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习仲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習仲勳
习仲勳
习中勳
1959年时的习仲勳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排名第一)
任期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任期
1988年4月—1993年3月
委员长万里
前任陈丕显第六届
继任田纪云第八届
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
任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
任期
1981年6月(增补)—1987年10月
第一书记胡耀邦万里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任期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任期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补选)—1983年6月
委员长叶剑英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第一书记
任期
1978年12月11日—1980年11月9日
前任韦国清
继任任仲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任期
1959年4月28日—1965年1月4日
总理周恩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秘书长
任期
1953年9月18日—1965年1月4日
总理周恩来
前任李维汉
继任周荣鑫
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长
任期
1953年1月—1954年7月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前任陆定一
继任陆定一
个人资料
相近[1]
出生(1913-10-15)1913年10月15日
中华民国陝西省富平县
(今淡村镇淡村)
逝世2002年5月24日(2002-05-24)(88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墓地陝西省富平縣习仲勳陵園
籍贯河南邓州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配偶郝明珠
1935年结婚—1944年结束)

齐心
1944年结婚—2002年結束
儿女习正宁(原名习富平,郝明珠所生)
习和平(郝明珠所生)
习乾平(郝明珠所生)
齐桥桥(齐心所生)
齐安安(齐心所生)
习近平(齐心所生)
习远平(齐心所生)
父母习宗德柴菜花

习仲勳[註 1](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原名習中勳相近,出生于陝西省富平县,籍贯河南邓州[4]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原副国级领导人

1926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

1932年,习仲勋发动了两当兵变,其后历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关中特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关中军分区兼警备第一旅政委、中共西北中央局党校校长、中共绥德地委书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西北军区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秘书长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其次子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任妻子为郝明珠,第二任妻子是齐心

生平

[编辑]

早年岁月

[编辑]
1932年发动两当兵变时的习仲勋

1913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十六),习仲勋生于陝西省富平县淡村习家庄(今属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5])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习宗德、母亲柴菜花。1920年至1925年(7至12岁)在杜村小学读书,1926年1月(13岁),在富平县庄里镇立诚学校高小读书。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在富平县立第一高小读书,因组织学生反对傳統的舊式教育制度,年底被迫休学。1928年1月,在三原县第三师范读书。1928年春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后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初,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革命军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任中共营委书记。

1932年3月,习仲勋与吕剑人李特生许天洁等等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队委书记[6]。随后部队在攻打永寿县城时被打散,习仲勋秘密返回家乡。同年9月,进入渭北革命根据地,任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指导员。1933年2月,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从事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青年工作。同年3月后,与刘志丹等人创建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军委书记和共青团特委书记,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1934年11月,习仲勋成功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7]

1935年2月,陕北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连成一片,合并成立西北革命根据地,习仲勋为中共西北工委领导成员,并继续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9月,习仲勋和刘景范等到保安县瓦子川迎接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8]。之后,习仲勋在甘泉县王家坪被中共西北代表团负责人兼中共陕甘晋省委书记朱理治、副书记郭洪涛、西北政治保卫局局长戴季英逮捕送瓦窑堡关押。10月在毛泽东到达陕北后,得以释放平反[9]

1936年1月,习仲勋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4月东北军攻占关中区后,习仲勋任中共关中工委书记,坚持斗争。同年6月,习仲勋随红军西征,先后任中共曲环工委书记、环县县委书记。9月,习仲勋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关中,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关中游击队政委、关中特区司令部政委。

抗日战争

[编辑]

1937年10月,习仲勋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兼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10]。1939年5月,习仲勋兼任关中专员公署专员。1940年,习仲勋任兼任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校长、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委员。1941年8月,习仲勋任关中军分区兼警备第一旅政委,与文年生指挥八路军向国军挑衅。1942年8月,习仲勋调任中共西北中央局党校校长。1943年1月,毛泽东亲笔为习仲勋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题词,予以表彰[11]

1943年2月,习仲勋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委。4月,他在郝家桥村蹲点时,发现并树立了劳动英雄刘玉厚这一典型,推动了大生产运动。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习仲勋对“左”的偏向予以抵制和纠正。1945年6月,习仲勋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2]。同年8月,习仲勋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其间,曾担任爷台山自卫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政治委员,攻击进入陕甘宁边区的国军部队[13]

第二次國共內戰

[编辑]
1949年6月,习仲勋在西安各界保卫西安动员大会上讲话

抗日战争胜利后,习仲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1946年11月,他策动国军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胡景铎投奔中共。1947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他任政治委员,其后与司令员张宗逊指挥了西华池战斗[14]

1947年3月10日,各路国军20万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挥下,分由洛川宜川向延安进行重点进攻。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边区各兵团及一切部队,自三月十七日起,统归彭德怀、习仲勋指挥”。习仲勋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兵团副政治委员,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作战[15]:178。中國共產黨调动5000兵力[16],憑藉地雷和伏地堡壘頑強抵抗,国军19日攻入延安,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15]:179。随后,习仲勋与彭德怀指挥了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号称“三战三捷”[15]:188。5月下旬,习仲勋与彭德怀率主力进攻陇东,打击马鸿宾部,收复环县定边靖边安边等地[15]:189

1947年7月,习仲勋担任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其后,他协助贺龙组织军区工作,开展新式整军运动等军队政治工作,并组织后方支前。1948年2月,习仲勋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政治委员,1949年2月又担任西北军区政治委员[17]。1949年6月,习仲勋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

建国初期

[编辑]
1955年,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在宣读授衔命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习仲勋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政治委员,长期主持西北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他组织了西北地区城市接管、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反和“三反”“五反”及抗美援朝等工作,并妥当地解决了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

1952年9月,为了即将施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要撤销六大行政区,调高岗饶漱石邓子恢邓小平、习仲勋等地方军政第一要员进京,史称“五马进京[18]。习仲勋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主持制定“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16字方针。1953年9月后,习仲勋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他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长达10年,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以及重要的国务活动和外交活动。個人秘書(1952年6月-1961年8月)是抗日期間解放日報記者田方,兩人在抗日戰爭陝西結識,後來田方官至國家計委[19][20][21][22]

1962年,李建彤著小说《刘志丹》开始在《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上连载。先前,李建彤邀請習仲勳審閱小說稿。習仲勳認為,小說中並沒有把劉志丹的真實寫出來,提出要把小說寫成三個縮影,「時代的縮影」、「中國革命的縮影」、「毛澤東思想的縮影」。但習仲勳忽略了一個避嫌的問題,因为小說以虛構人物來取代真實人物,其中一個政治部主任就是以習仲勳为原形。習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避嫌,導致日後習被扣上篡黨篡國罪名。小说发表之后,康生宣称《刘志丹》是反党小说[23]。同时,康生下令工人出版社印六百本第五稿、三百本第二稿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查,以便把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打成反党集团。

习仲勋于1967年9月在陕西咸阳西北农学院被群众批斗

1962年8月,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預備會議在北京召開。康生在會議上,指《劉志丹》是用作為高崗翻案。1962年9月24日,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主持會議,毛在會議上,發表了《關於階級、形勢、矛盾和黨內團結問題》。康生在會議上,給毛澤東遞了一條條子,條子上寫的是「利用小說進行反黨,是一大發明」。[24]毛澤東唸了這張紙條後,又說:「用写小说来反党反人民,这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不论革命、反革命,都是如此。」後來,在康生策劃下,十中全會決定成立專案委員會,由康生出任主任,對習仲勳、賈拓夫劉景范進行審查。1963年,经过专案委员会审查后,《刘志丹》被定性为“为高岗翻案”、“吹捧习仲勋”;习仲勋、贾拓夫及刘景范被打成“习贾刘”反党集团。其后,习仲勋在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学习”,接受审查。1965年12月至1967年1月,习仲勋被下放到洛阳矿山机器厂任副厂长,分管全厂安全技术,以第二金工车间电工班作为他的“联系点”并在此参加生产劳动及各种学习和活动。习仲勋在《我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一年》的回忆文章中写:[25]“我在洛矿的一年,也是我在生活征途中度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我要时刻珍惜它,借以砥砺自己。我在洛矿的一年,实际上是上了一年的工业大学。我走出厂部,直接下到车间,与工人在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与工程师技术员打交道,学习求教,这使我的眼界大开,增长了许多工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通过与工人的共同劳动和交往,更使我亲身感受到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他们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文化大革命中,习仲勋受到残酷迫害,被批斗。1968年,习仲勋被接回北京卫戍区“监护”。1975年5月,习仲勋解除“监护”,仍回洛阳,住洛阳耐火材料厂职工宿舍,继续接受审查,直至1978年2月。

改革开放

[编辑]

1978年2月22日,习仲勋返回北京[26],以特邀委员身份出席第五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1978年4月后,习仲勋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12月,习仲勋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80年1月,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27]。1978年4月5日至28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间,习仲勋、杨尚昆等人向中央领导人汇报了广东的情况,并提出让中央给广东以更大的自主权,允许广东参照外国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搞出口特区。虽然有人持反对意见,但这个构想还是得到邓小平等许多中央领导的支持。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28]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创办经济特区,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29]。198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对习仲勋受到的政治诬陷予以平反。9月,习仲勋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再次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后又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1981年3月28日[30],参与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同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31]。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书记处日常工作。1987年11月,习仲勋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后退出中央委员会,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8年4月,習仲勳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排名第一的副委員長,兼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成为万里的副手。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时,习仲勋同情民主诉求、强烈反对出兵镇压学生[32][來源可靠?]。1993年3月,年届八旬的习仲勋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后卸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副委员长退休,之後長期住在廣東深圳[33]。1999年10月1日,习仲勋在北京出席了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

逝世

[编辑]

2002年5月24日5时34分,习仲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壽89岁[34]

他被评价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35]

2002年5月30日,习仲勋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前来为他送别[36]

2005年,习仲勋的骨灰最后归葬于老家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37][38]

家族

[编辑]
习仲勋和夫人齐心

习仲勋祖籍河南省邓州市,其远祖居於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华成门村(今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习家村)[39][40]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朝政混乱,新淦县连年久旱无雨,庄稼歉收,生活窘迫,习思敬配夫人赵氏携家人迁徙至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阳府邓州堰子里(今河南省邓州市十林镇习营村)定居落户,以农为业,繁衍生息。[41]在邓州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习姓发展为数千人的望族。[42]光绪年间,战乱匪禍,時厄年荒,光绪八年(1882年)习仲勋祖父习永盛配妻子张氏携家带眷从邓州迁至陕西省富平县塘头习家村。在富平,习仲勋的父亲习宗德(1885—1928)和叔叔相继出生。习宗德曾在三原县一家水烟行做学徒,长兄(小名老虎)曾在董福祥部下参军。1911年,习宗德与从南阳淅川迁徙至淡村乡都村的柴菜花(1893—1929)结婚,养育子女七人:长子仲勋、长女秋英、次子小名导儿(夭折),二女东英、三子仲凯、三女夏英、小女雁英。1928年,习宗德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享年43岁。次年柴菜花亦因悲傷和生活重擔導致肺病復發去世,年僅36歲。[43][44]

  • 前妻郝明珠(1916年6月24日-2006年4月),是习仲勋的第一任妻子。是西北革命者吴岱峰的外甥女。郝明珠1916年6月24日生于陕西陕北安定县(现子长)瓦窑堡,1935年12月和当时的陕甘边苏维埃主席习仲勋结婚,后因感情不合於1944年初冬离婚[45],2006年4月逝世,終年90歲。两人育有5个孩子,两位孩子不幸夭折(第5個孩子於1944年因難產早夭)。另有
    • 长女:习和平(已在文革中不堪迫害自杀去世,留下孩子由母亲郝明珠抚养成人)。
    • 次女:习乾平,曾用名郝平(1939年-)。
      • 次女婿:马宝善,194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古交市,书法家,文革期间入狱9年,曾任《法制日报》副社长和《中国律师报》副总编辑。
        • 外孙:马元,1983年生于北京市,演员、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 孙媳妇:赵敐伊,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澳涞坞制片人协会理事会理事。
    • 長子:習正寧,曾用名习富平(1941年-1998年11月27日),曾任海南省司法厅厅长、海南省政法委书记,1998年突发心脏病逝世。
  • 妻子齐心(1926年11月- ),是习仲勋的第二任妻子。1943年4月与习仲勋相识。1943年冬天两人论及婚嫁。两人于1944年4月28日在绥德地委结婚[46],共育有四子女。
  • 弟弟:习仲恺,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 父亲:习宗德
  • 母亲:柴菜花
  • 祖父:习永盛
  • 曾祖父:习玉策

評價

[编辑]
此章節的內容疑似复制粘贴自某處,涉嫌違反維基百科的著作权方針
請協助移除任何非自由著作权的內容,可使用工具检查是否侵权。請確定本處所指的來源並非屬於任何维基百科拷贝网站讨论页或許有相关資訊。
  • 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你比諸葛亮還厲害」、「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如今已經爐火純青」。
  •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環:「李維漢和習仲勳同志關於民族統戰工作方面的講話和著作,是我們當今民族統戰工作的法寶。」[47]
  • 国务院总理溫家寶:「仲勳同志一生坎坷,為人正直,待人寬厚,敢於直言,光明磊落。他在中央,在新老幹部中間深受大家的尊重。記得我調到中辦工作不久,仲勳同志就找我談話,他待人親切、和藹、樸實,我一點不感到拘束,他對我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來之不易,我們花了巨大的代價,要倍加珍惜,堅持不動搖。後來他又多次找我談心,給我談歷史的經驗教訓,他憂黨、憂國,但從不多談自己曾經蒙受的冤屈和遭受的迫害。仲勳同志在中央工作的七年間,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提高,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社會矛盾在增多。在新形勢下,仲勳同志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小平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力支持耀邦同志的工作,在許多重大決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紀錄片《習仲勳》
  • 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銳:「習仲勳也很不錯,在批判耀邦的生活會上,他事先並不知道,進去以後看到那個場面,拍了桌子,說:「你們不早通知我,這是要幹什麼?”」他大概罵過一次李鵬,後來就長住珠海,不住在北京了。我只要到深圳,每次都去看他,他就和我談。習仲勳是非常好的人,和我的關係也非常好。」——《李銳口述往事》
  • 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朱小丹:「習仲勳同志立場堅定,思想解放。他主政廣東時,正逢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面對廣東經過『文化大革命』內亂、經濟瀕臨崩潰的嚴峻形勢,他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決策部署,旗幟鮮明地帶領廣東幹部群眾積極參與和深入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他親自主持和推動廣東各條戰線撥亂反正,平反了一系列冤假錯案,把廣東的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道路上來,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啟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習仲勳同志是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成長起來的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大革命洪流中投身革命;在革命處於低潮、個人身陷囹圄時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艱難歲月裡同劉志丹、謝子長等同志在陝甘地區舉起工農武裝割據的大旗;在保衛黨中央、毛主席和陝甘寧邊區的戰鬥中屢建奇功。他21歲當選為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32歲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46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49歲受到錯誤處理,65歲復出,67歲回到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上。他傳奇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英勇奮鬥、無私奉獻的一生。」
  • 習遠平:「在父親看來,黨的利益應該與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永遠保持一致,他在擔任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時候就說過,共產黨人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父親一生淡泊名利,從來沒有爲自己寫過專門的回憶錄,他的傳記和紀錄片都是由組織安排寫作和拍攝的,由此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史料。」
  • 北京之春》雜誌主編胡平:「習仲勳晚年曾建議制定『不同意見保護法』,保護不同政見,確立言論自由,是自由主義的精髓。習仲勳是自由主義。」[48][49]
  • 新華社:「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産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黨、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著作

[编辑]
  • 《习仲勋文选》1995年出版,收入1940年到1992年10月期间的讲话、报告、文章共77篇。
  • 《习仲勋文集》上下卷2012年出版,收入了习仲勋自1940年至2002年的讲话、报告、文章、批示、电报、书信等文稿,共计210篇,其中133篇是新收入的文稿。
    • 上卷收入1940年1月至1980年10月的文稿94篇;
    • 下卷收入1981年1月至2002年5月的文稿116篇
  • 《习仲勋论统一战线》2013年出版,收入了1940年至1989年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讲话、报告、文章等109篇

注释

[编辑]
  1. ^其名中的簡化字「勋」,本作「勳」/「勛」。《說文解字》正篆作「勳」,重文作「勛」;《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皆作「勳」;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辭典採古文「勛」為正字[2]。 而習本人似採用「火」部在正下方的異體[3]。此字亦有「勲」之異體,為日文中採用之正字。

参考文献

[编辑]
  1. ^时 云中岳.人民网:习近平曝“家庭秘密” 披露习仲勋字相近. 凤凰网. 2012-11-25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2)(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A00398-002] 勳 (勛).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臺灣學術網路十四版(正式七版)2024. 
  3. ^习仲勋书信影印件.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8)(中文(中国大陆)). 
  4. ^習近平对南阳心向往之 答应二月河回老家南阳看看. 大公报. 2011-03-09 [201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5.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 www.sxlib.org.cn.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7). 
  6. ^两当兵变:甘肃最早的武装起义. 中国甘肃网. 2011-05-31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2)(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王官成、盖彩凤、贺成.习仲勋与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 庆阳党建. 2008-05-23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3)(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戴茂林、赵晓光.高岗传.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61.ISBN 9787224096347. 
  9. ^吴葆朴、李志英. 秦邦宪(博古)传.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196.ISBN 978-7-80199-6855. 
  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八路军·表册.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4: 20.ISBN 9787506522908(中文(简体)). 
  11. ^新华社.习仲勋同志生平. 2002-05-30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1945年6月-1956年9月).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张宗逊. 《张宗逊回忆录》. 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40号: 解放军出版社. 1990年: 281–283.ISBN 7-5065-0673-4. 
  14. ^李凤权.习仲勋与横山起义. 人民网. 2009-06-17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15.015.115.215.3《彭德怀传》编写组. 彭德怀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12.ISBN 978-7-80092-103-2(中文(简体)). 
  16. ^延安保卫战——战争经过. 延安保卫战纪念馆. 2011-12-05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张明金、刘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 209.ISBN 978-7-5033-2252-5. 
  18. ^邓毅生、邓瑞生、邓淮生、邓汉生、邓建生、邓小涟、邓小燕、邓小兰.回忆父亲邓子恢. 凤凰网. 2007-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6)(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海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当代海宁人 《海宁人物资料》第2辑. 海宁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海宁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88.12: 111–112.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20. ^这个海宁人记录了延安的战火与辉煌,他是不怕子弹的新闻记者. 海宁新闻网. 2018-11-08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資料出自嘉兴档案
  21. ^不怕子弹的新闻记者——田方(图).浙江在线-海宁日报. 2011-05-28 [202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9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奔向延安之田方. 海宁新闻网. 2011年3月8日14时49分 [202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13日).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3. ^李建彤. 反党小说刘志丹案实录. 星克爾出版. 2007年5月: 4.ISBN 978-988-99455-2-7(中文(繁體)). 
  24. ^巴彥泰.毛泽东与康生:斗争哲学大师与整人专家. 明镜出版社. 2000年1月:35-37.ISBN 962-8744-06-2(中文(繁體)). 
  25. ^转引自 刘醒世:“习仲勋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的日子”,《习仲勋纪念文集》,中央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6. ^追寻习仲勋在洛阳的日子.大河報. 2013-10-18 [202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0).2月22日,习仲勋来不及与父老乡亲告别,按照中央的通知要求,乘坐晚上的火车赶赴北京 
  2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1978-12-22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2)(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1979年邓小平激励习仲勋: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环球人物. 2011年5月, (50)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6)(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9. ^专访:赵紫阳秘书李树桥谈30年改革开放. RFA. 2008-11-07 [201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6)(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共陕西省委员会 (编). 习仲勋年谱 第三卷. 北京. : 144.ISBN 978-7-5073-4999-3. 
  3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1981-06-29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2)(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 ^张杰.坚决站在胡耀邦一边的习仲勋.共识网. 2012-12-11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3. ^“深圳市”这个名是习仲勋定的. 深圳新闻网. 2013-10-15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4. ^习仲勋同志逝世.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习仲勋同志生平.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习仲勋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7. ^夏蒙;王小强. 习仲勋画传.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331.ISBN 978-7-01-014122-0(中文(简体)). 
  38. ^央视播纪录片《习仲勋》:习近平捧骨灰盒归葬. 大公网. [202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7). 
  39. ^红色江西,伟人祖籍地大观. 新华网. 2005-08-12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5)(中文(简体)). Archive.today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3
  40. ^习仲勋夫人回乡寻根认祖. 中国红色旅游网. 2006-10-26 [2015-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1.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 新华网.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2. ^解密习仲勋家族宗祠. 陕西传媒网. 2012-12-13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8)(中文(简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3. ^连载:家世沧桑(1).郑州日报. 2013-09-10 [201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4. ^连载:家世沧桑(2).郑州日报. 2013-09-12 [201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5. ^《習乾平:瓦窑堡的一枝黑牡丹—习仲勋前夫人郝明珠的故事》 “就在1944年难产后,一个孩子死了,她大出血差点丧命,死里逃生后的她在心中默默地想着自己怎样才能减轻自己痛苦的办法。……直到有一天,丈夫对她出言不逊,向她提出分手的要求,她才感到丈夫的话如五雷轰顶。单纯、年轻的她,如坠烟雾,不知所措。……于1944年初冬,她毅然决然地与他离了婚,分道扬镳。……1943年至1944年10月期间,习仲勋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妻子没有与他同去绥德,而是留在延安地区,如此分离一年多。他对妻子不与他同去绥德很不满意,认为妻子有了外心。他们之间书信往来闹意见,互相伤害。 妻子则因为一次又一次怀孩子,自己太受苦,想相对安静一段时间,休养一下身体。但她从未向丈夫讲述过她的想法,只是不与他同行绥德而分居。”
  46. ^齐心:大往事(3)——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 [201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7. ^【统战史话】习仲勋与统一战线(PDF). 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统战部. 2014年8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8. ^胡平.《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化大革命》(頁374)(PDF). 臺北:允晨文化. 2016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9. ^Joseph Torigian.Historical Legacies and Leaders' Worldviews: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and Xi's Learned (and Unlearned) Lessons(PDF). China Perspectives. 2018年6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中国共产党职务
前任:
陆定一
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部长
1953年1月-1954年7月
繼任:
陆定一
前任:
韦国清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书记
1978年11月-1980年11月
繼任:
任仲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前任:
陈丕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排名第一)
第七届
1988年4月-1993年3月
繼任:
田纪云
新頭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七届
1988年4月-1993年3月
繼任:
孟连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职务
新頭銜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4年-1935年
末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前任:
李维汉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
1953年9月-1954年9月
繼任:
习仲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秘书长
前任:
习仲勋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秘书长
1954年9月-1965年1月
繼任:
周荣鑫
前任:
韦国清
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
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长
1979年1月-1981年2月
繼任:
劉田夫
中国人民解放军职务
前任:
向仲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80年1月-1980年8月
繼任:
王猛
习仲勋家系
习姓族谱辈字: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承显,尊守从荣[譜註 1]
  男性      女性
习永盛张氏
习宗德柴菜花
郝明珠习仲勋齐心习秋英导儿[譜註 2]习东英习仲凯习夏英习雁英
习和平习乾平马宝善习正宁不明
(早夭)
不明
(早夭)
齐桥桥张楚邓家贵齐安安习近平柯玲玲彭丽媛習遠平待考证张澜澜
马元张燕南吴拉非吴雅凝福大牛[譜註 3]习明泽齐明正
  1. ^水君.习仲勋与祖居地邓州的不了情. 世纪风采. 2014, (9):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习仲勋生于1913年10月15日,属习氏谱系“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承显、尊守从荣”中的“中”字辈,按辈分取名中勋。 
  2. ^早夭,大名不详。
  3. ^英国商人,原名Daniel Foa。
曾任职务与关联模版
1982年9月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职(1985年9月改组
6常委会委员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注 1]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国家体改委主任) ·李先念(国家主席)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25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习仲勋(中央书记处书记) ·王震(中央党校校长) ·韦国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乌兰夫(国家副主席) ·方毅(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至1984年) ·邓小平 ·邓颖超(全国政协主席) ·叶剑英 ·李先念 ·李德生(沈阳军区司令员至1985年) ·杨尚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杨得志(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余秋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宋任穷 ·张廷发(空军司令员至1985年) ·陈云 ·赵紫阳 ·胡乔木 ·胡耀邦 ·聂荣臻(中央军委副主席) ·倪志福(全国总工会主席,1984年兼天津市委书记) ·徐向前(中央军委副主席) ·彭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廖承志(1983年逝世)[注 2]
3 候补委员
姚依林(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秦基伟(北京军区司令员) ·陈慕华(国务委员,外经贸部部长至1985年→1985年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83年6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1985年9月18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2. ^廖承志于1983年6月逝世前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并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
«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前)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后)»
1982年9月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改组,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职
5常委会委员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至1987年)[注 1]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7年代理中央总书记,国家体改委主任至1987年) ·李先念(国家主席)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20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习仲勋 ·方毅(国务委员) · 邓小平 ·田纪云(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秘书长至1985年)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1986年兼国务院副总理) ·李鹏(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委主任) · 李先念 ·杨尚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杨得志(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吴学谦(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 ·余秋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 陈云 · 赵紫阳 ·胡乔木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 · 胡耀邦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1987年兼国家计委主任) ·倪志福(全国总工会主席,天津市委书记至1987年) ·彭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2 候补委员
秦基伟(北京军区司令员) ·陈慕华(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闭幕起,至1987年10月25日中共十三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前)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后)第十三届 »
第六届
五中全会
1934年1月
  1. 博古(中央总书记至1935年)
  2. 张闻天
  3. 周恩来
  4. 项英
中央政治局会议
1943年3月
  1. 毛泽东(中央书记处主席)
  2. 刘少奇
  3. 任弼时
第七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45年6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中央主席)
  2. 朱德
  3. 刘少奇
  4. 周恩来
  5.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
  •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45年8月增选):陈云
  • 彭真
二中全会调整
1949年3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中央主席)
  2. 刘少奇
  3. 周恩来
  4. 朱德
  5.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1950年逝世)陈云(1950年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递补)
第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56年9月
  •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1966年停止工作)
  1. 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
  2. 彭真(1966年停职)
  3. 王稼祥
  4. 谭震林
  5. 谭政(1960年遭批判,1962年撤职)
  6. 黄克诚(1959年遭批判,1962年撤职)
  7. 李雪峰
五中全会增选
1958年5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富春
  2. 李先念
十中全会增选
1962年9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陆定一(1966年停职)
  2. 康生
  3. 罗瑞卿(1965年遭批判,1966年停职)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
1966年5月
  • 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陶铸
  1. 中央书记处书记叶剑英
十一中全会补选
1966年8月
1966年12月起中央书记处停止工作
第十一届
五中全会选举
1980年2月
  •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胡耀邦(1981年兼中央主席)
  1. 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
  2. 王任重
  3. 方毅
  4. 谷牧
  5. 宋任穷
  6. 余秋里
  7. 杨得志
  8. 胡乔木
  9. 胡耀邦
  10. 姚依林
  11. 彭冲
六中全会增选
1981年6月
  • 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1981年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
第十二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2年9月
五中全会改组
1985年9月
第十三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87年11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1989年免职)
  2. 乔石
  3. 芮杏文(1989年免职)
  4. 阎明复(1989年免职)
四中全会改组
1989年6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
  2. 李瑞环
  3. 丁关根
第十四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92年10月
第十五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97年9月
第十六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02年11月
第十七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07年10月
第十八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12年11月
第十九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17年10月
第二十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22年10月
第一届 初13人
-逝世1人
+补选1人
第二届 初16人
-逝世3人
-撤职2人
第三届 初18人
-逝世6人
第四届 初22人
-逝世2人
+补选1人
第五届 初20人
-逝世3人
-辞职6人
+补选10人
  1. 宋庆龄
  2. 聂荣臻(辞职)
  3. 刘伯承(辞职)
  4. 乌兰夫
  5. 吴德(辞职)
  6. 韦国清
  7. 陈云
  8. 郭沫若
  9. 谭震林
  10. 李井泉
  11. 张鼎丞(辞职)
  12. 蔡畅(辞职)
  13. 邓颖超
  14. 赛福鼎·艾则孜
  15. 廖承志
  16. 姬鹏飞(辞职前兼秘书长
  17. 阿沛·阿旺晋美
  18. 周建人(辞职)
  19. 許德珩
  20. 胡厥文
  21. 彭真(补选,兼代秘书长
  22. 肖劲光(补选)
  23. 朱蘊山(补选)
  24. 史良(补选)
  25. 彭冲(补选)
  26. 习仲勋(补选)
  27. 粟裕(补选)
  28. 杨尚昆(补选,兼秘书长
  29.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补选)
  30. 朱學範(补选)
第六届 初20人
-逝世2人
+增选1人
第七届 初19人
-逝世3人
第八届 初19人
-逝世3人
第九届 初19人
-逝世1人
-撤职1人
第十届 初15人
-逝世1人
第十一届 13人
第十二届 13人
第十三届 14人
第十四届 1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1954年9月8日完成宪法草案起草,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主席
委员
秘书处[注 1]
秘书长
李维汉(兼)
副秘书长
  1. ^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197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1980年)
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议成立;1982年11月23日将宪法修改草案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12月4日审议通过。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
103人,按姓氏笔划为序:
秘书处[注 1]
秘书长
胡乔木(兼)
副秘书长
  1. ^1980年9月15日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 修改宪法委员会(1977年)宪法修改委员会(1980年)
省委书记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省政府省长
省政协主席
省监委主任
各省正职领导人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華民國广东都督府都督
张鸣岐胡漢民陈炯明(代)胡漢民陈炯明苏慎初(公推)张我权(自封)龙济光
中華民國广东行政公署民政長
胡漢民陈昭常陈炯明(兼署)龙济光(兼署)李开侁(署)
附:中華民國振武上将军督理广东军务
中華民國广东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李国筠张鸣岐龙济光暂兼代)龙济光(兼署)
附:中華民國广东督軍府督軍
陸榮廷陈炳焜莫榮新(陆荣廷任命)
中華民國广东省长公署省长
中華民國广东省长公署省长
护法军政府任命)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广东省长公署省长
(孙中山护法军政府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任命)
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广东总司令
(孙中山护法军政府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任命)
中華民國广东省长公署省长
广东省议会任命)
附:中華民國广东总司令
陈炯明(自任)
附:中華民國督理广东军务善后事宜
附:中華民國督办高雷罗阳钦廉琼崖八属善后事宜
中華民國广东省长公署省长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命)
附:中華民國广东总司令
附:中華民國建国粤军总司令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命)
中華民國广东省政府省务会议主席
中華民國广东省务委员会主席
孫科朱家驊(代)
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主席
附:(日军占领)
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委员长
附:(日军占领)
广东省政务委员会筹备处主席
广东省政府主席
广东省政府省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省長
附: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
总理
16副总理
秘书长
   

01.内务部  部长:钱瑛曾山
02.外交部  部长:陈毅(兼)
03.国防部  部长:彭德怀(兼) →林彪(兼)
04.公安部  部长:罗瑞卿(兼) →谢富治
05.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  主任:陈云(兼)
06.国家计划委员会  主任:李富春(兼)
07.国家经济委员会  主任:薄一波(兼)
08.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任:聂荣臻(兼)
09.财政部  部长:李先念
10.粮食部  部长:沙千里
11.商业部  部长:程子华姚依林
12.对外贸易部  部长:叶季壮
13.水产部  部长:許德珩
14.冶金工业部  部长:王鹤寿
15.化学工业部  部长:彭涛
16.第一机械工业部  部长:赵尔陆段君毅
17.第二机械工业部  部长:宋任穷刘杰
18.煤炭工业部  部长:张霖之
19.石油工业部  部长:余秋里
20.地质部  部长:李四光

21.建筑工程部  部长:刘秀峰
22.纺织工业部  部长:蒋光鼐
23.轻工业部  部长:李烛尘
24.铁道部  部长:滕代远
25.交通部  部长:王首道
26.邮电部  部长:朱學範
27.农业部  部长:廖鲁言(1964年9月起江一真代理)
28.农垦部  部长:王震
29.林业部  部长:刘文辉
30.水利电力部  部长:傅作义
31.劳动部  部长:马文瑞
32.文化部  部长:沈雁冰
33.教育部  部长:杨秀峰
34.卫生部  部长:李德全
35.体育运动委员会  主任:贺龙(兼)
36.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任:乌兰夫(兼)
37.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  主任:张奚若
38.华侨事务委员会  主任:廖承志
39.农业机械部  部长:陳正人
40.第三机械工业部  部长:张连奎孙志远

15直属机构
  1. 国家统计局
  2. 国家测绘总局
  3. 中国人民银行
  4. 中央气象局
  5.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
  6. 新华通讯社
  7. 广播事业局
  8.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9.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
  10. 国家档案局
  11. 国务院参事室
  12. 国务院外国专家局
  13.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14. 国务院总理办公室
  15. 中国农业银行(1963年增设)
  16. 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1961年增设)
  17. 国家物资管理总局(1961年增设)
  18. 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63年增设)
  19.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64年增设)
  20. 对外经济联络总局(1964年撤销)
  21. 国家海洋局(1964年增设)
  22. 国家房产管理局(1962年增设)
  23. 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1964年增设)
  24. 国务院法制局(1959年撤销)
  25. 国务院人事局(1959年撤销)
  26. 国家编制委员会(1963年增设)
  27. 中央机要交通局(1959年撤销)
6办事机构
第一届国务院第二届国务院第三届国务院
总理
12副总理
秘书长
   

 1.内务部  部长:谢觉哉
 2.外交部部长 周恩来(兼)
 3.国防部部长 彭德怀(兼)
 4.公安部  部长:罗瑞卿
 5.司法部  部长:史良
 6.监察部  部长:钱瑛
 7.国家计划委员会 主任李富春
 8.国家建设委员会 主任薄一波王鹤寿
 9.财政部  部长:李先念
10.粮食部  部长:章乃器
11.商业部  部长:曾山
12.对外贸易部  部长:叶季壮
13.重工业部  部长:王鹤寿

1956年拆为:

冶金工业部  部长:王鹤寿
化学工业部  部长:彭涛
建筑材料工业部  部长:赖际发
14.第一机械工业部  部长:黄敬
15.第二机械工业部  部长:赵尔陆
16.燃料工业部  部长:陈郁
17.地质部  部长:李四光
18.建筑工程部  部长:刘秀峰
19.纺织工业部  部长:蒋光鼐

20.轻工业部  部长:贾拓夫沙千里
21.地方工业部  部长:沙千里
22.铁道部  部长:滕代远
23.交通部  部长:章伯钧
24.邮电部  部长:朱學範
25.农业部  部长:廖鲁言
26.林业部  部长:梁希
27.水利部  部长:傅作义
28.劳动部  部长:马文瑞
29.文化部  部长:沈雁冰
30.高等教育部  部长:杨秀峰
31.教育部  部长:张奚若
32.卫生部  部长:李德全
33.体育运动委员会  主任:贺龙(兼)
34.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任:乌兰夫
35.华侨事务委员会  主任:何香凝
36.第三机械工业部  部长:张霖之
37.国家经济委员会  主任:薄一波
38.国家技术委员会  主任:黄敬
39.城市建设部  部长:万里
40.食品工业部  部长:李烛尘
41.水产部  部长:许德珩
42.农垦部  部长:王震
43.森林工业部  部长:罗隆基

20+5直属机构
8办公机构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0月21日至1954年9月27日)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秘书长
李维汉习仲勋(1953年任命)
  • 政务院及其所属单位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主任章乃器(兼)
  • 全国编制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兼)(1950年3月部门成立)
  •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兼)(1952年3月14日部门成立)
  • 中央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主任沈钧儒(兼)(1953年1月9日部门成立)
  • 中央复员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兼)(政务院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共同领导。1950年7月4日部门设立,1951年12月7日改为中央转业建设委员会
  • 中央转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兼)(1951年12月7日部门设立)
  • 政务院劳动就业委员会主任李维汉(兼)(1952年7月25日部门设立,1954年9月27日部门撤销)
  • 中央人民政府机关生产处理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兼)(1952年2月29日部门设立,1954年9月27日部门撤销)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 国务院(1954年9月-1959年4日)
    广东
    赣西南-江西
    福建
    闽赣
    粤赣-赣南
    湘赣
    湘鄂赣
    赣东北-闽浙赣
    左右江-滇黔桂边
    湘鄂西
    鄂豫边
    鄂豫皖
    湘鄂川黔-川滇黔
    川陕-川康-四川-甘肃
    陕北/陕甘
    琼崖
    其他
    西北联邦及少数民族政权
    背景
    思想前導
    經濟變革
    政治環境
    經過
    發展
    北京外各地情况
    其他地點
    相關條目
    中国共产党
    八大元老
    政治局
    常務委員
    地方領導
    其他人士
    運動成員
    學生成員
    其他人士
    運動組織
    武裝部隊
    軍事將領
    戒嚴部隊
    相關作品
    书刊
    歌曲
    影剧
    他类
    組織與網站
    紀念活動
    国际
    各地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习仲勋&oldid=8870807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