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查理於887年被废黜與888年死后,加洛林帝国自此分裂瓦解,此后未恢复,並再也没有统一。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意大利本土贵族,最后一位这样的皇帝是死于924年的意大利人贝伦加尔一世。根据Regino of Prüm(英语:Regino of Prüm)的说法,帝国的每一部分从自己内部选出了一位“小王”(kinglet)。
戴克里先迁都尼科米底亚后,帝国的统治中心和治理重点开始向东方转移,拉丁式的共和制残余逐渐消失,东方式的君主专制逐渐加强。经过300年的希腊化和基督教化后,不管是“独裁者”(希臘語:αὐτοκράτωρ,翻译自imperator)、“至尊”(希臘語:σεβαστοκράτωρ,翻译自augustus)还是“君主”(希臘語:δεσπότης,翻译自dominus)都已经不适合天赋皇权的皇帝独裁中央集权制了,而在戴克里先时代一度使用的“主与神”(希臘語:κύριος καὶ θεός,翻译自dominus et deus)又显然地僭越了天主的尊称,于是希拉克略时代的改革中,一个专属于首帝的新头衔,希腊语头衔“君王”(βασιλεύς)被引入。长时间用于对波斯的沙汗沙(Shahanshah)的希腊语翻译这个词无疑非常贴合皇帝独裁的愿望,而作为“万王之王”(希臘語:βασιλευς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耶稣基督直接的臣子,这个新头衔无疑也彰显了作为罗马人与基督徒的普世君主的超然地位。而以往的,带有共治共和性质的皇帝头衔,尽管得以保留,然而只能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尊号了。
^Körner, Christian.Aurelian (A.D. 270–275). De Imperatoribus Romanis: An Online Encyclopedia of Roman Rulers and Their Families. 23 December 2008 [6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 Decemb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