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条目的主題是耶律雅里的遼政權。关于耶律淳的遼政權,請見「
北遼」。
耶律雅里政权[註 1],建立於1123年。遼朝保大三年(1123年)遼天祚帝向西奔走,耶律特烈和耶律兀直等人劫持耶律雅里向北奔逃,於同年五月到達沙嶺(今沽源县丰源店乡附近[3]),三日之後被擁立為皇帝,改年號為神曆,一些著作将其亦视为北遼。[4]同年十月,耶律雅里在查剌山遊獵,因勞累過度病逝,耶律述烈繼位為皇帝。十一月,耶律述烈為部下殺害。次年(1124年)正月,太保特母哥向金朝投降。總計國祚不足1年。[5][6][7]史学界有西北辽[8][9][10][11]、北辽之称[2]。
民間的歷史文學類的通史、小說將耶律雅里政權列屬北遼範疇,「這個小朝廷在歷史記載上和耶律淳建立的析律府朝廷相同,也被叫做『北遼』」(赤軍《西遼帝國傳奇》),「擁立耶律雅里為帝,是為北遼第二任皇帝 」(蘇伶《契丹簡史》)。在學術界中,有楊家駱、趙振績編纂《遼史長䇝》、趙振績《西北遼與殘遼考》、王壽南主編《中國通史》、傅樂成主編《宋遼金元史》等把該政權稱之為「西北遼」。[8][9][10][11][12][13]葛華廷認為該政權按照方位應稱之為「北遼」。[2]
-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將耶律雅里政權附於遼南京地區的耶律淳政權。[1]葛華廷和高雅輝在《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認為以「北遼」稱遼南京地區的耶律淳政權是名不符實,以方位詞稱呼應以「南遼」為是,而稱的上「北遼」者,應以耶律雅里的遼政權為妥。[2]
-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4年12月,第177頁。
- ^2.02.12.2葛華廷、高雅輝《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遼金歷史與考古》第四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第117-118頁。
- ^罗新.走向金莲川⑨:北出沙岭见平川. 澎湃网.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 ^景爱. 对北辽的劝降.《历史上的金兀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2023-11-18].ISBN 978-7-5004-67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
- ^脫脫.
遼史本紀第二十九天祚三. 维基文库. 「〔保大三年五月〕庚申,軍將耶律敵烈等夜劫梁王雅里奔西北部,立以為帝,改元神曆。……〔十月〕梁王雅里歿,耶律朮烈繼之。十一月,朮烈為眾所殺。……〔保大四年正月〕特母哥降金。」 - ^脫脫.
遼史本紀第三十耶律雅里. 维基文库. 「〔保大三年〕天祚渡河奔夏,隊帥耶律敵列等劫雅里北走。至沙嶺,見蛇橫道而過,識者以為不祥。後三日,群僚共立雅里為主。雅里遂即位,改元神曆,命士庶上便宜。……後獵查剌山,一日而射黃羊四十,狼二十一,因致疾,卒,年三十。」 - ^脫脫.
遼史列傳第四十四叛臣下. 维基文库. 「天祚決意渡河奔夏,從臣切諫不聽,人情惶懼不知所為。特烈陰謂耶律兀直曰:『事勢如此,億兆離心,正我輩郊節之秋。不早為計,奈社棱何!』遂共劫梁王雅里,奔西北諸部,偽立為帝,特烈自為樞密使。雅里卒,欲擇可立者。會耶律兀直言朮烈才德純備,兼興宗之孫,眾皆曰可,遂僭立焉,特烈偽職如故。未三旬,與朮烈俱為亂兵所殺。」 - ^8.08.1楊家駱、趙振績編纂,《遼史長箋》第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6月,第2075-2076頁,ISBN:9751720321:「耶律雅里天祚第二子,在保大三年金師圍青塚寨,雅里在軍中、太保特母哥挾之於西北部稱西北遼,與天祚帝之殘遼、與燕王耶律淳之北遼,耶律大石之西遼,號稱遼末四遼。」
- ^9.09.1趙振績《西北遼與殘遼考》,《幼獅學誌》第9卷第2期,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7月,第1-6頁。
- ^10.010.1王壽南主編,《中國通史》第八章〈遼夏金元時期〉,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5月,第428頁,ISBN:9789571130354。
- ^11.011.1傅樂成主編、王明蓀著,《宋遼金元史》,長橋出版社,1980年8月,第59頁。
-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第71頁:「遼朝分崩離析,殘餘勢力各自保聚。比較重要而自稱正朔的有所謂『遼末三遼』,即天祚帝自領的殘軍之外,有耶律淳的北遼與梁王耶律雅里的西北遼。」
- ^《姚從吾先生全集》第2卷,正中書局,1974年:「雅里遂即位,改元神歷,以蕭特烈為樞密使,特毋哥副之。是為西北遼。」
五代與宋遼金夏時期 |
|---|
唐朝 時期 - 907年 | 五代與宋遼金夏時期 907年 - 1279年 | 元朝 時期 1279年 - | 五代十國時期 902年/907年 - 979年 | 宋朝時期 960年 - 979年 - 1279年 | 唐朝 - 907年 | 五代 907年 - 960年 | 北宋(亡於金) 960年 - 1127年 |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 亡於 元 | 后梁 907年 - 923年 | 后唐 923年 - 937年 | 后晋 (亡於契丹/遼) 936年 - 947年 | (驅除遼) 後漢 947年 - 951年 | 后周 951年 - 960年 | 十國 902年 - 979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吳 902年 - 937年 | 南唐 937年 - 975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吳越 907年 - 978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閩 909年 - 945年 | 亡於南唐、吳越,有割據勢力 晉江/閩南 946年 - 978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前蜀 903年 - 925年 | 亡於後唐, 後獨立於後唐 | 後蜀 934年 - 965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後梁亡後 自立 | 荆南 924年 - 963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唐亡割據湖南 附後梁 後自立 | 楚 927年 - 951年 | 亡於南唐,後自立為 湖南 951年 - 963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唐亡割據嶺南 附後梁 後自立 | 南汉 917年 - 971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 | | 因後漢 被後周取代 而自立 | 北汉 951年 - 979年 | 亡於 北宋 | | | | | | | | | | | | | | 松漠都督府 - 906年 | 契丹國、辽朝 907年 - 916年 - 947年 - 1125年 | 亡於金 | 西辽 1132年 - 1218年 | 亡於 蒙古 | | | | | | | | | | | | | | | | 北遼 (亡於金) 1122年 | 西北遼 1123年 | 亡於 金 | | | | | | | | (唐朝藩屬)定難軍(亡於北宋) - 982年 | 夏州政權 982年 - 1038年 | (獨立於北宋)西夏 1038年 - 1227年 | 亡於 蒙古 | | | | (遼朝藩屬)女真 | (獨立於遼朝)金朝 1115年 - 1234年 | 亡於 蒙古 | | | | | (遼朝藩屬)漠北諸部阻卜、黠戛斯 | (遼朝、金朝藩屬)漠北諸部克烈、乃蛮、蒙古等等... ? - 1271年 | (獨立於金朝) 大蒙古國 1206年 - 1271年 | 元朝 1271年 - | 大長和 902年 - 927年 | 大天興 928年 - 929年 | 大義寧 929年 - 937年 | 大理国 937年 - 1253年 | 亡於 蒙古 | | |
|
|
|---|
|
注:仅收录政权被篡夺、推翻或丢失主要领土后,由宗室(或前政权领袖)为延续国祚重建的同国号政权。 不含附会已灭亡政权而建立的同国号新政权,或一政权尚维持主要领土时分裂出的同国号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