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羌语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羌語支
羌语支
Rmaic
地理分佈中国西南
谱系学分类漢藏語系
分支
语言代码
ISO 639-5
ISO 639-6qgic
Glottolognaqi1236 (Na–Qiangic)[1]
qian1263 (Qiangic)[2]

羌语支Rmaic[3];原称Dzorgaic)是藏緬語族的一个支系,有几十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雅安云南省北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羌语支人群分为羌族藏族普米族纳西族蒙古族

Matisoff (2004)等人认为西夏西夏语也属于羌语支。[4]敦煌文献中尚未破译的南语可能也属于羌语支。

昌都语群是否属于羌语支还存在争议。[5][6][7]

羌语支民族在史籍中常被称作戎、羌氐。

系属分类

[编辑]

孙宏开 (1983)

[编辑]

孙宏开 (1983)[8]认为分南北两支:

其他证据稀缺的羌语则是:

Matisoff (2004)

[编辑]

Matisoff (2004)[4]认为嘉绒语支也属于羌语支:

Matisoff (2004)发现羌语支很多语言都发生了原始藏缅语 *-a > -i,将这种元音高化称作“明化”。Yu (2012)[9]也指出,“明化”是原始尔苏语的特征创新。

Thurgood & La Polla (2003)

[编辑]

Thurgood & La Polla (2003)认为,羌语、普米语木雅语显然属于同一分支,但不认为西夏语也属于这分支。不过Matisoff (2004)认为有坚实的证据表明有这种关系。[10]白马语可能也属于羌语支,或具有羌语支底层。[11]

其他证据稀缺的羌语分类:[12]

孙宏开 (2001)

[编辑]

孙宏开 (2001)[18]的羌语支分类如下。

向柏霖 & Michaud (2011)

[编辑]

向柏霖 & Alexis Michaud (2011)[19]认为羌语支和纳语支有关系,又与缅彝语群组成了羌缅语群。“纳羌语支”包含尔苏语群、纳语组和[核心]羌语。相似地,大卫·布拉德利[ (2008)[20]也提出了“东部藏缅语”,包括缅彝语群和羌语群。贵琼语的位置有争议。

纳-羌语支

Chirkova (2012)

[编辑]

Chirkova (2012)对羌语支的分类提出了质疑,认为下面4种语言应是相互独立的藏缅语分支:[21]

Yu (2012)

[编辑]

Yu (2012:218)[9]指出,尔苏语群纳西语组共享一些不见于缅彝语群和“核心”羌语(羌语、普米语木雅语)的形式。于是,“南部羌语”(尔苏语群、纳木依语史兴语)可能比“核心”羌语更接近纳西语组。也就是说,南部羌语和纳西语组可以组成更大的“纳语组”,与南方的缅彝语群和北方的其他羌语有关系。

地理分布

[编辑]

羌语支语言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孙宏开 (2013)列出以下流域分布的羌语。[14]

音系沿革

[编辑]

羌语支的很多语言与藏缅语族其他语言相比,元音和辅音系统十分复杂。有些语言有诸如 st-, rm-, gz- 之类的复辅音、三重辅音达将近200个(尔龚语)。但也有的语言完全没有复辅音(中部尔苏语、南部羌语龙溪土话、大部分土家语方言等),有的语言将复辅音处理为辅音音节或弱化音节+主音节结构(部分土家语方言)。但无论辅音结构简化程度如何,羌语支语言的元音系统均远较其他藏缅语发达,羌语支的所有语言均拥有大量双元音、大部分语言拥有三元音,少数语言甚至有四合元音结构。

語法沿革

[编辑]

羌语支语言均为高度综合的语言。在语法上具有高度共通性,很多独特的语法结构在羌语支内部普遍存在,且具有高度同源性;在其他藏缅语中,虽然偶有发现类似的语法概念,但与羌语支语言之间则缺乏关联性。如多层级的方位词,动词方位趋向等。其他,在藏缅语普遍拥有的词缀、助词等语法小词部分,羌语支语言内部也具有相当程度的的同源性。

另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Na–Qiangic.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Qiangic.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Tournadre, Nicolas; Suzuki, Hiroyuki.The Tibetic Languag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amily of languages derived from Old Tibetan. Paris: LACITO. 2023: 694 [2023-11-22].ISBN 978-2-490768-0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4. ^4.04.1Matisoff, James. 2004."Brightening" and the place of Xixia (Tangut) in the Qiangic subgroup of Tibeto-Burman
  5. ^Suzuki, Hiroyuki and Tashi Nyima. 2018.Histor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non-Tibetic languages in Chamdo, TAR.Proceedings of the 5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018). Kyoto: Kyoto University.
  6. ^Zhao, Haoliang. 2018.A brief introduction to Zlarong, a newly recognized language in Mdzo sgang, TAR.Proceedings of the 5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018). Kyoto: Kyoto University.
  7. ^Jacques, Guillaumes. 2016.Les journées d'études sur les langues du Sichu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孙宏开. (1983). The nationality languages in the six valleys and their language branches. 云南民族学报,3, 99–273.
  9. ^9.09.1Yu, Dominic. 2012.Proto-Ersui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D. disser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10. ^James Matisoff, 2004."Brightening" and the place of Xixia (Tangut) in the Qiangic subgroup of Tibeto-Burma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7-12.)
  11. ^Katia Chirkova, 2008, "On the position of Báimǎ within Tibetan", in Lubotsky et al (eds),Evidence and Counter-Evidence, vol. 2.
  12. ^China. asiaharvest.org. [失效連結]
  13. ^Bolozi(PDF). Asiaharvest.org.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12-26). 
  14. ^14.014.1孙宏开. 2013. 《八江流域的藏缅语》.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 ^Ming(PDF). Asiaharvest.org.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05-18). 
  16. ^Xiangcheng(PDF). Asiaharvest.org.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3-11-22). 
  17. ^Xiangcheng(PDF). Asiaharvest.org.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05-20). 
  18. ^孙宏开. 2001. 《論藏緬語族中的羌語支語言》. Language andlinguistics 2:157–181.
  19. ^Jacques, Guillaume, and Alexis Michaud. 2011. "Approaching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three highly eroded Sino-Tibetan languages[永久失效連結]."Diachronica 28:468–498.
  20. ^Bradley, David. 2008.The Position of Namuyi in Tibeto-Burman.
  21. ^Chirkova, Katia.The Qiangic subgroup from an areal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s of Muli(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12,13 (1): 133–170 [2018-05-07]. (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8-05-07). 

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嘉绒语支
东部语组
西部语组
拉坞戎语(南方言·北方言·東方言)、尔龚语(西方言·北方言·東北方言)·†西夏语
羌语支
尔玛语组
羌语(北方言·南方言)、扎坝语(北方言·南方言)、却域语
普米语组
普米语(北方言·南方言)、土家语(北方言·南方言)、木雅语(东方言·西方言)
纳语支
贵琼语组
尔苏语组
納语组
納西語(西方言·东方言)、史興語納木依語
羌语支藏语支混合语言
十字(†)表示該語言已滅亡
四川专题
总体
历史
国家
事件
地理
文化
宗教
人口
语言
旅游景点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晋语
粤语
客家话
湘語
贛語
吴语
闽语
徽语
平话和土话
混合语
古汉语
參見
白語支
藏缅语族
藏-喜语群
藏语支
白马语支
  • 白马语
    • 平武白马语
    • 文县白马语
    • 九寨沟白马语
    • 松潘白马语
    •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仓洛语支
达芒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
基兰特语支
羌语群
嘉绒语支
羌语支
羌语组
贵琼语组
尔苏语支
纳语支
昌都语群
緬彝語群
彝語支
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东部方言
彝语南部方言
彝语东南部方言
普佤语群
普拉语群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卡卓语组
拉邬语组
拉祜语组
努苏语组
傈僳语组
彝语中部方言
彝语西部方言
他鲁语群
哈尼语支
其他彝语支
曼子语支
緬語支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
侬语支
达尼语支
鲁苏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
桑朗语支
舍朱奔语支
格曼语支
未归类
壯侗語系
黎语支
仡央语群
拉珈语支
侗水语支
臨高語
壯傣語支
壮语
傣语
古越语
混合语
苗瑶语系
苗语族
巴哼语支
东部语支
畲语支
中部语支
西部语支
瑶语族
混合語
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
克木语支
莽语支
越語支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言
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族
巴丹語群
亞齊-占語群
混合語
突厥语系
西伯利亞語支
萨彦語支
葛逻禄语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烏古爾語族
古突厥语
蒙古语系
通用蒙古语语支
西喇古儿语支
达斡尔语支
古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混合语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语群
南通古斯语群
西南通古斯语群
古通古斯语
扶余語系
日琉语系
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族
日耳曼語族
拉丁語族
混合语
語系不明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手语字母
外語教學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
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羌语支&oldid=8497669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