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罪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罪論hamartiology)是基督教系統神學的十大教義之一。

從聖經觀點看罪

[编辑]

罪的定義

[编辑]
  • 「任何違背、違抗神律法或旨意的思想、行為、言語或狀態。」(二14)。
  • 希臘文hamartia) 的意思是:「不中的」、「偏離公義的道路」。不只具體的錯誤行為。這包括了過犯的罪行(sin of commission)與忽略的罪行(sin of omission);不能行正確的事也是罪(十四23)。
  • 罪是人內在的一個律:罪不單是一種行為,罪也是住在人裡面的一個律。保羅提過,他與罪的律掙扎(七14、17至25);所有人都有罪性(三22)。
  • 罪是向及人所作錯誤的行為:羅馬書一章18節提到「不虔不義的人」。不虔代表不能順服神,及不能遵守祂所定的命令(二十1至11);不義是指人對他的夥伴不公正(二十12至17)。

結語:聖經用很多言詞描寫罪,含意從「不中鵠或目標」到「破壞關係」,到「不敬虔」、「道德上的邪闢」、「無知」、「變態」等等,無論是對自己、對別人、對,且無論是哪一方面的罪,其主要特徵是故意違背。(五一4;八7)。罪的根本是冒犯,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自私,這是對罪的性質及其嚴重性錯誤的判斷。

神學用語看罪

[编辑]

罪行(actual sin)定義

[编辑]

神學用語,指人使用自由意志所犯的罪,有別於原罪。

原罪(original sin)定義

[编辑]
  • 神學用語,指亞當墮落後而傳給每一個人的罪性,是人與生俱來的罪的狀態及景況(敗壞的本質)
  • 亞當的第一個罪行歸在人的身上

罪所產生的後果

[编辑]
  • 人對神的態度:人最初被造,是為與神同在、與神相交,但現在卻害怕看見神,羞恥和恐懼成了他們最顯著的情緒,顯示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破壞。(三7、8、10;二25;)
  • 神對人的態度:

罪引發神的不悅,因為罪與神的本性相違,神不可能姑息罪,因為那等於叫神不再忠於祂自己,而神是斷不能背負祂自己的,所以人被責備、咒詛、定罪、趕出伊甸園

  • 對人類:

罪的破壞能力延展到所有的人,及整個人的每個部分(一18至三20),如:智能(林後四4);良 知(提前四2);意志(一28);心(四18);在人的天然本質上,不能行神看為善的事。人有與生俱來的罪性。

  • 對受造萬物也產生影響:「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三17;八20)
  • 死的出現:死亡是罪的具體刑罰之體現,是附屬伊甸園的警告。(二17)

罪的歸與

[编辑]

歸與這個字的英文(imputation),是來自拉丁文(imputare);意思就是「結帳」,歸入某人的帳項。而且這個名詞又關係到,罪是如何歸到每個人身上的問題。在新約聖經羅馬書五章12節提到罪是透過亞當進入世界。這節經文確定人對罪的看法。

從神學家的觀點來看罪

[编辑]

歷史上有四個主要的觀點:伯拉糾觀點、阿民念觀點、立約觀點、奧古斯丁觀點,這些觀點都是在說明罪是如何歸與人類。而這些歷史觀點,也直接影響了現今各基督教宗派的罪觀。

筆者列出以下伯拉糾觀點、阿民念觀點、奧古斯丁觀點等,供參考:

奧古斯丁觀點(Augustinian view

[编辑]

「奧古斯丁在神學上強調人的墮落與神的恩典,對抗伯拉糾認為人是可以用自己的行動來討神喜悅的思想,影響以後教會神學的發展。」希波的奧古斯丁(354~430年),出生於北非,並在北非的迦太基受教育,此地是一個非常拉丁化而有多種族出入的地方。奧古斯丁是公認初代教會時期最重要的神學家,有時被稱為「希波的奧古斯丁」。一方面,他總結了初代教父神學而集其大成;另一方面,開創西方教會神學傳統,下接中世紀並影響宗教改革,「是西方神學治學方法之父」。奧古斯丁的父親是生活放蕩的異教徒,而母親卻是虔誠的基督徒。「雖然長期跟隨他的母親學習基督真道,但遲至387年才受洗。據他在《懺悔錄》說的,是因為他長期在宗教和哲學尋求的結果。」奧古斯丁其前半生可說是陷於情慾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奧古斯丁在罪惡中一直尋找,曾一度相信摩尼教,但還是無法得釋放,後來對摩尼教非常失望。「但是當他在384年出任米蘭皇宮修辭學教師,受到安波羅修主教和新柏拉圖主義觀念的影響,去除了他乖離正統信仰的障礙。」當他悔改後,過去他放蕩的經驗反而成為他神學反省的來源。有些人在他以惡為人的本性,並拒絕自由意志的憂鬱觀念中,認為他深受摩尼教的影響,不過也很可能剛好是他天生的惡意識和靈性的枯槁,使他暫時求助於摩尼教,因為他抗辯人性並非本來是邪惡的,並堅持人多少有點自由,作為人類的責任基礎。不過在他397年所完成的(Ad Simplicianum),書中已經對當時的基督徒提出一個觀念;人類是「罪的結合」,人不能自拔,必須仰賴神的恩典。

奧古斯丁觀點,「這個觀點是因為奧古斯丁而得名。它頗受加爾文路德石威廉施特郎等人支持」。

罪觀

[编辑]

奧古斯丁認為罪的本質是一種強烈的慾望,是一種變態的自我中心的愛,與愛神的愛是敵對的;「是對自己的愛,取代了對神的愛」。奧古斯丁在與摩尼教徒的辯論中提到,「罪並非努力追求邪惡的本性,而是離棄比較好的本性,因為其行為本身是惡的而不是犯罪者本性出了差錯,因為錯用良善乃是邪惡。」在整個與摩尼教辯論的結論中,奧古斯丁認為有一個罪的奧秘是無法徹底解釋清楚的,「因為唯一真正邪惡的東西,乃是邪惡的意志,但意志根本不是東西,邪惡實際上是虛無的,而自由意志並不是邪惡,自由意志犯罪的原因,也不是邪惡。唯有意志的真正誤用,使意志變為邪惡的意志才是邪惡的。」而誤用意志的潛在因素是驕傲,就是想要脫離他原來的主人---神,而自作主張。在奧古斯丁早期的神學中,奧古斯丁認為罪與邪惡絕對不是神所預定的,而是人類自由意志運用錯誤的結果,後來與伯拉糾主義者(以及所謂的半伯拉糾主義)辯論時,他改變了,他認為人類的自由,在神的更新恩典外,只會犯罪與行惡。他高舉神的自由與主權,認為若是讓人自由發揮,人類的作為永遠都是邪惡的。

奧古斯丁認為因為罪的緣故,人的心智越來越黑暗及軟弱,使人不能清晰的思考,尤其是不能思考更高深的屬靈真理和觀念。

原罪

[编辑]

「奧古斯丁是第一位將亞當視為人類實質之頭的神學家」。他對原罪的觀點是是根據創世記之外,還有詩五一,約伯記,弗二3,不過最有力的是『根據《與羅馬人書》五章12節,「眾人都犯了罪」這一句話為基礎(奧古斯丁是根據安波羅修註解誤解《與羅馬人書》五章12節解釋而來---此註解非安波羅修所作),說明全人類都有分與亞當的罪。』他認為人類受造之初,原為良善,但當亞當犯罪時,因為全人類由亞當而出,所以全人類也是「潛在地存於」亞當裡,有分於亞當的罪。而神以全人類都有罪,是因全人類確實都犯了罪。「教會傳統上用原罪解釋人內心傾向罪的事實,和亞當的罪怎樣影響所有的人,奧古斯丁本於詩篇五十一5,解釋原罪為遺傳的罪;他說亞當的性情透過性交、懷孕而傳給下一代」。所以「奧古斯丁認為原罪污染了人類,是由人成孕的那一刻開始,因此人生來便有罪」。可以說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犯罪的傾向,罪是人性的一部份。包括基督徒婚姻之性行為在內,這都是原罪傳遞的路徑。因著從亞當而來的原罪使人性生病了,使與生俱來的每一樣好東西,例如生命、感受、理智這些來自與神的一切美好都成了無用及黑暗的,因此每一個從亞當來的人都需要醫生。也因著原罪的因素,使人受黑暗權勢的挾制與掌控。

==與奧古斯丁同時期的東方的主教(君士坦丁堡的屈梭多模、亞歷山大的區利羅)對《與羅馬人書》五章12節)解讀的比較 ==

[编辑]

奧古斯丁:《與羅馬人書》五章12節的最後一句「眾人都犯了罪」的前面的希臘字ἐφʼ ᾧ (因為, because),如上所述,因為拉丁文譯本,錯譯希臘文,解讀為「在裏面(in whom)」,因此奧古斯丁把12節最後的句子解作:「我們確實『在亞當裏面(in whom)』,因此亞當的罪,也就是我們的罪。」[1][2]奧古斯丁此經文雖然用錯了譯本,但他的原罪論的思想,並非只建立在這一句話上,而是建立在羅馬書七、九章哥林多前書十五章。[3]

屈梭多模:把ἐφʼ ᾧ 當作是連接詞,意思是『因為』。至於眾人都犯了「罪」和奧古斯丁一樣,不解釋為人自己犯罪,而是解釋作「他們有份亞 當的過犯 」(把奧古斯丁的原罪的神學觀念,與以ἐφʼ ᾧ 當作是連接詞「 因為」的文法解釋結合起來。[4]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vvUUAAAAQA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另外,在屈梭多模死後約276年,大馬士革的聖約翰解讀此句經文中的希臘字ἐφʼ ᾧ為『為了……緣故 』,雖然較接近『因為』,但是和奧古斯丁、屈梭多模一樣,將「眾人都犯了『罪』」,解釋為「因為有份於亞當的過犯,而不是眾人自己犯了罪。」[5]和奧古斯丁的解釋,只有在ἐφʼ ᾧ 的詞性的差異而已,整體的神學涵意是和奧古斯丁是相同的。

區利羅:把ἐφʼ ᾧ 當作是連接詞,意思是『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是因為所有人都承襲亞當犯罪的結果[6][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奧古斯丁的解釋,不只在ἐφʼ ᾧ 的詞性的差異而已,整體的神學涵意也有所不同,眾人是「繼承他(亞當)過犯的結果而犯罪」,而不是解釋為「在亞當裏犯罪」。眾人的犯罪與亞當的過犯有關聯,源自人類最初的過犯。根據區利羅的解讀方式,此種解讀方式和立約觀點較像,眾人犯罪是因為亞當違反了與上帝所立的行為之約(韋斯德公認信條七章二節)https://zh.ligonier.org/tc/resources/creeds-and-confessions/westminster-confession-of-fait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而不是因為眾人「在亞當裏犯了罪」。

奧古斯丁觀點小結

[编辑]
  • 與羅馬人書》五章12節:因亞當的罪,罪就歸與人。
  • 人類因亞當都犯了罪。
  • 總結:奧古斯丁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犯罪的傾向,這是人性的一部份。
  • 現代支持者:宗教改革後期的加爾文派
  • 同時期的東方的主教屈梭多模(以及他死後300年之後的大馬士革的聖約翰)和奧古斯丁的觀點相近,雖然在羅馬書5章節的最後一句的啟始字的詞性及字義和奧古斯丁不一樣。
  • 另外一位同時期的亞歷山大的主教,區利羅的釋經觀點則和奧古斯丁不一樣。根據此種釋經觀點,眾人了犯罪,「不是因為在亞當裏面,而是因為承接亞當的犯罪結果」,較近似立約的觀點。亞當是人類的代表,所以,犯罪的結果,歸算到全人類[7],罪進到人類生活的各領域,靈性、肉體上的死也臨到眾人,罪成為普世性。[8]

伯拉糾觀點(Pelagian view

[编辑]

五世紀流行於西方教會的苦修運動中,伯拉糾可以說是領袖之一,他是以提倡自由意志起家的。伯拉糾(約370~418年)原是英國一位平信徒,約為400年為羅馬接納,成為苦修主義的教師。「基本上他是一位基督教道德主義者,也就是在教會內提倡強烈道德態度與行為的人。」所以當伯拉糾看到對人性悲觀的論調時,他大吃一驚,因為他認為這是有損道德的說法。對他而言,如果人不能不犯罪,那是污辱其創造主。他接受奧古斯丁所提倡的嬰兒洗禮,但他否認它具有洗淨遺傳之罪的效力。並且他否認奧古斯丁所提倡的原罪觀(不過當時大多數的東方基督教信徒也都否認,所以他並不孤單)。他於409年,在羅馬提倡他的奇異教義,現代一位神派Unitarians)就是以他的教義系統為基礎的。431年在以弗所大會中將伯拉糾訂為異端。伯拉糾派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如半伯拉糾派,而又改頭換面成為阿民念派。伯拉糾常說的一句話:「如果我應該做,我就能做」。

罪觀

[编辑]

伯拉糾說,神直接且個別的創造每一個靈魂,靈魂既不遺傳,因此每個靈魂都是無罪的,不受污染的,因此根本沒有原罪的存在。「他認為如果接受了靈魂被亞當所傳下來的原罪所污染,那就像是靈魂傳殖說,主張靈魂和身體一樣,是由父母所生,這等於是摩尼教。」況且若原罪的遺傳是真的,那是不是只要是受了洗的父母,就可以使他們的後代免除了亞當的罪,並且承受他們的聖潔呢?

伯拉糾認為受造的靈魂,沒有一個與亞當的罪有任何直接的關連。亞當的罪對人類唯一的影響,只是作了一個壞榜樣。因此,伯拉糾認為《與羅馬人書》五章l2節的意思,不是說罪影響到全人類。亞當的罪沒有歸到人類,臨到人的只是自己所犯的那些罪,因為人類犯罪是因為自由意志的問題,因為他選擇了學習壞榜樣,是明知故犯。所以人要為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負責,因此根本沒有原罪的存在。此外,人死並不是因為犯了罪,而是因為自然律。就算亞當沒有犯罪,人也是會死的。伯拉糾認為人沒有一個傾向犯罪的本質,所以罪是可以避免的。「以形上學的語言來說,罪是一種社會疾病,並非基因的遺傳病。」伯拉糾及他的教義,在418年的迦太基會議(Council of Carthage)中被否定了。如果伯拉糾的推論都是合理的話,每個人的出生都沒有受到亞當犯罪的影響了,那就是說,每個人都會「墮落」一次,不然世上就會出現某些完全人了。

==與伯拉糾同時期的東方的安提阿學派的觀點==
[编辑]

奧古斯丁伯拉糾對恩典(原罪)/自由意志的爭議,是發生在西方。同時期的安提阿學派的屈梭多模、亞歷山大學派的區利羅,雖然在5章12節的經文的解經上和奧古斯丁有差異:

亞歷山大學派的區利羅:「他們在與他(亞當)真實的連帶責任中犯了罪;這是繼承他(亞當)過犯的結果。」[9]

安提阿學派的屈梭多模:「ἥμαρτον 所指的是集體的罪:死隨著臨到了眾人,因為他們全都在亞當那最初的過犯上集體犯了罪。」[10]

這兩個學派的主教的字義上的解讀,雖然不同於奧古斯丁將ἐφʼ ᾧ當作關係代名詞,而是將ἐφʼ ᾧ當作連接詞。但是,最後的神學意涵卻是和奧古斯丁相同的。這也說明了,為何東方教會在「原罪論」及「恩典」的議題上,並沒有太多的爭議。

但是當伯拉糾從羅馬逃到東方尋求庇護,他受到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安提阿學派的教會的保護。因為許多東方教會領袖認為伯拉糾關於「罪」與「救恩」的教導,並不像奧古斯丁與其他西方神學家所說的,如此嚴重,特別是安提阿學派。他們之所會如此認為,是和他們的基督論有關,他們認為「基督的人性不可視為被動的器具,如果這樣,人類的理智和意志就沒有典範,可以指導我們取悅神之道」,[11]所以安提阿學派因著他們基督論的看法,也就不排斥伯拉糾的觀點的。[12]

==伯拉糾在解釋聖經文的錯誤之處 ==

[编辑]

伯拉糾在解讀《與羅馬人書》五章l2節,最後一句,字意的解釋上是正確的。但經文的意義卻錯解了,伯拉糾認為眾人犯罪,是因為以亞當為壞榜樣而犯罪,都得自行為自己重蹈亞當之罪的覆轍負責。但伯拉糾此解讀聖經的思想,將亞當和基督類比的關係與範圍縮小,甚至失去了與後面的經文的思想的關聯性(眾人和亞當之間的連帶性),更忽略了創世記2-3章中,有關上帝的誡命與對亞當懲罰的相關經文。[13]而伯拉糾會如此解釋此句經文,是因為認為,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犯罪、也可以選擇不犯罪,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說,他不認為人有原罪,對5章12節以及後面的經文之間的關係,也就沒有去看整體的關聯性。而奧古斯丁所定義的自由意志,是照著自己想要作的去作,包括人類犯罪在內,他駁斥伯拉糾說:「一個人的自由意志,除了犯罪之外,一無用處。」[2]

伯拉糾觀點小結

[编辑]
  • 羅馬書五章12節:人以亞當的榜樣犯罪,就招致死亡。
  • 在解讀羅馬書五章12節的意思時,忽略了創世記2-3章、及羅馬書五章13-21節的經文的關聯性。
  • 亞當沒有代表全人類,罪單單影響亞當。所以,羅馬書5章12節的末句:「眾人犯了罪」和亞當沒有關係。
  • 總結:伯拉糾認為人出世時還未發展完全,已經有了行善行惡潛能,但與生俱來是無罪的,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有可能實踐向上帝、向鄰舍當盡的義務;因為人在按自己意志行事以前,人所有的都是神放在他裡面的。
  • 貢獻

伯拉糾的理論雖然未能認清人的軟弱,但非常注重人的偉大,以及神賜給人奇妙的特權極高超的地位,以及道德律及基督的榜樣。現代支持者為神體一位論者。

阿民念派的觀點(Arminian view

[编辑]

「在十七世紀初葉,加爾文主義的罪與恩的教義在荷蘭遭受到決定性的反抗,那就是在教會史中最著名的阿民念派的爭論。」阿民念(即亞米紐斯,1560~1609年)荷蘭神學家和歸正教會牧師,「他曾對加爾文的預定論提出修正」,而自成「阿民念派」。阿民念在荷蘭出生,並且曾在馬堡、萊頓、日內瓦和巴色等地讀書。他曾在阿姆斯特丹一間教會擔任牧師(1588~1603年)。而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六年,則在荷蘭的萊頓大學任教授。「他在萊頓大學的繼承者依皮斯克皮烏,以及其他的從者如艾屯波加特格魯修林寶等人,更離棄了教會所公認的教義。」 阿民念起初是一個嚴格的加爾文派信徒。他在日內瓦時,曾受教於加爾文的女婿伯撒門下。當他因為為了維護加爾文的思想,而受到對手古尼賀爾特駁斥時,他覺得對手比他更能保衛自己的觀點於是他摒棄了加爾文主義,轉為反對加爾文關於預定和定罪的教義。他將加爾文的思想加以修訂,令「神不致被人當作是罪的創始者,人也不會成為神手中的一部機器」。

罪觀

[编辑]

「阿民念派高舉人的自由」。他的觀點與半伯拉糾主義semi-Pelagianism)相近,而這些觀點也代表了一些循道宗衛理宗五旬宗看法。思想上,阿民念與伯拉糾主義相似,他的教義是:人並不因亞當的犯罪而被視為有罪。人有能力過義的生活,人犯罪是自發地及有目的地去犯的,因為這樣,神才將罪歸與他們,並且追討他們的罪。人類雖然因為亞當犯罪,而在屬靈中帶出惡的影響,且不能擁有原義(一生下來就是義人);但因為預設的恩典(基督的贖罪所帶給普世人類的好處),使人無分於亞當的罪咎;「從遺傳而來的只有污穢,而沒有罪咎,污穢並不算是罪,只不過是一種疾病而已,並不致叫人受咒詛或定罪,而只是削弱他的本性,以致他不能得到永生,或藉建立自己來討神喜悅,或為自己找到一個得救的方法。」但是「神從每個人有意識開始,就賜給人聖靈特殊的影響力,使人有能力抗衡與生俱來的敗壞,可以順服神;只要人的意志願意合作。阿民念承認亞當犯罪的影響,但並不認為這個影響會使人全然的敗壞,透過神給予人能力,人仍能作義的選擇,所以人必須以自由意志為自己的歸宿負責。阿民念對《與羅馬人書》五章12節的解釋是,不是全人類都受到亞當犯罪及死亡的影響,而是說:當人認同於亞當的罪行,罪就歸與那個人。在近代,阿民念派與浸信會時代論者和在一起,成為美國基要派運動的一大力量。

阿民念觀點小結

[编辑]
  • 羅五章12節:當人認同亞當的罪──故此得了罪的歸與。
  • 亞當犯了罪,部分地影響人類。
  • 總結:人不是全然的敗壞,人從亞當得到敗壞的天性,但不是定罪或罪債。
  • 現代支持者:循道宗衛理宗浸信宗五旬宗聖潔派團體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J.Erickson, Millard. 基督教神學. 由郭俊豪; 李清義翻译. 台北縣: 中華福音神學院. 2000-2002: 254.ISBN 978-957-0471-16-8.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2. ^2.02.1E. Olson, Roger. 神學的故事. 由吳瑞誠; 徐成德翻译. 台北市: 校園書房. 2002: 320.ISBN 978-957-587-758-3. 
  3. ^奧古斯丁. 論原罪與恩典---駁佩拉糾派. 由周偉馳翻译. 香港: 歷代基督教思想學術文庫. 2005: xxxiii.ISBN 962 8322 93 1. 
  4. ^Cranfield, C.E.B. 羅馬書註釋. 由潘秋松翻译. 台北市: 中華福音神學院. 1989: 387–391.ISBN 957-9337-72-1. 
  5. ^Cranfield, C.E.B. 羅馬書註釋(上冊). 台北市: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1997: 387–391.ISBN 957-9337-72-1. 
  6. ^Cranfield, C.E.B. 羅馬書註釋上冊. 由潘, 秋松翻译. 台北市: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1997: 387–392.ISBN 957-9337-72-1. 
  7. ^吳, 存仁. 羅馬書反思---神人關係的和好. 香港: 浸信會出版社(國際)有限公司. 2021: 216.ISBN 978-962-933-964-7. 
  8. ^Erickson, Millard J. 基督教神學. 新北市: 中華福音神學出版社, 華宣發行. 2000-2002: 208–231/279–280.ISBN 978-957-0471-16-8.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9. ^C.E.B., Cranfield. 羅馬書註釋上冊. 台北市: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1997: 392.ISBN 957-9337-72-1. 
  10. ^C.E.B., Cranfield. 羅馬書註釋上冊. 台北市: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1997: 391–392.ISBN 957-9337-72-1. 
  11. ^Olson, Roger E. 神學的故事. 新北市: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2: 240.ISBN 978-957-587-758-3. 
  12. ^Roger E., Olson. 神學的故事. 新北市: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2: 279–280.ISBN 978-957-587-758-3. 
  13. ^Cranfield, C.E.B. 羅馬書註釋書(上冊). 由潘秋松翻译. 台北市: 中華福音神院出版社. 1997: 387–391.ISBN 957-9337-72-1. 

来源

[编辑]
书籍
  • 盧龍光主編:《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辭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3。
  • 殷保羅:《慕迪神學手冊》。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2五版。
  • 雷歷:《基礎神學》。香港:角石出版社,1996。
  • 吳羅瑜總編:《聖經新辭典下冊》。香港:天道書樓,1996。
  • 麥葛福編:《基督教神學原典精華》。台北:校園書房,1998。
  • 吳羅瑜總編:《聖經新辭典下冊》。香港:天道書樓,1996。
  •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台北:校園書房,2002。
  • 楊牧谷中文主編:《當代神學辭典》。台北:校園書房,1997。
  • 陶理主編:《基督教兩千年史》。香港:海天書樓,2004。
  • 伯克富:《基督教教義史》。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84。
  • 凱利:《早期基督教教義》。台北:華神出版社,1984。
  • 麥格夫:《歷史神學》。香港:天道書樓,2002。
  • 沈介山:《信徒神學》。台北,華神出版社,1993。
  • 《最新實用神學名詞辭典》。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83。
  • 奧古斯丁:《論原罪與恩典--- 駁佩拉糾派》。香港:道風書社,2005。
  •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台北:校園書房,2002。
  • 艾力克森:《基督教神學》。新北市:中華神學院出版,華宣發行。2000-2002。
  • C.E.B. Cranfield: 《羅馬書註釋》。台北市:中華神學院出版社。1989。
  • 吳存仁:《神人關係的和好》。香港,浸信會出版社(國際)有限公司,2021。

外部連結

[编辑]

https://patristica.net/graec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系統神學
聖經神學
神论
宇宙论英语Biblical cosmology
救赎论
罪論
教会学
末世论
歷史神學
实践神学
聖經神學
教派传统
东正教神学英语Eastern Orthodox Christian theology
否定神学 ·Cataphatic theology ·经纶 ·Essence–Energies ·和子说 ·Gnomic will ·Metousiosis ·Phronema ·Phyletism ·Proskynesis ·Sobornost ·Symphonia ·Tabor light ·Theoria ·成神论 ·诞神女
天主教神学
赦罪 ·宗徒繼承 ·聖母升天說 ·聖傳主義 ·大公会议 ·圣像画敬奉 ·圣母无染原罪 ·赎罪券 ·婴儿洗礼 ·基督教礼拜仪式 ·圣母论 ·弥撒 ·現代主義 ·自然法 ·教宗无谬误 ·司祭職 ·炼狱 ·守十四日派英语Quartodecimanism ·真實臨在 ·Sacerdotalism ·聖禮 ·圣人 ·道茂學派 ·圣餐变体论 ·越山主义 ·解放神學 ·圣母卒世童贞
圣公宗神学英语Anglican doctrine
Anglo-Catholicism ·Evangelical Catholic ·高派教会 ·低派教会 ·Latitudinarian
新教神学
普遍承认的新教神学
Adiaphora ·Assurance ·Believer's baptism ·Priesthood of the believer
Theology of other protestant traditions:Faith healing ·Glossolalia
阿民念主義 /卫斯理主义
Christian perfection ·Conditional 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 ·Imparted righteousness ·Lordship salvation ·Prevenient grace
信义宗神学英语Theology of Martin Luther
Two kingdoms ·Loci Theologici ·十字架神学英语Theology of the Cross
Confessional Lutheran ·Haugean ·Lutheran Orthodoxy ·Lutheran scholasticism ·新路德主義
加爾文主義
Free Grace theology ·神恩独作 ·预定论 ·五个唯独唯独信心 ·唯独恩典 ·唯独圣经 ·一切荣耀归于上帝 ·唯独基督) ·取代论 ·全然败坏 ·加尔文主义五要点
其他传统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再洗礼派 ·时代论 ·福音派 ·基要派 ·弥赛亚犹太教 ·五旬节派 ·虔敬主义 ·原始主义
相關罪宗
相關人物
相關作品
相關概念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罪論&oldid=8497189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