年,习近平任耿飚秘书[23]

1981年3月,耿飚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1]:518。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1983年起,耿飚担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1]:526。1984年,耿飚曾称中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后不一定会在香港驻军,而受到邓小平斥责[24]。后退居二线,担任中顾委常委,1988年9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6月23日,耿飚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25]

家庭

[编辑]

耿飚夫人赵兰香(1923-2022.07.22),甘肃庆阳人,1941年在陇东与耿飚结婚。曾任中央军委耿飚办公室主任[26]

艺术形象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耿飚. 耿飚回忆录.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ISBN 978-7-101-06738-5. 
  2. ^孔祥琇. 耿飚传 下.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9: 540.ISBN 7-5065-5904-8. 
  3. ^李涛. 湘江血泪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纪实. 北京: 长征出版社. 2012: 231.ISBN 978-7-80204-748-8. 
  4. ^杨得志等. 强渡大渡河.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9: 146–153.ISBN 978-7-5065-5971-3. 
  5. ^任百平,郭宝主编. 数风流人物 1936年红军东征.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82.ISBN 7-5073-1788-9. 
  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433.ISBN 978-7-80237-381-5. 
  7. ^耿飚:留守抗日根据地. 网易. 2010-08-04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8. ^康战; 华青.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59.ISBN 7-01-002558-4. 
  9. ^方明. 世纪情仇 黄埔将领恩怨录.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9: 169.ISBN 978-7-80214-505-4. 
  10. ^《聂荣臻传》编写组. 聂荣臻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247.ISBN 978-7-80092-337-1.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141.ISBN 978-7-80237-381-5. 
  12.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517.ISBN 978-7-5432-2049-2. 
  13. ^姜克夫. 民国军事史:第四卷. 重庆出版社. 2009: 368.ISBN 978-7-2290-0841-3. 
  14. ^新保安战役:傅作义的王牌部队被华野二兵团全歼. 中华网. 2014-08-06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5. ^山西省史志硏究院.山西通志 军事志. 中华书局. 1997: 88–90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16. ^浙江卫视纪录大片《中国大使-耿飚》今晚播出. 新浪娱乐. 2007-11-07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2). 
  17. ^中国大使节目组. 共和国大使.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38.ISBN 978-7-308-07231-1. 
  18. ^新中国第一代将军大使出征记. 新华网. 2010-01-18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2). 
  19. ^耿志远. 父亲耿飚总是那样波澜不惊. 文史博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2014, (11): 12–14.ISSN 1672-8653.CNKI FLWS201411004需注册账号查阅. 
  20. ^何明. 共和国第一批外交官.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45–49.ISBN 978-7-5000-8021-3. 
  21. ^尹家民. 红墙见证录 3.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 33.ISBN 978-7-80170-868-7. 
  22. ^叶永烈. 邓小平改变中国. 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014: 45–47.ISBN 978-7-220-08819-3. 
  23. ^习近平当年给耿飚当秘书时的情形. 新浪网. 2013-12-09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24. ^“香港驻军事件”中的耿飚. 读报参考网. 2012-01-11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5. ^耿飚同志生平. 人民日报. 2000-06-30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26. ^翟晓光. 先锋 新中国大使夫人传奇.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0: 56.ISBN 978-7-80251-294-8. 
  27. ^为中缅友好辛勤奔走——访中国缅甸友好协会会长耿志远. 光明日报. 2015-05-14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8. ^耿飚之女耿莹:从高干子弟到文化大使. 中国网. 2008-06-04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29. ^前国务院副总理耿飚之女耿焱 “弃官从教”组建昌大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新闻网. 2012-10-09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30.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 丁海峰再现耿飚-搜狐娱乐. yule.sohu.com.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31.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篇:重现“剧变之夜”. www.thepaper.cn.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中国共产党职务
前任:
刘宁一(代理)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1971年1月-1979年1月
繼任:
姬鹏飞
新頭銜中共中央宣传口负责人
1976年10月-1977年7月
末任
原因:恢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新頭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六届
1983年-1988年
繼任:
廖汉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前任:
徐向前元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
1981年-1982年
繼任:
張愛萍上将
外交職務
前任:
劉曉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
1969年5月-1971年1月
繼任:
劉新權
前任:
李一氓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大使
1963年9月-1967年9月
繼任:
陳肇源
前任:
韓念龍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基斯坦大使
1956年3月-1959年10月
繼任:
丁國鈺
新頭銜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瑞典大使
1950年9月-1956年2月
繼任:
韓念龍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丹麥公使(兼)
1950年10月-1955年4月
繼任:
柴成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驻芬蘭公使(兼)
1951年3月-1954年9月
繼任:
陳辛仁
驻芬蘭大使
1977年8月19日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职
5-1+3常委会委员
华国锋(中央主席至1981年→1981年当选为中央副主席) ·胡耀邦(1980年增选,中央总书记,1981年当选为中央主席)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赵紫阳(1980年增选,1981年当选为中央副主席)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陈云(1978年增选,中央副主席) ·汪东兴(中央副主席,1980年辞职)
23-4+6 委员
华国锋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震(1978年增选) ·韦国清 ·乌兰夫 ·方毅 · 邓小平 ·邓颖超(1978年增选) · 叶剑英 ·刘伯承 ·许世友 ·纪登奎(1980年辞职) ·苏振华(1979年逝世) · 李先念 ·李德生 ·吴德(1980年辞职) ·余秋里 ·汪东兴(1980年辞职) ·张廷发 ·陈云(1978年增选) ·陈永贵 ·陈锡联(1980年辞职) ·胡耀邦(1978年增选,1978年兼中央秘书长至1980年) ·赵紫阳(1979年选举) ·耿飚 ·聂荣臻 ·倪志福 ·徐向前 ·彭冲 ·彭真(1979年选举)
3-1 候补委员
陈慕华 ·赵紫阳(1979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赛福鼎
国务院组成人员
常务会议
总理
华国锋→赵紫阳
副总理
邓小平(后辞职) ·李先念(后辞职) ·徐向前(后辞职) · 纪登奎(后免职) ·余秋里(后改任) ·陈锡联(后免职) ·耿飚(后改任) ·陈永贵(后解职) ·方毅(后改任) ·王震(后辞职) ·谷牧(后改任) ·康世恩(后改任) ·陈慕华(女,后改任) ·王任重(增补,后辞职) ·陈云(增补,后辞职) ·薄一波(增补,后改任) ·姚依林(增补) ·姬鹏飞(增补,后改任) · 赵紫阳(增补,后改任) ·万里(增补) ·楊靜仁(增补,后免职) ·张爱萍(增补,后免职) ·黄华(增补,后改任)
国务委员
余秋里 ·耿飚 ·方毅 ·谷牧 ·康世恩 ·陈慕华(女) ·薄一波 ·姬鹏飞 ·黄华 ·张劲夫 ·张爱萍(增补)
秘书长
顾问
办公室办公厅(1982年调整)(秘书长副秘书长
组成部门
   

 1.外交部  部长:黄华吴学谦
 2.国防部  部长:徐向前(兼)→耿飚(兼)→张爱萍(兼)
 3.国家计划委员会  主任:余秋里姚依林
 4.国家经济委员会  主任:康世恩袁宝华张劲夫(兼)
 5.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  主任:谷牧(兼)→韩光
 6.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任:方 毅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任:楊靜仁
 8.公安部  部长:赵苍璧
 9.民政部  部长:程子华崔乃夫
10.对外贸易部  部长:李强郑拓彬陈慕华(兼)
11.对外经济联络部  部长:陈慕华
12.农林部  部长:杨立功
后改为:
农业部  部长:霍士廉林乎加
农牧渔业部  部长:林乎加
13.冶金工业部  部长:唐克李东冶
14.第一机械工业部  部长:周子健饶斌
15.农业机械部  部长:杨立功
一机部、农机部合并为:
机械工业部  部长:周建南
16.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  部长:刘伟张忱
17.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  部长:吕东莫文祥张钧
18.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  部长:王诤钱敏张挺
19.第五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  部长:張珍于一
20.第六机械工业部  部长:柴树藩安志文
21.第七机械工业部  部长:宋任穷郑天翔
22.煤炭工业部  部长:萧寒高扬文
23.石油工业部  部长:宋振明康世恩(兼)→唐克
24.化学工业部  部长:孙敬文秦仲达
25.水利电力部  部长:钱正英
后拆分为:
电力工业部  部长:刘澜波李鹏
水利部  部长:钱正英
26.纺织工业部  部长:钱之光郝建秀吴文英

27.轻工业部  部长:梁灵光宋季文杨波
28.铁道部  部长:段君毅郭维城陈璞如
29.交通部  部长:叶飞曾生彭德清李清
30.邮电部  部长:钟夫翔王子纲文敏生
31.财政部  部长:张劲夫吴波王丙乾
32.中国人民银行  行长:李葆华吕培俭
33.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主任:陈国栋牛荫冠
34.文化部  部长:黄镇朱穆之
35.教育部  部长:劉西堯蒋南翔何东昌
36.卫生部  部长:江一真钱信忠崔月犁
37.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  主任:王猛李梦华
38.商业部  部长:姚依林王磊金明王磊刘毅
39.国家农业委员会  主任:王任重(兼)→万里(兼)
40.林业部  部长:罗玉川雍文涛杨钟
41.建筑材料工业部  部长:宋养初
42.农垦部  部长:高扬
43.粮食部  部长:陈国栋赵辛初
44.财政经济委员会  主任:陈云(兼)
45.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  主任:谷牧(兼)
46.进出口管理委员会  主任:谷牧(兼)
47.第八机械工业部  部长:焦若愚
48.司法部  部长:魏文伯刘复之
49.地质部  部长:孙大光
50.机械工业委员会  主任:薄一波(兼)
51.国家能源委员会  主任:余秋里(兼)
52.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  主任:黄镇
53.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任:陈慕华(兼)→钱信忠
54.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部长:李锡铭
55.劳动人事部  部长:赵守一
56.广播电视部  部长:吴冷西
57.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主任:陈彬

 
下属机构
15直属机构
  1. 国家劳动总局(1982年撤销)
  2. 国家物资总局(1982年改为国家物资局)
  3. 国家物价总局(1982年改为国家物价局)
  4. 国家统计局
  5.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1982年改为中国民用航空局)
  6. 国家海洋局(1982年撤销)
  7. 中央气象局(1982年改为国家气象局)
  8. 国家林业总局(1979年撤销)
  9. 国家农垦总局(1979年撤销)
  10. 国家水产总局(1982年撤销)
  11. 第八机械工业总局(1979年撤销)
  12. 国家地质总局(1979年撤销)
  13. 国家建筑材料总局(1979年撤销)
  14. 国家测绘总局(1982年撤销)
  15. 国家建筑工程总局(1979年增设、1982年撤销)
  16.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1979年增设、1982年撤销)
  17. 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1979年增设、1982年撤销)
  18. 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1981年增设、1982年撤销)
  19. 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1979年增设、1982年撤销)
  20. 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1982年撤销)
  21. 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1979年增设、1982年撤销)
  22.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1982年撤销)
  23. 国家地震局
  24. 国家标准总局(1982年撤销)
  25. 国家计量总局(1982年撤销)
  26. 专利局(1980年增设、1982年撤销)
  27. 海关总署(1980年增设)
  28. 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局(1980年增设、1982年撤销)
  29. 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增设、1982年脱钩)
  30. 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中国银行)(1979年增设、1982年脱钩)
  31.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79年增设、1982年脱钩)
  32.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33. 新华通讯社(1982年改制)
  34. 广播事业局(1982年撤销)
  35. 国家出版局(1982年撤销)
  36.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1979年增设)
  37. 国家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82年改制)
  38. 国家编制委员会(1982年撤销)
  39.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40.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82年改为国家旅游局)
  41. 国家外国专家局(1982年撤销)
  42. 国务院人事局(1980年增设、1982年撤销)
  43. 国务院科技干部局(1979年增设、1982年撤销)
  44.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1980年增设)
  45. 国家档案局(1979年增设)
  46. 国务院参事室
  47.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48. 毛主席纪念堂管理总局(1982年撤销)
2办事机构
第四届国务院第五届国务院第六届国务院
1982年9月—1992年10月
1982年9月13日
中顾委第一次全会选举
(1982年9月-1985年9月)
主任
副主任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许世友 ·谭震林(1983年逝世) ·李维汉(1984年逝世)
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王首道 ·邓小平 ·伍修权 ·刘澜涛 ·江华 ·许世友 ·李井泉 ·李维汉 ·萧克 ·萧劲光 ·何长工 ·宋时轮 ·陆定一 ·陈锡联 ·段君毅 ·耿飚 ·姬鹏飞 ·黄火青 ·粟裕(1984年逝世) ·程子华 ·傅钟 ·谭震林 ·薄一波
1985年9月24日
中顾委第五次全会选举
(1985年9月-1987年11月)
主任
副主任
王震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许世友(1985年逝世) ·宋任穷
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王震 ·王首道 ·邓小平 ·伍修权 ·刘澜涛 ·江华 ·许世友 ·李一氓 ·李德生 ·萧克 ·宋任穷 ·宋时轮 ·陆定一 ·陈锡联 ·段君毅 ·耿飚 ·姬鹏飞 ·黄镇 ·黄火青 ·程子华 ·薄一波
1987年11月2日
中顾委第一次全会选举
(1987年11月-1992年10月)
主任
副主任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宋任穷
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王首道 ·伍修权 ·刘澜涛 ·江华 ·李一氓(1990年逝世) ·李德生 ·杨得志 ·萧克 ·余秋里 ·宋任穷 ·宋时轮(1991年逝世) ·张劲夫 ·张爱萍 ·陆定一 ·陈云 ·陈丕显 ·陈锡联 ·胡乔木(1992年逝世) ·段君毅 ·耿飚 ·姬鹏飞 ·黄华 ·黄镇(1989年逝世) ·康世恩 ·程子华(1991年逝世) ·薄一波
1977年8月19日十一届一中全会通过,任期至1982年9月12日
主席
华国锋(中共中央主席,1981年6月辞职)邓小平(1981年6月六中全会决定)
5-1副主席
叶剑英 ·邓小平(至1981年) ·刘伯承 ·徐向前 ·聂荣臻
秘书长
罗瑞卿(1978年8月逝世)耿飚(1979年1月任)杨尚昆(1981年7月任)
8-4+8 常委
李先念 ·汪东兴(1980年2月五中全会辞职) ·陈锡联(1980年2月五中全会辞职) ·韦国清 ·苏振华(1979年2月逝世) ·张廷发 ·粟裕 ·罗瑞卿 ·王震(1978年3月增补) ·耿飚(1979年1月增补) ·许世友(1980年1月增补) ·杨得志(1980年1月增补) ·韩先楚(1980年1月增补) ·杨勇(1980年1月增补) ·王平(1980年1月增补) ·杨尚昆(1981年7月增补)
63-5 委员
华国锋 ·叶剑英 ·邓小平 ·刘伯承 ·徐向前 ·聂荣臻 ·王平 ·王诤(1978年8月逝世) ·王震 ·王必成 ·王尚荣 ·王建安(1980年7月逝世) ·韦国清 ·邓华(1980年7月逝世) ·孔石泉 ·甘渭汉 ·吕正操 ·刘震 ·刘志坚 ·许世友 ·杜义德 ·杨勇 ·杨成武 ·杨得志 ·苏振华 ·李水清 ·李先念 ·李志民 ·李德生 ·李聚奎 ·李耀文 ·萧华 ·萧克 ·萧劲光 ·萧望东 ·吴克华 ·汪东兴 ·宋时轮 ·宋承志 ·张震 ·张才千 ·张廷发 ·张爱萍 ·陈先瑞 ·陈再道 ·陈锡联 ·陈鹤桥 ·罗瑞卿 ·金如柏 ·洪学智 ·秦基伟 ·聂凤智 ·徐立清 ·郭林祥 ·高厚良 ·唐亮 ·黄新廷 ·梁必业 ·韩先楚 ·粟裕 ·曾思玉 ·廖汉生 ·谭善和
第一届 初13人
-逝世1人
+补选1人
第二届 初16人
-逝世3人
-撤职2人
第三届 初18人
-逝世6人
第四届 初22人
-逝世2人
+补选1人
第五届 初20人
-逝世3人
-辞职6人
+补选10人
  1. 宋庆龄
  2. 聂荣臻(辞职)
  3. 刘伯承(辞职)
  4. 乌兰夫
  5. 吴德(辞职)
  6. 韦国清
  7. 陈云
  8. 郭沫若
  9. 谭震林
  10. 李井泉
  11. 张鼎丞(辞职)
  12. 蔡畅(辞职)
  13. 邓颖超
  14. 赛福鼎·艾则孜
  15. 廖承志
  16. 姬鹏飞(辞职前兼秘书长
  17. 阿沛·阿旺晋美
  18. 周建人(辞职)
  19. 許德珩
  20. 胡厥文
  21. 彭真(补选,兼代秘书长
  22. 肖劲光(补选)
  23. 朱蘊山(补选)
  24. 史良(补选)
  25. 彭冲(补选)
  26. 习仲勋(补选)
  27. 粟裕(补选)
  28. 杨尚昆(补选,兼秘书长
  29.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补选)
  30. 朱學範(补选)
第六届 初20人
-逝世2人
+增选1人
第七届 初19人
-逝世3人
第八届 初19人
-逝世3人
第九届 初19人
-逝世1人
-撤职1人
第十届 初15人
-逝世1人
第十一届 13人
第十二届 13人
第十三届 14人
第十四届 14人
彭德怀(1954–1959)林彪(1959–1971)叶剑英(1975–1978)徐向前(1978–1981)耿飚(1981–1982)张爱萍(1982–1988)秦基伟(1988-1993)迟浩田(1993–2003)曹刚川(2003–2008)梁光烈(2008–2013)常万全(2013–2018)魏凤和(2018–2023)李尚福(2023)董军(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修改宪法委员会(1977年)
1977年中共十一大后,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修改宪法工作,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组成修改宪法委员会,以华国锋为首;
1978年2月23日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通过宪法修改草案,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政治局
委员、候补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1980年)
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议成立;1982年11月23日将宪法修改草案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12月4日审议通过。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
103人,按姓氏笔划为序:
秘书处[注 1]
秘书长
胡乔木(兼)
副秘书长
  1. ^1980年9月15日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 修改宪法委员会(1977年)宪法修改委员会(1980年)
国际
各地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耿飚&oldid=8731457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