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條目 需要擴充。(2016年5月2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
維基百科中的法律相關內容
僅供參考,並
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法律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所在
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從業人士。詳見
法律聲明。
缺席审判,或称为缺席判决,指当事人和代理人未出席审判、且未陈述意见的审判。其英语中的对应词汇为“trial in absentia”,其中“in absentia”是拉丁语“缺席”的意思。
在英美法系,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空间的描述,并暗示過程可能侵犯了被告在犯罪审判中出庭的权利。在被告人未能出庭辩解的情况下定罪是违背自然公正原则的,因此需要特別謹慎處理,才能做出裁定。所以这种审判有時需要被告人律师的出席,確認審理透明合理,傳喚票是否寄達等等,根据国家而定,才能走下一步程序。在一些欧陆法系里,例如在意大利,缺席是一个认可和接受辩护的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有缺席审判的相关规定。该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1]
2014年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三百零五条(一造缺席判決)规定:“被告拒绝陈述者,得不待其陈述迳行判决;其未受许可而退庭者亦同。”第三百零六条 (一造缺席判決)规定:“法院认为应科拘役、罚金或应谕知免刑或无罪之案件,被告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到庭者,得不待其陈述迳行判决。”[2]
- Jürgen Habermas:Staatsbürgerschaft und nationale Identität. In: ders.:Faktizität und Geltung.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92(德文)
- Heinz Kleger:Transnationale Staatsbürgerschaft oder: Lässt sich Staatsbürgerschaft entnationalisieren? (1994) 62. In:Archiv für Rechts- und Sozialphilosophie 85(德文)
- W. Oppe:Das Abwesenheitsverfahren in der Strafprozeßreform, ZRP 1972, 56 ff.(德文)
- Gerhard Riege:Staatsbürgerschaft und nationale Frage: Staat und Recht. 1964(德文)
- Paul-Ludwig Weinacht:Staatsbürger. Zur Geschichte und Kritik eines politischen Begriffs, in:Der Staat 8 (1969), S. 41 ff.(德文)