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巴克 (Robert T. Bakker) | |
---|---|
![]() 2008年羅伯特·巴克 | |
出生 | (1945-03-24)1945年3月24日(80歲) 新澤西州里奇伍德 |
国籍 | ![]() |
母校 | 耶魯大學 哈佛大學 |
信仰 | 五旬節基督教/進化論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古生物學 |
机构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博士導師 | 約翰·奧斯特倫姆 |
羅伯特·托馬斯·巴克(英語:Robert Thomas Bakker,1945年3月24日—)是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幫助重塑恐龍的現代理論,特别是為部分恐龍是溫血動物的理論提出佐證。羅伯特·巴克與他的導師約翰·奧斯特倫姆,一起發起正在進行的恐龍文藝復興古生物研究,1975年4月開始,羅伯特·巴克於《科學美國人》雜誌中內首度提出恐龍文藝復興。他專攻的領域是生態環境和恐龍的行為。
羅伯特·巴克主張恐龍是有智慧、行動快速、適應能力強的溫血動物。1968年,他出版了第一篇論述恐龍是溫血動物的論文;1986年,他出版了一部開創性作品《恐龍異說》(The Dinosaur Heresies);他是首位將異特龍親龍在巢中照料後代的證據揭示給世人的學者;此外,羅伯特·巴克是曾是電影《侏儸紀公園》,以及1992年PBS製作的電視劇《恐龍!》的顧問。他還從恐龍族群數量的變化中發現證據支持尼爾斯·艾崔奇和史蒂芬·古爾德的間斷平衡理論。羅伯特·巴克目前擔任休斯頓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館長。
羅伯特·巴克出生於新澤西州卑爾根縣。他將他對於恐龍的興趣歸諸於一篇刊載於1953年9月7日發行之生活雜誌上的文章。1963年,畢業於里奇伍德高中。[1]
在耶魯大學,羅伯特·巴克師從約翰·奧斯特倫姆,一位引入恐龍現代觀點的先驅研究學者。後來巴克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起初於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地球科學、解剖學,並曾於地科領域指導後來知名的古生物插畫家格雷戈里·保羅。他大多數的野外調查都在懷俄明州完成,特别是在科莫崖,但他也曾為了研究恐龍棲息地而遠道前往蒙古和南非。
在1986年的作品《恐龍異說》中,羅伯特·巴克提出恐龍是溫血動物的理論。他的證據如下:
羅伯特·巴克首先以《恐龍異說》使他受到人們的關注。他1995年出版的小說《猛禽紅》(Raptor Red)以白堊紀時期一隻雌性猶他盜龍為主角,描述了牠一年之中的生活。在本書中,巴克盡其所能地闡述了奔龍類已知的各種行為。
作為一個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牧師,羅伯特·巴克認為宗教和科學之間沒有真正的衝突。他建議非信徒和神創論者閱讀聖奧古斯丁提出的意見,聖奧古斯丁提出創世紀不應由字面來理解[6]
在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中,有一位留著大鬍子、被霸王龍吃掉的羅伯特·伯克博士( Dr. Robert Burke),影射了現實中的羅伯特·巴克。巴克主張霸王龍為掠食性動物的說法,與另外一位古生物學家杰克·R·霍纳(John R. Horner)的食腐動物說相牴觸。根據霍納的說法,導演史匹柏安排羅伯特·伯克在電影裡被吃掉,以示其較贊同霍納的主張;電影推出後巴克認出了他在電影裡的分身,不但喜歡這種幽默的嘲諷,還告訴霍納:「看吧,我就說暴龍是掠食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